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西方地理通史
82521500000008

第8章 雅典卫城游

我们去希腊玩,第一个要去的当然是它的首都,西方世界最为古老而伟大的历史名城——雅典。

雅典位于希腊南部阿提卡半岛上一个干燥的山间盆地里,南距爱琴海的法利鲁湾不到10千米,雅典附属的海港比雷埃夫斯港就在湾内。

雅典是比较典型的地中海式气候,冬天温和多雨,很少霜冻,但偶尔会下雪,夏季炎热干燥,雨水集中在冬季,夏天基本无雨。

雅典的夏天虽然炎热,但由于大海近在咫尺,无论白天还是黑夜,都有凉爽的海风吹来,特别是到了夜晚,没有了炙烤着大地的太阳,清凉的海风徐徐而来,沁人心脾。因此雅典人大都是夜猫子,一天从晚上8点开始。那时候大街上人流熙熙攘攘,大家听音乐、聊天、争着请朋友喝一杯,一直快活到很晚。

这种适宜户外活动的气候对希腊人和希腊文明的影响是十分强烈的。我们知道,在古希腊,悲剧家们演剧是在露天剧场的,公民大会是在城市广场进行的,艺术家们的作品——主要是大理石雕像,也大都是摆在露天供人们欣赏的,连哲学家们的辩论也都是在街道上进行的。如果没有希腊这种适宜于户外活动的气候,那些代表着希腊文明的东西将会是什么样子呢?还会有如此之美吗?甚至于还会存在吗?

当然,历史是不能假定的,我们现在只能说:雅典的环境很适宜于户外活动,这对他们的文明形态产生了很大影响。这可以说是一种伏尔泰式的地理决定论,即一个民族的地理环境决定了其文化形态。

雅典的交通 以上就是雅典的环境了,雅典的城市分成两部分,一个是雅典市区,不包括比雷埃夫斯港,雅典市区与比雷埃夫斯结合起来则称为大雅典,面积约430平方千米,人口达300余万,占全国人口的1/4。

雅典周围依傍着四座小山,分别叫伊米托斯山、帕尔尼斯山、艾加莱奥斯山和彭特利库山,从这些山上望过去,雅典显得有些荒凉。不过这是一种深藏美的荒凉,当你仰望那些掩映在丛林或者高耸于山顶的废墟时,仿佛要被这荒凉征服了呢。

雅典市区有两条小河,西边的一条叫基菲索斯河,一年有半年只是涓涓细流;东边的一条叫伊利索斯河,经常连水都没有。它们把雅典市区大体划分成三块。雅典主要的建筑与名胜是在中间的那块,位于两条小河之间。

雅典有一个天然的中心,就是雅典卫城,卫城的意思是说它可以护卫雅典。

为什么它可以护卫雅典呢?因为它建于一座小山之上。

什么?一座小山可以护卫一个城市?是的。要知道,这座小山可是全世界独一无二的小山。它实在是一座宝山呢!它有两个突出的优点:

一是山虽小,其四周却是悬崖峭壁,高150余米,耸立在周围的平地之上,只有一条小路可以通达山顶,只要守住了它,敌人就别想攻上山去,真是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二是这小山不但高耸,它的顶竟然还是平的!这样就有另一个大好处了——上面好建房子。雅典正是利用了这个长处,在上面大建特建,建成了举世无双的雅典卫城。

我们参观雅典,主要当然是为了雅典卫城,它是不折不扣的西方文明圣城。

这座小山的名字叫阿克罗波利斯山。

雅典卫城位于前面说过的两条小河之间,它的北面,阿克罗波利斯山坡下不远,集中了雅典几乎所有的重要建筑,例如宪法广场,与它相邻的是老王宫,现在被用作国会大厦。

离老王宫不远,有一条赫罗狄斯·阿提库斯街,19世纪末在那里建起了一座新王宫,现在是总统府。

阿提库斯街通向泛雅典娜节体育场。这是一个庞然大物,足足能容纳7万人观看比赛,它是由一位希腊裔的百万富翁捐资兴建的,就建在千年之前希腊人曾举行各种竞赛的原址,它们是现代奥运会的起源之一。

