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天下晋江人
8180400000011

第11章 庄荣箴 在菲律宾力推闽南语教学55年

庄荣箴,祖籍晋江青阳凤美三,1937年出生于菲律宾。从事小学华文教育55年,曾执教菲律宾近南学校,曾任巴加连中华小学校长,现任高仑那达中华学校校长。曾荣获第一届全菲侨校优秀校长奖、全菲侨校教师奖。

他在华文教学中敢于挑战权威,主张闽南语与普通话教学齐头并举;他在华校师资缺乏的情况下,集民间之力培养后继之师;在华校华生日益减少情况下,他积极吸纳非华裔学生到华校就读;他恋祖爱乡,积极弘扬中华文化;从1956年起开始从教到如今74岁,早过了退休年纪的他仍然坚守三尺讲台。

他就是庄荣箴。

2011年5月21日,2011年菲华学生汉语进修团的部分学生刚刚结业,庄荣箴是带队者之一,记者前往厦门外国语学校采访了他。

“这是我第十次带队来华了。”一见到庄荣箴,他就介绍道,2000年起,由旅菲晋江籍侨领陈永栽先生资助的汉语进修团共举办了11期,而他已经第十次荣任带队团长。此次进修为期50多天,共有800多人参加,分5个小团,分别在厦门外国语学校等地学习汉语和中国文化。

“我只是一个普通的华文教师,在菲律宾当了一辈子的‘孩子王’。”庄荣箴谦和地推辞采访。其实,在他55年的从教生涯中,有着太多感人的故事。

用闽南话讲课更加切合生活实际

出于对祖籍地的热爱,庄荣箴从小就立志成为一名华文教师。

1956年从菲律宾侨中学院毕业后,他下半年便在近南学校做代课老师。代课的同时,他到马尼拉中正师专进修,毕业后继续教授了4年小学华文。1962年,庄荣箴离开首都马尼拉,到南三宝颜省会的巴加连中华小学出任校长,一干就是22年。随后,他又来到南古岛省的高仑那达中华学校任校长,至今已有28个年头。55年来,庄老师一直在小学华文教育一线默默耕耘。

他是个全科教师,不仅教授华文,还兼上数学、体育等课程。

“我与别的华文教师有点不同,我主张用闽南语教学。”说起小学华文的教学,庄荣箴有些无奈。他说,在菲律宾的华校里,小学华文课程以普通话教授为主,但当地使用的语言却为英语、菲语和闽南语,单纯强调用普通话教学,造成与周边语言环境的脱节,学生们学习了普通话却不能在生活中应用,逐渐丧失兴趣。随着小学高年级英语教学比重的增加,普通话逐渐被取代,并慢慢淡出华文课堂。庄荣箴认为,小学是培养学生语言能力的重要阶段,华文教学必须抓住这一时机。因此,为了让华文能够真正“学以致用”,从教以来,他一直用闽南语教学。身为校长后,他敢于打破常规,在自己的学校里推行一套独立的教学方法——用闽南话启蒙,借此推进普通话的教学。“从小学低年级开始教习闽南话,直到五年级,才开始涉足中文拼音和普通话。”

“语言的教学必须和社会实际相结合。”庄荣箴说,学习普通话比学闽南话要容易很多。教孩子们说闽南话,然后在日常生活中得到应用,从读音到语义,能为下一步普通话的学习打好基础。

“有人说,我不用普通话教学,是不爱祖籍国。我认为,我是真正地爱国。”庄荣箴说,闽南语是中华民族语言的活化石,原汁原味,会讲闽南话一定更懂得热爱祖籍国。而且,在菲的华侨众多,且95%以上都是闽南人,他们当年下南洋的时候,普通话并未大面积普及,随后这一庞大人群使用的家乡方言,便构筑了当地的闽南语环境。

“还真得感谢父母,一开始就教我们闽南话。”现在厦门一家外贸公司工作的二儿子庄国庆说,小时候,父亲对孩子们严格要求,不说闽南话就不给零花钱,长大后觉得父亲是对的,因为高中毕业后,他来泉州华侨大学华文学院读大学,因为有闽南话基础,两个月就学会了普通话。毕业后回菲教书8年,如今,在厦门工作如鱼得水,普通话中还时不时带点“京腔”。

教学生用闽南语演唱《北京欢迎你》

除了用闽南语教课外,庄荣箴另一大特色,就是把课堂生活化、场景化,从而达到人性化。对每一篇课文的教学,不仅重视读和说,还经常与妻子制作各种服装道具,排演课本剧,让学生在表演中融入角色,寓教于乐。

在庄荣箴的宿舍里,我们看到了夫妻俩手工制作的服装道具,各种彩纸剪贴而成的将军、士兵盔甲,以及蚊帐缝制的宫女华服,材料虽便宜,制作虽简约,却极精美。据介绍,在记者采访的前一天,汉语进修团刚排演完《晏子使楚》,获得了厦门外国语学校师生们的一致好评。

