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品三国论管理
8256400000019

第19章 鞠躬尽瘁

管理箴言:一个企业要是能让一个员工为它奉献自己的一切而在所不惜,这是多么高的境界啊。但是很多的时候,鞠躬尽瘁不是员工与生俱来的品质,企业不能自己单方面地强行要求员工奉献。

三国故事:诸葛亮当初隐居南阳时俨然是一个不问世事的世外高人,像他自己说的“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就是说,在这兵荒马乱的世道里,我能留条贱命就不错了,我可不敢奢望攀龙附凤、飞黄腾达之类的。可是他自从答应了刘备出山之后,就勤勤恳恳地辅佐刘备。可以说,刘备的江山主要是靠了诸葛亮的军事、政治和外交才能谋划来的,没有诸葛亮,刘备还不知道在哪里颠沛流离呢。所以刘备临死前握着诸葛亮的手说:“我这国家其实就是你的,我看儿子不中用,你就取而代之吧。”话说到这个份儿上了,诸葛亮还是兢兢业业为蜀国奉献着自己的全部心血。在年迈体弱的情形下,他还亲自带兵讨伐魏国。

诸葛亮伐魏已经是第六次了。前几次总是因为粮草不足,坚持不了多久,只好退兵回去。这回诸葛亮打算跟对方打持久战,于是他把军队屯在五丈原,然后安排一部分士兵到渭河南去开荒种地,收打粮食。这些士兵跟当地老百姓在一起吃住,在一起劳动。诸葛亮有严格的命令,严禁他们侵犯当地百姓,因此他们跟当地老百姓建立了良好的军民关系。诸葛亮还亲自设计出了一种叫“木牛流马”的运输工具,用来从后方往部队运粮食。诸葛亮把方方面面都考虑到了,他决心跟魏军抗战到底,不成功誓不罢休。

可是司马懿也是个战争高手,他是知道诸葛亮的厉害的,他认为这次诸葛亮远道前来征战,肯定坚持不了多久,于是就每天紧闭城门,跟诸葛亮耗着。诸葛亮可等不下去啊,他还要在有生之年为后主统一中原呢,所以他就一而再、再而三地给司马懿下战书,后来急了就让士兵在阵前高声叫骂,骂什么“胆小鬼、不要脸”。果然,魏军中的士兵火了,他们都绷不住了,跑到司马懿那里请战,可是司马懿还是不准。

过几天,诸葛亮又激了司马懿一回,他派使者给司马懿送去一套女人穿的衣服,还有一套首饰化妆品,说:“我看你像个女人似的,要是不敢出来真刀真枪地干,不如穿上这衣服回闺房去吧。”

这回司马懿和手下的人都受不了了,赶紧向魏明帝请求作战。魏明帝心里知道僵持对自己有利,明确下旨,坚守不出。于是司马懿依然稳稳当当地跟诸葛亮耗着。

诸葛亮把司马懿的想法看得明明白白,正如他跟姜维分析的,司马懿本来就不打算出战,如果他真想打,一句“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就完了,所谓的请旨都是做给将士们看的。但是在长期的对峙中,诸葛亮越来越感到力不从心,他的身体日渐衰弱了。

过了些日子,诸葛亮又派使者去给魏军下战书,这次司马懿详细地打听了诸葛亮每天的生活情况,比如诸葛亮每天饮食如何,起居如何,睡眠如何,使者不知道司马懿的用意,还以为他只是礼节性的问候,就老老实实告诉他:“我们丞相每天起早贪黑地工作,大小事务都要自己亲自处理。连板子打到二十以上这种处罚他都要仔细过问一下,担心有错。他身体并不好,一顿只能吃一小点儿饭。”司马懿打发了使者之后就对手下人说:“诸葛亮那么辛苦,生活却这么差,他的身体能顶得住吗?我看他是活不长了。”

这是小说家言,可能不足取信,但是历史也有相似的记载,据说早在蜀臣邓芝出访东吴时,孙权问过诸葛亮的情况后就隐隐感到担忧,他提示邓芝要注意诸葛亮的健康了。史载诸葛亮“事必躬亲”,打二十板以上的刑罚都要过问,可能是因为焦虑过甚的缘故,他每天吃得极少,一天进不了多少米。他和司马懿不一样,司马懿只是管国家的军事问题,他只需要过问军事战略,临阵决机。而诸葛亮是丞相,也可以说是蜀国最英明能干的人,他不仅管军事,还要管理别的内政像官吏的任免,粮食的生产和调用,谴使出访等等。用诸葛亮的话说,“不怕别人不会做,怕的是他们不像我这样尽心竭力”。这样的生活,铁人也受不了的。所以有人说诸葛亮是被活活累死的,是有道理的。

