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二十几岁如何投资自己
82522000000003

第3章 最艰难 最美好的时光,你凭什么变得优秀

每天做一两件该做而不想做的事

二十几岁了,你应该明白一件事:许多困难,其实是人们凭空想象出来的。不自信的人,往往把困难想象得比实际的大,他们被自己心中想象出来的困难所吓倒,从而丧失了许多成功的机会。而具有积极心态的人,他们能正视困难,他们相信,只要去做,总是有成功的机会的。

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曾提醒大家:“每天都做一两件你应做但不想做的事,这能减轻精神负担,同时让你觉得愉快。”

有一位心理专家常常见到一些来咨询的年轻人,他们消沉、慵懒,做起事来不带劲。在谈话中,他们承认生活不规律,晚睡晚起,有时睡到中午才起床,经常陷入消沉的情绪状态。由于工作不力,一连换了几个工作,还是被炒鱿鱼。这些人既非忧郁症患者,也没有情绪失调,他们的问题在于不肯面对难题。心理专家问:“你何不早上去运动,天天训练你的体能?”“这太难了,我爬不起来!”你要认清楚,这就是你每天该做的事,因为你不想做,就得承受疲惫的后果。如果你肯先付出运动的代价,就能享受精神振作的报酬。

有一次,一位年轻人跟心理专家说,他只做容易的事,对于困难的事,总是找个理由,把它搁在一旁。他理直气壮地表示:“就像在学校做考卷一样,会的先做,不会的有时间再去想。事实上,我根本没有时间去想那些难题。”心理专家愕然:一个人竟然会在准备升学考试中“学会”逃避困难和烦琐的事。

这些不愿意面对难题的人,往往是任性的,在情绪上甚至表现得失控和冲动。他们有个共同的行为模式:先玩再说,后果以后再面对。这些人到了成年后,习惯逃避所有的重要工作和困难的问题,并因此过着失败的生活——他们的生活杂乱无章,情绪易冲动,婚姻不幸,意外事故发生率也很高。

勇敢面对困难和耐心应付厌烦的事,应当成为一种习惯。人一旦养成这个好习惯,做起事来就会称心顺意。当你碰到困难时,若能正视它,立即采取行动,就会激发专注、创意和毅力。一个年轻的企业家这样描述了他的心路历程:我年轻时,初次出门做买卖,觉得既害羞又不自在,几乎不敢跨出门去。母亲给了我临门一脚,她说:“货都备好了,不送出去卖就会坏掉。”当时我卖的是水果,只好硬着头皮,花了大半天才把它贩卖出去。从那时起,我学会直截了当地面对困难。这做来并不容易,但却很管用——我每克服一次困难,都会觉得比上一次更容易些。

许多人都怕麻烦,或者畏惧困难,于是养成了逃避责任和临阵脱逃的习惯,人一旦养成拈轻怕重的坏习惯,不敢面对生活与工作的挑战,就会成为性格上的一大弱点,也会因此失去获取他该取得的知识、能力和经验的机会。很多时候,如果你放下畏惧和顾虑直接去做,就会发现事情并没有那么难。

有个名为琼斯的新闻记者,初入行时极为羞怯怕生,有一天他的上司叫他去访问大法官布兰代斯,琼斯大吃一惊,说道:“我怎能要求单独访问他?布兰代斯不认识我,他怎么肯接见我?”

在场的一个记者立刻拿起电话打到布兰代斯的办公室,和大法官的秘书通话。他说:“我是明星报的琼斯(琼斯在旁大吃一惊),我奉命访问法官,不知道他今天能否接见我几分钟?”他听完对方答话,然后说:“谢谢你,1点15分,我按时到。”他把电话放下,对琼斯说:“你的约会安排好了。”

事隔多年,琼斯对这件事仍念念不忘,他说道:“从那时起,我学会了单刀直入的办法,虽然做起来不易,却很有用。第一次时克服了心中的畏怯,下次就比较容易一点。”

1864年,美国南北战争结束后,一位叫马维尔的记者采访林肯。

马维尔问道:“据我所知,上两届总统都曾想过废除黑奴制,《解放黑奴宣言》也早在他们那个时期就已拟就,可是他们都没拿起笔签署它。请问总统先生,他们是不是想把这一伟业留下来,给您去成就英名?”

林肯回答道:“可能有这意思吧。不过,如果他们知道拿起笔需要的仅仅是一点勇气,我想他们一定非常懊丧。”

这段对话发生在林肯去帕特森的途中,马维尔还没来得及问下去,林肯的马车就出发了,因此,他一直都没弄明白林肯的这句话到底是什么意思。直到1914年,林肯去世50年后,马维尔才在林肯致朋友的一封信中找到答案。在信里,林肯谈到幼年的一段经历:

“我父亲在西雅图有一处农场,上面有许多石头。正因为如此,父亲才得以较低的价格买下它。有一天,母亲建议把上面的石头搬走。父亲说如果可以搬走的话,主人就不会卖给我们了,它们是一座座小山头,都与大山连着。”

“有一年,父亲去城里买马,母亲带我们在农场劳动。母亲说:‘让我们把这些碍事的东西搬走,好吗?’于是我们开始搬挖一块块石头,不长时间,就把它们弄走了,因为它们并不是父亲想象的山头,而是一块块孤零零的石块,只要往下挖一米,就可以把它们晃动。”

林肯在信的末尾说,有些事情一些人之所以不去做,只是他们认为不可能。有许多不可能,只存在于人的想象之中。

读到这封信的时候,马维尔已是76岁的老人了,就是在这一年,他正式下决心学外语。据说,1922年他在广州采访时,就是以流利的汉语与孙中山对话的。

是的,有许多不可能,只存在于人的想象之中。可惜,能知道这个道理的人少之又少,大多数人总是习惯于夸大困难,不愿去尝试和努力。

所以,现在你要学习的就是,面对困难,不要先想着逃避,而是去试一下,把你该做的事做好。有一个方法是,把生活中的苦与乐,在顺序上做个调整,先去克服困难,解除其痛苦,然后就能得到快乐和精神上的安泰,这叫延缓报偿。心智的成长和成功,蕴藏在困难和麻烦的事项里。勇敢面对困难是生命成长的关键。

每日都做一两件该做而不想做的事,这样面对困难时不但令你喜悦,而且会让你更有成就感。

努力是要一个结果,而不是感动自己

很多年轻人都在强调自己有多努力:每天熬夜学习、上班早到晚退、很久没有出去玩等,接下来又开始抱怨自己什么也没有得到。当我们一一细数自己的努力时,其实更像是在“炫耀”自己的辛苦。二十几岁,我们已经是成年人了,请想一下,你的所谓的努力,究竟是为了“感动”自己,还是为了求一个结果?

