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脱稿与否不能作为判断领导演讲水平高低的标准,也不是领导干部个人能力大小的体现,而在中央领导的带领下,提高脱稿演讲的水平却是锦上添花的事。但也有一些领导干部为了体现和展示自己的水平与能力,纯粹为了脱稿而脱稿,要么完全将脱稿变成生硬地背稿,要么毫无逻辑地信口胡说。
须知,和念稿相比,背稿只是演讲者手上没有稿子而已,让人看上去好像是在无稿讲话,其实二者并无本质区别。而有些领导干部天生口才很好,即使毫无准备,完全靠临场发挥,碰到任何一个话题都能东拉西扯、洋洋洒洒说上一大篇。可是,这并没有达到脱稿的真正目的。因为脱稿演讲不是脱口秀,著名的演讲家也不会打无准备之仗,何况广大的领导干部呢?
正所谓“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或许有些领导天生的演讲水平低一点,但只要经过了充分的调查研究、反思总结,能把工作和想法讲清楚就行,谁也不会以演讲家的标准来要求领导干部。
领导干部想提高脱稿演讲的水平,远非练好口才这么简单。中央提倡脱稿讲话的初衷也不是培养广大领导干部的口才,而是倡导领导干部务实的工作作风。所以,领导干部平时应多学习政策,勤于调查研究,掌握真实情况,对各种数据、事实了然于胸,对各种政策、典型事件了如指掌,才能在脱稿演讲时切中要害、简明扼要。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保持思想上的活跃,多思考,将理论联系实际,把握新趋势、提出新观点、拿出新举措,才能有的放矢、不说空话大话。同时,为了丰富语言、提高文采,还要处处留心,多咀嚼背诵一些好的文字内容,使其变成自己的。比如,演讲时多引用诗词歌赋、名人名言,不仅能使演讲生色,也能体现出演讲者的学识和水平。
提高自己的文采和文学修养,离不开平时的积累。给大家讲一个真实的故事,一次我随代表团去欧洲考察,在欧洲,德国、法国、意大利、比利时等国家都各讲各的语言。就像英国、法国虽同属欧洲,但如果你对着法国人讲英语,他们会非常厌恶,可见其强烈的民族自尊心。通常,一个法国人就算会说英语也尽可能不说,因为他有法语的优越感和守护法语的使命感。
然而,我走到任何一个国家,跟任何人都能聊得很热闹。归国之前,我们在芬兰座谈时,他们就问:“李先生,您是从北京参团的?”我回答:“是的。”他们问:“您怎么那么厉害,哪个国家的语言都会讲?”我说:“我哪有那么厉害!我只讲中文而已。”他们听后觉得很奇怪:“您讲中文他们听得懂吗?”我说:“听不懂只会让他不好意思啊!我随便在街上见到一个人,当然不会谈重要问题。如果有重要问题要谈,就需要通过大使馆派一流翻译了。但是,来自上下五千年的中华民族,号称礼仪之邦、泱泱大邦,见了人打个招呼还是会的。并且出国之前,法语怎么讲、英语怎么讲,都会有一些基本的辅导。”他们又说:“有时候,您能跟别人讲那么长时间,都讲什么?打个招呼总不可能打那么长时间吧?”
