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名著导读之外国名著
8187800000046

第46章 《尤利西斯》

作者:詹姆斯·乔伊斯,出生于都柏林近郊拉斯加地区的一个富裕的天主教家庭。他的父系祖上曾是科可市富庶的商贾。1887年,乔伊斯的父亲约翰·乔伊斯开始担任都柏林公司的征款员一职,于是乔伊斯的家庭搬迁由拉斯加区搬迁至布雷区。

1898年乔伊斯入读都柏林大学,修习现代语言,主修英语、法语和意大利语。同时,乔伊斯还参加了大量和戏剧、文学相关的社会活动。

成书时间:1922年

类别:长篇小说

内容导读

小说描写的是广告承揽员布卢姆、他的妻子摩莉,以及青年知识分子斯蒂芬大约18个小时的经历,表达了作者对现代人精神空虚和道德堕落的看法。布卢姆是爱尔兰匈牙利裔犹太人,他在都柏林整天忙碌,但是一无所获。他11年前丧子,现在性功能衰退,妻子和情人相会,他也无可奈何。作为犹太人,他到处受人欺凌,胆小如鼠,但自己又和别的女人鬼混,沉湎于酒色。在道德沦丧,家庭分裂的情况下,他飘零无依,备受精神折磨,在都柏林的中产阶级中很有代表性。斯蒂芬富有理想和激情,对人生和未来有美好的憧憬。他不满爱尔兰的现实,也不满父亲的一味酗酒放荡,决心和国家,宗教以及家庭决裂。这两个人碰到一起,布卢姆找到精神上的儿子,斯蒂芬找到了精神上的父亲。

小说中的摩莉对过去有美好的回忆,在性生活方面有过挫折,渴望健全的家庭和社会联系。这三个人物都陷入了无法解决也无法摆脱的矛盾之中,他们在这种毫无结果的混乱和绝境中消耗精力和浪费时间。作品借用了古希腊神话中的英雄俄底修斯的故事,意在表明现代人生活的空虚和无聊。和古希腊英雄相比,现代人懦弱,卑琐、堕落。小说用了大量的篇幅来描写布卢姆的可怜又可鄙的处境,他的妻子的耽于肉欲,以及斯蒂芬的自命清高,彷徨和玩世不恭。作品十分精细地表现了布卢姆在外游荡的一天生活,象征性地点出现代人到处飘流、无处安身的悲哀、绝望、孤独的处境。

《尤利西斯》共18章,可分为三部分,写了三个人物(斯蒂芬、布卢姆、摩莉)在都柏林的一天(1904年6月16日)的生活。

第一部分(1-3章)写斯蒂芬的行动和意识。斯蒂芬是个年轻的历史教师、诗人,他由于母亲病危而返回都柏林,母亲临终时要求他跪下祈祷,而他则出于对宗教的反感没有听从,母亲死后他常常为此事感到内疚。而父亲的整日酗酒,又使他离家出走,以教书为生。1904年6月16日上午,斯蒂芬上完一节历史课,到校长那儿领了工资,漫步到海滩,面对阵阵袭来的海浪,他的意识漫无目的地流淌着:人世的沧桑、造化的奥妙、时空的永恒、艺术的魅力。

第二部分(4-15章)集中写的是布卢姆一天中的经历和意识流动。布卢姆是个中年的广告推销员,犹太人。他串街走巷,终日奔忙,却常常劳而无获。幼子的夭亡在他心灵上留下了难以消除的创伤,由于失去了性功能,妻子不甘寂寞,这一切均使他蒙受着难言的羞辱。

第三部分(16-18章)写布卢姆和斯蒂芬的相遇、交流以及摩莉的意识流动。

《尤利西斯》代表意识流文学的高峰,又是第一部非英雄主义文学的杰作,他为现代文学开辟了一条新的发展道路。《尤利西斯》将漫长的时间和巨大的空间浓缩到1904年都柏林一天的生活中。以极为简单的情节和时空跨度,体现最深厚宽广的意识流内涵,覆盖了都柏林生活的每一个侧面。哲学,历史,政治,心理学都有所触及,被评论者称为现代社会的百科全书,一本“现代派的圣经”。从而无可争辨的成为二十世纪最伟大的英语文学著作。

相关链接

布克奖得主对《尤利西斯》的批评

《尤利西斯》一贯被认为是20世纪文学史上最伟大的作品之一,现代文学的开山之作。但是,46岁的爱尔兰作家,1993布克奖得主罗迪·道尔在纽约的一次乔伊斯纪念研讨会上猛烈抨击了乔伊斯及其拥趸,令听众目瞪口呆。

在道尔看来,《尤利西斯》有三大罪:

“过长”——“它需要一个好编辑(大删大砍)”;

“被高估了”——“短篇小说集《都柏林人》是乔伊斯最好的作品,但《尤利西斯》名实不符”;

“无感染力”——“人们总是把《尤利西斯》归入史上十佳图书之列,但我怀疑这些人中可有一位曾为之感动,”道尔说,“我只读了三页《芬尼根守灵夜》(FinnegansWake,乔伊斯的另一部重要作品),便生出浪费时间的恶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