粟裕沉闷的后半生里,叶剑英成为他又一个难得的知己。
与朱德、刘伯承一样,叶剑英也是军中响当当的元老级“牛”人,早年就读于“黄埔军校的摇篮”、近代三大讲武堂之一的云南讲武堂,是“文凭过硬”的正儿八经科班生。
他还曾协同蒋介石筹建黄埔军校,并担任教授部(军校有教练部、教授部、政治部三大部)副主任,国共双方众多风云一时的将领,多半是他的同事与弟子。
他虽不曾参加打响第一枪的南昌起义,却是“第三枪”广州起义的军事指挥部副总指挥(总指挥叶挺),成为当之无愧的中共军队创建者。
更“牛”的是,他曾利用自己国民革命军第四军参谋长的身份,获悉汪精卫解除叶挺、贺龙兵权的密谋,及时通报给叶、贺两人,使他们率部迅速远离险境,开赴南昌,直接促成了第一枪的打响。
这是“儒将”叶剑英“每临大事有静气”的开始。
从某种意义上说,他不仅成功地催生了南昌起义,改变了中国历史航向,也改变了起义总部警卫班长粟裕的人生轨迹。
有这等罕见的资历,尽管叶剑英后来并未如同粟裕一样,直接统率一个方面军行军打仗,兵家称道的战绩似乎并不显赫;建国之初他也只担任军委委员、中南军政委员会副主席(粟裕为军委委员、华东军政委员会副主席),1955年授衔元帅却也在情理之中。
他的元帅排名在最后一位,与大将之首粟裕“毗邻”。这或许是他俩后来相知甚深的开端。
叶剑英解放战争时期是解放军总参谋长,自然清楚各战区军事主官的情况,因此十分钦佩创造歼灭蒋介石军队战绩第一的华东粟裕。
1953年,叶剑英从广东调到中央,与早他两年调北京总部的粟裕说:“君子择邻而居。”粟裕这个后生晚辈,能与这位闻名遐迩的军中元老毗邻而居,自然十分高兴,马上前去拜访。
他到叶剑英的住所后,叶剑英正“难得浮生半日闲”,在护城河边上悠闲地钓鱼。
听随身副官报告副总长粟裕来访后,叶剑英连忙放下鱼竿,赶回屋内。
一进门,他就对起身相迎的粟裕笑容可掬地说,欢迎,欢迎,请坐,请坐。寒暄过后,他还将在家的孩子们一一给粟裕做了介绍。
两人虽然以前见面远远多于闻名,但头一回如此近距离单独叙谈,却也倍感亲切,毫无生疏之感。
叶剑英依据过去的了解,十分信任地说,你到总参谋部工作最合适,是对总参谋部工作的加强,你是全党、全军、全国乃至全世界有名的战将,你打了很多的胜仗,对革命战争贡献很大。
这位军中长辈还说了自己的钦佩之情:“你的军事才华令我们大家钦佩,相信你对总参谋部的工作,对军队革命化、正规化、现代化建设,会做出应有的贡献。”
这是继毛泽东、刘伯承之后又一个当面不遗余力夸赞粟裕的人。一贯谦恭自抑的粟裕忙说,你对我太过奖了,要是有一点成绩是毛主席、中央军委正确领导的结果,是各野战军配合的结果,是广大指战员浴血奋战的结果,是广大人民群众支持的结果,我个人是沧海一粟,不值得夸奖的。
同时,他也对自己在总部的工作表示了担心,说:“我是长期在下面工作,没有高层机关工作的经验,而又才疏学浅,怕工作搞不好受损失。”
叶剑英回顾了粟裕统领华东战区的历史,说,解放战争期间,毛主席将战役指挥权的重任交你负责,你完成得很好,毛主席很满意。
他曾多次担任军委的总参谋长,人称“叶参座”,自然有不少总部工作的经验。他最后真诚地鼓励粟裕:“我相信你到总参谋部工作也一定会做得很好的。”
不久,粟裕担任解放军总参谋长,成为“全军的首脑机关”的一把手。
毛泽东曾对粟裕说,牡丹虽好,还需绿叶扶持。有了老经验的“叶参座”的鼓励与支持,粟裕果然干得有声有色,在军队建设、战略方针、作战指导、战场建设等方面又做出了卓越贡献。
1958年军委扩大会议前后,粟裕突然遭到无情批判,在有人出面对与会的三野将领做工作、许多人噤若寒蝉、明哲保身、甚或落井下石的时候,叶剑英却不顾自身风险,马上找总参的干部询问,到底出了什么事?
