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自然科学动物科学
8247500000027

第27章 生殖生理

【课程体系】

【课前思考】

1.性激素与机体生殖功能的关系。

2.一个生命生成的机理。

【本章重点】

1.卵巢和睾丸的功能及其功能调控。

2.月经周期与下丘脑—腺垂体—卵巢的关系。

3.胎盘的内分泌功能。

【教学要求】

1.掌握雄性、雌性生殖特点。

2.掌握性腺的主要内分泌功能。

3.熟悉生殖过程及避孕。

随着生长发育成熟,到青春期后,生物体具有产生与自己相似子代个体的能力,这种功能称为生殖(reproduction)。男性的主性器官是睾丸,附属性器官包括附睾、输精管、精囊、前列腺、尿道球腺和阴茎等。女性的主性器官是卵巢,附属性器官包括输卵管、子宫、阴道及外阴等。

第一节 男性生殖

男性生殖功能主要包括:睾丸的生精作用和内分泌功能、性行为、性反应。

睾丸是男性的主性器官,由曲细精管和间质细胞组成,其功能包括:①生精作用:生成精子;②内分泌功能:产生雄激素。

一、睾丸的功能

(一)睾丸的生精作用

1.精子生成的部位:曲细精管(曲细精管上皮由生精细胞和支持细胞构成)。

(1)生精细胞:产生精原细胞,产生精子。

(2)支持细胞:提供营养,并起保护、支持作用。

2.精子发育成熟的过程:精原细胞→初级精母细胞→次级精母细胞→精子细胞→精子。

3.精子的运输与射精

附睾:进一步发育成熟,并获得运动能力。

精子与附睾、精囊腺、前列腺、尿道球腺的分泌物共同构成“精液”,每次射精3~6ml。

每ml含0.2亿~4亿个精子。

4.影响精子生成的因素

(1)睾丸温度低3~4℃。

(2)营养水平。

(3)运动。

(二)睾丸的内分泌功能

睾丸的间质细胞分泌雄激素,支持细胞分泌抑制素。

1.雄激素:由睾丸的间质细胞产生,属类固醇激素,主要有睾酮(量最多,活性仅次于双氢睾酮)、双氢睾酮(活性最强)、脱氢异雄酮(生物活性相当于睾酮的1/5)和雄烯二酮(生物活性与脱氢异雄酮相当)。血液中98%的睾酮与血浆蛋白结合。在肝脏灭活,经尿排出。

2.睾酮和抑制素的生理作用

(1)睾酮(testosterone,T)的主要生理作用①影响胚胎发育。在雄激素诱导下,含有Y染色体的胚胎向男性方面分化,促进内生殖器的发育,而双氢睾酮则主要刺激外生殖器的发育。

②维持并刺激生精功能。睾酮可经支持细胞进入曲细精管,与生精细胞相应受体结合,促进精子的生成过程。

③刺激生殖器官的生长和维持性欲,促进男性副性征的出现并维持在正常状态。

④促进蛋白质的合成,特别是肌肉和生殖器官的蛋白质合成;骨骼中钙、磷沉积增加;剌激红细胞的生成增多。

(2)抑制素:由睾丸支持细胞分泌,为糖蛋白激素。抑制素(inhibin)可负反馈抑制腺垂体FSH的分泌,对维持FSH浓度的相对稳定起重要作用,但对LH的分泌一般不起明显作用。

二、睾丸功能的调节

睾丸的生精作用和内分泌功能均受下丘脑—腺垂体的调控,下丘脑、腺垂体和睾丸在功能上联系密切,构成下丘脑—腺垂体—睾丸轴。睾丸分泌的激素又对下丘脑—腺垂体进行反馈调节,从而维持生精过程和各种激素水平的稳态。

(一)下丘脑—腺垂体对睾丸活动的调节

下丘脑弓状核等部位的肽能神经元释放的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GnRH)调节着腺垂体FSH和LH的分泌,进而对睾丸的生精作用以及支持细胞和间质细胞的活动进行调节。