重视结果,不是否定过程,而是进一步强调对结果负责。纵观那些名留青史的伟人,或者如今让我们仰视的成功人士,从他们的人生经历中,都能看清一点:在人的自我实现过程中,预料结果并且能收获预期结果是关键的。

人的自我实现是指个人发挥潜能,贡献社会,实现人之为人的尊严,它是过程但更是结果。至于孰轻孰重,就要看哪个是自我实现的动力源泉,哪个是自我实现的价值指引。一位哲人曾说:“最蹩脚的建筑师也比最灵巧的蜜蜂高明。”我们可以想象,同样是建筑的过程,同样是耗费了力量,但是结果是不同的。站在人类的角度上,建筑师修建的才是人类可以居住的房子,才是人类可以享受的结果,而蜜蜂的劳动过程再如何闪耀着光辉,对于人类而言也是一个零。

成功人士有一个普遍的特点,就是他们在进行一件事情的时候,已经预先估计了事件的结果,然后制定路线图,按照他们的计划一点点地朝着结果迈进。其实在人的社会行动中,劳动的结果在劳动过程开始时就已经存在于人的观念之中,并且主宰着人的行为。而人之异于动物,正在于人对结果的孜孜以求。结果使人生超越本能,赋予人生以理性主义的精神、积极入世的情怀和百折不挠的意志。《左氏春秋》中有这么一句话:“立功、立德、立言,此皆为人生之不朽也。”功、德、言等这一切都是最终体现于人生的一种结果。看看这些伟大的前人们,如果司马迁没有著成《史记》,他如何成为古今史家第一人?如果爱因斯坦没有总结出相对论,他又怎么成为20世纪最伟大的科学家呢?人的自我实现当中,过程指向结果、服从结果,结果引导过程、统帅过程。结果是人生之舟的引擎,是人生航线的灯塔。

香港首富李嘉诚是个传奇性的人物,但他的成功也不是轻而易举的,从他获取第一桶金的经历中,我们或许能获得一些启发。

由于李嘉诚的父亲去世早,他在14岁的时候便被迫辍学,担负起了家庭的重担。他最初是在舅父的钟表公司里当学徒,后来又做推销员,经过几年的生活磨砺,他逐渐成熟起来。在干推销工作的这段时间,他虽然赚了一些钱,但他深刻地认识到,要是继续干下去,那么最终顶多就是一名高级打工仔,他所管理的塑胶企业、塑胶公司的财产毕竟是董事长的,企业的成败都与李嘉诚关系不大,这使得十分渴望向社会证明自身价值的李嘉诚下定决心要自立门户。因此,无论老板如何挽留,他都决意要离开,他要用自己平日点滴的积蓄从零开始,自己创业。

1950年夏天,李嘉诚筹借了五万港元在筲箕湾租了一间厂房,创办了长江塑胶厂,专门生产塑胶玩具和简单日用品。在创业最初的一段时期,李嘉诚凭着自己的商业头脑,以待人以诚、执事以信的商业准则发了几笔小财。但是当时年轻气盛的他,没有做到高瞻远瞩,没有对将来可能遇到的种种情况做好准备,所以不久就迎来了一段惨淡经营期。度过这段时期以后,他就急切地去扩张他那资金不足、设备简陋的塑胶企业,于是资金开始周转不灵,工厂亏损愈来愈重。扩张过快,承接订单过多,加之简陋的设备和人手不足,极大影响了塑胶产品的质量,迫在眉睫的交货期使重视质量的李嘉诚也无暇顾及愈来愈严重的次品问题。但是次品问题带来的后果是严重的:仓库开始堆满了因质量问题和交货延误而退回来的产品,塑胶原料商开始上门催缴原料费,客户也纷纷上门索赔。这是李嘉诚创业史上最晦暗的一页,它沉重地记录了李嘉诚摸爬滚打于暴雨泥泞之中的艰难历程,但是李嘉诚并没有倒下去,他冷静地分析了这次失败的原因,总结出这次盲目地、不顾结果地扩大生产是带来惨重失败的主要原因。只有高瞻远瞩的企业家才会是立于不败之地的成功者。李嘉诚很快掌握了这种思维模式,他观察到自己所生产的塑胶玩具在国际市场上已经趋于饱和状态了,似乎已经没有足够的生存市场,如果不顾结果继续生产,最终将会导致产品滞压囤积,没有活跃的销售市场。那么他必须重新选择一种能救活企业并具有竞争力的产品,从而实现他创立的塑胶厂的转轨。

从1957年开始,李嘉诚开始了他高瞻远瞩的转轨行动:生产既便宜又逼真的塑胶花,这在当时的香港还是一个冷门。不过他已经看到了塑料花市场繁荣的前景,经过李嘉诚的努力以及花样繁多的促销和广告活动,塑胶花开始引人注目起来,为市民所普遍接受。从此李嘉诚的事业步入了稳定发展的阶段。而李嘉诚这段创业经历所带给我们的启示就是要有一种重视结果的思维:在决定一项计划前,首先想到它会带来什么样的结果,这个结果会不会被社会接受;要是盲目地只求过程,头脑一热地去蛮干,只会离成功越来越远。

