路易·赫克特·柏辽兹(法国1803—1869)
打破交响乐传统格局的大胆之作
音乐史上极为重要的一部交响乐作品
古典音乐的典范
柏辽兹的《幻想交响曲》不仅是柏辽兹个人的代表作,更是音乐史上极为重要的交响乐作品。《幻想交响曲》在结构、和声与旋律方面都存在着大胆的创新,特别是在音乐中直接引入了标题意义,由此开创了自由浪漫主义音乐的道路。本曲问世之后,马上造成了极大的轰动,并成为永久流传的音乐精品。
——《西方音乐辞典》
柏辽兹是浪漫主义最杰出的先驱之一,他第一个证明了管弦乐可以产生叙事效果、可以刻画人物性格,或者描绘戏剧情节。因此,尽管标题音乐在他之前就已经出现,但是人们通常还是认为,柏辽兹是标题音乐的创立者。他不像门德尔松那样引用客观的标题,而是大胆地使音乐成为标题的附属品,并在这一交响曲中构成了自传式的内容。其带有病态的梦想和燃烧着的热情,使他摆脱了形式上受约束的古典交响曲,而创造出了一种全新的风格。除此之外,柏辽兹的重要贡献还在于他发展了主导动机的手法,并扩展了乐队编制,使得管弦乐队更加丰满,为19世纪浪漫主义宏伟巨作的出现奠定了基础。
1827年,贝多芬去世,仅3年时间,柏辽兹就创作了一部非凡的交响曲——《幻想交响曲》。这首交响曲是有史以来的第一首标题交响曲,几乎成了柏辽兹的又一个名字,甚至还引发了一场音乐史最旷日持久的激烈争论。这是一部完全打破了历来交响乐传统格局的大胆之作。虽说这部“五幕剧”并不是自始至终都能吸引人,但其中有好几个乐章都是独创的而且精彩异常,写实与想象交相辉映。
作为法国浪漫乐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柏辽兹创作时力求创新,除采用“固定乐思”的手段外,还以新颖、明澈的配器效果和戏剧化的处理来丰富交响乐的表现力,是著名的浪漫主义大师。他所著的《管弦乐配器法》一书已成为音乐技术理论的经典文献之一。所有这一切使柏辽兹的名字同法国浪漫主义文学大师雨果、浪漫派画家德拉克洛瓦相提并论,堪称“法国浪漫主义三杰”。他的自由、解放的思想与个性,连同他的《幻想交响曲》一起,当然还有那光辉灿烂、色彩富丽的管弦乐配器方法,对他的同时代及后代的作曲家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巨大影响,这是任何人都不会否认的。
旷世杰作
KUANGSHI JIEZUO
《幻想交响曲》是19世纪法国著名作曲家柏辽兹创作的一部“标题交响曲”,它有一个副标题——一个艺术家生活中的一个插曲。作曲家还在这部作品总谱的扉页上写下了这样一段文字:“一个具有病态的敏感和丰富的想象力的青年音乐家,因失恋在绝望中吞服鸦片自杀。由于所服的剂量过少而没有丧命,但他却像梦见各种怪诞不经的幻象一般昏睡不醒。这时,他那昏迷的脑海中,他的感觉、情绪和记忆都成了音乐的意象和乐思。他心爱的女人在他看来也变成了一支曲调,像一种固定乐思一样,到处都可以看到和听到它。”这里所说的“一个艺术家”、“青年音乐家”其实就是作曲家本人,而“心爱的女人”就是他所爱恋的爱尔兰女演员斯密森。
《幻想交响曲》突破了古典交响曲通常的四乐章结构,成为5个乐章的交响曲套曲,而且乐章内部的曲式安排也不是海顿、贝多芬式的,而是柏辽兹式的独特处理。统率柏辽兹交响曲套曲总体构思的是和标题含义紧紧相连的“固定乐思”,这和韦伯所采用的“主导动机”是一个意思,即用“固定乐思”代表一定形象、情绪或情境。在柏辽兹《幻想交响曲》里,“固定乐思”不仅贯穿整部交响曲,而且随着交响曲“情节”的发展,乐思在不断地改变着自己的形态与性质。这种“标题”或“固定乐思”的手段的运用,体现出柏辽兹的艺术理想,他想让音乐“繁荣”,把音乐从“规则”中“解放”出来,得到“自由”;具体的做法就是力图把文学、诗歌、戏剧和音乐融合为一体,使音乐能被人们理解得更多、更明确。