司马懿的话可不是诅咒,而是一种预言,所有人都看到了诸葛亮的鞠躬尽瘁。诸葛亮替刘备照顾不成器的儿子,打理整个国家,一个国家得有多少事啊,诸葛亮可是事必躬亲,但他到底是人不是神,劳累了这么几十年,身体早就垮了,别人总是劝他要将工作分派给大家做,诸葛亮说:“我懂,可是先帝临死前对我有嘱托,我怎么敢懈怠呢?”诸葛亮这样夜以继日地劳累,终于支持不住了。公元234年,他在五丈原军营中得了重病,只得向后主刘禅汇报了病情。刘禅知道之后就慌了神了,赶紧派人来问候,诸葛亮在病危时候把所有人召集起来,一一交代身后事,当然不是安排自己的后事,而是在为刘禅尽力打点好每一方面的工作,连接班人都一一指定了。诸葛亮把这些都安排妥帖了之后,终于油尽灯枯而死,逝世时年仅五十四岁。诸葛亮死后,为了自己的队伍能够安全退兵,他还设计使“死诸葛吓走活司马”。把司马懿给吓退了,使自己的军队毫发无伤地撤退。

史书上说司马懿一向看不起诸葛亮,说他“不过一能吏耳”,还说他“志大而不见机”。但在诸葛亮死后,司马懿参观了蜀军的营地,看完后说诸葛亮是“天下奇才也”,史书上还说他“恍然自失,不觉其言之发也。可观其真情矣”。也就是说,司马懿对诸葛亮的军事指挥才能已经佩服到了五体投地的地步。

诸葛亮在第二次北伐的时候给后主刘禅上过一道奏章,就是著名的《后出师表》,里面有一句“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后来,他果然是累死在军中。他死后遗体安葬在定军山下,坟墓的大小是他自己生前要求的,只能放得下一口棺材,入殓的时候穿的是平常的衣服,而棺材里什么陪葬的东西也没有。

诸葛亮真正做到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他一生在军事外交方面的杰出成就已为人所熟知,他在关键时刻促成了孙刘联盟,在曹操大军压阵的情况下挽救了孙权和刘备两家。

此外,诸葛亮在内政方面也有令人瞩目的成就。先看看诸葛亮劝戒蜀主刘禅的话:“务农殖谷,闭关修民。劝分务樯,以阜民财。”他兴修水利,注重农耕。在与魏国交战时,他还派军在汉中轮班殖垦。晋人袁准说:“亮之治蜀,田畋辟,仓禀实,器械利,蓄积饶,朝会不华,路无醉人。”左思的《蜀都赋》对成都农业繁荣也有很明确的描写。这些资料中记录的蜀国和平繁荣,令人向往。

评古论今:诸葛亮在没遇见刘备之前,看起来非常清高,不问世事,埋首躬耕。有后人评价诸葛亮看起来聪明,其实非常愚蠢,比如他如果不去帮助刘备,而是选择曹操去辅佐,转眼之间大局可定。以曹操的军事力量,加上诸葛亮的惊人智慧,曹操在有生之年就可以统一天下,诸葛亮也可以很容易地实现自己成就一位霸主的理想。

是诸葛亮愚蠢吗?难道这位文可安邦、武可定国的一代杰出政治家、军事家,连这点儿眼光都没有吗?