当然成功者的例子并非都是这些高高在上的大企业家,我们生活中也不乏一些成功者,他们或者是克服了身体上的残疾,或者是摆脱了苦难的折磨——只要我们用心,一定也能做到。

其实成功犹如优秀一样,可以称其为习惯。成功不像我们想象中那样遥不可及,简单的事情重复地做,当它成了一种潜意识的习惯时,成功就不远了。而成功者的第一个重要的思维习惯便是,要清楚地了解自己做每一件事情的目的。成功者大都在下决定后,迅速果断地行动,可是在做这些决定之前,他通常已经进行过了深思熟虑,清楚做事的目的,考虑到了事情的结果,而正是对目的的清楚了然,使他能够平稳地走向结果并且享受着过程。

谁家年少无挫伤,成长比输赢更重要

老鹰在练习飞翔时总是顺风而飞的,但是一旦遇到了危险,转过头来逆风而行时,反而可以飞得更高。

环境对人的影响巨大,草木不经霜雪则生意不固,人不经忧患则德慧不成,什么样的环境,便造就出什么样的人。如果不懂得适应环境,就会像温室里的花朵,一旦移出室外,必定枯萎而死。

很多人都曾抱怨:“成功实在太辛苦了。”他们说得没错,成功非常辛苦,可是你想过吗?失败其实是更辛苦的。因为成功者辛苦一阵子,就能够帮助自己成功,然而失败者却要辛苦一辈子。从这个意义上讲,失败者的“毅力”比成功者更坚强,因为他们是在忍受一辈子。而成功者往往不能忍受,所以他们才迫不及待地追求成功。

怕苦是会苦一辈子的,而不怕苦只会苦一阵子。你如果能在一阵子当中把你一辈子能吃的苦都吃下去,接下来你就可以享受成功的果实了。然而,如何快速浓缩你的苦一次吃完呢?就是要不断地行动、不断地忍受失败、不断地忍受嘲笑、不断地接受被泼冷水、不断地接受打击,然后还能接着行动——这就是成功者在成功之前做的事情。

美国知名的女明星麦当娜,她年轻时梦想要在美国成为摇滚明星,于是她想在好莱坞找一份表演工作。开始时她经济困窘,穿的衣服经常三个月都不换,天天在垃圾桶里面捡别人扔的菜吃,后来她找到可以让她上台表演的工作,终于一朝成名,成为举世闻名的歌星。

如果你想成功,请你暂时忍受一时的辛苦,拿出努力,快速行动起来。假如你不愿采取行动帮助自己成功,那表示你还不是那么想成功。

想要成功,就要做别人不愿做的事情,吃别人不愿吃的苦;假如想要失败的话,那么做什么都无所谓。你必须要选择成功或失败,做一个决定。

所以,成功和失败都是你自己的决定。

人生之途就像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在完成了一个课题之后,下面的课题又会接踵而来,如果不扎扎实实地付出努力,你会频频遭遇失败。甚至可以说,成功人士与非成功人士的分界就在这一点上。

在建立人生的初期阶段没有付出充分努力的人,是不太可能成功的。

也有很多年轻人觉得干什么事情都比工作有意思——看电视、买东西、聚在酒吧,或者躺着玩手机也好。这类人能做多少工作,又有多大可能获得成功也就不难想象了。

如果你强烈地希望成功,那你必须记住:在年轻的时光里,比起玩来,对工作要更感兴趣才行。不能在必要时拼死拼活地干的人,是不会获得成功的。

因此,不要埋怨吃苦,应该感谢上苍,至少你还能有吃苦的机会。

生命对于每个人只有一次,只有不曾放弃年轻时梦想的人生才会更富有内涵,更值得回味,也才会弥香久远。苍松不曾放弃险峻,才显出它生命的伟大和坚韧;蜡梅不曾放弃冬的严寒,傲立雪中,才迸发出了独特的生命芬芳。

苦难是锻炼人意志的最好学校。古人云:“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与苦难搏击,它会激发你身上无穷的潜力,锻炼你的胆识,磨炼你的意志。

苦难是人生的必修课,强者视它为垫脚石,视它为财富;弱者视苦难为绊脚石,视它为万丈深渊,被它压垮。上帝是公平的,他在把苦难撒向人间的时候,往往准备好了等重的回报等着勇士去拿。当苦难不期而至时,我们要视苦难为机遇,向它宣战。当你成功地征服它之后,就能真切地感受到生活的甘甜、人生的价值。人的一生是由幸福和悲伤、成功和失败、欢乐和痛苦交织而成的,只有当你经受得住成功和失败的考验,才能展示你的真正价值。

身处苦难之时你会倍感痛苦与无奈,但当你走过困苦之后,你会更加深刻地明白:正是那份苦难给了你人格上的成熟和伟岸,给了你面对一切无所畏惧的能力,以及与这种能力紧密相连的面对苦难的心态。

拒绝低水平重复,升级为高配版的自己

“升级”是现在特别流行的一个词语,用在个人成长方面,仍然有其适用的道理。升级就是在原来的基础上更进步,改掉原来的不足,让优势更突出,拒绝在原来的水平上一再重复,打造一个高配版的自己。

2014年,有两个年轻人同时应聘并任职于吴先生创办的一家公司,一个是名牌大学管理专业毕业的小王,另一个是普通大学毕业的小赵。这两个年轻人都很活泼,在公司担任几乎相同的职位,只是起薪有所不同。一段时间过后,吴先生观察到小王虽然在大学里储备的知识很优秀,也能按部就班地执行工作任务,但是好像过于自信,不喜欢征询别人的建议;小赵好像觉得自己的学历背景不好,很有压力,每天仔细地观察别人如何完成工作,并经常征求领导和同事的建议。

有一次,吴先生加班到晚上10点,正要离开办公室,看到小赵还在,就问他很晚了怎么还没走。小赵告诉吴先生,他觉得自己完成工作有些吃力,便每天晚上在国外网站上查找些学习资料,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吴先生点了点头,给他推荐了两个不错的专业网站,就离开了公司。