1.腺垂体对生精作用的调节:腺垂体分泌的FSH与LH对生精过程均有调节作用,FSH对生精过程有启动作用,而睾酮对生精过程则有维持作用。LH通过刺激睾丸的间质细胞分泌睾酮而间接地对生精作用进行调节。

2.腺垂体对间质细胞睾酮分泌的调节:腺垂体分泌的LH可促进间质细胞合成与分泌睾酮,因此LH又称间质细胞刺激素(ICSH)。LH与间质细胞膜上的受体结合,通过G蛋白介导使细胞内cAMP生成增加,加速细胞内功能蛋白质的磷酸化过程,导致胆固醇酯水解增强,并促进胆固醇进入线粒体合成睾酮。同时,LH也使间质细胞线粒体和滑面内质网中与睾酮合成有关的酶系活性增强,从而加速睾酮合成。LH还可增加间质细胞膜对钙离子的通透性,使细胞内钙离子的浓度增加,促进睾酮的分泌。

腺垂体分泌的FSH具有增强LH刺激睾酮分泌的作用。

(二)睾丸激素对下丘脑—腺垂体的反馈调节

睾酮分泌的雄激素与抑制素对下丘脑GnRH及腺垂体FSH和LH的分泌有负反馈的抑制作用。

1.雄激素:睾酮可作用于下丘脑和腺垂体,通过负反馈机制抑制GnRH和LH的分泌。

2.抑制素:FSH可促进抑制素的分泌,而抑制素又可对腺垂体FSH的合成和分泌起选择性的抑制作用。

(三)睾丸内的局部调节

睾丸内部的支持细胞与生精细胞、间质细胞之间存在复杂的局部调节机制,同时睾丸内还存在旁分泌和自分泌方式。另外,睾丸的温度也可影响生精功能。

第二节 女性生殖

女性生殖功能包括:卵巢的生卵作用、内分泌功能、妊娠与分娩等。

卵巢是女性的主性器官,其重要生理功能包括两方面:①生卵作用:生成卵子;②内分泌功能:产生激素。下丘脑—腺垂体系统可调节卵巢的活动,使之发生周期性的变化,称为卵巢周期(ovarian cycle)。

一、卵巢的生卵作用和卵巢周期

出生后,两侧卵巢有30万—40万个原始卵泡。自青春期起,每月有15—20个卵泡开始生长发育,但通常只有一个卵泡发育成优势卵泡并成熟,排出其中的卵细胞,其余的卵泡退化为闭锁卵泡。卵巢在腺垂体促性腺激素的作用下,其生卵功能呈周期性的变化,一般分为三个阶段,即卵泡期、排卵期和黄体期。

1.卵泡期是卵泡发育并成熟的阶段。卵泡的发育过程:原始卵泡→初级卵泡→次级卵泡→成熟卵泡。

2.排卵期:卵泡成熟后破裂,卵细胞与周围的透明带、放射冠等一起排入腹腔的过程称为排卵(ovulation)。

3.黄体期:排卵后,卵泡壁内陷,残存的颗粒细胞与内膜细胞继续演化发育成为黄体细胞(luteal cells)。若卵子受精成功,胚胎可分泌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uman chorionic gon‐adotropin,hCG),使黄体继续发育为妊娠黄体;若卵子未受精,黄体维持两周退缩,并逐渐被结缔组织所取代,成为白体而萎缩、溶解。

女子在生育年龄,卵泡的生长发育、排卵与黄体形成呈现周期性变化,每月一次,周而复始,称为卵巢周期(ovarian cycle)。

在卵巢类固醇激素的作用下,子宫内膜发生周期性剥落,产生流血现象,称为月经(menstruation),所以女性生殖周期称为月经周期。

二、卵巢的内分泌功能

(一)雌激素与孕激素的合成与代谢

卵巢分泌雌激素和孕激素、少量雄激素,也分泌抑制素及多种肽类激素。卵泡期主要由颗粒细胞和内膜细胞分泌雌激素,而黄体期由黄体细胞分泌孕激素和雌激素。

1.雌激素包括雌二醇(活性最强)、雌酮(活性为雌二醇的10%)和雌三醇(活性最低)。

雌激素是以睾酮为前体合成的,由内膜细胞生成雄激素,再由颗粒细胞生成雌激素,称为雌激素合成的双重细胞学说。血液中,70%的雌二醇与血浆中的性激素结合蛋白结合;25%与白蛋白结合;其余为游离型。48%的激素与血浆皮质类固醇结合球蛋白结合;50%与白蛋白结合;其余为游离型。

