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维宝,1942年出生于晋江梅岭沟头。广东画院职业画家,国家一级美术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美术家协会广东分会常务理事,先后6次参加全国美展及参加联合国教科文组举办的画展。1992年、1997年为北京钓鱼台国宾馆作4米大画《小鸟天堂》、《三峡图》;1995年为全国政协、中南海作画;1997年与吴冠中、郝战组成中国美术家代表团,赴加拿大为“中国20世纪名画家作品展”开幕;1998年为加拿大大使馆作4米大画《漓江春》;2000年作品《人民胜利了》收入“百年中国画集”;2008年由中国人民大学河山画会组团赴英国展览交流。
闻名画坛的岭南画派创立于清朝末年,100多年来纵横于国内外画坛,大师辈出,成为艺林的一棵常青树。当今,又涌现出一批杰出画家,如杨之光、陈金章、林墉、王维宝、陈衍宁等,无不蜚声艺坛。其中的王维宝就是晋江人,他是继“大地艺术家”洪世清之后,晋江籍艺术家的又一巅峰。
从16岁在《福建日报》发表处女作至今的半个多世纪里,无论是弱冠少年,还是雄心壮年,乃至如今的年届古稀,王维宝每天除了看书,就是绘画,一天不画浑身就感到不舒服。其产量之丰厚、精力之旺盛,令人赞叹,也因此,被业内人士和众多收藏家称为“铁打的画痴”。
2011年8月,王维宝匆匆回乡,记者“见缝插针”采访了他。
聪敏早慧:从“三剑客”干将到“五虎大将”之一
王维宝1942年出生于晋江梅岭沟头一个贫苦家庭。谈起痴迷绘画这一命运的转折点,感情细腻的王维宝眼里转动着泪光。
新中国成立初期,他还是个不谙世事的小孩,每天为父亲打酒是雷打不动的“功课”。一天在打酒的路上,他遇见一个高年级的同学,向他炫耀手中的画稿。仿佛冥冥中注定的机缘,这一看,让王维宝眼前一亮,心底坚定“要学画”,于是一跃跳进了艺术的海洋。
他的启蒙老师颜宗华,是当时晋江县文化馆的美术干部。“当时跟颜先生学画画,不仅不用交一分钱,连纸、笔都是公家的,有时颜先生还自掏腰包,为学生们买点心。”说起颜宗华老师,王维宝充满感恩之情。
虽然王维宝天资聪颖、悟性极高,但其学业的快速长进,靠的却是那股与生俱来的勤奋和痴迷劲。他一有空就和同学庄培成到村里村外写生,每天晚上不停地绘画。后来,又结识了泉州青年画家吴茂全,从此,3个人趣味相投,经常聚在一起切磋版画技艺,哪怕是午夜,不是庄、王骑自行车到泉州,就是吴骑自行车到晋江,3个人废寝忘食,几乎达到了痴狂的程度。累了,随意睡在地板上;饿了,下锅煮点吃的。有时候饭还没有煮熟,他们便已经睡熟了。
功夫不负有心人。1964年,“庄培成、王维宝、吴茂全版画展”在福州举行,主办方是福建省文联和省美术家协会,从此3人声名鹊起,被誉为福建画坛“三剑客”。在此之前,王维宝更于1960年创作了4米木刻长卷《闽南风光》,该画于当年被选送参加社会主义国家造型艺术展览,成为当时轰动一时的艺坛佳话。这一年,王维宝年仅18岁。
正当事业如日中天之时,“十年动乱”的飓风卷走了他们青春的梦想。“一天不画画毋宁死”的王维宝,毅然选择了到曾经求学的广州工作和生活。因为,1963年他毕业于广州美院附中,那里有李可染、关山月等大师在关怀着他、提携着他。勤勉过人的王维宝,果然不负大师的期望,在广州的10年间,他不仅完成从版画、人物画到山水画的转型,并于“四人帮”垮台后不久的1977年,创作了以山水画表现重大政治题材的《人民胜利了》。该画不仅改变了中国画表现政治主题的模式,也标志着王维宝从此从人物画向山水画的跨越,并奠定了他在岭南画派的地位,被国内外画坛誉为岭南画派新生代“五虎大将”之一。
