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海子诗全集
8241100000300

第300章 诗学:一份提纲(2)

当然,还有一些终于为王的少数。但丁、莎士比亚、歌德就是。命运为他们安排了流放,勤奋或别的命运,他们是幸运的。我敬佩他们。他们是伟大的峰顶,是我们这些诗歌王子角逐的王座。对,是王座,可望而不可及。在雪莱这些诗歌王子的诗篇中,我们都会感到亲近。因为他们悲壮而抒情,带着人性中纯洁而又才华的微笑,这微笑的火焰,已经被命运之手熄灭,有时,我甚至在一刹那间,觉得雪莱或叶赛宁的某些诗是我写的。我与这些抒情主体的王子们已经融为一体,而在我读《神曲》时,中间矗立着伟大的但丁,用的是但丁的眼。他一直在我和他的作品之间。他的目光注视着你。他领着你在他王座周围盘桓。但丁啊,总有一天,我要像你抛开维吉尔那样抛开你的陪伴,由我心中的诗神或女神陪伴升上诗歌的天堂,但现在你仍然是王和我的老师。

这一次全然涉于西方的诗歌王国。因为我恨东方诗人的文人气质。他们苍白孱弱,自以为是。他们隐藏和陶醉于自己的趣味之中。他们把一切都变成趣味,这是最令我难以忍受的。比如说,陶渊明和梭罗同时归隐山水,但陶重趣味,梭罗却要对自己的生命和存在本身表示极大的珍惜和关注。这就是我的诗歌的理想,应抛弃文人趣味,直接关注生命存在本身。这是中国诗歌的自新之路。我坚信这一点,所以我要写他们。泰西的王或王子,在《太阳》第一篇中我用祭司的集体黑暗中创作来爆炸太阳。这一篇我用泰西王子的才华和生命来进行爆炸太阳。我不敢说我已成功。我只想呈现生命。我珍惜王子一样青春的悲剧和生命。我通过太阳王子来进入生命。因为天才是生命的最辉煌的现象之一。我写下了这些冗长琐屑的诗行(参见《土地》),愿你们能理解我,朋友们。

1987.5.30 8点半多

四、伟大的诗歌

伟大的诗歌,不是感性的诗歌,也不是抒情的诗歌,不是原始材料的片断流动,而是主体人类在某一瞬间突入自身的宏伟——是主体人类在原始力量中的一次性诗歌行动。这里涉及到原始力量的材料(母力、天才)与诗歌本身的关系,涉及到创造力化为诗歌的问题。但丁将中世纪经院体系和民间信仰、传说和文献、祖国与个人的忧患以及新时代的曙光——将这些原始材料化为诗歌;歌德将个人自传类型上升到一种文明类型,与神话宏观背景的原始材料化为诗歌,都在于有一种伟大的创造性人格和伟大的一次性诗歌行动。

这一世纪和下一世纪的交替,在中国,必有一次伟大的诗歌行动和一首伟大的诗篇。这是我,一个中国当代诗人的梦想和愿望。因此必须清算、扫清一下。对从浪漫主义以来丧失诗歌意志力与诗歌一次性行动的清算,尤其要对现代主义酷爱“元素与变形”这些一大堆原始材料的清算。

我们首先必须认清在人类诗歌史上创造伟大诗歌的两次失败。

第一次失败是一些民族诗人的失败。他们没有将自己和民族的材料和诗歌上升到整个人类的形象。虽然他们的天才是有力的,也是均衡的(材料与诗歌均衡),他们在民族语言范围内创造出了优秀诗篇。但都没能完成全人类的伟大诗篇。他们的成功是个别的和较小的。他们的代表人物有普希金、雨果、惠特曼、叶芝、维加,还有易卜生等。我们试着比较一下歌德与普希金、雨果。他们可以说处在同一个时代。歌德的《浮士德》就是我们前面提到的创造性人格的一次性诗歌行动——《浮土德》的第一部与第二部终于结合起来,浪漫世界的抒情主体与古典世界的宏观背景终于结合在一个形象中。原始形象的阴影(即青春的阴暗和抒情诗人的被动性阴影感知)终于转变并壮大成为创造行动。伟大的材料成为诗歌,而且完整。而在普希金和雨果那里则表现为一种分离:诗歌与散文材料的分离;主体世界与宏观背景(小宇宙与大宇宙)的分离;抒情与创造的分离。这些分离实际上都是一个分离。表现在作品上,普希金有《奥涅金》与《上尉的女儿》,体现了分离和一次性诗歌行动的失败;雨果则是《历代传说》与《悲惨世界》,体现了同样的分离和失败。这是第一次失败,一些非常伟大的民族诗人创造人类伟大的诗歌的失败。