其实什么都可以讲,简单地打过招呼以后,我就会讲中文。比如,碰到伦敦人,我会说,“一看您红光满面,就是成功人士啊”。他看着我的表情和手势,就会觉得自己是在受表扬,但是又听不懂,于是一耸肩,说“OK,yes”。碰到巴黎人,我会说:“您看,卢浮宫是世界上四大博物馆之一,馆藏之丰富没人能比,但是您知道有多少东西是从我们那儿拿来的?”他们没听懂,但仍然同意。我把所有的事情讲完了,拍拍胸脯说:“Chinese,中国人,welcome to Beijing,my home,OK,bye”。等我走老远了,他还会向我挥手致意。可能他觉得我会讲英语,而他却不会讲中文很丢人。
现在,中国市场如此巨大,他们要想持续发展,失去中国市场将是巨大的遗憾。而且,现在全球都兴起中文热,这不是夜郎自大,也不是闭门造车,而是大家都在盯着中国这个巨大的市场。因此,我们不能老干邯郸学步的事。人要有自己的主见,要思考着前行。只要思想理顺以后,做事就有了更大的原则性。
曾经在一次访问中,他们说:“李先生,您的英语不错,口语也挺好,接下来我们进行下一个环节,用英文采访。”我一听就想,那么多人问来问去,都把我给采访“糊”了,我可回答不了那么多问题。于是我说:“不,不用采访了,不耽搁大家太多时间,我把一首英文诗送给大家。”中国的传统文化告诉我们“腹有诗书气自华”,诗词歌赋比一般的对话要高一个境界。于是,大家热烈鼓掌欢迎。我也不含糊,拿起话筒,便洋洋洒洒地朗诵起来。
Season
Spring is green with flower and song
Summer is hot and days are long
Autumn is rich with fruit and grain
Winter brings snow and the New Year again
这首诗的名字叫《四季》:春光明媚,鸟语花香;夏日炎炎,夜短昼长;秋季丰收,谷果满仓;冬飘瑞雪,新年在望。这是英国小说家罗伯特.路易斯.史蒂文森的诗作。当然,我讲得可能也不够标准。但大家想一想,如果外国朋友走在长安街上,说“你们的烤鸭很好吃”,即使说得很不标准,我们也会觉得人家挺棒的,会讲中国话。而不少人学了多年的英语,却仍然是“哑巴英语”。这是值得我们反思的。学以致用,学语言就需要大大方方去讲,这非常重要。一个人不论在哪里,永远不能忘记自己的根,也永远不能失去自我。否则,就真成了邯郸学步,不仅别人的没学会,却连自己的也忘了,反而不伦不类。
如何提高文采?要处处留心,咀嚼背诵。把一些小的、好的、隽永的东西,编号记忆,然后触景生情,看到一件事物,就想到其对应的那首诗;看到两个人在走路了,就想到你的二号作品……以此类推,去联系,去对位,去锁定,去对接。只要不断演练,一定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胆量与演讲效果有无正比关系?我认为是有的。正所谓:不疯不魔不成才。胆子大才能放得开,挥洒自如。领导干部当众讲话的时候,如果念稿,心里还多少有几分底气,一旦脱稿演讲,心里就难免会打鼓,从而影响正常发挥。我们也常常看到,有的人平时在台下讲话滔滔不绝,可一上台,面对几十人甚至成百上千人,就手心直冒汗,紧张得一句话都说不出来。一脱稿讲话就更严重了。这就是胆量不足惹的祸!
对于演讲者的自我确认,可以产生更加坚定的信心,可以带来更加敏锐的思维,可以使得自己的演说身份被受众接受,而自我确认的过程,也是面带微笑、真心投入的过程,如果一个人认可自我,则一种轻微的笑容就会出现在他的嘴边,这种信号就是他传递出的自我确认的标志。
关于微笑,有一首小诗充分说明了它的非凡作用:
啊,微微一笑并不费力,
但它带来的结果却是那样的神奇,
得到一个笑脸会觉得是一个福气,
给予一个笑脸也不会损失分厘,
微微一笑虽然只需几秒,
但它留下的记忆却不会轻易逝去,
没有谁富有得连笑脸都拒绝看到,
更没有谁贫穷得连笑脸都担当不起,
微笑买不来,借不到,偷也偷不去,
因为只有在给人之后,才显露它的意义,
这就是微笑的真谛。
在这里有一副可以让人终生受益的对联:
上联:心态好事业成不成也成
下联:心态坏事业败不败也败
横批:成败在你
这副对联讲心态对事业的影响,表达得淋漓尽致。可以说,一个不善于微笑、缺乏热情、没有激情、淡于才情、不懂得人情的人,是断然与成功无缘的!所以,成功的演说家一定是具有热情、具有激情、具有才情、懂得人情的人。
因此,要想提高脱稿演讲的效果,必须锻炼自己的胆量,进而培养自己处变不惊的气度。如何锻炼胆量呢?
