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名将粟裕珍闻录
8251700000035

第35章 两军配合作战:“要愿意受人家指挥”(1)

淮海战场上的粟裕,的确威风八面,“帅”气十足。

如果他有闲情雅致,完全可以登上某个高处,放眼万里河山,发出“天下英雄谁敌手”的感慨。

他是堂堂的方面军——华东野战军的代司令员兼代政委,全军实际上的一把手和统帅。麾下战将如云,后来授衔的上将就有陈士榘、王建安、宋时轮、韦国清、钟期光、傅秋涛,还有暂时病休的许世友与叶飞;雄兵四十二万,统率四个兵团十六个纵队(军)的虎狼之师。

当年魏武帝曹操下江南,才二十来万人马(有专家考证说没有这么多),就有“投鞭断流”的优越感,得意洋洋给大江彼岸的孙权写信,说“方与将军会猎于吴”,就是要和孙权这个吴国“地头蛇”,在美丽的江南土地上“打猎”。

“打猎”当然气派,打仗就要看和谁比。

和粟裕的人马比,曹操就差了一大截。

1948年10月的中国,中共一方只有“东北王”林彪可与粟裕匹敌。他这时候“壮得很”,光野战军就有七十余万,兵强马壮,几乎是粟裕的两倍。

但粟裕更“牛”的是,敢以四十二万(后来加上刘邓的人马共六十万)迎战蒋介石的八十万。

林彪虽然能征善战,但在东北黑土地上,以七十万雄兵劲旅对付孤悬关外的五十五万国军,却还二心不定,十分犹豫,被毛泽东骂个狗血喷头:在五个月前即4、5月间),长春之“(敌本来好打,你们不敢打;在两个月前(即7月间),长春之敌同样好打,你们又不敢打。”

淮海战役的请战令一经毛泽东批准,他就开始秣马厉兵,摩拳擦掌了。

这年10月,将近二十天的时间里,粟裕就接连召集麾下战将,开了三次作战会议,制定周密的作战方案,进行一系列的战役准备。

万事俱备,只欠东风之后,10月23日,粟裕以“气吞万里如虎”的气概,下达了淮海战役预备命令。

韩信点兵,多多益善,粟裕当然也如此。毛泽东后来就对粟裕说过:“韩信也是这样,说我带兵多多益善。你粟裕是不是这样呢?”

面对蒋介石猥集江北的重兵集团,粟裕总有些遗憾,自己手中兵力还是有些不足,如果有更多的人马,自己就能打出更大的歼灭战来。

事有凑巧,这个时候,中原野战军负责人陈毅、邓小平带了四个纵队抵达徐州附近。

这支部队属于刘邓大军的一部分(刘伯承带另一部两个纵队还在豫西),四个纵队人数虽少,只有粟裕人马的四分之一,但毕竟是中野的主力,加进来就多了一份不可忽视的力量。

早在“子养电”中,粟裕就曾提出集中刘邓、陈粟、陈谢三路大军打大歼灭战。现在中野(陈谢大军也在内)这么靠拢,两军集中作战就成为可能了。

因此,他在考虑如何使两军联合,发挥出最大的功效。最关键的一步,当然还是如何统一指挥,协调两军行动。

中野过去曾和华野遥相呼应,互相配合,和蒋介石在中原大地“逐鹿”。

粟裕扭转中原战局的豫东战役,就有中野的配合。那时候,统一指挥的人,是全军最高统帅毛泽东。

粟裕屡次三番建议在中原打大歼灭战,毛泽东最后答应了,给了他一个证明自己的机会。但毛泽东的条件也是近乎苛刻的,粟裕必须“在少则四个月多则八个月内……歼灭五军等部五六个至十一二个正规旅。”

国军一个旅相当于整编前的一个师,约八千人。十一二个旅就有近十万人,相当于粟裕当时统率的兵力总和。

中原战场还有刘邓、陈谢两路大军,既然粟裕先请战,况且还要看他的“好戏”,因此是当然的主攻,其他两路人马则必须竭力配合。

为明确这种关系,毛泽东还先后致电陈毅、粟裕和刘伯承、邓小平:“粟裕全权指挥一、三、四、六、八及十一纵之作战,并指挥许(世友)、谭(震林)在津浦线上之配合作战”;“各方协助粟兵团歼灭五军”;“望本此方针,部署一切”。

各方“协助”,就是明令中原战场包括中原野战军在内的部队配合华东野战军作战。

有这一纸最高统帅的明令,粟裕当然就挥洒自如多了。

1948年6月16日,他开始精心运筹,上演“好戏”:发起豫东战役,准备先打开封,后打援敌。

刘伯承、陈毅、邓小平获悉后,当即电告粟裕和毛泽东,为配合华野此战,决定调所部五个纵队,全力阻击蒋介石王牌主力胡琏兵团的北援,叫攻打开封的粟裕放心,可勿顾虑。

五天后,华东野战军攻克了蒋介石“绝可确保无虞”的河南省会开封,一口吃掉了他四万多人。

第一阶段作战就此结束,粟裕旗开得胜,斩获颇丰。

但这只是他计划里的第一步,更为精彩的重头戏还在后头的打援。

粟裕十分清楚,开封作为赵匡胤首都东京的历史,虽然已是明日黄花,成为遥远的过去时,但现在的地位也不低,是河南一省的省会,还是刚刚荣任中华民国“总统”的蒋介石的脸面。“总统”宝座才到手就“沦陷国土,丢失名城”,他自然丢不起这张老脸,因而是必救之地。

果然,蒋介石在河南“国大代表”悲悲切切的哭诉声里,心急火燎地忙了起来,电令邱清泉兵团(蒋介石又一王牌主力第五军即在其内)迅速挺进开封,又电令区寿年兵团火速经睢县、杞县迂回开封,目标都是一个:解救开封之围。

在哪里跌倒,就在哪里爬起来!开封还是我的!