第二次失败离我们的距离更近,我们可以把它分为两种倾向的失败:碎片与盲目。

碎片:如本世纪英语诗中庞德和艾略特就没能将原始材料(片断)化为伟大的诗歌:只有材料、信仰与生涯、智性与悟性创造的碎片。本世纪的多数艺术家(创造性的艺术家)都属于这种元素性诗人(碎片与材料的诗人:如卡夫卡的寓言性元素和启示录幻景的未完成性;乔伊斯的极端语言实验倾向与内容文体的卑微;美国文人庞德与艾略特的断片;音乐家瓦格纳的神话翻版),还有一大批“元素与变形”一格的造型艺术家(塞尚、毕加索、康定斯基、克利、马蒂斯、蒙德里安、波洛克与摩尔),还有哲学诗人和哲学戏剧家加缪和萨特。这些人与现代主义精神的第一类圣徒(奇特的众神)是等同或十分接近的。

第二种失败里还有一种是通过散文表达那些发自变乱时期本能与血的呼声的人。从材料和深度来说,他们更接近史诗这一伟大的诗歌本身,可惜他们自身根本就不是诗歌。我们可以将这些史诗性散文称之为盲目的诗或独眼巨人——这盲目的诗体现了某些文明的深刻变乱,尤其是早些时候的俄罗斯和今日的拉美。斯拉夫的俄罗斯、变乱中的农民创造了这样一批独眼巨人:《卡拉玛佐夫兄弟》(陀思妥耶夫斯基)、《战争与和平》(托尔斯泰)与《静静的顿河》(肖洛霍夫)等。他们没有也不可能把这些伟大的原始材料化成伟大诗歌。他们凭着盲目的史诗与悲剧的本能,暗中摸索与血的呼声进行巨型散文的创造。另外就是今日的拉美文坛。他们也是处在某种边缘和动乱混血的交结点上,再加上优秀的西班牙语言之血《堂吉诃德》。但是他们的成就似乎是复杂多于深厚,(或因为疯狂的西班牙语言,他们喜剧色彩较重,缺乏隆重严肃的史诗和悲剧),而且确实有待深化。另外还有一些别的民族的诗人,如美国的麦尔维尔(《白鲸》)和福克纳,英语的悲剧诗人哈代(但染上了那个时代的感伤)和康拉德(不知为什么他的成就没有更大)。这都源于文明之下生命深处血的肇始和变乱。本质上,他们是盲目的大地诗人,接近于那些活在原始力量中心的第二类众神。

在伟大的诗歌方面,只有但丁和歌德是成功的,还有莎士比亚。这就是作为当代中国诗歌目标的成功的伟大诗歌。

当然,还有更高一级的创造性诗歌——这是一种诗歌总集性质的东西——与其称之为伟大的诗歌,不如称之为伟大的人类精神——这是人类形象中迄今为止的最高成就。他们作为一些精神的内容(而不是材料)甚至高出于他们的艺术成就之上。他们作为一批宗教和精神的高峰而超于审美的艺术之上,这是人类的集体回忆或造型。我们可以大概列举一下,(1)前2800~2300金字塔(埃及);(2)纪元4世纪~14世纪,敦煌佛教艺术(中国);(3)前17~前1世纪(《圣经。旧约》);(4)更古老的无法考索不断恢宏的两大印度史诗和奥义书;(5)前11世纪~前6世纪的荷马两大史诗(希腊)还有《古兰经》和一些波斯的长诗汇集。

这是人类之心和人类之手的最高成就,是人类的集体回忆或造型。他们超于母本和父本之上,甚至超出审美与创造之上。是伟大诗歌的宇宙性背景。

与此同时,我还想在我的诗学中表达一种隐约的欣喜和预感:当代诗学中的元素倾向与艺术家集团行动集体创造的倾向和人类早期的集体回忆或造型相吻合——人类经历了个人巨匠的创造之手以后,是否又会在20世纪以后重回集体创造?!