雌激素在肝内降解,肝功能障碍时将导致体内的雌激素过多。

2.孕激素主要有孕酮(prgesterone,P)、20α‐羟孕酮和17α‐羟孕酮,以孕酮的生物活性最强。排卵前颗粒细胞和卵泡膜可分泌少量孕酮;排卵后黄体细胞分泌大量孕酮,在排卵后1~10天达到高峰,以后逐渐降低。妊娠2个月后胎盘开始合成孕酮。

孕酮主要在肝内降解为孕二醇等代谢产物,随尿排出体外。

(二)雌激素和孕激素的生理作用

1.雌激素的主要生理作用

(1)促进排卵,增强输卵管的分泌与运动,有利于精子与卵子运行。

(2)促进子宫发育,使子宫颈分泌大量清亮、稀薄黏液,有利于精子穿行。分娩前,雌激素能增强子宫对催产素的敏感性。

(3)使阴道上皮细胞增生,糖原含量增加并分解,使阴道分泌物呈酸性(pH4~5),有利于乳酸杆菌生长,抑制其他微生物的生长——增强阴道抵抗力。

(4)促进乳腺发育及副性征的出现。

(5)促进软骨骺的钙化,抑制骨的生长。

(6)能降低胆固醇。雌激素是抗动脉硬化的重要因素。

2.孕酮的主要生理作用(以雌激素为基础)

(1)使子宫内膜进一步增厚,抑制子宫收缩及母体排斥胎儿——“安宫保胎”。

(2)孕激素使子宫黏液减少而变稠,使精子难以通过。

(3)抑制排卵。

(4)产热,孕激素使基础体温升高0.5℃。孕激素是排卵后黄体产生的,并维持于整个黄体期。

3.雄激素:主要由卵泡内膜细胞和肾上腺皮质网状带细胞产生,女性体内量少。

4.抑制素:是一种糖蛋白激素,其主要作用是抑制FSH的合成和释放。

三、卵巢功能的调节

受下丘脑—垂体的调控,卵巢分泌的激素对下丘脑—垂体进行反馈调节。

1.原始卵泡至初级卵泡的早期发育阶段,主要受卵巢内在因素的影响;次级卵泡后期至成熟的卵泡发育阶段与排卵期,受垂体促性腺激素和卵巢激素的调控。

2.卵泡期开始,血中雌激素与孕激素浓度处于低水平,对垂体FSH与LH分泌的反馈抑制较弱,血中FSH含量逐渐升高,随之LH也有所增加。

3.排卵前一周左右,卵泡分泌的雌激素增多,血中的浓度迅速升高,同时,血中FSH的水平下降,是由于增加的雌激素和颗粒细胞分泌的抑制素对垂体FSH的分泌产生反馈抑制作用。

4.黄体期,血中孕激素与雌激素水平逐渐上升,雌激素增加黄体细胞LH受体数量,促进LH作用于黄体细胞增加孕激素的分泌,使血中孕酮水平迅速升高,一般在排卵后5~10天出现高峰,以后开始降低。黄体期高浓度的孕激素与雌激素抑制下丘脑GnRH和腺垂体LH及FSH的分泌。

5.随着黄体退化,血中孕激素与雌激素浓度明显下降,子宫内膜血管发生痉挛性收缩,随后出现子宫内膜脱落与流血(月经)。孕激素和雌激素分泌减少,使腺垂体FSH与LH的分泌又开始增加,重复另一周期。