一年过后,这两个年轻人工作能力的差别显露出来:小王和刚入公司一样,没有太多的提高;而交给小赵的任务,总能又快又好地完成。令人惊奇的是,小赵还提出了很多改善工作流程、创造效益的好点子,有一些还被采用了。作为老板,谁都会提拔那些有上进心,并且能给公司做出大贡献的人。经过部门上下的一致推举,小赵被提拔为部门的组长,职位和薪水都高于小王。

事实就是这样,不是小王做得不好,而是小赵能做得更出色。名牌大学的背景并不能让人进步,而优秀的学习能力才是走向成功的关键。可能小王还在沉湎于自己辉煌的过去,而小赵却正在悄无声息地学习,赶超同龄人。事实就是这么残酷,如果你进步缓慢,你就会被身边数以万计的人超过。

人的起点往往不会有太大的差别,关键在于有了这个起点之后你会怎样?是选择不断学习给自己充电还是选择止步不前呢?你的选择会决定你的将来是成功者还是失败者。在人们奋斗的任何领域里,都有同样的教训:今天的胜利轻易就会变成明天的失败。1896年首届现代奥林匹克运动会上马拉松冠军的成绩,只能和1990年波士顿的马拉松比赛入围成绩相提并论。而1990年入围波士顿马拉松赛的人数多达9000人!这正说明了人们的能力是在不断升级的。

凡事不进则退,维持现状不过是虚话。在这个竞争激烈的世界里,周围强者环伺,你的对手、你的同行,无不兢兢业业,日夜精进。他们深深知道,为了取得优势就必须提升自己。如果身边的人一日千里,而我们却选择原地踏步,两相对照,其实等于拱手认输。

在过去,你清楚地知道自己的对手是何许人也,到了今天,你已经不能肯定了。传真机制造商可能没想到过E-mail会成为比传真更简易的沟通方式?又有什么样的新技术正在酝酿之中,日后会让E-mail过时得像一张废纸呢?

仔细想想,你的工作内容在不断发生变化,客户的需求和兴趣在不断发生变化,这一切都要求你不能指望自己一劳永逸地掌握满足需要的知识或经验,你必须能够跟上节奏,不断地给自己充电,不断地学习,就像给自己的电脑升级一样,提高自己各个方面的素质。唯有这样,你才有可能保持良好的竞争力。

朋友所在的小公司被一家法国公司兼并后,公司新总裁就宣布:公司不会随意裁员,但如果员工的法语太差,以致无法和其他员工交流,那么他很有可能被裁掉。公司将通过一次考试来检验他们的法语水平。当其他的员工都涌向图书馆,开始补习法语时,只有一位叫马凯的员工和往常一样没有表现出紧张的神情。其他人认为他可能已经放弃这个职位了。但是当考试成绩公布后,马凯的成绩却是最高的。

原来,马凯自从大学毕业来到这家公司后,就认识到:同别人相比,无论是在知识上还是在经验上,自己都没有特别突出的地方。从那时起,他就开始通过各种形式的学习来实现自我提升。公司的工作虽然很忙,但是马凯依然每天坚持学习新的知识和技能。因为是在销售部工作,他看到公司的法国客户有很多,但自己不会法语,每次与客户的往来邮件与合同文本都要公司的翻译帮忙,有时翻译不在或兼顾不上的时候,自己的工作就要受影响。虽然公司没有明文规定要学法语,但是马凯还是自觉地学起了法语。

对马凯来说,公司被兼并这样的事情显然不是他所能预料的。但是他能够通过积极的学习,增加自己的技能,从而顺利地适用了新任领导的要求。

曾经有人问李嘉诚的成功秘诀,李嘉诚的回答很明确:靠学习,不断地学习!李嘉诚小时候是非常喜欢读书的人,成功后仍然继续学习,尽量去多看新兴科技、财经、政治等有关报道。他还每天晚上坚持看英文电视节目温习英语。李嘉诚从小就喜欢学习,到了香港后,他坚持半工半读。父亲死后,他做推销员时边进修边工作来赚钱养家,他曾深有体会地说:“年轻时代在兴趣的驱使下,如饥似渴地寻求新知识,事实证明当初学习的冲劲,对日后的事业发展有极大帮助。”李嘉诚从创办塑胶企业,到投资房地产、投资股市、入主英资公司,一路都很成功,也许有人说李嘉诚的成功在于幸运、在于机遇,但机遇偏爱有头脑的人,正是由于李嘉诚永不停步的学习,才使得他成为一个人人羡慕的香港超级富豪。

如果你每天花一个小时的时间用来学习你不知道的知识,那么在五年之后,你就会惊讶于它给你的生活带来的影响。

所以,如果你想聚集更多的财富,就必须不停地学习,学习新的知识,学习新的赚钱方式,来升级自己的思维。当然,人的精力有限,你不能指望自己用一生的时间学尽所有的知识。学习那些与你的事业密切相关的知识,这是非常重要的一点。一个研究生要写毕业论文,在确定了题目后,就需要阅读与论文题目相关的书籍。如果他一头扎进图书馆里,不加挑选就开始阅读,很难期望他在规定的时间里写出一篇好的论文。所以说,在升级的过程中也要抓住重点。

我们不断升级自己“版本”的过程就是不断学习的过程。想一想,如果你每年阅读完50本书,就相当于在本领域内获得一个实际的博士学位。世界上平均每个人每年阅读不到一本书,如果你一年读完50本书,十年就是500本书,想想吧,那你将会获得多大的优势呢?