1987年6月~8月

五、朝霞

(今夜,我仿佛感到天堂也是黑暗而空虚。)

所有的人和所有书都指引我以幻象,没有人没有书给我以真理和真实。模仿的诗歌、象征的诗歌。《处罚东方、处罚诗歌问题言论集》——这是我一本诗集的名字。

印度幻象和犹太幻想,以此为始原,根底和材料,为富有,长出有关“彻底”的直观:宗教、艺术——以及他们的建筑和经典。

幻象——他,并不提高生活中的真理和真实(甚至也不启示),而只是提高生存的深度与生存的深刻,生存深渊的可能。

从深渊里浮起一根黄昏的柱子,虚无之柱。根底之主子“虚无”闪烁生存之岸,包括涌流浇灌的欲望果园,填充以果实以马和花。这就是可能与幻象的诗。

《在我的黄昏之国里果实与马基本平静下来了虽然仍有风暴滚动但这些都不会奉献真理和真实的光辉》,要不然干脆就从光辉退回一种经验,但在这里仍无真实可言。

我要说,伟大而彻底的直观,关于“彻底”(或从无生有)的直观(宗教和艺术)也并不启示真理与真实。这种“彻底”的诗歌是叙说他自己行进在道上的唯一之神——却不是我们的真理和真实。

提高人类生存的真理性和真实性——在人类生活中从来就没有提出过,也从来就不是可能的。人类生存和人类生活中的几项基本目标相距遥远,不能相互言说和交谈,更谈不上互相战斗和包含。甚至,应该说,恐怖也没有直接而真实地到达人生。仍然只是幻想之一种:诗歌之一种。

人生的真理和真实性何在无人言说无人敢问。一切归于无言和缄默。

当然,幻象的根基或底气是将人类生存与自然循环的元素轮回联结起来加以创造幻想。如基督复活与四季景色。可能爱琴海西风诸岛——希腊世界——或者说,盲人荷马,他仅仅停留在经验世界仅仅停留在经验的生存上,没有到达幻象的生存(这应归功于地中海水的清澈和岛屿岩石的坚硬),更没有到达真理与真实。那么,歌德,他的古典理想,也就是追求这种经验的生存(此时此刻)——此时此刻最为美好的经验生存。诗歌生存之“极”为自然或母亲,或黑夜。所以《浮士德》第一卷写了三场“夜”。浮士德哥哥之死、恶魔携带你的飞翔。在《浮士德》第二卷写了空虚中的母亲之国:

我真不愿泄漏崇高的秘密——

女神庄严地君临寂境之间,

周围没有空间,也没有时间,

谈论她们,也会惹起麻烦,

她们叫母亲!

……

无路!无人去过

无法可去;这条路无人求过,

无法可求。你准备去走一遭?

无锁可开,也无门闩可移开,

你将被一片寂廖四面包围。

你可了解什么是荒芜和空虚?

……

而永远空虚的远处却渺渺茫茫

你听不到自己的足音,

你要坐下,却并无实物可寻。

……

凭你们的名义,母亲们,你们君临

无涯之境,永远寂寥凄清,

而又合群。活动的生命的形象,

但并无生命,在你们四周彷徨。

在光与假象中存在过的一切,

在那里蠢动,他们想永远不灭。

万能的女神,你们将他们派遣,

派往白昼和黑夜的穹苍下面。【45】

而这仍旧是“真正的空虚”的边缘。因为还有母亲们。实际上,这“母亲”也是幻象,也是应诗人的召唤而来,就像但丁在流放中召唤一些曾经活过而今日死去的伟大幽灵。把这些“母亲和幽灵”扫去,把这些诗歌幻象扫去,我们便来到了真正的空虚。

再如,陀思妥耶夫斯基就贯穿着基督教的幻象,他是幻象诗人——幻象,正是歌德早就言中,“不是罪犯,就是善人,不是凶手就是白痴”,而尼采可能是沙漠和先知的幻象家——其实他们在伟大幻象沙漠的边缘,基督世界的边缘。他赞同旧约中上帝的复仇。他仅仅更改了上帝名姓。并没有杀死上帝。而只杀死了一些懦弱的人类。他以攻为守、以刃为床,夺取幻象诗歌的地方。

幻象是人生为我们的死亡惨灭的秋天保留的最后一个果实,除了失败,谁也不能触动它。人类经验与人类幻象的斗争,就是土地与沙漠与死亡逼近的斗争。幻象则真实地意味着虚无、自由与失败(——就像诗人的事业和王者的事业:诗歌):但决不是死亡。死亡仍然是一种人类经验。死亡仍然是一种经验。我一直想写这么一首大型叙事诗:两大民族的代表诗人(也是王)代表各自民族以生命为代价进行诗歌竞赛,得胜的民族在歌上失败了,他的王(诗人)在竞赛中头颅落地。失败的民族的王(诗人)胜利了——整个民族惨灭了、灭绝了,只剩他一人,或者说仅仅剩下他的诗。这就是幻象,这仍然只是幻象。

这就是像一根火柱立于黄昏之国,立于死亡灭绝的秋天,那火柱除了滚滚火光和火光的景象之外空无所有——这就是落日的景色,这就是众神的黄昏。这就是幻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