不过奥运会真正的祖祠并不在这里,而在我们后面将要说的奥林匹亚。

1896年,在这个体育场召开了第一届现代奥林匹克运动会。

在体育场不远处,沿着不长的帕尼匹斯提米奥大街,雅典科学院、希腊国家图书馆、雅典大学三足鼎立,尤其是雅典大学,它是用采自彭特利库山的大理石建造的,有许多美丽的柱廊,上面有镀金的精美雕刻。

雅典市政厅、希腊民族博物馆与国家考古博物馆与它们比邻而立。

上面这些令人肃然起敬的名字与雅典卫城一起构成雅典的中心区,也是全希腊的中心区。

由于是国际旅游大都市,雅典的交通建设搞得相当不错,有铁路贯通全国各地。海上交通就更发达了,希腊拥有世界上最庞大的船队之一,比雷埃夫斯港港口设备齐全,由此可以通向全世界。

雅典还是世界最重要的空港之一,亚非欧三大洲的许多航线都经由这里,把这里当成主要的中转站。乘客们如果想到世界上任何地方,如果不能直飞,就可以先到雅典,在这里找到他要的航班,还可以顺便在这里逛上两三天,看看文明圣迹,真是一举两得。

雅典卫城史 很早以前,阿克罗波利斯山上就有神庙与卫城了,公元前480年波斯人第二次侵入希腊时,把它彻底捣毁了,顽强的雅典人决定重建卫城,并且要把它建得比原来更大、更辉煌壮丽,好让全世界都看到雅典的光荣。

此时的雅典之所以能够成功地进行卫城这样浩大的工程,多亏有个伟大的领袖伯里克利,正是他领导着雅典进入了黄金时代。他是一个虽出身贵族,但热衷于民主政治的人,有两样杰出的本事:演讲与知人。出色的演讲使他能在民主政治下凭嘴巴将雅典公民团结在他的旗帜下,听他发号施令,出钱出力来建筑雅典卫城;杰出的知人本事使他可以为如此庞大的工程找到最合适的负责人。他找到了建筑设计师伊克底鲁,雕刻家菲狄亚斯。这两个人是当时最了不起的建筑师与雕刻家,尤其是菲狄亚斯,被称为古希腊最伟大的雕刻家。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有了伊克底鲁和菲狄亚斯,要建成雅典卫城还得有一样东西——建筑材料。这好办,因为雅典有彭特利库山,山上就有顶好的大理石。

上述三样找全后,雅典人开始了他们伟大的建筑工程,可以想象,这个工程花费的时间与金钱是非常庞大的。所费金钱我们没法知道具体数额,建设时间据说长达42年,从公元前448年开始直至公元前406年才基本竣工。

建筑好后的雅典卫城大体可以分成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就是进入卫城时所必经的大门。这是一扇很阔气的大门,挺立着多利亚式的大柱,还有许多精美的雕刻。

第二部分是两座神庙,一座是奈基神庙,用以献给胜利女神奈基。

第三部分是另一座神庙,用来献给一个叫伊克瑞翁的希腊英雄。

第四部分即帕特农神庙,献给雅典的保护神——雅典娜。

这第四部分才是整个卫城的中心,甚至是整个古希腊艺术的中心,它代表着古希腊艺术黄金时代的最高成就。而且,当我们谈论雅典卫城时,一般而言谈的就是它,至于其他三个部分,两座神庙,如果搁在其他城邦或许同样会成为艺术上的老大,因为它们也十分精美,然而它们不走运,与帕特农神庙待到了一块,这就像本来是小家碧玉的美人到了美若天仙的公主身边做侍女,自然相形见绌,无人理睬了。

雅典卫城建好后,不但雅典人以之自豪,也成了全希腊人的骄傲;不但成了祭拜神灵的地方,也成了雅典人的生活与政治中心。每天络绎不绝的人像一条河往卫城流去,有的来向智慧的雅典娜求签问卦,有的来谈情说爱,还有的,只是来看看,并且骄傲一番。