我们要善于从专业人士那里学习。为了让自己提高的速度更快,你应该多参加一些和你的专业相关的讲座、培训或课程。每年努力参加4~5次公司内或社会上的专家讲座,会让你受益匪浅。专家除了授予知识和技能以外,还会有一种成功者的魅力,能够深深吸引你想做一名事业成功者,在潜意识里督促自己去努力。

在学习的过程中,要善于提问。在古希腊时期,埃及港口城市亚历山大拥有全世界最大的图书馆,处于文化艺术发展的鼎盛时期,是世界的知识中心。是什么让它的文明空前繁荣呢?那就是,任何船只,都必须奉上随船书籍供抄录之用,否则不得入港。

我们可以效仿亚历山大古城的做法,向每一个走进你生活的人提问,期望发现新的观点、有用的信息和珍贵的经验,从而丰富你知识的储备。

二十几岁的年轻人还要学会独立思考。成功者提出的问题不断,但对答案并非全盘接纳。信息本身并不具备太多价值,当你不假思索,连别人的结论也一并接纳时,它甚至具有相当的危害性。在你接收信息的过程中,要不断问自己:“它和我的前途、行业、生活有什么联系?”仔细验证信息的来源,看你自己是否会得出同样的结论。

坚持不断学习,坚持通过学习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打造一个高配版的自己,你才能赶上社会快速前进的步伐,不会被社会淘汰。

这一次就做好,不要寄望于下一次

静下心来先反省一下:你有没有对自己或者是你的上司说过这样的话——这次没做好,我保证下次一定做好!我想很多人会很纳闷:说过不是很正常的事吗?这次没做好,当然要等下次做好啊!你并没有意识到如果总是把希望寄托在下次,那么你的这次就永远做不好,你已经做的都没做好,怎么还能获得别人的信任呢?一次可以,如果很多次呢?你会有那么多机会吗?所以,永远不要期待下次,争取事事一次做对。

人们之所以喜欢说“下一次”,是因为他们想让自己免于受到别人的批评和自己内心的谴责。这是一种不负责任的表现。这就好比在一场短跑比赛中,如果跑了一半你发现自己跑错了跑道,那你就不可能再有改正的机会了,因为别的人早就跑到你前面了,而且也不会有重跑一次的机会,因为赛场上没有这样的规矩。

当人们说完“下一次我一定能完成、一定能做好”之后,他们常常是继续走在原来的路上。你有没有过这样的经历:你开车前设定了自己的目的地,却不知不觉行驶到别的地方。就拿我来说,原本每天上班是走同一条路线,而最近一段时间,途中因为施工经常导致交通堵塞,于是我有意识地为自己规划了另一条行车路线。然而不幸的是,我还是很多次走上了拥堵的老路。

思维和行为的懒惰让人们不愿意改变自身。大多数人都曾经“痛下决心”说出这样的话:“我保证下一次一定做好!”但是刹那之间,这个决定被淹没得无影无踪,下一次做错之后,他们依然重复地说一样的话。如果你不改变你的态度、思想和行动,你的工作还会停留在表面上,结果就是最终走向失败或平庸。

其实很多时候,我们没有把该做的事情做好,根本的原因在于没有用心,只做了事情的表面,并没有深入地了解事情的本质,所以事情做不好是在预料之中的。重复做表面工作,只会得到一样的结果,这个道理可以应用到人生的各个层面。

现在的问题是,人们有多少次可以做表面工作的机会呢?其实,很多情况下,你根本没有“下一次”的机会。比如在职场中,当你还来不及说“我下一次一定能做好”的时候,你已经被解雇了。

在某家金融公司工作的罗宾,一直是一位表现出色的员工,颇受上级的青睐。直到一天,罗宾在给上司赶一份重要合约的时候,忽然接到一个电话,原来是他的朋友里奥想约他周末参加郊游活动。罗宾挂掉电话后便心不在焉,他在遐想郊游该有多么快乐,森林、美酒、烧烤、闲谈……他都有些迫不及待了。但是手上的重要合约提醒他停止胡思乱想,罗宾重新投入到工作当中。可是没过五分钟,罗宾又开始想应该准备哪些野餐的食物。就这样,在不断走神中,一份合约起草好了。

交给上司的时候,由于罗宾一直有很稳定的表现,上司大概浏览了一下就签了字,然后合约被寄出。结果是,这份合约上存在一个严重但是很隐蔽的数据错误,导致公司亏损了几十万美金,罗宾因此被直接炒掉,这下子他天天都有时间去郊游了。

那些一向表现突出的人更容易受到别人的赞赏和上司的重用,就因为这样,他们更不容许自己出现错误,因为往往他们一出现错误,造成的后果会更严重,甚至根本就没有机会说“下一次”!

有一个事实是,很多人认为自己并不是在做表面工作,因为他们觉得自己花了很多时间和精力。诚然,具备勤奋的态度是非常重要的,但是还要看是全心投入去做事,还是只是耗费时间和精力去营造认真工作的假象。即使一个人每天、每周、每月都在忙碌,也做了很多事情,但是每件事都没有做到位,其结果还是一个零。因为我们行动的目的就是要实现自己的既定目标,如果每件事都不能做到位,到最后其结果也许与自己的目标会相去甚远。所以,我们不要等到事情没有做好的时候再说“下一次”,而是要把握好这次的机会,一次就把事情做对、做到位,这样一步步积累下来才能真正实现自己的目标。

归根结底,我们不能一次做对的原因还是在于不自信,为什么要等到事情没有做好的时候说“下一次”?而不是在开始做事的时候就说“我一定能做好”呢?在你开始着手工作之前,必须有完成工作的坚定决心。一个很好的建议就是在接受工作任务的同时,跟自己说:“我能完成!”或“我肯定能做好!”这样我们一次就把事情做对的概率就会大多了。

杜邦公司的贺利得先生能够从周薪50美元的工作,迅速升至副董事长的职位,不久后又升任公司的董事长和总裁,就是因为他做每一件事都会认真负责到底,他做每件事都会对自己充满信心,所以他从来不会说“下一次”,因为现实不会给自己这样的机会。周围人对他的评价是:“贺利得先生是我们的榜样和朋友,他总是能及时发现和解决工作中的问题,让杜邦公司持续前进。”

一个人能把自己的事情做得很好的时候,也更能帮助别人发现不足,从而会慢慢地成为别人的榜样,长期这样,自然会出人头地。

美国前总统杜鲁门的桌子上摆着一个牌子,上面写着“Book of stop here(问题到此为止)”。如果一个人在实现自己梦想的过程中,对待每一件事都是Book of stop here,每次都能完整地完成任务,这样的人将让所有人为之震惊,这样的人将赢得足够的尊敬和荣誉。