我认识一位王先生,从事电子通信行业。以前,他性格非常内向,从来不敢当众讲话。后来,他升职了,必须要常给自己的下属讲话,同时还要常向自己的领导做工作汇报,这让王先生异常痛苦却又无法逃避。为了锻炼自己的胆量,他在公交车站牌前面对等候公交的人演讲,在乘坐地铁的时候对地铁里的人演讲,甚至在电影开场前上台在屏幕前转悠。一个月下来,他笑言:大家一开始都把他当成精神病,但很快就被他的演讲精神打动,还常会有人在他演讲结束时给他一些小建议,这让他受益匪浅。
然而,对于领导干部来说,这样的锻炼方式会有点无法接受。那么,你可以平时多参加一些相关的团体活动,比如各种演讲沙龙、俱乐部等。也就是,寻找各种能在众人面前讲话的机会,不放弃每个上台的机会。而且,无论在哪种场合,想更好地锻炼自己的胆量,一定要看着你的听众。因为你可以从听众的眼神中看出,他们对你的话语是否感兴趣、是否认同。你也可以借此多总结经验,以便让自己下次的讲话更精彩。
有人说,你只要把台下的人当作白菜、西瓜、板凳,就不会害怕。可是,你面对众多长着眼睛的白菜、西瓜,岂不是更恐怖吗?甚至有人告诉我,他每次上台发言时,都把台下的人当作欠他钱的人。可是,面对欠你钱的人,你会心存感激吗?你会对欠你钱的人保有好感吗?你会愿意与欠你钱的人做朋友吗?人心中所想的总会无意中流露出来,无论你怎样掩饰。更何况,台下的听众会拿着放大镜来观察台上演讲者的一举一动,甚至有可能台下坐的全是你的上级领导。
脱稿演讲,应该与台下的听众形成良好的互动。而互动过程中,没有什么比目光的交流更简便、更有效了。大胆地看着听众的眼睛,把你的想法传递出去,你的演讲才会收到良好的效果。
很多时候,领导干部一提起脱稿演讲,就感觉缺乏自信,害怕自己讲不好会当众出丑,尤其是在自己的下属面前。在现实生活中,有些人才能卓越、智慧聪颖,但是无论业绩多么出色,甚至朋友及家人都无法想象在他们内心深处仍感到深深的恐惧和孤独。还有一些人,表面看来十分有天分和才华,可实际上他们不过是在用全部的精力,为自己锻造了一副强大的心理盔甲,以弥补自身深切的难堪、缺憾和自卑感。
我们要明白,任何人都不可能是完美的,在成长的过程中,每个人的身上都存在着致命的弱点与不足。但只要我们正视它,不仅可以反思自己如何在工作中正确评估和发挥自己的才能,不要给自己太大的压力而影响到健康,也可以让我们在陷入某种困境时,明确找到问题的焦点,并迅速改正和弥补自身的不足。因此,即便你目前的演讲能力很低,但只要你能正视这一点,就可以对症下药,进而弥补和加强。
认识到自身不足,就是进步的开始,因为这可以让我们的目光触及更远的地方,让自己取得更大的成功。不过,我有个小小的建议:当你的自信心还不够时,建议你采用“两好一坏”原则,即先从总结自己的进步之处开始。每次上台发言结束,都认真总结一下:自己在这次的讲话过程中,有哪两个进步之处,还需要改正的一点是什么?这样做,可以让你更充分地发现自身的优势与长处,从而在台上的表达也更轻松自信。
另外,还有一个非常好的山峰法则:一座山有多高取决于它的最高峰,一个人的成就有多大,往往取决于他的最强项。比如,让姚明与刘翔比赛,你猜谁会赢?答案是,看进行什么比赛了,如果进行篮球比赛,姚明会赢;如果进行跨栏比赛,就一定是刘翔赢了。人在台上的表现,也是如此。
俗话说,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脱稿演讲时,设计一个好的开场白,就相当于成功了一半。演讲者的几句开场白,往往立即能让听者感受到生疏或亲切、高傲或谦和、矜持或洒脱。因此,开场白不能不加以重视。你要在一开始就抓住听众,他们才会愿意听你接下来讲什么。如果开场都不吸引人,他们对接下来的内容很可能就没兴趣了。可以说,开场白对于演讲的成功与否,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举个例子,1980年钱钟书先生访问日本,11月20日在早稻田大学文学教授座谈会上即席做了《诗可以怨》的演讲。他的开场白如下:
到日本来讲学,是很大胆的举动,就算一个中国学者来讲他的本国学问,他虽然不必通身是胆,也得有斗大的胆。理由很明白简单。日本对中国文化各方面的卓越研究,是世界公认的;通晓日语的中国学者也满心钦佩和虚心采用你们的成果,深知道要讲一些值得向各位请教的新鲜东西,实在不是轻易的事。我是日语的文盲,面对着贵国“汉学”或“支那学”的丰富宝库,就像一个既不懂号码锁、又没有开撬工具的穷光棍,瞧着大保险箱,只好眼睁睁地发愣。
……
这段开场白,不仅拉近了钱钟书先生与听众的距离,也使《诗可以怨》这一深奥的问题变得生动有趣,在演讲者与听者间实现了对话。
宋代诗人赵长卿在他的作品《浣溪沙》中有云:“暖语温存无恙语,韵开香靥笑吟吟。”同样,老百姓也懂得“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的道理。演讲开场,先说些跟现场听众贴近的话,了解他们的疾苦,解决他们的问题,自然会得其心、领其行,收到良好的演讲效果。
不管什么主题的演讲,在开场以后,切记从小处着眼,以小见大,逐渐推广开来,才能收到更好的效果。不要一上来就唱高调,不然听众以为你又要说大话、空话,对你的演讲就提不起任何兴趣了。
有了好的开场白,后面的演讲内容只要围绕着开场白进行就好了。这时你还需要注意逻辑性。脱稿演讲不是随心所欲、毫无章法、逻辑混乱,为了保证脱稿演讲的质量,我们反而要比念稿时更注意逻辑条理清晰。
你曾注意过在念稿时演讲者通常会怎样讲话吗?是不是常常可以听到“首先、其次、然后、还有、另外、再补充一下、顺便再说一下、最后……”这样的字眼?当你听到这些字眼的时候,你的脑子里反映出来的是什么?演讲者试图用这些字眼把内容理成一条线,可在听众脑子里,恐怕还是一团乱麻。因为这样的语言和字眼,只会增加大脑的负荷,大脑真的很难记住这么多“首先、然后、其次、另外”等啰唆的词。
然而,如果你说的是“第一、第二、第三……”,会不会更容易让听众记住呢?即便听众无法完全记住你到底讲了什么,至少他们也很清楚地知道你总共讲了三点。因为,人的大脑对文字远远没有对数字那样敏感。而科学调研也证明,人对数字“三”是最有好感的。
温先生是某政府职能部门的领导,以前开会时常常会讲很多的“首先、然后”之类的东西。结果他却发现,他部门里的人常会不清楚他所讲的要点到底是什么。更糟糕的是,他为了要让别人能记住他的观点,往往只好不断地重复。这样做的结果就是,别人认为他非常啰唆,而他自己也很累。
有的领导干部在布置工作时,不停地讲,结果讲了七八点,而听众却是一脸茫然的表情,最后可能只对第一点还有些印象,至于第二点、第三点是什么,恐怕都想不起来了。
因此,领导干部要养成一个好习惯,在脱稿演讲时,一律采用“一、二、三”这样的方法,逻辑性将大大提高。而且,工作中凡是和介绍方式、方法、流程、工作布置与总结等有关的,都可以采用这种方法。
有些领导干部可能会奇怪,脱稿演讲大都和工作有关,是非常严肃的事情,讲故事的话,会不会显得太儿戏,听众也会认为你对待工作不认真?其实不然,讲故事不仅仅是最好的训练表达的方式,同时也是最好的传播理念、增加说服力与号召力的最佳工具。尤其是讲自己亲身经历的事情,常常更容易打动听众。
当然,领导干部在脱稿演讲的时候,不可能讲些离奇怪异的故事。但这并不妨碍你用生动感人的故事打动听众。在日常工作中,领导干部不可避免地会接触到很多人和事。这些真实的经历就可以成为很好的素材,用故事的形式表现出来。比如,在表彰会上进行脱稿演讲时,与其长篇大论地说些溢美之词,不如讲一讲被表彰者的真实故事,更能加深听众的印象,也使听众能感同身受。
我从开始做口才与沟通培训至今,听到过很多初学者提出这样的问题:讲故事和表达、演讲、口才到底有什么关系啊?特别是在开会或竞岗竞聘演说时。台下听众喜爱的是什么呢?是演讲者的口若悬河、文采风流,还是有血有肉、有强烈内心感受的东西呢?
