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戴老师魔性诗词课
82297400000002

第2章 最浪漫的糊涂虫

李白长期被别人说成是“诗仙”,他一生也的确是被很多迷雾所笼罩。

比如,关于他的出生就被人说得邪乎其邪。有人说,就是太白金星降落在他母亲怀里面,一蹦就蹦出个李白来。李白也觉得自己身上有仙气——这个现在看起来很可笑,可在当时他是很认真的。

直到晚年,在九江这个地方,李白被捉到牢里去了,他才第一次感觉到自己身上没有仙气。他说:“仙人殊恍惚,未若醉中真。”仙气这个东西真的是恍恍惚惚的,喝醉了酒好像有,没喝醉酒就没有。

李白到底是哪里人?他的出生地也是众说纷纭。

范传正在《唐左拾遗翰林学士李公新墓碑并序》中,提到了李白的家世。他说,李先生名白,字太白,祖上是陇西成纪人,绝户人家,搞不到家谱(为什么说他是绝户人家?李白有个儿子叫伯禽,而伯禽只养了两个女儿)。李先生的孙女在旧箱子里面找出了一张破纸,纸上只有十几行伯禽写的字。纸坏字缺,看不完整,只能大概判断,他是东晋十六国时凉武昭王李暠的第九代孙子,隋末有一房逃到了碎叶这个地方,流离散落,隐易姓名。[1]

碎叶在今天吉尔吉斯共和国的托克马克城,我看报纸,曾经有记者专门到碎叶——今天的托克马克去采访,那里关于李白的古迹什么都没有。碑文里说隋末多难、隐易姓名,这说得比较隐讳,可能是祖上在隋朝犯了什么法,所以被流放到了碎叶,在那里隐易姓名。但孤证不能成立。是否在碎叶,我们也不敢断定。

陈寅恪先生写过一篇文章叫《李太白氏族之研究》,怀疑李白不是汉人。他认为李白是胡人,第一,按历史记载,李白的样子“高准深目”,鼻子很尖,眼睛很深,显然不像汉人。汉人的样子大家都知道,面部棱角不分明,像一块平板。第二,李白他会外文。

这篇文章写了以后,并没有引起争论,既没有人反驳,也没有人赞同。原因在哪?第一,陈寅恪先生这篇文章里面有一些猜测的成分,没有确实的证据;第二,我觉得还有些民族情感因素——我们好不容易拥有一个伟大诗人,你说不是我国的?

不过,在这一点上,大家不应该有一种狭隘的民族主义。李白哪怕是个白种人,只要他是用汉语写的,只要是中华文化的乳汁把他养大的,他就是我们的诗人。

孔夫子在这一点上就非常伟大,他划分人是不是属于华夏民族,不是以血统,而是以文化。倘若你用华夏的文化礼乐,则华夏之;你用胡人的文化,则胡人之。所以,中华民族才得以发展壮大。

现在一般的观点是,李白出生在今天四川的江油县,生长也是在江油县。

比如刘全白的《唐故翰林学士李君碣记》就说,“君名白,广汉人”。还有魏颢,他说得更清楚了:他既是生于蜀,也是长于蜀。

我认为,刘、魏两人说的可能更加真实一些。

但是,李白他们家族不是江油的,这肯定不存在疑问。

他们家是从外地移居过来的,不然为什么他的父亲叫李客?显然没有哪个本地人叫“客”,只有不是本地人,我们叫他客家人。

李白是不是出生在江油县,这个问题还有待考证。但是李白长在江油县,这是谁都没有否定过的。

这个地方在川西,是胡人和汉人杂居的一个地方,在这个地方有很多胡人长期居住。而且这里道教极度兴盛。大概李客是经商的,李白从小也不受传统的儒家思想的熏陶和教育。儒家家庭出来的,从小读儒家的经典。李白读的是些什么书呢?听听他自己说的——当然他老人家说的话你不能不信,但绝不能全信,他一说得兴起就有点爱吹牛皮。