久经风雨的蒋介石有这个信心。

他的设想也不差:粟裕啊,你既然敢“太岁头上动土”,那我就调精兵强将和你在开封大干一场,有种你就别跑!

君子斗智不斗力。决战还不到时候,马超与许褚式的单挑,粟裕当然不干,他等的只是痛痛快快吃掉一路援兵。

为调动邱疯子的“积极性”,粟裕在20日夜里,命令意犹未尽的大部队撤出开封城,只留下一个孤伶伶的龙亭暂缓拿下。他似乎在说,开封还在,邱疯子你要为“党国”建功,就快点来吧。

但好事多磨,这时候,他的打援计划遇到了意想不到的麻烦。

华野这边大块“吃肉”,中野那边也不甘落后,忽然提出一个作战计划。他们报告毛泽东,打算在粟裕攻克开封后,集中中野的陈赓、陈锡联以及华野的粟裕等各路人马,攻打河南另一个重镇,也就是后来的省会郑州。

粟裕就有些傻眼了,如果执行这一行动,自己这奉毛泽东之命的主攻,忽然变为配合倒在其次,关键还在势必放弃精心构想的第二步打援计划。

好在第二天,中野司令部又主动放弃了攻郑计划,他们电告毛泽东,说因敌军兵力集中,攻郑打援可能打成僵局,打算先休整一短时期,待机歼敌。

东方不亮西方亮。中野不打,华野还可以继续打。对毛泽东而言,手板手心都是肉,只要有胜仗就好。

因此,他并未怪罪攻郑计划提出与取消的仓促,在6月22日这天复电中野并告粟裕,同意“放弃攻郑计划”。

于是,粟裕就有了继续检验打大歼灭战战略的机会。

他在6月24日致电毛泽东并告中野司令部,说华野将按原来的计划,集中优势兵力,寻歼援敌。

这又是一个大手笔。毛泽东第二天就欣然答复:“部署甚好。”

也就在这天,中野司令部致电毛泽东并粟裕,表达了自己的疑虑,认为粟裕的打援计划“似嫌歼击企图太大”“似以别作分散歼敌办法好”。

这时候就用得着最高统帅出面了。毛泽东耐心做中野的工作,说:“在此情形下,粟(裕)陈(士榘)张(震)部署在睢杞通许之线(或此线以南)歼敌一路是很适当的。”

他一明确表态,板上钉钉,打援的事情也就成了。

打援当然不是请客吃饭,也不是绣花和写文章。这时候的粟裕,似乎捅了一个巨大的马蜂窝,东南西三面处处皆敌,危机四伏。

蒋介石满头大汗,一直在南京不断下死命令,嫡系王牌将领汗流浃背,纷纷倾巢而动。邱清泉兵团和区寿年兵团全力追堵粟裕之外,原本增援山东兖州的黄百韬兵团,也掉头南下豫东,西面的孙元良兵团正迅速东进,南面的胡琏兵团则兼程北上。

这是一个“包饺子”的架势。蒋介石“干掉”“皖南事变”“漏网之鱼”的粟裕和华野之心由来已久,他多么渴望这回不再是一个梦。

中野司令部里,刘伯承盯着豫东战场严峻的态势图,感慨地说:“打这样的大仗,我是做不到的,没有这样的胆识,没有这样的气魄。”

粟裕却在从容调度。

6月26日,他命令华野主动撤出开封,让出了被他掏空一尽,搬走了全部战利品的空城。

空城也是香饽饽。先进去的将领,不但可以兵不血刃进入战略要地,还能成为“光复”省会的第一功臣,“总统”那里有的是闪光的青天白日勋章,“中兴名臣”的桂冠自然就跟着来了。

机会难得而易失,而且只偏爱灵泛人。

邱清泉就是很灵泛的一个。他不断催促所部迅猛开进,全力争取抢先一步进城。

区寿年则没有这样的疯劲,反倒十分谨慎,怀疑是粟裕的诡计。青天白日勋章固然诱人,但老命更要紧,因此还在睢杞一带徘徊观望。

邱、区两兵团原本相距很近,互相依存,如今一夜之间,就被邱清泉这个“相濡以沫”的兄弟落下了四十公里。

粟裕的机会来了!

他果断命令隐蔽已久的华野主力,迅速楔入邱、区两兵团之间,包围了区寿年。

没想到诸葛亮一般的谨慎也有错,区寿年长叹一声,只好伸长脖子,等着挨“宰”了。

六天过后,粟裕就收拾了区寿年兵团主力,连同增援的黄百韬兵团一部共五万余人。

又是一个大歼灭战!

战果虽然辉煌,但回想起来,这几天实在惊心动魄。粟裕与毛泽东以及中野之间的文电对话,大概成为了他刻骨铭心的记忆。

这些对话都与蒋介石的一支王牌——胡琏兵团有关。

包围区寿年兵团后,虽然东、西、南三面都有蒋介石的援军,但粟裕最担心的还是南边的一路:胡琏兵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