回想一下,我们从小到大所能记住的做人道理也好,处世经验也罢,都是来自故事。自己的,或是别人的。这样一个又一个的故事,教会了我们太多东西,并让我们长久地铭记于心。翻开圣经,或是佛教的经书,你同样会看到一个又一个广为流传的故事。故事的最大好处就是,避免了长篇累牍阐述大道理的枯燥乏味,而又便于人们记忆和采取行动。
在今天,我们经常看到的演讲,不论是李嘉诚的、比尔.盖茨的,抑或是宗庆后的,哪一个不是在讲述故事?著名的马丁.路德.金的演讲——《我有一个梦想》,不也是在讲故事吗?而我们自己所喜爱听的,到底是枯燥的社论性的言论,还是一个个充满了智慧、充满了趣味的故事呢?
而且,领导干部也不要觉得身边没有什么惊世骇俗的可以讲的故事,其实柴米油盐之类之事,也是故事。试问,哪个人不食人间烟火呢?更何况,领导干部要关心民生,不就是关心老百姓柴米油盐之类的小事吗?其实,用相似的经历,更容易引起听众的共鸣,这才是演讲的目的所在。
脱稿演讲,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而是需要不断精进的。所以说,领导干部进行脱稿演讲,并不是短期行为,不管以后有没有要求,都应该在工作中持之以恒。而在这个过程中,形成自己独特的讲话风格非常重要。
没有人喜欢千篇一律的程序化演讲风格,因此要形成自己的演讲风格,并努力尝试把自己最精彩的一面展示给听众。Be yourself,everyone else is already taken。(做自己,其他的角色已经有人在演了。)是的,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个人,大家都有自己的个性和特点,也正是这些不同才组成了这多姿多彩的世界。一场能够打动人心的演讲,绝不是被程式化了的演讲。我们应该努力挖掘自己独特的个性特质,并善于把它表达出来,形成自己独有的演讲风格,塑造自己鲜明的形象特征,才易于被人们接受和认可。
然而很多时候,我们是不了解自己的。因此,便无从判定和确定自己到底该走何种路线。其实,最初练习时不妨找一些与自己气质、习性相近的名人的演讲视频,反复观看,勤于总结,并适当地加以模仿。要知道人类主要通过模仿获取知识。如果这种演讲方式让自己舒服,就可以在这种风格中不断融入自己的个性和特质,从而形成自己的风格。
个人演讲风格的形成是一个自然而长期的过程,并非一蹴而就,需要长期的坚持和不断的练习。其实任何一件事情都是如此,只有持续不断地练习才能达成目标。此外,切忌为了追求所谓的独特风格而刻意表演,其结果只能适得其反。
著名学者钱钟书虽然在正式场合的演讲次数并不多,但他仍不失自己独特的演讲风格,儒雅博学,有大学者的风度。他随口说出的典故,常令人猝不及想,这些典故有俗有雅、融会贯通。而且,他最善于从人们不易察觉的生活小事、俗言俚语中发现人生或艺术的大道理,启发人思考人类文化互相贯通的问题,从而产生浓厚的兴趣。
形成特定的风格,不仅在以后的脱稿演讲时,可以轻松地确定主题和内容,并且形成鲜明的形象,更易被大家接受。演讲风格是自然而然形成的,领导干部切不可为了追求风格而进行刻意的表演,这样会使演讲显得做作,大家听起来也会感觉别扭。当然,通常一开始的时候,领导干部还无法确定自己特有的风格,也可以适当模仿与自己气质、习性相近的人。因为人类获取知识的最初途径大都是模仿。尤其是在今天,网上有大量相关的学习资讯与资料,相信你一定会从中找到自己所需要的。
前面虽然说了许多脱稿演讲的技巧,但技巧再好,也离不开实际的不断练习。这就好比学习游泳,无论你看了多少教人游泳的书,无论你自己在脑中怎样琢磨与总结,总不如实际练习效果好。另外,领导干部要想快速提高演讲的能力,还可以参加专业的培训班。即便是你经过长期的自学和摸索掌握了脱稿演讲的技巧,往往效果还是不如经过专业集中的培训。更何况,自学要花费的时间与精力会更多。
还记得二八法则吗?其实脱稿演讲亦如此。你是愿意选择需要花80%的时间与精力自学,最终发现只取得了20%成果的方式呢?还是要选择仅需要20%的时间与精力,就可以达到80%成果的方式呢?上帝给每个人一天的时间都是24小时,当我们在同一条起跑线上时,你到底要选择哪样的方式到达终点,完全取决于你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