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子清,祖籍晋江龙湖,现旅居香港。中国全国政协委员、全国政协文史和学习委员会副主任、全国工商联副主席、香港太平绅士、香港晋江同乡会永远荣誉会长、香港恒通资源集团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等。
2011年全国“两会”召开之际,旅港知名乡贤施子清在会上发言。他说,近年来,内地出现了一些背离文化和道德的现象。为此,他呼吁“要切实加大投入力度,加强文化和道德建设,重振华夏价值观”,得到与会人员的响应。为何会在全国“两会”上提出《要切实加大文化和道德建设投入的力度》提案?记者就此采访施子清乡贤,他所列举的一些近年发生的事例,不仅仅说明他为“两会”建言献策、积极参政议政做足了“功课”,更加重要的是,提案从事实探本质,发人深省,催人奋进。
“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当今,要进一步加强文化和道德建设。”施子清总结地说道,通过“列现象”、“析病症”、“开药方”三个步骤,大家一定会对他的提案有所感悟。
列现象:不合常理的社会现象越来越多
在施子清看来,2010年以来,内地引起争议的社会新闻特别多。如2011年12月29日,福州市繁华路口一83岁退休老干部猝晕路旁,路人因别人一句“怕说不清楚”,不敢上前施救,老人翻身不得,窒息而死;不久前,新修正的《老年人权益保障法》要把子女“常回家看看”列入法律;最近,山东、湖北等地又严禁向学生“不加选择地”全文推荐《弟子规》、《三字经》、《神童诗》等。
“越来越让我迷惑的是,‘权贵思想’等病态价值观何时开始毒害起下一代了?”施子清接着说,2006年11月20日,“南京彭宇案”中彭宇为施救摔倒老人反成被告的阴影还会影响人们多久?“忠孝廉耻勇”本是中华民族的基本道德标准,现在探视老人这一孝行竟上升为法律,成为被规范的“公民义务”,是否意味着人们文化和道德涵养有下降的趋势?中华传统文化,先有继承,才有发扬,而现在某些地方一开始就阻止学生接触,这样,学生又何以了解最原始的传统文化,了解当时的历史和人文?
这种不让学生去思考的单向式灌输,对学生心智的健全是否有益呢?越来越多不合常理的社会现象值得人们深思。
析“病症”:庸俗、低俗、媚俗现象受到追捧
这些现象的产生,越来越引起施子清深思。他认为,内地改革开放30多年来,经济建设有了很大的发展,国民生产总值连超英、法、德、日,成为全球第二,其成就举世瞩目,但文化和道德建设存在缺失。
在追求效益最大化的价值观下,“拜金”思潮抬头;愿意被包养做“小三”的不乏其人;为“出位”而言行“另类”者层出不穷,先有芙蓉姐姐,后有凤姐,几乎到了“语不惊人死不休”的地步……以上种种庸俗、低俗、媚俗现象受到追捧,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价值观及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要求格格不入。
此外,一些地方片面追求经济发展,忽略了文化建设、道德建设和法治建设,以致出现了一些丑陋的重利忘义甚至忘记人的本性的恶行,如山西、河南、安徽出现的使用童工的“黑砖窑”、谋财害命的“盲井”,以及拐带儿童行乞等情况。这些恶劣现象的背后,我们应好好深究:为什么过去少闻,而现在多见呢?“我认为,根本的一条,就是某些地方文化建设和教育的缺失,某些人传统道德的沦丧。再不挽救,很危险!”施子清关切地说道。
开“药方”:加强监督实行问责制
“这些现象必须改变,因为中国要成为世界强国,成为世界人民都尊重的大国,仅有经济是不够的。国家强盛既要有硬实力,还要有软实力。对中国而言,没有文化和道德的振兴,就很难达到国家民族真正的复兴与强盛。”施子清举例说,美国总统奥巴马在与胡锦涛主席会见时都引用中国经典名言“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侧面反映出中国传统文化道德教育对一个人成长的重要性。为此,施子清建议,要尽快从四个方面加大文化和道德建设投入的力度,切实把文化和道德建设抓上去。
“首先,要保障农村孩子受义务教育的权利。”施子清说,随着新农村建设和城镇化、城市化的推进,许多农村孩子随父母来到大都市,国家和地方要重视这部分孩子的学习,要有专项投入解决这个问题,让他们有机会一起学习,一起考试。其次,要加强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弘扬,建议从小学起开设“国学课”,把传统文化经典、诗词书画、历代名人名家和民族英雄事迹等融汇其中,配备专门的教材和教师队伍。再次,是加强专门文化人才的培养,特别是一些地方有非常美好的人文传说,但是现在一些地方有这方面整理专长的人才愈趋缺乏,要加大专门人才的培养;此外,要加大文化和道德宣传的力度,注重宣传导向,树立典型,对见义勇为者大力宣传,并进行重奖,强化“学雷锋树新风”,重塑过去人人都夸好人好事和争做好人好事的风尚,让社会的正气传遍四方。最后,要加大文化和道德阵地建设的投入,可建立小区组织,专门拨款和提供场所开辟小区活动中心,成为凝聚一方人气的地方。
“加强文化和道德建设,仅有投入还不行,还必须加强监督。”施子清最后强调,地方文化和道德建设应实行问责制,传媒不得再附和庸俗、低俗和媚俗新闻,不能炒作和带头追捧,形成不良社会效应,“唯有这样,才能刹住歪风,重振我中华之淳朴民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