第三节 妊娠与分娩

妊娠(pregnancy)是子代新个体产生和孕育的过程,包括受精、着床、妊娠的维持、胎儿的生长。分娩(parturition)是成熟胎儿及其附属物从母体子宫产出体外的过程。

一、妊娠

(一)受精(fertilization)是精子穿过卵子并与卵子相互融合的过程。

1.受精的部位和时间

部位:输卵管壶腹部。

时间:从射精到受精部位的时间约为30min。精子的运行除了本身的运动力外,还靠女性生殖道的蠕动。

2.精子的获能

精子必须在女性生殖道内停留一段时间,才能获得使卵子受精的能力,称为“精子获能”。

获能的机理:暴露精子表面与卵子识别装置。

获能的主要部位:子宫腔,其次是输卵管。

3.卵子的成熟

排出的卵子能释放抗受精素,对精子起排斥作用,使之不能受精,而生殖道液体中含有受精素,能中和抗受精素,使之受精。卵子排出后,需要发育才达到受精所要求的成熟程度。

4.受精过程

(1)精子与卵子相遇:精子顶体中释放出各种顶体酶,如放射冠溶解酶、透明质酸酶等,溶解卵子外围的放射冠及透明带——“顶体反应”。

(2)精子进入卵子:在顶体蛋白酶的作用下,透明带发生部分水解,精子能穿越透明带进入卵子。同时,激活卵黄膜收缩,释放出某些物质使透明带变性硬化,重又封闭,阻止随后到达的精子再进入,这一反应称“透明带反应”。

(3)精子与卵子融合成为合子:精子进入卵黄后头部膨大,尾部顶体脱落——“雄原核”;卵子也迅速发育,形成核仁、核膜——“雌原核”。经数小时,两核增大、接近。核膜破裂,核染色体互相混合成为合子。受精过程,约需16~24小时。

(二)着床(implantation)

是指胚泡植入子宫内膜的过程,经过定位、粘着和穿透三个阶段。

受精卵在输卵管的蠕动和纤毛运动的共同作用下,在子宫壁一边移动、一边细胞分裂。

由胚球发育为桑椹期、胚泡。在子宫腔内停留2—3天。在着床过程中,胚泡不断发出信息,使母体识别胚泡并发生适应性变化。如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刺激月经黄体转变为妊娠黄体,继续分泌妊娠所需要的孕激素。胚泡可分泌蛋白水解酶有利于着床。促使子宫内膜释放多种肽或蛋白质类活性物质,可抑制母体对胚泡的排斥反应,维持胚胎的生长发育。

(三)妊娠的维持与激素调节

妊娠的维持有赖于垂体、卵巢和胎盘分泌的各种激素相互配合。胎盘是妊娠期的重要内分泌器官,能分泌大量类固醇激素、蛋白质激素和肽类激素,对维持妊娠起关键作用。

1.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uman chorionic gonadotropin,HCG):是由胎盘绒毛组织的合体滋养层细胞分泌的一种糖蛋白激素。妊娠早期绒毛组织形成后,合体滋养层即分泌大量的HCG,到妊娠20周左右降至较低水平,并一直维持到妊娠末期,所以测定母体中hCG的浓度(血中或尿中)是诊断早期妊娠的一个指标。

2.其他蛋白质激素和肽类激素:包括胎盘人绒毛膜生长激素、绒毛膜促甲状腺激素、ACTH、THR、GnRH及内啡肽等。人绒毛膜生长素(human chorionic somatomam‐motropin,HCS)是合体滋养层分泌的单链多肽,具有生长激素的作用,可调节母体对胎儿的糖、脂肪和蛋白质代谢,促进胎儿生长。

3.类固醇激素:胎盘能分泌大量的孕激素和雌激素。

(1)孕激素:由胎盘的合体滋养层细胞分泌。胎盘内有活性很高的3β‐羟脱氢酶,可将母体和胎儿提供的孕烯雌酮转变成孕酮。在妊娠期间,母体血中的孕酮浓度逐渐升高。第六周开始分泌,妊娠末达到高峰。