他和与会的林彪一样大惑不解,一个战场上总打胜仗的英雄,怎么一夜之间就成了敌人?他说:“我看粟裕最多是个骄傲问题吧!”
粟裕被解除总参谋长后,到了刚成立不久的军事科学院,成为院长叶剑英的副手。
在许多人侧目而视、避之唯恐不及、粟裕最为潦倒困窘之时,叶剑英却对他尊重如故,伸出了热情之手。
1958年9月,叶剑英为到任的粟裕举行了欢迎大会,依然按战争年代称呼方面军军事主官的习惯,称粟裕为“粟总”,表示对粟裕头上“极端个人主义”、“里通外国”帽子的不屑,也没有将他当做寻常副手看待。
这次大会上,叶剑英当众宣布,今后军事科学院的日常工作,主要由粟裕主持。
他首先肯定了粟裕过去的赫赫战功,介绍说:“粟总有高超的指挥艺术,打了很多险仗、硬仗、恶仗,很有军事才华,为我党我军立下了赫赫战功,军事理论造诣很深,战争经验非常丰富,大家要尊重他,不得歧视他。”
接着,他对粟裕到后新的工作表示了相当的信任,说:“他的到来是对军事科学院领导力量的加强,也是对全军军事科学研究工作的加强。相信他在军事科学研究战线上,一定会结出丰硕的成果。”
就在会上,他还特意找到粟裕的秘书鞠开,叮嘱他照顾好粟裕的生活起居。
粟裕与叶剑英的交往并不长,却如此上心,他当然感激不尽。
在叶剑英的宽慰与照顾下,粟裕挺过了人生路上最难熬的时刻,开始了中国军事科学主要奠基人的新生活。
叶剑英将整个军事科学研究的指导方针、原则、步骤、方法,都交给粟裕通盘考虑,还让他负责全军性的科研工作会议召开等具体事宜。
粟裕在军事科学院先是主持日常工作,后来出任第一政委的二十余年间,能创造性地发展了现代战争的若干指导原则,成为20世纪80年代“中国主要的战略发言人”,叶剑英给他提供的自由平台起了关键作用。
1965年10月,军委主持人林彪找在上海休养的粟裕谈话,要他多到部队跑跑后。粟裕将谈话情况告诉了叶剑英,并提出是否回北京替换一下身体也不大好的副院长宋时轮、钟期光。
叶剑英为有“不得接触部队”限制的粟裕,终于能名正言顺下部队调查而深感高兴。他断然说,不要换小班,军事科学院就让宋、钟去搞。
因为有台湾蒋介石军队行将窜犯,试图“光复”大陆的消息,叶剑英对粟裕说:“要准备打仗,你是战将,硬是要把身体养好,准备打大仗、接大班。”
他还准备让军事科学院组织一个专门的班子,跟随粟裕下部队搞调查研究。
三国豪杰刘备当年与刘表喝酒聊天时,发现五年不打仗后,自己髀肉复生,想到功业未成,老之将至,不禁潸然泪下。
粟裕从战区统帅闲置于书斋后,“寻章摘句老雕虫”,自然也有了“遍体伤疤堪自勉,此生聊可慰诸先”的叹惋。
但与林彪、叶剑英谈话后,他觉得“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慷慨地写下了“对镜不须悲白发,白发犹能再挥鞭”的句子。
仗当然没能打起来,被打怕了的蒋介石越老越谨慎,未敢轻易拿鸡蛋碰石头,粟裕没有投笔请缨,重上疆场的机会,境况也就依然没有好转多少。
粟裕的身体一直不好,不仅使他耽搁了1950年抗美援朝挂帅,以后的日子里伤病也常常折磨他。叶剑英不时提醒粟裕住院休息,并常到医院看望他。粟裕的保健医生张愈回忆,1959年的一天,叶剑英紧急召见他。
张愈匆匆赶到后,叶剑英劈头就急切地问,粟裕同志的健康情况怎么样?
