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制度要改革,重要的是在内容上下工夫,不要把学生都引导到对课本知识的背诵和熟练操作上来。要使学生在中学真正学到适合这个年龄段的知识。选拔标准除考试成绩外,个人的特长、参与社区的活动、课外活动也很重要。
“享受高考”
徐文章
近几年’虽然高校不断大规模扩招,高考改革不断深化,但并没有使高考竞争程度有丝毫的减弱,从能否上大学到能否上名牌大学、读热门专业,竞争的重心不断上移。高考的过重负担、髙考的巨大压力、高考的激烈竞争一直是人们指责高考的话题。考试本身,在很大程度上只能考察一个人掌握知识的多少,而在考察能力上确有缺陷。但通过一个人掌握知识的熟练程度,也能从一定层面上反映其能力的髙低。事实上,高考状元绝大多数并非高分低能,人们对考试制度的指责只是攻其一点,不及其余。高考的目标是有助于推进素质教育、有助于选拔人才、有助于加强高校的自主权。但面对知识经济、信息时代对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一代新人的需求,现行高考制度的问题已经显现。高考内容的设计背离素质教育的精神,死记硬背的考优秀,而有特殊才能的偏才无缘高等教育,这是髙考公正掩盖着的另一个不公正;高考作为指挥棒,误导了义务教育,学生在过分狭窄的知识上下太多工夫;髙考的招生比例有歧视性,突出表现在分数线不统二,如某市的重点大学分数线低于某省的大专线;等等。改革迫在眉睫。作为一位过来人,很想就目前的高考教育制度说两句。
首先,综合能力考试要注重科学性、公平性和区分度,同时要防止“新瓶装旧酒”。综合能力考试的实行深刻地冲击和影响着传统的教学模式和学习方式,改变了重知识轻能力、死记硬背、题海战术和脱离实际等弊端,拉近了教育与社会和自然的距离,真正对中学实施素质教育起到了导向作用。
但是作为新生事物,综合能力考试还存在一些问题,如综合处于学科“冷拼盘”的状态,试卷总体难度不易控制,区分度不够理想,试卷存在“城市取向”的价值偏差,一些省份改革方案更换频繁,使中学教学四顾茫然不知所措。在改革中过分强调能力与过分强调知识都是不可取的。在这方面,发达国家有过前车之鉴。
其次,要对分层考试和多次考试进行探索。分层考试就是试卷多样化。长期以来,一份试卷考査所有高中毕业生,负责从高职高专到北大清华所有层次院校的选拔方式一直为人们所诟病。考生差异、不同层次高校对选拔人才要求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同一份试卷的适应层次毕竟有限,不能满足各个层次招生选拔的最佳效度和信度。建议进行本、专科分层考试的探索,重点大学在条件成熟时单独命题考试,本科和高职高专分开选拔等等。
第三,综合评价的实施依靠社会诚信体系的建立。根据素质教育理论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单一文化课考査的评价方式并不全面,巳不能适应现代社会选拔入才的需要。从世界情况看,纯粹依据考分作为入学考量标准的国家较少,越来越多的国家开始采取综合评定的方法来评价和录取新生。我国&经明确提出要建立“双向选择,多次考试,综合评价”的高校招生选拔制度。我们要从实际出发,稳步建立综合评价体系,尽量降低人为因素的干扰,保证评价内容的客观性。
世界上永远只有相对的平等,而没有绝对的平等。到目前为止,对于教育问题,还没有比“分数面前人人平等”更具平等性的制度。素质教育,是教育的发展方向,但在我国的高等教育还不能从精英教育真正转变为全民教育的现实情况下,初级和中等教育还只能围绕着高考的指挥棒走。
髙考制度要改革,重要的是在内容上下工夫,不要把学生都弓I导到对课本知识的背诵和熟练操作上来。要使学生在中学真正学到适合这个年龄段的知识。选拔标准除考试成绩外,个人的特长、参与社区的活动、课外活动也很重要。为鼓励素质教育,革除“一考定终身”的高考制度的弊端,尝试在高中试行“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手册”,参考学生成长记录、社会实践和社会公益活动记录、体育与文艺活动记录、综合实践活动记录等其他资料,综合考査后进行录取,供普通高校录取时参考。教育制度上要有深刻变革,必须形成高等教育、职业教育等层次清楚、定位明确的教育体系,使高考真正摆脱其身上附带的身份、地位、前途等一系列本不该其承担的东西。
希冀莘莘学子在不久的将来都能够“享受高考”。
“一切为了孩子、为了一切孩子、为了孩子一切”,这是我们在许多中小学校都可以看到的口号。看到这种口号,我们会为孩子们生活在这样的口号中而欣慰吗?