(2)雌激素:主要是雌三醇,由胎儿和胎盘共同参与合成,检测孕妇尿中的雌三醇可以反映胎儿在子宫体内的情况。

4.其他:绒毛膜促甲状腺激素、妊娠特异性β1‐糖蛋白、促肾上腺皮质激素、促性腺素释放激素、β‐内啡肽。

二、分娩

成熟的胎儿及其附属物从母体子宫产出体外的过程,称为“分娩”(parturition)。成熟胎儿的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在启动分娩中起决定性作用。近来证明,外周神经机制在分娩过程中也起重要的作用。如:子宫肌肉中的交感神经能增强子宫肌对催产素的敏感性。

胎儿头部压迫子宫颈时,刺激壁内的感受器通过荐部脊髓可反射性地引起子宫收缩。

1.分娩的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子宫底部向子宫颈的收缩波频繁发生,推动胎儿头部紧抵子宫颈。此阶段可长达数小时。第二阶段:子宫颈变软并开放完全,胎儿由宫腔经子宫颈和阴道娩出体外。历时1—2小时。第三阶段:胎儿娩出后10分钟左右,胎盘与子宫分离并排出体外,同时子宫肌强烈收缩,压迫血管以防止过量出血。

2.分娩中的反馈调节:胎儿对子宫颈的刺激可引起OXT的释放和子宫底部肌肉收缩增强,迫使胎儿对子宫颈的刺激更强,从而引起更多的OXT分泌及子宫进一步收缩直至胎儿完全娩出为止,因此是一个正反馈调节。

3.分娩的动力:子宫肌节律性的收缩是分娩的主要动力。

4.分娩中的激素调节:糖皮质激素、雌激素、孕激素、催产素、松弛素、前列腺素及儿茶酚胺等多种激素参与分娩的启动和分娩过程。

【课外拓展】

1.体内哪些激素对生殖生理产生影响?

2.避孕的措施有哪些?其机理如何?

【课程研讨】

1.青春期,体内哪些激素在维持机体的各种功能?

2.目前常用的雌激素和孕激素复合避孕药的避孕机理为何?

【课后思考】

1.试述在月经周期中,子宫内膜与下丘脑、腺垂体和卵巢的相应变化及其相互关系。

2.受精卵怎样在子宫内着床?

3.母体受孕后主要有哪些因素可促进妊娠的继续?为什么?

4.胎盘可分泌哪些激素?其主要作用有哪些?

【小资料】

胎儿免疫系统不会攻击母亲细胞

2008年12月5日的《科学》杂志报道,在孕妇体内,来自母亲的细胞会进入胎儿体内,而胎儿的免疫系统则会学着来容忍它们,而不是像日后攻击其他外来异物那样对它们发动攻击。这种耐受性至少会持续到成年期之初,这可解释为什么那些需要器官移植的患者,容易对那些与他们母亲的组织相类似的组织有耐受性。

科学家很早就知道,发育中的胎儿免疫系统会对异物具有不同寻常的耐受性。可是,除此之外,人们对有关人类胎儿免疫系统却所知甚少。一些研究是在小鼠上进行的,但小鼠与人类免疫系统的发育速度不同,因此在子宫中对外来物质的反应也有很大差异。

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JeffMold及同事报告说,他们通过研究人类组织发现,有令人惊诧的大量的孕妇细胞会进入胎儿的淋巴结。这些细胞在那里会诱导一群调节性的T细胞来抑制胎儿对母体细胞的免疫反应。与小鼠的免疫系统相反,人类胚胎的T细胞看来在受到母体抗原的刺激时非常容易成为调节性的T细胞。研究人员表示,在出生之后,这些调节性的T细胞会继续抑制针对母体细胞的免疫反应。

研究确认孕妇维生素D状况影响幼儿乳牙健康据《每日科学》网报道,怀孕期间身体维生素D水平低的产妇可能会影响幼儿乳牙钙化,进而导致乳牙釉质缺陷。这是形成儿童早期蛀牙的一个危险因素。