“父亲教课,经常用各种手段反复呈现课文的场景和内容,且特别强调故事中的教育意义,加深学生的印象。”庄国庆说,父亲还会将华语歌曲翻译成闽南语,教学生演唱,比如他曾教学生用闽南语演唱奥运歌曲《北京欢迎你》,用家乡方言将中国的文化很好地传播。之所以反复演习,不仅是为了让孩子们会说闽南话,还要让他们明白其中深刻的思想意义,从而接纳中华民族的文化和传统美德,在潜移默化中传授做人的道理。

“不过,也有学生说过我的不好。”庄荣箴笑着说,他在闽南语教学上十分严格,学生们一旦不认真学习往往会面临必要的惩戒,曾招致学生的怨言。在巴加连小学教书的时候,有一位菲律宾当地的男孩就因此被罚站,生气的男孩将他对庄荣箴的“怨恨”写在厕所的墙上,不料多年后男孩成为一名医生,还辗转找到他,向他吐露多年来的内疚并真诚道歉。

“没想到这么多年了他还记得。”庄荣箴对此感触良多。因为在他眼里,每个孩子都是可造之材,没有智愚之分,没有国籍之别,关键在于引导。身教是言教的出发点,无论学生们曾对他的严厉有过怎样的怨言,“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的信条是如何也改变不了的。

华生在流失,而菲本土学生爱上华校

爱之深则忧之切。庄荣箴说,现在,菲律宾的华校数量不足100家,他现在所执教的高仑那达中华学校,只有200个学生、8位华文老师,但在华校里,算是“有规模”的了。教师待遇低,年轻人大多不愿当老师,纷纷涌向生意场。华校华生流失严重,菲律宾不少本土学生因为家庭贫困,反而愿意来学习中文,因为学习闽南话可以和华侨做生意。这种“倒挂”现象,让庄荣箴深为忧虑。而侨校大多由华人商会出资兴办,许多商会发现来读华校的都是菲律宾人,便不想办学了,这样的观念极大地限制了华校的发展。“更令人担忧的是,华文教育不成系统,有点‘各自为政’,有的只教普通话不教闽南话,学了普通话却没有用武之地,这就无形中浪费了不少教育资源。”

“此外,华文教育要进行到底,关键在于保证师资。”庄荣箴说,早在多年前,他就努力谋求挽救华文教育的良方,并带头践行。他祖籍南安的妻子雷罗玛也是华文教师,夫唱妻和了三四十年,他们的3个孩子也都当过华文教师。此外,两位从商的老校友蔡汉业、邱荣禧在他的感召下,共捐资100万菲币成立了“庄荣箴教育基金会”,用基金产生的利息,资助有意愿将来当华文教师的家境贫寒的小学生,送他们到菲律宾中学或者中国的大学去读中文。20年来,已经培养了近20名优秀华文教师。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庄荣箴这一师资培养方式,给菲律宾华文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助了一臂之力。

“现在,很多菲律宾本土孩子越来越喜欢学习华文了。”庄荣箴介绍道,在菲律宾,由于英语是官方语言,许多华生读中学起就开始学习西方的英语教材,很快就被西化了,对中文失去了兴趣。反而不少本土家境贫寒的孩子由于能够得到资助、学习华文未来就业前景好等原因,愿意到华校就读。在庄荣箴培养的教师和学生中,有许多是菲律宾人。他对菲律宾本土学生和华生一视同仁,还给菲律宾孩子取有中国特色和中国文化的中文名。他践行的“公平无私、无国界、不分种族”的教育理念,赢得了大家的尊重。这些非华裔生有的已经成为政界名流和社会贤达,对中国有着深厚的情感,成为一股维系和推动华文学校生存发展的重要力量,对于促进中菲文化交流、菲律宾各族和谐共处,具有积极作用。鉴于其对菲律宾华文教育的贡献,庄荣箴曾两次荣获全菲侨校优秀教师奖及校长奖。“这是我最值得骄傲的事情。”庄荣箴说。

对话

海外华文教育师资和教材体系亟待完善

《晋江经济报》您认为近年来中国向菲律宾派遣的汉语教学志愿者,对菲律宾华文教育有何促进作用?

庄荣箴当然,由于中国政府重视支持,促进作用是有目共睹的。最起码,祖籍国内地的教师专业性强,素质也一流,但是还需要完善。比如,部分支教的老师不懂闽南话,英语又讲得不大好,在与学生及家长的沟通上比较困难,既然无沟通又何谈教中文呢?有时候,感觉个别志愿者反而是在学习和操练自己的英语水准,这就有点本末倒置了。所以,我认为,支教老师的选拔机制要进一步完善,尽量请闽南籍的老师,在确保沟通的情况下更好地开展教学,或者将选拔权交给华校本身,让学校根据自身需要选拔老师。

《晋江经济报》您觉得目前海外华文教育有什么亟待完善的地方?

庄荣箴应该是教材体系和师资。目前我们沿用的是中国内地使用的教材,不是很符合菲律宾当地的实际情况。我建议,菲律宾华教机构应与中国政府配合,编写一套适用海外华文环境和当地学生水准的教材,多听取一线华文教育工作者的声音,集思广益,使教材更鲜活、更有吸引力和更加易于教学与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