闻名世界的美国西点军校,曾诞生了许多成功人士,这些人士在不同的领域得到很好的发展。在1980届学员20年之后的聚会上,你可以见到:一位国会议员、四位白宫工作人员、驻越南和约旦的大使馆武官、一名曾在太空行走过的宇航员、一位心脏外科医生、一位眼科手术医生、一位联邦调查局特工以及诸多首席执行官、医生、大学教授、部长、律师、企业家、工程师、科学家和飞行员。

问起这些西点人,为什么都能取得这么大的成就,他们的答案几乎一致:“在西点,人们只能有一个态度,就是在接受任务的时候对自己说:‘I can do it!(我能完成!)’剩下的就是去很好地实现你的任务,每个人都是在争取一次把事情做成功,根本不会有人把希望放在下次。”这个态度让这些人得到了极大的帮助,指引他们取得成就。

“我能完成”是非常有力的一句话。人们相信自己能做什么,就一定可以做到。有人说,世界上除了一些精神失常的人之外,可以实现的事情与真正实现之间的距离其实很小很小,但首要的是他一定要相信自己能行。

从自我怀疑的枷锁中挣脱出来,你就能达到期望的高度。没有什么办不到,只要相信自己能行。就这么简单?当然不是。生活中值得获得的东西没有什么是随随便便的。那到底能不能办到呢?要是你不努力,而且不是努力再努力,那你永远也不会完成。短浅的目标很容易命中,可生活中我们不能如此鼠目寸光。世界上最坚不可摧的力量就是相信自己的意志,敢于瞄准远大目标的勇气,以及坚定追寻梦想的信心。相信自己这次能做到最好,永远不要把希望寄托在下次!

不害怕错误,不逃避责任

每一次,当遇到了已经发生的错误,我们究竟应该如何面对?是理直气壮地以年轻的代价为借口,推三阻四地搪塞,不以为然地敷衍?还是知耻而后勇,直面失败地奋起,理智而清醒地面对?每一种态度背后都有不同行为,不同的行为也会带来不同的结局,这对于我们未来的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其实,每个人在成长的道路上都会犯很多的错误,这的确是成长的代价。世界上绝对没有完美的个人,也绝对不存在不会犯错误的人,其实犯了错误并不可怕,可怕的只是当错误已经发生之后,所采取的不正确的态度。如果我们一味地搪塞,或者简单地敷衍了事,不敢面对自己所犯下的错误,那么类似的错误就会重复地发生,结果我们将会步入作茧自缚的怪圈。但是,如果已经发生的错误能够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引以为戒,并能够亡羊补牢,那么我们就绝对不会两次跨入同一条河流,也一定能够跨越人生的障碍,接近、达到自己心中的目标。

我们来看下面一则小故事:任何一个寺院都会有自己的清规戒律,但即便如此,还是会有些小和尚屡屡犯戒。定一法师所在的这个禅院也是如此,他觉得有必要对这些小和尚予以教诲了。

这一天,刚刚做完日常佛事,僧侣们正要走出禅房时,老方丈定一法师扬手碰落了供台上的一个瓷瓶,摔了个粉碎。众弟子一下愣在那里,不知方丈的这一举动,是有意为之,还是无意所致。

定一法师见这些和尚都在以探询的眼光看着自己,便语气凝重地说道:“非常可惜吧?一把泥土,不知经历了多少工序,经过了多长时间的煅烧,才超脱成珍贵的瓷瓶,被我们摆上了神圣的供桌,成为一件高贵圣洁的法器。如果保存好了,它千百年都不会损坏的,甚至可以永远流传下去。可是,扬手之间,它就坠落于地,一文不值了。同样的道理,一个人,尤其是我们敛德修行的僧人,取得了法号,悟出境界,不是件容易事!你若不珍惜、不自律,堕落起来与瓷瓶无异!”一时间,大家你看看我,我看看你,默默无语。小和尚中有些人忽然有所顿悟,于是合掌跪地,深表忏悔。

其实,故事中所讲的道理是这样的:从打江山到一件普通的瓷瓶,从修身养性到立世扬名,无论是成就一番大业,还是拥有一件珍品;无论是道德品质,还是荣誉名声……无不如老方丈用以警示的瓷瓶一样,永存还是损毁,都取决于长久的珍惜或扬弃的瞬间。

作为二十几岁的年轻人,我们应该如何珍惜我们的人生呢?其实人生是由一步步的阶梯堆砌而成,当我们迈开人生每一步的时候,对于我们来说都是一次选择。我们是珍惜每一次的机遇和机会,紧紧地将机遇和机会握在手中,还是将这些机遇和机会抛弃在一边,屡次犯着重复而幼稚的错误呢?如果我们只是后悔、自责或是惋惜,那绝不可能换来一个我们想要的结局。只有我们从内心深处真正懂得珍惜,懂得珍重我们所拥有的一切,才有可能得到我们想要的人生。态度决定命运,而你的态度决定了你的人生。

那么,我们应该如何面对我们曾经犯过的错误,以及未来可能出现的错误呢?