“糖葫芦现象”与高考改革
肖军
在我,一个中学教师兼心理咨询师的眼里,高考改革固然重要,然建立起我们民族的理性思维方式才是当务之急!
在我近二十年的&育生涯中,最最痛心的不是教育的腐败不是教育诚信的缺乏,而是我们的民族缺乏足够的理性思维。这种理性思维的缺乏不仅体现在众多老百姓的言行中,也体现在一些教育工作者、媒体工作者甚至是一些领导干部的工作中。
北大“第一屠夫状元”的新闻硝烟未尽,北大“陆步轩第二”的冰糖葫戶又再领风騷。一瞬间,北大的名牌效应表现得可谓淋漓尽致。如果不是北大的学生也不是清华的学生,谁会管你是卖猪肉还是卖糖葫芦?你的猪肉糖葫芦卖得再好,人家媒体也没有兴趣啊!
两位北大的学子,在享用了全国最好的教育资源之后,却只能以卖猪肉或糖葫拜维持生计,失败是显而易见的。其失败当然不能代表北大的失败,也不能代表两位的失败,但它应该代表两位在某个方面的失败。“陆步轩第二”后来不是总结了几条教训吗?而此失败,因为它和名校有关,所以转眼之间就顷理成章地变成了莫大的成功。两位后来都俨然成了社会名人!在我看来,北大学子卖猪肉和糖菊戶的报道其实是对我们民族的嘲讽,嘲讽我们民族对名校的盲目崇拜,嘲讽媒体的理性缺失。其实,对一个理性的民族而言,名校的个别毕业生卖猪肉,或者是糖葫芦什么的正常不过的事!说名校的毕业生个个都出类拔萃显然是很虚假的,就像说一个很优莠的人身上全是优点一样,是不可信的。而我们的国人竟不能容忍北大出一两个有那么点失败的学生!
这是体现在教育评价上的非理性。它将对现在的高考从笼统地竞争大学的门票转变到重点竞争重点大学的门票起推波助澜的作用。高考竞争将愈来愈残酷!而髙考改革的成本将愈来愈大!’再看看教育目的和教育过程的非理性。
“一切为了孩子、为了一切孩子、为了孩子一切”,这是我们在许多中小学校都可以看到的口号。看到这种口号,我们会为孩子们生活在这样的口号中而欣慰吗?
“一切为了孩子”,那是教师崇高的理想追求。“为了一切孩子”,则体现了教育的公平性。可是,“为了孩子一切”,却是一种严重的非理性思想。“为了孩子一切”的背后是对孩子命运的掌控和主宰。而孩子的一切又岂是你能主宰、能控制的?每个孩子都是一个小宇宙,都有不为人所知的独特而神秘的一面,即使是他们的缺陷也是这神秘性的体现,也是小宇宙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像崇拜星空一样地崇拜孩子,包括他们的缺陷,正是现代教育理念的体现。而自以为可以主宰孩子一切的思想则是传统的忽视孩子主体性的表现,是和现代教育格格不人的。
老师为了孩子一切的结果是什么呢?是老师成为园丁,学生成为被剪掉头的冬青树,齐刷刷地一般高矮却毫无个性。家长为一了孩子一切的结果呢?是许多的孩子不得不为了实现家长的愿望,为了家长的脸面而在“独木桥”上苦撑着。孩子成了体现老师与家长价值的工具。孩子受教育的过程成了人的异化过程。孩子,的脚步离幸福的距离是越来越遥远了!请看看我们周围的学生吧!大学毕业之后眼睛不近视的有几人?男生身强体壮精神饱满、女生身材匀称面色红润的又有几人?而学生中越来越多的心理问题和心理疾病则不能不说是大人们非理性思想付出的代价!