全曲共分为5个乐章,每一个乐章都附有作者自己加上去的标题:第一乐章“梦、热情”,形式上是拥有极长的最缓板序奏的奏鸣曲。序奏用以表现年轻艺术家尚未遇见心上人之前内心的不安与憧憬。第二乐章“舞会”,根据作者的注解,本乐章是表现他在一个热闹非凡的舞会中,发现了他所爱的人。乐曲为圆舞曲形式。在交响曲中引入圆舞曲在当时可谓破例。第三乐章“原野风光”,一个夏日的黄昏,在原野上聆听两个牧童相互吹出的笛声。内心里虽然燃烧着微薄的希望,但“万一她背叛了我”的恐惧与不安,更刺痛了年轻艺术家寂寞的心。此后只剩下一个牧童的笛声,不再有人应和。夕阳西下,最后只有无边的孤独与静寂。第四乐章“走向断头台”,他杀了爱人,被判死刑,走向断头台。在最后的瞬间,爱人的身影在他的眼前闪现,但是死神很快将她驱赶得无影无踪。第五乐章“魔鬼的晚会之梦——魔女的回旋曲”,他看见来参加自己葬礼的一些妖魔鬼怪和令人毛骨悚然的魔女在跳舞,就在这中间,他的爱人出现了,她已经变成了一个气质全失的妓女模样。之后“末日经”响起,以后魔女之舞与“末日经”持续并行,由弦乐器的回旋主题与管乐器的“末日经”同时演奏构成。随后是不安的弓木敲奏声,至此乐曲更加激昂、奔放,最后以狂乱的形态结束全曲。
经典赏析
JINGDIAN SHANGXI
苦涩单恋结出的艺术果实
柏辽兹是法国19世纪杰出的作曲家之一,有许多作品问世,受到人们的好评与欢迎。其中最著名的当数《幻想交响曲》,这是世界音乐史上真正意义上的第一部标题交响曲。
这部作品有一个副标题,即《一个艺术家的生活片断》,它是柏辽兹苦涩单恋结出的果实。1827年,柏辽兹在巴黎观看英国剧团演出的莎士比亚悲剧《哈姆雷特》,深受感动,同时深深爱上了女主角爱里哈里特·斯密森。他向她求婚,遭到拒绝。这使柏辽兹极端苦闷。在这种心情下,他创作了这部表现他个人爱情的狂热、绝望与梦幻的标题交响曲。
这部交响曲共有5个乐章。第一乐章“梦、热情”中,音乐在缓慢的旋律中开始,仿佛音乐家在鸦片的作用下,进入梦境中一样。幻觉中,他的恋人出现了,这就是著名的恋人主题,柏辽兹把他称作“固定乐思”。它由单簧管奏出,贯穿整部作品,并随情节的发展而做出种种变化。恋人主题在这一乐章中第一次出现,表现的是他与她初次相见时的恋人形象。她光彩照人,使他一下就爱上了她。在接下来的展开部里,恋人主题出现三次,分别刻画了音乐家爱的烦恼、爱的欢乐和爱的妒嫉,犹如小说中的心理刻画。表现出他从见到她那一刻起,就深深地爱上她,苦苦思索如何示爱,以及遭到拒绝后的苦闷与妒嫉。这种种复杂的心理活动,细致入微,动人心魄。最后的再现部中,强有力的恋人主题变成火一样热情激动的高歌。是他胸中涌动的爱的狂潮,还是他再次大胆地表白,或是他在旷野中的痛苦呼喊?听众还是自己细细体味吧。紧接着,大鼓一声紧似一声的敲击,让听众透不过气来。敲击的不仅仅是他单恋的疯狂、烦恼,也敲击着听众的神经与感受。乐队与大鼓配合,极力烘托、渲染,将音乐推向高潮。最后,进入尾声,恋人主题变得安静,音乐重回梦幻之中。
第二乐章“舞会”是非常著名的圆舞曲。由弦乐开始,奏出十分动听的旋律,生动描绘出上流社会的舞会情景。随后,一支圆舞曲奏响了,参加舞会的男女,一双双一对对,翩翩起舞。男士们风度潇洒,进退有度,女士们舞姿轻盈,裙裾飘飞,整个舞会喜气洋洋。这时,恋人主题出现了,表现出他看见了她轻盈的舞姿,摇曳的身影。他未能邀她共舞,而她浑然不觉。圆舞曲再次响起,主题展现了参加舞会的人们,跳得那么欢畅,而又有谁能知道他复杂的心情呢?结尾时,恋人主题再度出现,表现出了在欢乐的气氛中他内心对恋人绵绵不绝的思念。