每年,雅典人都要在卫城举行大量的公共活动,其中最重要的是每9年才举行一次的泛雅典娜节。

泛雅典娜节是雅典人最重要的节日,到了这一天,雅典人倾巢而动,来到卫城,举行各式各样的庆祝活动,快活一番,最有名的是两样:一是运动会,这是雅典人的全运会,全雅典最健壮的男人们都来参加,有赛跑、铁饼、标枪、打拳、赛马等项目,获得胜利的人虽然只得到一个桂树枝编的圈儿套在头上,但那随之而来的荣誉可大得很呢。

另一样是向全体雅典人的保护神雅典娜献祭。这也是整个泛雅典娜节最重要的活动,是节日的高潮。这天,全体雅典人都聚集在帕特农神庙大门外的广场上,他们的祭品并不昂贵,只是一件由雅典全体童女共同绣制的橘黄色长袍,但它象征着全雅典人对他们的保护神的纯洁童贞的爱。

即使在雅典已经失去了它们的独立,沦为亡国奴的日子里,泛雅典娜节仍在举行着,直到公元3世纪才最后停止,前后延续700年之久。

雅典卫城如此壮观,但它的命运是悲惨的,屡经劫难。

第一次是公元前404年,雅典最终被斯巴达人击败,斯巴达人摧毁了保护雅典的长城,雅典卫城也第一次遭到损害,不过斯巴达人并非没教养的野蛮人,所以损害不算严重。后来统治雅典的马其顿人和罗马人是希腊文明的崇拜者,当然更不会破坏卫城。

第一次对卫城造成较大破坏的是希腊日渐众多的基督徒。公元500年左右,他们把帕特农神庙改成了基督教堂,把所拜的对象由雅典娜变成了圣母玛利亚。为此他们把大门由朝东改成了朝西,那内部装修也被改得符合基督教口味。非凡的雅典娜雕像早已不见,美丽的壁画也消失了,变成圣徒们的画像。

又过了千多年,15世纪时,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占领了希腊,这些信奉安拉为唯一神的穆斯林们又将神庙由基督教堂改建成清真寺。我们知道,清真寺的内部是最朴素的,什么神像都没有。他们便把原来基督教堂里的绘画雕像全弄掉,还在神庙另一头建了座宣礼塔,向穆斯林们提醒祷告的时辰。

此时,虽然内部那些伟大的雕像与壁画都没了,但雅典卫城的建筑本身并没有遭到很大破坏,甚至相当完好。但到了17世纪,它遭受了第一次整体性的大破坏。这一年,威尼斯人与土耳其人开了战,威尼斯的雇佣军们在一个叫柯尼希斯马克的人的统领下包围了雅典,困守危城的土耳其人看到帕特农神庙地势高,墙壁又坚固无比,就把它当作了火药库,这年9月26日,威尼斯人又开始攻城,向土耳其人的火药库开了炮,结果一炮命中,土耳其人的火药库完了,装火药的帕特农神庙也完了。

没了火药的土耳其人终于投降了,威尼斯人看到帕特农神庙西面山墙上的海神波塞冬雕像挺不错,就想把它当作战利品运回去,但刚拆下来,那些工人们一个不小心,雕像便从他们手里往大地奔去,变得粉身碎骨。

又过了大约两百年,到了19世纪,一个英国人来了,名埃尔金,他是掠夺文物的老手,把最后几块好点儿的雕刻全拆走了。它们现在还放在大英博物馆里,叫埃尔金石像。

不久希腊爆发了独立战争,一直打了8年。参加这场战争的除了希腊人外,还有一个英国人——拜伦勋爵,最后死在希腊人的军营中,他写过一首最美的诗篇《哀希腊》,描述了对苦难的希腊人民的同情。

最后,1832年,希腊人终于在被异族奴役两千多年后再次获得了独立与自由。

此时雅典卫城已成废墟。

雅典卫城的整体结构 下面我所介绍的雅典卫城乃是昔日被摧毁之前完整的卫城。我将它辉煌时的模样介绍给大家,因为正是那个卫城才代表了西方古典文明的最高峰。

前面说过,雅典卫城分四个部分:大门、奈基神庙、伊克瑞翁神庙、帕特农神庙。雅典人修筑四个部分时,没有破坏山的本来形态,而是依据其自然的起伏来修筑之,使得神庙与自然的环境十分和谐。如此,建好之后,四座大建筑就错落有致地分布在整个山头之上。