当我们手中捧着一只盛满水的水杯,由于我们不经意间的错误,使它摔碎了。此时此刻,即使我们再痛心疾首,又能如何呢?水杯中的水还能回到水杯吗?破损的水杯还能成为完好无损的杯子吗?不能,绝对不能。

面对这样的现实,我们不要再寻求任何理由去为自己开脱,我们应该告诉自己:我绝对不能再犯这样的错误,我一定要珍惜另外一个水杯。那么,对于我们来说,错误就只是已经打破的水杯、洒出的水,覆水难收,不给自己找理由掩饰错误,就能帮助我们避免再重复错误。敢于为自己所犯的错误承担责任,并从中吸取教训,我们才能不断地进步,不断地将自己脑中的旧思想丢弃,从而形成创新思维。

一次的错误,那是年轻的代价;两次相同的错误,那是态度的问题,值得商榷;第三次犯下类似的错误,那就是上帝都无法原谅的错误,没有人会原谅这样的人。一而再再而三地重复错误,就不仅仅是态度的问题,还会让人怀疑你的能力和人品。当然,我们每个人都不希望自己不断地倒在同一个障碍下。其实这个“水杯”时刻都在我们心中,只不过我们要问问自己有没有真心地对待它。

做人的道理很简单,如果想让自己不再经受失败的痛苦,那么就请呵护好心灵的“水杯”,勇于去承担自己应负的责任,并且从中吸取教训,绝不让自己重复犯错。

罗斯和钱德新到一家速递公司,被分为工作搭档,然而下面一件事却改变了两个人的命运。

一次,罗斯和钱德负责运送一件昂贵的古董。在交货码头,罗斯把箱子递给钱德的时候,钱德却没接住,古董掉在地上摔碎了。

钱德趁着罗斯不注意,偷偷来到老板办公室对老板说:“这不是我的错,是罗斯不小心弄坏的。”随后,老板把罗斯叫到了办公室,问道:“罗斯,到底怎么回事?”罗斯就把事情的原委告诉了老板,最后罗斯说:“这件事情是我们的失职,我愿意承担责任。”

后来,老板把罗斯和钱德叫到了办公室,对他俩说:“其实,古董的主人已经看见了你俩在递接古董时的动作,他跟我说了他看见的事实。我也看到了问题出现后你们两个人的反应。我决定,罗斯留下继续工作,用你赚的钱来偿还客户。钱德,明天你不用来工作了。”

人们往往对于承认错误和担负责任怀有恐惧感,因为承认错误、担负责任往往会与接受惩罚相联系。有些不负责任的员工在出现问题时,首先把问题归罪于外界或者他人,寻找各式各样的理由和借口来为自己开脱。而在很多管理者看来,这些都是无理的借口,并不能掩盖已经出现的问题,也不会减轻要承担的责任,更不会让你把责任推掉。

美国西点军校认为,没有责任感的军官不是合格的军官,没有责任感的员工不是优秀的员工,没有责任感的公民不是好公民。与其为自己的失职找寻借口,倒不如坦率地承认自己的失职。

敷衍塞责,找借口为自己开脱,会让老板觉得你不但缺乏责任感,而且还不愿意承担责任。没有谁能做得尽善尽美,但是一个主动承认错误的员工至少是勇敢的,如何对待已经出现的问题,能看出一个人是否能够勇于承担责任。

犯了错误必须自己承担后果,不可迁怒于他人,不可推卸责任。二十几岁的我们,还在人生的成长阶段,只有抱着“不害怕为错误负责,勇于从错误中吸取教训”的态度,才能够从错误中成长,从错误中有所得,一步步地堆砌出通往成功的阶梯。

培养卓越的个性风格

世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同样,人的心理特征也不会完全相同,正像《左传》说的:“人心不同,如其面焉。”而“人心”的不同主要是指个性的不同,因为个性是人格心理特征的核心部分。个性风格因人而异,因此,从某种意义来说,塑造个性并非按部就班的行为,首先得对自身有个清楚的认识。无论是男人还是女人,青年人还是老人,名声显赫、功成名就的人还是贫困潦倒、朝不保夕的人,其个性风格都是显而易见的。

个性风格是通过向外界传递信息的方式来表达的,比如说,你的口头禅,你的身体语言,你讲话的语速、表情,你的穿着打扮,你的办公室的布局方式,你走路的速度等等。另外,你在多大程度上封闭感情,是热情活泼还是缄默不语,你做决断的速度有多快,你对变革的反应有多急迫等等,这些同样也是性格的一个表现。

需要指出的是,成功的个性有着不可思议的力量。

我们看到生活中有这么一些人,他们总能以自己满腔的热情深深打动别人,其他人无论在理智上还是在情感上,都会被他们吸引,而且这种吸引力是那样强大,甚至会让人在不知不觉中去为实现他们的目标而效力。

那么他们的这种卓越的个性是怎样来的?究竟是什么因素让他们充满了吸引力?难道仅仅是因为他们善于表达吗?要不就是他们在待人接物方面有着天生的亲和力?再或者是他们在设法引人注目方面有着秘诀,而正是这些秘诀使得我们围着他们团团转?

确实,以上都是原因,但仅仅是部分原因,更科学的说法是,他们具有独特的“个性魅力”。所谓魅力就是这样一种能力,它是由你的个性所决定的,通过在身体上、情感上及理智上与他人的相互接触,对他人产生积极的影响。个性魅力包括以下几个要素。

1.无声语言

无声语言是一种信号,是你在不知不觉中向周围人发出的一个眼神,说话时不经意间的动作,耸动肩膀的样子,或者是一个不自然的笑容,一次不热情的握手,甚至是穿着不甚得体。所有这些都会形成我们的“无声语言”,即你的“形象”。

2.表达能力

也许我们有很不错的想法,但是,如果不把它说出来,又有谁会知道呢?如果你不把它恰当地说出来,又有谁会赞同呢?

3.聆听技巧

对于那些没有受过很多教育或训练的人来说,多听也是一把交流的钥匙,它同样会使人觉得耳目一新。

4.说服技能

这是一项鼓励人们接受你的领导或采纳你的意见的技巧。一个再正确、再伟大的观点,如果不被认同、采纳,也等同于零。

5.运用时空的能力

同样,这一点也常常被人忽视。事实上,时空的运用,既能促进人际关系,也能破坏关系。

6.适应他人的能力

不了解他人的风格,却又想与之交往,这是不可能的。所以,为了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努力提高你的行为的适应性,才能与他人交往。

7.重要见识

也许我们是一个强有力的雄辩者,也许我们在建立人际关系上有很大能耐,也许我们在形象、聆听和利用天时地利方面做得出色,但如果我们没有什么好东西可说,我们始终是一个空架子。