第三乐章“原野风光”开始时,以单簧管吹奏出的动人的、单纯的牧歌为主题,双簧管予以呼应,构成牧歌二重奏,如同田园中青年男女的对答。随后,乐队细腻地奏出田园主题,好似微风吹来,拂荡着树叶,沙沙轻响,又好似农田、阡陌、农舍、炊烟、牧归的牛羊构成了一幅夏日黄昏色彩鲜亮的画卷。在这如画般的田园景色中,他想起了自己的恋人,于是,恋人主题出现了。他的内心,渐渐失去了宁静,变得惶惑与狂暴:“我对她一见钟情,我这么爱她,她为什么要拒绝我,她为什么不爱我?”他不禁心潮起伏,如怒涛翻滚,难以平静。为渲染这一心理活动,音乐一浪高过一浪,犹如暴风骤雨,推向高潮,暗示年轻的他陷入悲观失望与疲惫不堪的痛苦情绪之中。这时,单簧管的牧歌主题再次奏响,而双簧管不再应和,保持沉默。定音鼓敲响,又逐渐远去,逐渐消失,象征他内心的风暴渐渐过去。
第四乐章“走向断头台”中定音鼓声起处,弦乐以均匀的拨奏,圆号以朦胧的音调,与定音鼓低沉的音响相配合,由远而近,极力造成赴刑场的恐怖气氛。阴森冷酷的主体反复出现变奏,刻画他被带往刑场的步伐沉重、踉跄,表现出他杀掉自己所爱的人后,莫名的痛快与失意。怪诞而庄严的进行曲在中部出现,似乎在宣告法律的威严与公正。尾声中,临刑前,音乐家脑海中再次浮现恋人的身影,因而恋人主题再次出现。但乐队一声齐奏,仿佛有力一击,音乐戛然而止,好似音乐家已被处死,鲜血四溅。
第五乐章“魔鬼的晚会之梦”音乐一开始,在阴森的震音和尖厉的叫声中,出现了一幅妖魔世界的怪诞画面。各类妖魔聚在一起,准备为他举行殡仪。这时,单簧管奏出恋人主题,好似他的灵魂看到恋人的到来,迎接她的是魔鬼的欢笑、号叫。她因受到欢迎,欣然加入到群魔的舞蹈中去,与妖魔共舞,裙裾翩跹。突然,送葬的钟声敲响了,鬼怪们煞有介事地为他举行殡仪。在群魔乱舞中,乐手们用提琴弓背击奏琴弦,模拟出一声声骷髅的撞击声,伴随着妖魔鬼怪的叫喊声、狂笑声,渲染出一幅阴森恐怖的气氛。在这气氛中,音乐达到高潮,并结束在高潮处,让听众好一会回不过神来,而作曲家柏辽兹却是清醒的。
1830年12月5日,《幻想交响曲》在巴黎音乐学院首演,获得成功。1832年10月9日再次演出时,恰逢斯密森再到巴黎,应柏辽兹之邀,她出席了音乐会。当她领略到曲中的恋人主题就是她自己时,很受感动。参加了这场音乐会的海涅在《巴黎书信》中幽默地写道:“当他们俩的视线相遇时,柏辽兹就像狂人那样猛击定音鼓”。事后,柏辽兹将修改过的《幻想交响曲》献给了斯密森,终获美人芳心,幻想成为现实,有情人终成眷属。
(佚名)
柏辽兹是激情如火、彻头彻尾的浪漫派乐人。要了解浪漫派音乐的特色,不听柏辽兹的《幻想交响曲》是不行的。听他的作品,可以通过他那如画又如剧的音乐了解到标题音乐的功能与效果,还可以从中获得管弦乐配器与色彩的极大享受。
——维也纳爱乐乐团团长 霍勒斯
大师传奇
DASHI CHUANQI
柏辽兹(1803—1869)
法国作曲家、指挥家、音乐评论家、19世纪上半叶法国音乐最伟大的代表赫克特·柏辽兹,1803年12月11日生于法国南部小城科特·圣安德烈。他童年时学习长笛和吉他,但训练不正规。1821年,柏辽兹遵从父亲的决定到巴黎学医,但他不愿学医,尤其对与血沾边的课程不能忍受。在这段时间里,他没有放弃学习音乐的一切机会,他一面参加歌剧院的演出,并在巴黎音乐学院图书馆阅读总谱,一面随巴黎音乐学院教授勒絮尔进修。
1826年柏辽兹考进巴黎音乐学院,1830年以康塔塔《沙达那帕》得奖。他在巴黎观看莎士比亚的戏剧时,遇到爱尔兰女演员哈里特·斯密森,一见钟情,并产生了创作《幻想交响曲》的灵感。但在与她会晤之前,柏辽兹已与钢琴家玛丽·莫克订婚。莫克对和像柏辽兹这样气质的人结婚犹豫不决,当柏辽兹去罗马时,她与卡米耶·普莱耶尔结了婚,对此,柏辽兹曾发誓返回后要杀死她。他从罗马出发时带上手枪及毒药,但在途中改变了主意。1832年冬天,斯密森的剧团又到巴黎演出,柏辽兹向她热烈地求爱,终于获得了成功。同年12月,经过修订的《幻想交响曲》第一次在巴黎演出,斯密森到场聆听。1833年10月,柏辽兹和斯密森在巴黎英国大使馆里举行了婚礼。1842年起柏辽兹先后到德国、捷克、俄国和英国旅行演出,1848年闻知法国革命而回国。晚年由于妻子和独生子相继去世,他经济拮据,陷于孤独与苦闷之境。