他说,“五岁诵六甲”。六甲就是历书,上面有各种农历知识,也有一些神仙鬼怪,比如说今天不能结婚、今天什么神来了。“十岁观百家。轩辕以来,颇得闻矣。”[2]他说,从盘古开天地到现在,中国历史没有他不懂的。

他说,“十五好剑术”[3]。《李翰林集序》[4]中就专门说,李白曾经“少任侠,手刃数人”,他亲手捅死了几个人。他自己也吹牛皮,在《赠从兄襄阳少府皓》[5]中说,“托身白刃里,杀人红尘中”。是不是真的,我们不知道,反正别人都是这样传说,他自己也不否认,好像他还为此扬扬自得,说起来手舞足蹈的样子。

到二十岁左右的时候,他的诗就写得很好,他在当地已经成了名人。

《访戴天山道士不遇》就是他年轻时候写的。这首五律写得特别漂亮:

犬吠水声中,桃花带雨浓。

树深时见鹿,溪午不闻钟。

野竹分青霭,飞泉挂碧峰。

无人知所去,愁倚两三松。

诗的前六句写“访戴天山道士”的所闻所见,你看,道家的圣地被他写得优美至极:犬吠应和着水声,桃花滴着新雨。深林里不时有野鹿出没,溪涧中正午时没有钟声。漫山的青霭中点缀着翠绿的野竹,碧绿的山峰上挂着银白的飞泉。我们平时听到狗叫,是在路上或街上,你能想象有瀑布声“伴奏”的狗叫有多美吗?霭是什么?是青山里的雾气,古诗中常把它说成“青翠”。野竹与青霭之间用“分”字,飞泉与碧峰之中用“挂”字,景色写得实在漂亮,用字也用得实在好。

最后两句写“不遇”。到戴天山访到了道士没有?没有。“无人知所去”,连“访”也无从访起了,他只好一个人靠着那棵松树排遣愁思。

李白二十六岁左右离开四川,来到了湖北的安陆。

在安陆,他娶到了已故宰相许圉师的孙女。

不知道是李白长得帅,还是他会吹牛皮,到底什么原因我们不知道,他居然一到安陆就娶到这么漂亮高贵的太太。

这里有个所谓的“安陆十年”,其实他老人家从来没在安陆老老实实待十年,他是把太太放在安陆住了十年。大概这个太太后来死了,他又娶了一个姓刘的太太,具体不知道什么原因,两人中间好像离异了。他老人家一辈子,哪怕个人生活也是丰富多彩的。

在这期间,他不断地向达官权贵写信。

我们看看这些信。

到了荆州,他给那个姓韩的地方长官写信,说自己“十五好剑术,遍干诸侯,三十成文章,历抵卿相。虽长不满七尺,而心雄万夫”[6]。他要靠别人赏识来当个官取得社会名声,用我们现在的话来讲,他老人家是在求职。

在另一封求职信里,他说,如果不用他,“若赫然作威,加以大怒,不许门下,逐之长途,白即膝行于前,再拜而去,西入秦海,一观国风,永辞君侯,黄鹄举矣。何王公大人之门,不可以弹长剑乎”[7]。完全是一副“此地不留爷,自有留爷处”的样子。

他原来结交过一个著名的道士吴筠,吴筠把他的诗带给了唐玄宗。唐玄宗看了诗以后很钦佩,就下了一道诏书,要接他进京。李白接到了诏书,临行前写下了这首《南陵别儿童入京》:

白酒新熟山中归,黄鸡啄黍秋正肥。

呼童烹鸡酌白酒,儿女嬉笑牵人衣。

高歌取醉欲自慰,起舞落日争光辉。

游说万乘苦不早,著鞭跨马涉远道。

会稽愚妇轻买臣,余亦辞家西入秦。

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

李白当时那种得意忘形的样子,一看就知道他只是一个天真的诗人,但绝不是当官的料。

刚到长安那段时间,李白真是出尽了风头。

比如,唐玄宗跟杨贵妃高兴的时候,就会把李白叫来写一首诗凑凑趣。李白开始也真的是很高兴,他在诗里把杨贵妃写得像天仙一样漂亮,用我们现在的话来说就是拍马屁,而且是连拍几首,首首拍得都好,比如,“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又如,“一枝红艳露凝香,云雨巫山枉断肠”[8],这么奇特的想象,这么露骨的恭维,大概只有他想得出来,也只有他说得出来。

他刚到京城的时候,贺知章看到他的《蜀道难》,说“此天上谪仙人也”。当时也流传过很多关于李白的传说,比如李白当年醉答蕃书,杨贵妃就给他磨墨,高力士给他脱靴,等等。不过,前人说说,我们听听,不必过于当真。

那个时候的文人通常都很可怜,好不容易出现个李白,因此很多文人都把想象中得意时的理想,附会到了李白的头上。对于这些传说,我本人是不太相信的。

时间一长,李白就被权贵们讨厌了。

这时,大概杨贵妃也开始讨厌他了,唐玄宗也觉得他不是当官的料。

而对李白来说,小官他不想当,一当就想当宰相——他在诗里羡慕的人,都是谢安、诸葛亮等一流人物,其他的人他也瞧不上眼。

不到两年,唐玄宗就让时任翰林学士的李白滚蛋了。

当时的说法比较好听,叫作“赐金放还”。“赐金”,就是给钱的意思。“赐金放还”,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给了他一笔钱叫他滚蛋。

这一时期,李白非常痛苦,从长安到了洛阳。

由于他是名满天下的大诗人,刚一到洛阳,杜甫就慕名求见。那时杜甫一点名气都没有,李白也许是被他的诚意感动了,就和他见了一面。

结果两个人见了以后,杜甫可能是被李白那种风采迷住了,也可能是被李白的生活态度和生活方式吸引了,他居然听了李白的话,进士也不考了,跟着李白从河南洛阳出发,去了今天的河北、山东一带。

他们一起找仙人、采仙草、炼仙丹。

半路又遇上了河北的另外一个浪荡鬼——高适,三个人就一起找仙人、采仙草、炼仙丹。

时间过得很快,转眼就到了秋天。

北方的秋天很冷,这三个人都是蓬头垢面的样子,仙草没有找到,仙丹没有炼成,仙人更没有见到,很是狼狈。杜甫年纪虽然比李白要小,但他比李白要清醒一些,他对李白说:“我不干了,我要回去了,你看我们三个人成天都在干些什么?”

为此,他还专门给李白写了一首诗——《赠李白》:

秋来相顾尚飘蓬,未就丹砂愧葛洪。

痛饮狂歌空度日,飞扬跋扈为谁雄?

这首诗的前两句描述了他们十分狼狈的模样。“相顾”的意思就是你看着我,我看着你,“飘蓬”就是四处在流浪,三个人都蓬头垢面的;“丹砂”就是仙丹的意思,葛洪是以前的一个炼丹家,他有一本书专门讲炼丹的,书名叫《抱朴子内篇》,所以这句“未就丹砂愧葛洪”,说的就是他们三人什么丹都没炼出来,愧对葛洪。

“痛饮狂歌空度日”,是描述他们当时的状态;“飞扬跋扈为谁雄?”是说,“我们这是为啥呢?老兄,我不干了,你去找仙人吧,我不找了,我要回去”。

之后,杜甫就离开了李白。

不久,高适也离开了。

李白一个人仍在到处流浪。

没隔多久,在山东,李白接受了一个道士的授箓[9]。在当时,授箓仪式需要七七四十九天不能睡觉,李白他老人家身体真的是很好,居然撑了很多天,但最后实在撑不住了,授箓也就没有授成。