笔底春秋:一生只做画画一件事
作为广东画院的职业画家,王维宝的所作所为都离不开名正言顺的“专业”二字。他身怀绝技,创作勤奋,除了睡觉就是绘画,最好的休闲方式是看书和写生,是一位当代画坛声名卓著特别多产的艺术家。迄今为止,已出版10多部画集,几十幅作品被国内外美术馆收藏,与吴冠中、范曾等大师一同在国内外举办过数十场画展,出自他笔下的流布于社会和收藏界的作品究竟有多少,至今依然是个未知数。值得一提的是,他的作品在东南亚、日本、加拿大、英国、法国等地也备受瞩目,先后在上述国家举办过画展,1993年还被印尼国王授予“嗦罗王”奖牌。
“趣味就是一种生命,风格就是避短,有想象力,有创造性,你就不是一个独行者和苦行僧。”王维宝说,在艺术上,他始终信奉特立独行,褒也好、贬也好,都不能左右其我行我素的个性。
由于整个人沉浸于绘画艺术,时至今日,即使连十分严肃的会议他也坐不住个把小时,总会装着解手的样子,到外面溜达一番才会感到浑身顺畅。为此,在画界他的“橄榄屁股”雅号是出了名的。诚如岭南画派代表人物林墉对他的评价:“大胆、桀骜、顽皮、勇忍、专注、耐难等都在他的品性中打下深深的烙印。”这番话,与其说是对王维宝人格的评判,毋宁说是对一个纯粹艺术天才的个性褒扬。
事实确实如此,在与记者的连线中,他连打过去的电话号码都不懂得如何调出来回拨,更不懂得接收短信,也没有电子邮箱。他最怕的是别人上门拜访和接电话的时间太长。巴金晚年最深恶痛绝来自各方的干扰,而王维宝也是一辈子深恶之。
如今已年届古稀,但王维宝的身体素质和创造能力并不亚于年富力强的时候。他说,无谓的应酬等于扼杀自己的艺术生命。纵观古今中外,大凡纯粹的艺术家都有点“怪”,至今不收一徒,对王维宝来说,就不足为怪了。
恋乡情结:每幅作品都有故乡的影子
鲁迅在谈及自己塑造人物形象时写道,艺术形象是东南西北、南腔北调的组合,但其立足点都离不开故乡绍兴。
从鸿篇巨制到清灵小品,王维宝数不清的画作都自觉不自觉地融入了故乡的元素。他说:我的家乡有着南方的村野风光、潇洒的竹丛、哗哗的小桥流水,闪亮如镜的水田……这一切都是那么可爱,至今仍刻在我的心坎上,融进我的血液中,40多年过去了,我一直记忆犹新。
王维宝怀念故乡,怀念纯真的童年,怀念曾经沉醉其中的童话世界。这种美好的回忆,随着年岁的增长日益强烈,常常激起他的艺术想象,影响着他笔下的美景。
在“十年动乱”时期,王维宝依依不舍地离开故乡,从此加入游子的行列。离开故乡时,他久久地伫立在渡口,不愿登船。船开了,渡口颤抖地消失在眼际,却从此烙在他的心里。
离家的触痛凝成了《月是故乡明》。在这幅画中,他通过描绘故乡渡口的夜景,借以表达对故乡的怀念和挚爱,灵动的点染、精妙的构图,打动了无数游子的心,成为恋乡情结的象征。
王维宝以故乡为题材的画作数量极丰,如早年的《故乡砖瓦厂》、《侨乡幼儿园组画》、《端午时节》等等。最值得一提的是,长度近两米的《晋江静静流》。该画以俯视的角度,淋漓尽致地表现了母亲河的壮美景色。画面中虽然隐去了所有人物,但透过画面,我们仿佛进入了肖洛霍夫《静静的顿河》的场景:宁静中蕴含着躁动,远山近水充满生机。
“由于专注于绘画,我很少回乡,但故乡夜夜进入我的梦境,天天出现在我的笔端。”王维宝说。问他近期有无再度回乡计划,他说,很难确定,但有适当时机一定会回乡探亲访友并举办个人画展,以回报故乡的养育之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