张愈如实做了汇报后,见暂无大碍,叶剑英才稍稍放下心来,又仔细叮嘱张愈辛苦一点,多注意粟裕的身体。
1958年底,叶剑英见粟裕身体实在很糟,还专门替粟裕向中央军委请了长假,让粟裕安心休息。
“士为知己者死”,粟裕当然也“知恩图报”,对这位知己十分关心。1966年“文革”爆发后,他主动站出来,替叶剑英“挡枪子”。
对这场运动很不理解的粟裕,这时候的处境也十分险恶,可谓雪上加霜。
他不仅依然有1958年的冤案在身,又被江青、康生等人列入“叛徒、特务、反革命修正主义”的黑名单,参加叶剑英主持的军委碰头会后,更被怀疑是为“二月逆流”作舆论准备,小儿子粟寒生还被他们关了起来。
当一部分人叫嚷着打倒叶(剑英)、粟(裕)、王(树声)的口号,磨刀霍霍准备动手时,粟裕首先想到的却是叶剑英就住在军事科学院院内,安全绝对不能出问题。
因此,正在住院的粟裕向叶剑英提出“自由上班”,主动承担了军事科学院的主要事务,不让叶剑英抛头露面,到“斗争”险象环生的风口浪尖去。
1975年2月,粟裕兼任中央军委常委,又成了兼任军委副主席、国防部部长的叶剑英在军队核心事务上的得力助手。
这年春夏之间,叶剑英与军委副主席邓小平一起,委派粟裕这位当年的战区统帅,到他的老“根据地”华东,实地了解“四人帮”插手部队与地方的动向,并相机给一些老部下打打招呼。
粟裕圆满完成使命后返回北京,马上去拜访叶剑英,两人在房间谈了个把小时。
出来后,粟裕对送出门的叶剑英说:“叶帅你别送了。”
叶剑英说:“打了一辈子仗的老将军了,怎么能不送呢!”
粟裕说:“我只是把毛主席和党中央的指示同具体情况结合起来,起了个联络员的作用。”
叶剑英说:“那就不简单了。”
不久,粟裕又向叶剑英、邓小平两人当面汇报了这次外出了解到的情况,并谈了自己的观点。
叶剑英、邓小平听了,十分满意,不断说:“这就很好,这就很好!”
在稍后的军委扩大会议上,叶剑英、邓小平讲话时都谈到了粟裕提供的情况与观点,并在调整军队领导班子中予以了重点采纳。
1976年毛泽东病重后,“四人帮”摩拳擦掌,准备夺取最高权力。粟裕特意搬到北京西山住下来,与叶剑英的住处相隔不远,两人联系起来很方便。
“诸葛一生唯谨慎,吕端大事不糊涂”,叶剑英又到了不糊涂的关键时刻。他对粟裕说,现在要把嘴巴闭得紧紧的,把眼睛和耳朵张得大大的,多听多了解各方面的情况。
他还仔细叮嘱粟裕,要加强戒备,注意掌握部队动向,防止发生意外。
毛泽东辞世后,一时群魔乱舞,窥伺神器,蠢蠢欲动。
粟裕按叶剑英的嘱咐,不时找一些他熟悉的驻京部队将领谈话,以摸清北京周围部队的情况。
在这一非常时期,担负着“扶汉安刘”,扭转乾坤重任的叶剑英,更加信任、倚重粟裕。粟裕也不负重托,很好地完成了任务。
“四人帮”被一锅端掉后,叶剑英以“诛灭诸吕,匡扶汉室”的首功,成为“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元老重臣。
他没有忘记也有鞍马劳顿的粟裕,曾提出让粟裕担任军委副主席,以充分发挥这位“军事才华令我们大家钦佩”的一代战将的军事才干。
但不久他就心有余而力不足,终究未能实现这一于国于民均有利的良好愿望。
叶剑英还有块心病,粟裕1958年的冤案始终没有得到平反。1979年8月,他邀请粟裕一同到烟台疗养。期间,他关切地对粟裕说:“关于你1958年的问题,也该解决一下了。”他叫粟裕写份申诉报告。
粟裕本来不想提起那件不堪回首的往事,他想历史自有公断,就让历史来说明一切,但在叶剑英好心地催促下,还是抱着试试看的心思,向中共中央提交了一份报告。
叶剑英是中共中央第一副主席,接到报告后,马上做了批示。但几番周折,直到多年后粟裕、叶剑英两人相继辞世,平反一事也仍然泥牛入海,最终还是交给了历史,历史也终究还给了他一个清白。
粟裕是十分感念叶剑英的。他默默长叹“将军只合裹尸还,何期生入玉门关”的后半生,如果没有叶剑英这位知己,无疑会更加坎坷、郁闷许多,他的悲剧色彩也无疑将会更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