最顶上是规模最大、也最重要的帕特农神庙,它像一个天生的君主,君临卫城和整个雅典。在它的北面,稍下的位置上是比帕特农神庙小得多的伊克瑞翁神庙。从伊克瑞翁神庙往西,也就是在帕特农神庙的西北面,是奈基神庙,卫城大门就在奈基侧近。

我们现在来分别介绍一下各部分的大致结构,先从大门谈起。

一到卫城的大门,迎面就是6根多利亚式的大柱子,高近9米,上面有水平梁和三角形的额梁。进大门后有一条宽敞的通道,它的旁边有三对伊奥尼亚式柱子,通道两边以前都有建筑,其中左边建筑的墙上曾有古希腊著名画家波利格诺托斯的壁画,所以被称为“绘画馆”。

其次是与大门相距不远的奈基神庙,位于大门的西南端,它的设计师名叫卡里库拉斯,这是一座伊奥尼亚式的建筑,神庙的前后各有四根伊奥尼亚式大柱子,由于上面的凹槽比较深,反光能力很强,每天,在阳光照射之下,随着阳光的西移,柱子也显现出奇妙的变化,十分有趣。在它的山墙与中楣之上精雕细刻着有关胜利女神的故事,里面还有奈基美丽的雕像,引人入胜。

奈基神庙之后是伊瑞克翁神庙。伊瑞克翁是传说中古雅典的王,他正埋葬在这里。除了伊瑞克翁的事迹外,这里实际上也是帕特农神庙的分庙,里面有雅典娜像,描绘她与海神波塞冬争当雅典保护神的情景。其建筑也极富特色:它不像一般建筑在平面上的神庙,而是建筑在两块高低不同的基石上。这使得它的各部分建筑顺着地形的差异显出高低大小的不同,而这又带来了柱子数量的不同。它的西面有3根柱子,与之相对的东面柱子足足多了一倍,达到6根,南面也是6根,北面却只有4根。至于神庙内部,可以分成三间房子:西边房间里有一个长方形水槽,装的是盐水,以象征海水,供海神波塞冬享用;中间房子用来供奉波塞冬和伊瑞克翁;东面房间里有雅典娜像。

最后,我们来描绘一下最重要的帕特农神庙。

也许大家心里早存着一个疑问了,为什么雅典娜神庙不像其他神的庙一样用其名字来直接称呼,而叫什么帕特农呢?这个转换其实正反映了雅典娜在雅典人心目中特殊的地位。帕特农神庙意即“贞女的神庙”,这是说,雅典娜不是一般的女神,而是贞洁的女神。

我们以前说过,古希腊的神像凡人一样,满脑子情欲,经常乱搞。这并不说明希腊人喜欢神像凡人一样放荡,相反,他们对那些贞洁的女神怀有更深切的敬意,而雅典娜便是所有女神中最贞洁的一个。

帕特农神庙是单排绕柱式建筑,即它的建筑外围只有一排柱子环绕。地基长约70米,宽约30米,大体上是多利亚式建筑,但也有伊奥尼亚风格的东西。它的绕柱是多利亚式的,前后各8根,左右各17根,直径近2米,高超过10米,这在多利亚式的柱子里是比较细长的一种。

帕特农神庙的内部是这样的:它的长等于古希腊的100尺,所以又叫“百步殿”,左右两边各有两排与墙壁平行的柱子,西侧是一个放祭神用器皿的房间,由一些贞洁的处女来管理,名叫“贞女室”,贞女在古希腊语里的发音就是“帕特农”。

帕特农神庙最有意思的建筑特色之一就是很少用直线,例如它的地基并不是水平的,中间要高一点,它的正面绕柱,除了中间的两根是垂直的外,其他都有点向中心倾斜,各柱子的直径及柱子与柱子之间的距离也并不完全相等。但这一切不但没有使得整座建筑看起来凌乱不堪,反而更显严整有度:那地基看上去仍是水平的,正面的绕柱看上去也是笔直的,柱子们看上去也是一样粗的,柱子之间的距离看上去也是一样长的。