曼尼托巴大学的研究人员最近提出一项他们的研究结果,确认了怀孕妇女身体的维生素D状况与幼儿期间乳牙釉质缺陷、儿童早期蛀牙的发病率及产前维生素D水平的关系。

206名怀孕妇女在其怀孕中期参加了研究。只有21名妇女(10.5%)被发现有充足的维生素D水平。专家介绍说,维生素D的浓度与牛奶的饮用频率和产前维生素的使用有关。

调查人员研究了135例(其中55.6%为男性)在16.1±7.4个月年龄的幼儿,发现21.6%的幼儿有乳牙釉质缺陷,而33.6%的婴儿有儿童早期蛀牙。患有乳牙釉质缺陷儿童的母亲与那些没有缺陷儿童的母亲相比,在怀孕期间其维生素D的浓度较低,但并没有显着的差异。然而,患有儿童早期蛀牙儿童的母亲与孩子口腔健康儿童的母亲相比,有显着较低的维生素D水平。而且,患有乳牙釉质缺陷的幼儿具有更大的可能患上儿童早期蛀牙。

这次研究首次表明,产妇身体的维生素D水平可能对乳牙和儿童早期蛀牙的发展有一定的影响力。该研究结果在第86届国际牙科研究协会的全体大会上,以“产妇维生素D状况对婴幼儿口腔健康的影响”为题作了介绍。

《动物科学》合作性学习教学规则

一、研讨小组分组规则

1.以一个行政班为分组基本单位,每个小组组员人数控制在5人左右,在小组成员结构安排上要注意男女生比例及活跃分子与不活跃分子比例的适当搭配。

2.每一研讨小组要选定一名有责任心的同学担任该研讨小组组长,主要负责“学习研讨”活动中的具体任务分解与分配;负责指定每次“学习研讨”活动的主持人、发言人和记录人员,被指定者不得拒绝;负责召集每次“学习研讨”活动的课后讨论会,确定课后讨论时间和讨论地点;负责收集每次“学习研讨”活动中小组成员所提交的书面材料。

3.每次“学习研讨”活动时,小组主持人负责主持本次小组讨论会;小组发言人负责主持本次小组讨论分析报告的讲稿制作,并代表本小组就所讨论论题在课堂上发言。

4.记录员负责小组讨论时的记录工作;每份讨论记录中要包括时间、地点、主持人、参加人员、记录员、所讨论问题和各成员的发言记录及其在各自发言记录后的亲笔签名等。

5.一般组员必须服从组长的研讨任务安排,不得拒绝;准时参加所在研讨小组的课后研讨活动;按时并保质保量完成自身在研讨活动中的任务,并向组长及发言人提供相关材料;协助发言人做好发言报告;协助记录员做好研讨记录;协助发言人的课堂发言。

二、小组研讨活动的基本规则

1.研讨活动应符合动物科学专业的基本范畴,禁止任何形式的人身攻击或限制他人的发言自由;

2.小组成员应就所讨论课题,从不同层面、不同角度展开全面深入的讨论;

3.每位小组成员均应参与讨论,发表自己的意见,并在记录员的发言记录上签名。

三、分组学习研讨活动流程及相关要求

(一)研讨主题的确定

1.由主讲教师就所承担授课内容部分拟订若干备选研讨主题,再提交课程改革小组集体讨论确定;

2.主题选择主要涉及授课内容中的一些重点、难点、热点与前沿问题,以及一些理论授课无法展开而又需要学生掌握的问题;

3.指导教师在指导学习研讨过程中,可根据实际情况对备选主题做适当调整,并与主讲教师及时沟通。

(二)学习研讨任务的分配(课堂研讨2—3周前布置)

指导教师向各学习研讨小组分配任务,各分组组长进一步将本分组承担的研讨任务细分到每个小组成员,尽量做到每个组员负责承担一个研讨主题下子题目的研讨资料收集及研究报告的撰写工作。

(三)学习研讨资料的收集与学习(课堂研讨之前完成)

1.在指导教师指导下,各分组及其成员应就其承担的研讨主题开展资料收集工作;

