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商帮传奇(第二部)——徽商沉浮
8256200000069

第69章 比亚迪,从电池工厂到汽车巨头

从1995年到2005年,比亚迪从一个只有20人左右的小公司,逐渐成为“世界级”的手机电池工厂。2005年,国内的手机生产企业方兴未艾,诺基亚已经研发出智能手机。对市场高度敏感的王传福,不可能不知道手机电池在未来几年内的辉煌前景。但他力排众议,决定将汽车作为比亚迪此后的专攻方向。

长期以来,西方国家的企业界,有个充满偏见的看法,认为在生产制造领域,中国企业即使规模再大,也只能在全球产业分工链条上的最低端苦苦挣扎,为了给欧美的大品牌打工,不断压低成本,勉强赚取血汗工资。对此,王传福深感痛心。

当比亚迪成为世界最大的手机电池代工企业之一,甚至被富士康的掌门人郭台铭视为头号竞争对手时,王传福并没有感到欣慰。相反,他最不愿意的看到的,就是中国企业之间,为了争夺在全球制造业中最低端的工种,陷入“红海”一般的残酷竞争。

王传福甚至根本不愿与富士康竞争,他希望双方走上各不相同的发展道路,彼此间的协调共生,应远远大于利益冲突。他多次强调:“想和别人竞争,还要走别人走过的路,这是自寻死路。如果我们和富士康都从事类似的业务,战略战术基本一样,我们凭什么打赢?因此,我们必须要转型,开拓新的领域,和富士康之间,你做你的,我做我的。”他所说的新的领域,就是汽车的研发与生产。

截至2005年,王传福虽然是一流的电池工程师,但对于汽车的生产制造,依然是个门外汉,毕竟“隔行如隔山”。但他决心在短期内全面掌握汽车制造技术,而且,他反对大量投入资金购买国外先进的汽车生产线,执意要求自主研发性价比更高的新车型。

“再先进的汽车,不也是一堆钢铁吗?一个能让飞船上天的民族,难道就只能干些鸡零狗碎的低端加工业,做不出自己的大品牌?我后半辈子就做汽车了!”王传福的豪言,让人们再次领略到这位“技术狂人”的傲骨。

王传福自有一套克服技术难关的“土办法”:自己动手制造生产设备,把生产线分解成一个个可以由人工完成的工序。这种“半自动化加人工”的方式,被戏称为“小米加步枪”。但这种方式非常可行,不但大幅降低了成本,而且针对各个生产环节,都能不断开发新技术,改进工艺水平,准确率不但不比全自动化低,而且能避免批量加工出错后的大规模召回,还可以根据每个客户个性化的需求,提供从方案设计到最终生产的一站式服务,既可靠又灵活。

当初比亚迪公司买下秦川汽车77%的股权,并决心生产“比亚迪汽车”时,很多股东都认为王传福这个决策纯属“昏招”,比亚迪将由此陷入亏损,于是纷纷抛售了比亚迪的股票,一时间,比亚迪的股价下跌近50%。然而,在2006年,比亚迪公司不但真的自主研发出新车型F3,而且在上市后,备受广大消费者喜爱。比亚迪F3的外观和丰田卡罗拉有些相似,但内部配件的技术,都是“比亚迪人”自主研发的非专利技术,完全不涉及侵权。

比亚迪F3的价格,比丰田卡罗拉便宜得多,一些车主在购买之后,将车尾的标志取下,换上丰田的车标,往往能以假乱真。王传福和比亚迪的营销团队在确认不会发生法律风险之后,索性以此为卖点,为F3和旗下的多款车型,都冠以“某某车型中国版”、“中国版大霸王”的称号。2006年10月,比亚迪F3成为中国内地最畅销的轿车。

比亚迪的汽车不但畅销国内,而且大量向海外出口。一些国外的投资机构也开始对王传福和比亚迪公司进行深入研究,甚至称王传福:“集爱迪生和韦尔奇于一身,既能像爱迪生一样攻克技术难关,又能向韦尔奇一样在管理中创新。”

2008年,“股神”巴菲特来到中国与王传福洽谈,主动提出购买比亚迪20%的股份,被王传福婉拒。为此,巴菲特百感交集:“居然有中国企业拒绝我入股,中国人真了不起!”双方几经协商后,逐渐取得了信任,最终巴菲特投资2.3亿美元,购得比亚迪公司10%的股份。王传福此举,是为了既引进优质的境外投资,又不至于让比亚迪公司受控于国外。

比亚迪在高调进军汽车业的同时,依然没有放弃制造电池的老本行,但即使在电池行业,王传福也不甘永远居于“代工者”的身份。他构想出一副电池业与汽车业携手发展的蓝图:汽车是载体,电池解决储能问题,做电子配件的基础油,可以用来解决动力传输和充电设备的问题。此后还可以再进一步,以电池的储能技术和电动车技术为基础,向家庭能源系统和蓄能电站等新能源服务领域,进行全面拓展,从而实现“绿色能源”在汽车和IT产品的全面普及。

2010年5月,比亚迪在美国洛杉矶建立跨国业务的总部,并开始研发绿色能源的汽车,以及与之配套的太阳能电池板和充电站。加利福尼亚州的州长施瓦辛格亲临道贺。这位曾以《终结者》等影片闻名于世的前好莱坞巨星,面对王传福等一批梦想成为传统能源汽车“终结者”的中国技术精英,笑容满面地带头鼓掌。

“发展企业与人生成长都像攀登一座高峰,在磕磕绊绊中寻找山路是必不可少的学习过程,面对艰难险阻,我们必须冷静,要善于从中寻找生机。冒险精神使比亚迪获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如今,比亚迪要成为世界级的汽车大王,同样需要冒险精神,需要一支敢于冒险拼搏的企业团队。”面对记者,王传福侃侃而谈,这位“技术狂人”已经完全沉浸在冒险的梦想当中,然而他的语气和表情,却格外沉稳、笃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