还有人说,诸葛亮没去帮助曹操和刘表是因为没有得到他们的器重,而刘备那样礼贤下士,感动了他,才决定出山的。这种说法极其荒谬。中国人自古就知道“毛遂自荐”的故事,没有一个有识之士因为没有得到雇主的足够重视而在家里睡大觉。中国读书人的求职方式都是先在深山里好好读几十年书,读得满腹经纶,自认可以治国平天下了,于是出山开始投奔不同的主子,跟一个个的主子去磨合,合适的,就留下,不合适的,再奔走。连圣贤孔子孟子也是这样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的。诸葛亮不会不懂得其中的道理。诸葛亮没有去帮曹操和刘表,原因只有一个——他本人不愿意去。

再看诸葛亮跟刘备的会面,根本就不存在是刘备的真诚打动了他的这个说法。看看刘备几次登门,几次虽然不见,但是处处都留下了伏笔。诸葛亮一方面是试探刘备,另一方面也在暗示刘备,表示自己的确有才能,就这样把刘备的胃口吊了起来,让他欲罢不能,非诸葛亮不可。

所以根据后人对诸葛亮的家世的考证,诸葛亮一生深受儒家传统思想影响,对于他来说,辅佐一个正统的皇室后代是他一生的信念和理想,所以他才能那样坚持,一直到老到死,在能够轻而易举地取阿斗而代之的时候还是一片忠诚、至死不渝。

诸葛亮鞠躬尽瘁的根本原因,是因为他怀抱了坚定的信念,所以在坎坷中也从来没有放弃,一直坚持到死。也许他的去世是可以称为“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但诸葛亮是为理想信念而死,没有遗憾。

经典案例:在追求理想的路途中,有理想的人都很执着,所以终会得到回报。比如现在大名鼎鼎的日本本田汽车的创始人本田宗一郎,就是抱定了从事汽车业的信念而最后成功的。

1938年本田还只是一名穷学生的时候,就已经变卖了所有家当去研究制造汽车活塞环,这是他从童年时就有的梦想,他要为汽车奋斗终身。在那段时间里他夜以继日地工作,从来没有彻底地休息过,在家里的经济状况难以为继的时候,他甚至把妻子的首饰都拿去卖掉。可是等到他把自己做出的样品拿到丰田公司去的时候,样品却被鉴定为质量不合格产品。这也难怪,本田并没有接受过制造汽车的系统的训练。为了弥补自己的不足,本田又返回学校苦读了两年,在那段时间里他常常因为设计不合格而被同学和老师嘲笑,可是本田从来没有打算放弃。

本田一心一意朝着目标进发,两年之后他的作品终于被丰田公司接受,但是此时,日本发起了第二次世界大战,本田的事业又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困难,因为当时物资紧缺,政府禁止向工厂出售生产材料,所以本田组织工人去捡美军丢弃的汽油桶,用这些汽油桶来作工厂的生产原材料。在此之后他们又遇到了地震,整个工厂都毁于一旦,本田不得不将他汽车活塞环的专利权卖给丰田公司。到这个时候,本田宗一郎已经山穷水尽了。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日本物资严重短缺,很多汽车因为没有汽油而无法开动。在万般无奈之下,本田尝试着把马达装在脚踏车上,等到他骑着这样的装有马达的自行车上路之后,一下子吸引了邻居的目光,他们纷纷要求本田也帮他们装一部摩托脚踏车。就这样,本田萌生了开一家生产这样的摩托车的工厂的念头,可是他连一点儿资金也没有了。

最后,本田决定给全国所有的自行车店写信,在信里他诚恳地说明了自己的这一项发明对于脚踏车将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希望他们能借钱给他开办这样的工厂。果然,最后他筹集到了所需要的资金。

今天的本田汽车公司已经是日本最大的汽车制造公司了,他们公司在日本和美国的员工已经超过了10万人,而本田个人的财富也已经无法计算了。这样巨大的成功都是靠他自己那种从不气馁的精神换来的。

锦囊妙计:诸葛亮的经历告诉我们,对于有信念有理想的人来说,永远没有所谓的失败,在某种意义上,他们早已经是成功的人。那么这种成功是如何实现的呢?

其实,首先要明确的是,成功是一种心态,一种习惯,是人的一种思考模式,是人生活的一种方式。说穿了,就是认定目标,把追求目标的过程简单化,把简单的事情重复地做,终其一生,咬定青山不放松。因为重复是学习之母,成功要比失败来得更容易,只要你有目标,知道你所想要的,采取行动,告诉自己决不放弃,成功与否只是时间问题而已。

然而,每个人对成功的定义不同,只有你自己知道自己的价值和希望是什么,就像诸葛亮一样。对于他来说,去帮助一个跟自己道义不一致的人,哪怕功业唾手可得也不屑一顾。只有辅佐与自己价值观一致的刘备,才能让自己甘心鞠躬尽瘁,死而后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