2.每一研讨主题应制作一份学习研讨资料清单,资料数量为5—10篇;

3.每份清单中的资料类型可以是着作、期刊论文、学位论文、报纸文章、会议论文等(规范格式见附录2);

4.要求收集资料的组员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尽量将所收集的资料复印或打印出来;

5.每一组员应认真阅读并归纳总结所收集的资料;

6.指导教师应根据每次学习研讨任务的难易程度,经与各分组组长协商后确定资料收集工作的最后期限。

(四)自主学习分组课余研讨活动的开展(课堂研讨之前完成)

1.各分组组长在本分组资料收集工作结束后、课堂研讨活动开展之前,召集本分组成员就该分组所承担的各项研讨主题进行课余研讨。

2.由分组长指定的本次学习研讨活动的主持人主持。

3.应就本分组所承担的各项主题逐一展开研讨活动。

4.每一主题的具体研讨顺序:

(1)先由承担该主题研究任务的发言人做主题发言,向其他组员介绍其就该主题所做的研究状况、主要观点及分析理由等;

(2)然后由其他组员就此主题所涉问题及上述主题发言内容展开讨论,此阶段要求其他组员必须都要发言,并在自己的发言记录部分手写签名;

(3)最后由主持研讨会议的主持人总结。

5.该课余学习研讨活动要由指定的记录员做好相应的分组学习研讨记录(见附录3),并及时提交给分组发言人。

(五)学习研究报告的撰写

1.每一个分组成员应就其承担的研究主题撰写一份个人自主学习研究报告(规范格式见附录2),并在规定时间内(须在课堂学习研讨活动开展前,并给分组发言人留有准备整个分组发言的时间)提交给本次学习研讨活动的分组发言人。该报告内容主要包括如下方面:

(1)已搜集资料中涉及本研讨主题的主要观点及相应分析理由;

(2)本人对上述观点的分析评价。

2.本次学习研讨活动的分组发言人,须在综合分组课余研讨活动中的主要观点、参考分组学习研讨记录和每一组员的个人自主学习研究报告基础上,撰写一份分组“学习研讨”发言报告(规范格式见附录4)。该报告内容主要包括如下方面:

(1)该分组本次学习研讨活动的概况介绍;

(2)对该分组所承担的数个研讨主题予以逐一评析并提出相应结论;

(3)对该分组本次学习研讨活动进行整体评价,总结经验,分析不足,并提出相应改进建议。

(六)自主学习分组课堂研讨活动的开展

1.由指导教师根据本次学习研讨活动任务的具体情况确定学习分组发言人的发言顺序及发言时间要求。

2.发言活动按下列流程进行:

(1)该发言人就《分组学习研讨发言报告》中的核心内容做简明扼要的分组发言;

(2)其他分组的同学以及指导老师就该发言人的发言以及该发言人所在分组承担的研究主题相关问题展开提问,发言人及其分组的其他成员予以作答;

(3)指导教师就上述发言、提问及应答情况予以现场评分,并做简短总结。

3.分组发言人发言完毕后,指导教师应就本次学习研讨活动做一简短的整体评价。

(七)自主学习分组学习研讨活动相关资料的汇集、整理与上交

1.各分组本次学习研讨活动的发言人应于本次研讨活动结束后,在分组组长、记录员及其他组员的配合下,将本次活动中形成的各类书面资料与电子文稿按要求加以汇集整理,并制作本次《学习研讨活动书面材料汇编》的封面与目录(规范格式见附录1),在规定时间内及时上交给指导老师。

2.上述材料汇编包括:

(1)封面与目录;

(2)本次学习研讨任务及内部分工(规范格式见附录1);

(3)每一研讨主题的具体研讨资料,包括:资料清单、资料复印件、个人自主学习研究报告;

(4)分组学习研讨记录(规范格式见附录3);

(5)分组学习研讨发言报告;

(6)学习研讨活动组员个人评分表(规范格式见附录5)(由指导老师事后附上);

(7)学习研讨活动分组整体评分表(规范格式见附录6)(由指导老师事后附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