当代人对高考制度的爱恨交加欲罢不能,是不是我们袓先的科举情结的延续呢?成也科举,败也科举。科举曾让我们的民族雄踞于世界的东方,科举也曾让我们蜗居于地球的一角。现在将面对的高考制度改革不能不说是再一次的对民族理性的考验。如果说科举制度在某种程度上阻碍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是值得探讨的,而现在的高考制度改革将极大地影响中国现代化的进程,则是完全可以预见的!
既然已经拼死拼活奋斗了三年,花了很多的心血和汗水后取得了一个比别人好的分数,为什么到头来会是这么一个结果?所谓的公平又在哪里?
细数高考的不公
余人
2005年是浙江省高考自主命题的第二年,我得了578分,这是一个超文科重点线10分、列全省10万文科考生第4264名的不好也不坏的分数。然后就是志愿填报。曲曲折折之后总算进了一所大学,开始了新的学习生涯。这就是我不久前经历的高考,看起来很简单,但是这其中所包含着的苦与痛却是道不尽、说不完的。
分省高考的目的主要是调动地方政府管理和发展教育的积极性,加大高考的灵活度,充分照顾到不同地区的实际情况,使得高考这一“指挥棒”发挥更大的作用。我想教育部门的初衷是好的,但是这样做还是无法掩盖高考本身所具有的弊端。各个省市内部还是存在着差异的,教育水平也是参差不齐的。一般而言,城市里的教育资源要比乡村好许多。试想,有几所重点高中在农村?有几所硬件好些的学校在农村?有多少农村的孩子请得起甚至是有机会请家教?又有多少高水平的教师愿意待在农村?所以,我们就有理由产生疑问:这原本就不是受了同一水平教育的学生去一起考那同难度的试卷,会是公平的吗?
第二,我认为分省高考的试题质量并不一定有很好的保证。分省高考意味着各个省市要组织起一个专业的高考命题队伍,但是由于人力、水平以及经验等方面的限制,这些地区很有可能没有足够的实力来应对高考这么一个极其严肃重要的考试。于是就有可能产生试鍾过易或者过难等多种多样的问题。以2005年浙江省的髙考为例。我记得当时数学非常简单,原本在班上数学常常不及格的同学竟有好几个超过130分,甚至是140分以上,我们班的数学平均分高达124分,这样的考试显然是不能很好地测试出考生的真实水平的。而语文就不那么简单,特别是选择题,更是让我们大汗淋漓,其中有好几道题型竟然和所谓的《考试说明》上讲的完全不一样。对这些问题,我认为教育主管部门应该给予各分省高考地区更多的指导和监督,使得髙考试题出得更科学更符合实际情况。
分省高考的弊端还在于它仍旧没有很好解决高校招生自主权受限制的问题。当然,我觉得髙考志愿填报是所有高考问题之中最大最严重的,用一句话来说它就是:不公加一场博弈。高考志愿填报的不公首先体现在文理科批次划定人数的不成比例上。2005年,浙江全省有文科考生10万,理科考生18万,两者之比为5:9,而文科第一批上线人数为5300多人,理科27000多人,两者之比约为1:5。这很明显地告诉我们,文科生考上好点的大学的机会要比理科生小。事实上也正是如此一浙江唯一的一所名牌大学浙江大学文科招374人,理科招2446人,比例约是3: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