1838年,帕格尼尼赠予柏辽兹2万法郎,使他有较多时间从事创作。当时的保守音乐家一直对柏辽兹不满,但他所作的《安魂曲》和《葬礼与凯旋交响曲》得到法国政府的资助;后者系受法国政府委托而写,为纪念1830年革命十周年供户外演出之用。由于这笔收入,他得以到各地访问,指挥自己作品的演出。他每到一处,都引起轰动,在德国的成功尤其使他高兴。1855年,柏辽兹所作《感恩赞》在巴黎博览会上演出,同年他赴魏玛访问李斯特。1852年,歌剧《本韦努托·切利尼》在魏玛上演。赛恩·维特根斯坦公主建议柏辽兹根据维吉尔的史诗《埃涅阿斯》以特洛伊人为题材创作歌剧,柏辽兹欣然接受。1858年这部歌剧完成,成为他杰作中的珍品,他本人也对这部作品感情最深,但当他将歌剧交给巴黎歌剧院时,却遭到冷遇。1863年终于在抒情剧院上演作品的后半部分,上演时也受到了粗暴的删节,甚至省略了皇室狩猎与暴风雨场景。这一次是这部歌剧在他生前唯一的一次演出。《特洛伊人》的失败使柏辽兹精神沮丧,以致他实际上从此停止了创作。1862年柏辽兹的第二个妻子去世,5年后他最喜爱的在法国海军供职的33岁的儿子在哈瓦那死去,这一噩耗最终使他精神崩溃,健康不断恶化。1869年3月8日,柏辽兹在巴黎孤单地死去,他的遗体由古诺、托玛和其他一些著名音乐家护送,在《葬礼与凯旋》大交响曲中的《葬礼进行曲》的音乐声中入葬。
在浪漫主义音乐时期,柏辽兹、李斯特和舒曼都是新型标题交响乐的创造者,柏辽兹的《幻想交响曲》则是这类作品中的第一部。这部交响曲用音乐的形象来表达诗与文学的构思,由于结合写作艺术的一些因素,因此使音乐的画面明晰、情节具体,他的作品结果是越来越戏剧化。他的交响曲常用代表音乐的主要形象的主导动机加以贯穿和统一,其布局之宏伟、描绘之具体以及感情之充溢,都具有巨大表现力。除音乐创作外,柏辽兹的音乐评论活动也很出色,他从1835年开始了近30年的评论活动,留下了大量文笔锐利、文体新颖的论文、杂文和音乐故事,有的论点诙谐而精辟,而有的则以诗意的比喻和生动的描述引人入胜。他的《管弦乐配器法》一书,也一直被奉为音乐的经典文献之一。
悠扬清音
YOUYANG QINGYIN
《安魂曲》又称《纪念亡灵大弥撒》,最初是柏辽兹受法国政府委托为纪念在巴黎发生的“七月革命”中的牺牲者而作。作为那场革命的参与者,柏辽兹在接到委托之后以极大的热情投入作品的创作并按时在既定的纪念仪式前一个月完成,然而出人意料的是政府突然取消了这个仪式。正当柏辽兹感到走投无路之时,一位法国将军在征战中阵亡,于是柏辽兹的这首《安魂曲》获得了重生。全曲开始十分缓和,富有预示和思索的意味。这部《安魂曲》的中心形象是在第二乐章,几乎每一部安魂曲都有这个主题和内容。在这里,柏辽兹使用了规模空前的乐队和人声,构思和创造了无限辉煌的声响空间,使聆听者完全沉浸在响彻云霄的乐音中。
※※※※
《葬礼与凯旋交响曲》是柏辽兹为路易·菲利浦政府纪念“七月革命”十周年举办的隆重的迁葬仪式而作。此曲作于1840年。因此曲是在广场首演,柏辽兹配制了庞大的乐队,全曲共分3个乐章:第一乐章为葬礼进行曲,庄严的稍缓板;第二乐章为悼词,流动地、庄重地、缓慢地向名垂千古的死者致告别词;第三乐章为高潮与结束,最后唱一首赞美诗作为全曲的高潮和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