这就是建筑中的“视觉矫正”,它突出地显示了希腊人在他们的智慧达到高峰时,不但能尊重自然,而且能超越自然,并在这超越中达到与自然深刻的和谐。

雅典卫城的装饰艺术 雅典卫城之所以了不起,其原因固然与它的建筑有关,但同样重要的是其装饰艺术的精美,这些装饰艺术作品体现了古希腊艺术的最高水平。它们现在虽然所遗无几,然其残存者的精美绝伦仍令千年之后的现代人感叹不已,也令现代的艺术家们自愧弗如,这情景有点像现代哲学家们面对柏拉图或亚里士多德时的情形。

雅典卫城的装饰艺术品主要分两种:绘画与雕刻。绘画现在已经完全遗失,所剩的只是“绘画馆”的名字而已。雅典卫城的四个部分都有雕刻,但我们在这里要说的只是帕特农神庙的雕刻,它足以代表整个雅典卫城的雕刻艺术。

帕特农神庙外面有三个地方有雕刻:山墙、排档间饰和中楣,最里面还有著名的雅典娜神像。

第一处是山墙。它的命运我们在前面已经说过了,那个威尼斯大军的统帅想把山墙上面的波塞冬雕像拆下来当作战利品,但工人们在把它拆下来后,不小心将它摔得粉身碎骨。所以我们现在没办法看到它——除了在大英博物馆里那个可怜的没了手、脚和头的河神。我们只能依据一幅大约作于17世纪的素描来看它。可以相信这素描是真的,因为那时整个山墙还完好无损地立在屋顶上呢。

这山墙的素描已经有些模糊了,从上面我们可以看到这样一些东西:最中间有两个人,一个是高大魁梧的裸体男人,另一位是穿着传统古希腊服装的女士,男左女右。女人的右边有一匹马,举起双蹄对着她,像要对她尥蹶子。马屁股后面是一些人,不断地变小,不断地把腰弯下去,最后一个人则干脆躺着。男人的左边也是些类似动作的人,也在不断地缩将下去,直至躺到角落里。

这雕刻的是个有名的神话故事:雅典娜与海神波塞冬争当雅典城保护神的故事,这个故事我们在《西方文学通史》第一章中已经说过了。

与一般神庙的山墙不同的是,帕特农神庙的山墙特别大,至少要20个人才能将它填满,要把这20个人安排在如此狭小的空间里,并让每一个人都显得自然可不是容易的事,但在帕特农神庙的山墙上做到了这一点,而且做得几乎完美无缺。首先,它的人物该站的站,该坐的坐,该大的大,该小的小,无一不自然而合理。从每个雕像看,像那可怜的河神,虽然它的位置只是山墙的最角落,也最不重要,但如果把它单独列出来——像现在在博物馆里的情形一样,会感觉它并不是一个不重要的人物呢,但见它只剩下躯干的身体上,每一块肌肉都被精雕细琢了出来。

现在我们来看看雅典卫城的排档间饰。前面已经谈过排档间饰是怎么回事,它是块长方形的石板,分布在神庙外墙的四周。在帕特农神庙上,这样的排档间饰有近百块。现在留下来的只是南面墙上的几块,打这几块上我们可以看到每块有一个人和一个人首马身的家伙在打架。这种人首马身的东西在古希腊是很有名的,有好的也有坏的,好的则帮助人类,如我们在《西方文学通史》第二十一章“浮士德”中提到过的喀戎。坏蛋则专门与人类为敌,它们最大的特点是好色,专抢人间美女。也爱喝酒,喝完酒后就耍酒疯。排档间饰描述的就是这样的故事。有次,一群迦勒底人正在喝喜酒,一群这样的怪物来了,他们不但抢酒喝,还要抢新娘子。于是迦勒底人便与他们起了冲突。