很少有哪个人的个性天生就是毫无缺陷的,但是对于自己的个性缺陷如果不努力加以抑制和完善,不进行有意识的“性格改造”,那么,失败的个性沉淀下来,趋于定型,就会给自己的生活、工作等带来失误,甚至因此走向失败的人生。小说《三国演义》清晰地显示了个人性格品质上的缺陷同胜败之间的关系:袁绍“多端寡要,好谋无决”“外宽内忌,用人疑之”,结果兵败官渡;吕布有勇无谋,白门楼束手就缚;周瑜气量窄小,结果三气而死;关云长性格骄傲,“大意失荆州”;张飞生性鲁莽,被部下范疆、张达砍下头颅;司马懿多疑,被诸葛亮空城计所迷惑……的确,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但是用“个性是天生的”“江山易改,禀性难移”来原谅自己或宽恕自己,都是不对的,因为个人性格品质的形成,不仅与先天有关,而且是同后天的修炼分不开的。

因此,在这样一个个性生存为主流的时代,我们应当塑造自己的卓越个性,这样你就会更好地了解和把握自己,朝着可以进一步改善你与他人的关系的方向努力,提高你的工作效率、改进工作能力、拓展职业眼界。

印度有一句谚语:“播种行为,收获习惯;播种习惯,收获性格;播种性格,收获命运。”人不能选择命运,但命运不是固定的。人无法选择自己的出身,也无力改变所处的环境,但人可以改变自己的思想。受到挫折时,你可以选择屈服,从此放弃努力,过甘于平庸的生活;也可以选择不放弃而坚强走下去,最终获得充实而成功的人生。可以看出,只有把握自己的性格,才能真正掌握自己的命运,决定自己的人生。

一个人如果坚强、勇敢、自信、宽容、谦虚,比那些怯懦、自卑、自私、自大的人,成功的机遇和可能要大得多。卡内基有一个著名的论断:一个人的成功85%归于性格,15%归于知识。在一个人的成功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因素是性格、意志情绪与非智力因素,而不是智力的知识。美国斯坦福大学一位教授曾经几十年如一日地长期跟踪研究了1000多名智商在140分以上的天才儿童。在研究中,他比较了这些人中最有成就的150人和成就最低的150人。他们在智力上相差无几,而能否取得成就的原因主要在于性格特征的差别:自信或不自信,自卑或无自卑,坚毅或不能坚持,是否有适当的适应能力和实现目标的动机等。可见,我们自己是成功的主宰者,个性决定了命运。

之所以强调二十几岁的年轻人要注意培养成功者的个性,是因为个性具有很大的可塑性。良好个性的形成更离不开个人的主观努力,形成良好的个性需要我们从小事做起,从现在做起,从身边做起。比如,如果你认为自己不够关心别人,那么当你看到别人遇到困难时,主动地伸出你的手,尽你力所能及去帮助他们,这样一来,你就能逐渐养成乐于助人的个性。无论在学习或生活中,在困难与挫折面前你都要提醒自己坚持下去。既然认定是应该做的事,就要毅然决定,义无反顾,这样的人,个性怎会不刚毅?以宽容之心对待朋友,以严格之心要求自己,不断地播下个性的种子,最终创造生命的辉煌。

如果说个性生存的理论让我们第一次这么清晰地认识了自己,深刻地领悟到:命运实际掌握在我们自己手中,那么同时,我们还必须找到培养我们卓越个性的最佳途径,这样我们所做的一切才不是纸上谈兵,而是在现实生活中切实可行的。

《忏悔录》中有句名言:“上帝造了我,然后把模子打碎了。”也就是说我们从出生就有自己的优点和缺点,没有整齐划一的方法能为我们创造奇迹。只有我们意识到自己的独一无二,在同一所学校上课,在听同样的老师讲同一门课程,却往往获得不同成绩,我们天生就有着与兄弟姐妹不同的组合特征。因此,个性塑造并非是千篇一律地要将人们的种种个性都熔进一个模子里,使人人都一模一样。相反,我们是要提出人们个性的基本点、共同点,在人们知道自身、了解自身个性之后,去完善与提升自己的个性。我们能做的仅仅是帮你奠定好个性的基石,帮你建构优良的个性架构,剩下的,靠你在生活与工作中自己去完善。

良好的个性风格除了能够让我们在职场与人生中表现更卓越,还能够帮助我们处理好人际关系,成为一个受人喜欢的人。当然,这也需要一点小技巧。

我们发现那些善于处理人际关系的人都有一个共同特点——在行动时,始终抱着如下想法:确信自己肯定是能受大家欢迎的。正因为如此,他们行动起来就好像真受到周围人们的欢迎。讨人喜欢的人,就是不仅喜欢任何人,而且能落落大方地与任何人打交道。除去处于特殊状态的人之外,绝大多数人都希望交上知心好友,而不希望成为一个孤家寡人,因为绝大多数人都有归属的需要。一个人如果老是担心对方也许不愿意与自己交朋友,那么他就可能得不到任何人的喜欢。所以,相信对方会喜欢自己是塑造成功个性的法则,只要自己首先向对方友好,通常都能换来对方同样的友好。

不过在获取对方承认方面如果操之过急,对方反而对你敬而远之。另外,有时出现这种情况:一个人越是想吸引人,越是惹人生厌。

比如,搞好人际关系是一门很深的学问,也是一门艺术。你如果过分热情、过分执着地想与对方亲近,并且一个劲儿地取悦对方的话,对方有时反而感到别扭,或者怀疑你是否在装模作样。你给对方的印象如果是无论如何想与对方亲近,并且从而表现出焦躁不安的话,对方很容易对你产生戒心。急于寻求友情的人,是肯定要碰壁的。因为他们总是担心对方不喜欢自己,或者不敢做自己所期待的事情,总是担心对方嫌弃自己,而这些担心和怀疑,对方总是能够感觉到。所以,最好是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心情舒畅、面带笑容、充满自信地与他人建立关系。

总之,个性是我们生存的关键元素之一,培养出卓越的个性,你就会本能地知道对与错之间的差别,你将会成为一个相对很成功的人,被人信任,你的话就是你的契约。你的人性美将因你的个性而发挥至极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