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商帮传奇(第二部)——徽商沉浮
8256200000014

第14章 仁爱互助,广结良缘

“徽骆驼”的雅号,是徽商精神的传神写照。数百年来,徽商谦和、宽厚,又充满不屈不挠的韧性,在“重农抑商”的封建统治夹缝间负重前行,并作出了一番不可磨灭的辉煌业绩。沧海桑田的巨变,使昔日的徽商融入了历史长河,但“徽骆驼”的英雄本色,将永远传承,并发扬光大。

徽商大多自幼背井离乡,翻山越岭来到异乡创业,他们所依靠的,只有各种人际关系。

徽商之间的互助,是非常普遍的。一些财力雄厚的商人世家,把发财致富的经验传授给同乡,鼓励同乡壮年一起从商,并予以资助。这些商人以同乡之谊,相互协同合作。“十三四岁,往外一丢”的徽州少年,之所以能在他乡立足,显然离不开同伴之间的相互照顾,以及苏杭地区徽商大户的慷慨相助(如收其做学徒)。

“财从伴生”,是很多徽商的口头禅。此外,很多徽商进行合资经营,合资者在立约的书面材料中,也常提到这句话。有一份流传到后世的徽商合资契约写道:“立合约人某某,窃见财从伴生,事在人为。是以……各处本银若干,同心揭胆,营谋生意,所得利前,每年面算明白,量分家用,仍留资本,以为源源不绝之计。不得私支店银,混乱账目,不得匿私肥己,如犯此议者,神人共殛。……立此合约一式两纸,存后照用。”

徽州各商人家族都非常重视续修宗谱。通过明确的宗族关系和家族之间的姻亲交叉,几乎每个徽州人,都能与当地的富户攀上亲戚,从而实现“亲帮亲”的互助。此外,宗谱也是宗族与乡党对一个人身后的总评,只有肯施恩于同乡亲友的人,才能获得身后的荣耀,永垂史册。

徽商在经商创业过程中,不但彼此间互助互信,而且善于广结良缘,以真心诚意赢得仁善之名。

早在几百年前,徽商就初步形成了全心全意服务于消费者的理念。其货物的质量,在各地口碑都很好,而且价格非常公道。

明朝中叶的徽州粮商汪平山囤积了大批谷粟,恰逢当地出现饥荒,粮价暴涨,如果按照时下的价格售出,他将获得暴利。但汪平山看到那些进城逃荒的灾民,毅然将囤积的粮食廉价出售给灾民,全然不计盈亏,从而帮助众人度过了难关。清朝休宁县商人吴鹏翔收购了一批胡椒,发现这批胡椒有毒,当即将这些毒胡椒一把火烧掉。他之所以没有把毒胡椒退给卖主,显然是怕卖主继续用这批毒胡椒坑害别人。可想而知,这样的商家,怎能不得到人们的称赞和信赖呢?

市场竞争,从长期而言,就是信誉道德的竞争,从而赢得消费者长久的“用脚投票”、“用钱投票”。一代代徽商信义为先的作风,使之德名远播,数百年来在市场上立于不败之地。

很多徽商都通晓经史子集,喜与士人交往,尤其希望结识名流。这些走南闯北的商人,深知“人脉就是钱脉”,对读书人和官员,他们往往毫不吝啬资财。

一些徽商大户,特别乐于资助上京赶考的穷书生。可想而知,这些得到资助的书生,一旦金榜题名、飞黄腾达,自然会知恩图报。商人有了官府的朋友,生意就会更加安稳。

徽商更善于通过各种机会和当地的官员结交。例如,一个叫何永昌的商人,到广济县经商,适逢当地的长官陈某急需一笔钱疏通上司的关系。何永昌得知此事,立刻慷慨解囊。经此一事,双方结为至交。何永昌有了当地长官的“保护伞”,其利益可想而知。

“一个篱笆三个桩,一条好汉三个帮”,聪明绝顶的徽商,将其运用得堪称炉火纯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