李白一辈子流浪的足迹踏遍了祖国的大江南北,几乎所有名山都因李白的到访而增辉。

在安史之乱的时候,他隐居在庐山的屏风叠。

至德元载,唐肃宗的弟弟永王李璘违背了肃宗的命令,率兵东下。他表面上是要平定天下的叛乱,其实是为了要和他的哥哥一决雌雄,争夺皇位。为了笼络天下人心,李璘派人到庐山去请李白下山,来加入他的军队,同时给了他很多承诺。

李白不懂这些政治上的算计,而且他一直想干一番惊天动地的伟大事业。听说有人请他下山带兵,十分激动,还没有下山的时候,就写了很多首诗。

比如这首《永王东巡歌》之二:

三川北虏乱如麻,四海南奔似永嘉。

但用东山谢安石,为君谈笑静胡沙。

我们来解读一下这首诗。

“川”就是河的意思,“三川”指河南的三条河,就是洛水、伊水、黄河,“三川北虏乱如麻”,就是写河南这一带全部沦落在了安禄山叛军的铁骑之下。“四海南奔似永嘉”,说的是百姓纷纷南逃就像西晋时的永嘉之乱一样。

“但用东山谢安石,为君谈笑静胡沙。”意思是说,在这个乱世只要起用他这个当代谢安,谈笑之间就可以把天下平定。

这首诗写得好是没的说的,李白的自信也是没的说的。

但是,他刚一下山,唐肃宗就派兵击溃了永王李璘,李白自然就作为叛军的一员被抓捕下狱。

这时李白已经五六十岁了,处境十分凄凉。犯了罪,就要判刑,一判刑就把他判到了夜郎——要把他流放到现在的贵州桐梓去。

李白从九江沿江而上,经过了武昌、江陵,然后到了三峡的白帝城。结果正好遇上了唐肃宗大赦天下,而李白也在被赦之列。他被赦以后,顿时喜得发疯,心里想再不用到夜郎那个鬼地方去了,所以高兴地写了一首《早发白帝城》: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读这首诗,就能看出李白当时高兴的程度,我们好像听到他在喊:“我终于又自由了!”“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船速之快真不可想象,这哪是在乘船,分明是坐火箭。

在这之后,他一直在长江中下游一带流浪。

到六十一岁那年,他准备去参加郭子仪的部队——这一举动也是很符合他浪漫的性格。结果在行军的路上,他实在是走不动了,才不得不放弃。回去以后,他在族叔李阳冰的家里寄居了一段时间,没过多久就逝世了。

多年以后,白居易在他的墓前写了一首很沉痛、很深挚的诗,就是《李白墓》:

采石江边李白坟,绕田无限草连云。

可怜荒垄穷泉骨,曾有惊天动地文。

但是诗人多薄命,就中沦落不过君。

白居易在这首诗中对李白表示了无限的同情,也对他的才华表示了无限的景仰。

“但是诗人多薄命,就中沦落不过君。”这两句中,白居易说,只要是诗人都命苦,李白是诗人中命最苦的一个。我不太认可这个看法。但他有两句我特别认可:“可怜荒垄穷泉骨,曾有惊天动地文。”他老人家一生真的是写了很多好东西。

李白的一生,是平凡而又不平凡的一生,是丰富多彩而又坎坷辛酸的一生。

用实业家和政治家的眼光来看,他一生没有干过一件正经的事情。他有正经工作也只有一两年的光景,就是做所谓的翰林学士那个时期,其余的时候,他都是待业人员。

史学家范文澜称他是政治上的糊涂虫。

但是,用文学家的眼光来看,他老人家一辈子好像什么事情都干过。他得到过皇帝的赏识,嘲弄过达官权贵,既有与诗人论诗品文的优雅,也有过辅时济世的雄图,还有过成仙不死的梦想。

李白的足迹,踏遍了祖国的名川大山,朋友遍及天下各地,他的一生真是丰富多彩。

总之,李白的一生,本身就是一首绝妙浪漫的诗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