在一块排档间饰上,我们看到,一个本来披着件袍子的人,他的袍子已经掉到臂弯下去了,他面对着我们,双手后仰,全身几乎一丝不挂。他用左手揪住怪物的人头,那怪物也扬起前蹄,奋力挣扎。如今这幅雕刻上人和怪物的脑袋都不见了,但像前面的河神一样,从这剩下的躯体上仍可以看到古希腊艺术的顶峰期间雕像的艺术特色:这些雕像既符合严格的解剖学要求,具有强烈的自然主义色彩,同时它所描绘的躯体并不是实实在在的人的躯体,而是一种理想的人的躯体,是力与美巧妙的结合。

前面我们讲过,中楣是用伊奥尼亚式柱子的神庙才有的,但这帕特农神庙用的是多利亚式柱子,为什么也有中楣呢?这我可不知道了,我猜,这雅典卫城集古希腊艺术之大成,那些设计建筑它们的人都是杰出的天才人物,所以像所有的天才人物一样,他们在进行创作时是不受任何人为限制的,他们只尊重自然,觉得在这个地方如何建筑最美、如何雕刻最美,便如何去建筑、雕刻。当他们看到将伊奥尼亚式的中楣用上去好看时,便毫不犹豫地用上了,而且用同样美的雕刻去装饰它。

中楣上的雕刻原本长达近160米,高约1米,现在留下来的还不少,它所记载的就是上面讲过的雅典人最重要的节日——泛雅典娜节游行的情景。以东面为中心,这里坐着此次游行的主角——雅典的守护神雅典娜,还有她的父亲“万神之王”宙斯,以及诸位神灵,他们的两边是祭司们,再往两边则是人间的头面人物和美丽的贞女们;游行从西面开始,这里的人们已万事俱备,只等起程;到了南面和北面,人们已经开始游行了,队伍浩浩荡荡向前挺进。

游行队伍的大致路线是:从西面出发,兵分两路往南北两面挺进,最后便汇合到了东面,在这里,他们终于走到了他们的目的地——雅典娜身边,但见她,这位集贞洁、智慧、美丽与勇敢四种美德于一体的女神,从容地坐着,仿佛太阳一般闪射光焰。

除雅典娜,这里还有大量人物、马匹和各式各样的物件,据说人物多达500个,马也超过100匹,它们如此众多,排在相对狭小的中楣上却并不显拥挤。再看细节,尽管人物非常之多,然而每个人的每根头发都不是草草而成的,这些雕刻家似乎有的是时间,慢条斯理地把数不清的人物一个个细细雕来,把它们叠加在一起,显出惊人的华丽与解剖学般的精确。

正是在这里,古希腊艺术达到了它的顶点:将艺术美、自然美与社会美融为一体。

谈完了帕特农神庙的外面,最后我们应当来谈谈它的里面了。

它里面的创作者是一位我们慕名已久的伟大艺术家,号称“古希腊艺术家之王”,犹如神中之宙斯的菲迪亚斯。

帕特农神庙内的雅典娜神像也许是菲迪亚斯最有名的作品,也是整个雅典卫城最有名的艺术品。我们现在只可以看到它的一个模型了。

从这个模型上看,雅典娜的装束介于红装与武装之间:她头戴三角帽,每个角都是个小雕像,表情泰然,胸前好像披着件铠甲一样的东西,再往下就是典型的希腊女性服装了,左手放在盾牌上,右手抓着她的权杖,脚下是一个台座。

据说神像的原作是惊人的:它高达12米,内部用青铜或木头雕刻,外部以象牙作皮肤,洁白无比,衣服则是真正的金子做的。请想想看吧,仅这个架势就有多么阔气!

以上就是雅典卫城的复原图了。

我们前面已经讲了卫城悲惨的历史,现在的雅典卫城是什么样的呢?我们也来看一眼吧!

登上阿克罗波利斯山,我们能看到的是帕特农神庙残余的庞大柱廊,虽然里面已经空空如也,但仍然可以感受到它当初的美貌,就像我们从古希腊的传说中可以领会海伦的美貌一样。

不过,一想起那如花容颜已被无情岁月摧残得如此荒凉,我心中仍一片凄然。

怀着满腹惆怅,我们走下阿克罗波利斯山,离开了雅典,开始新的旅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