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读物《地理知识篇》(下)
8175900000007

第7章 趣谈地理(7)

在近年涌动的世界性迁都浪潮中,德国迁都柏林和哈萨克斯坦迁都阿斯纳尔已取得了初步成功。德国1990年的统一来得太突然,很多人茫然不知所措。由于东德是作为5个州加入联邦德国的,东西部差异太大,不少西部人怀有过多的“恩赐感”;而东部德国人则有过多的“抱怨”和“不安的感觉”。从西部的波恩迁都至东部的柏林,不失为一明智的抉择:柏林是德国文化和精神的代表,它能医治东部残破的经济和人们心中的创伤,使全体国民从心底感受到一个统一民族共同体的凝聚力与自豪感,了却8000多万德国人跻身全球大国的强烈愿望。哈萨克斯坦1997年从偏居西南一隅的全国最大城市阿拉木图迁至中部小城阿斯纳尔,是欲借此平衡全国范围的生产力分布,打击俄罗斯裔居多数的北部地区的分裂势力,从而“扭转一个多世纪以来的俄国殖民政策”,推动哈萨克人移居俄裔为主的北部。正如纳扎尔巴耶夫总统所言:“年轻人和下几代人将会看到,从哈萨克斯坦的发展来看,首都从阿拉木图迁到阿斯纳尔是重要的和必要的。”

数字地球——席卷全球的信息革命

近来,数字地球十分引人注意。许多专家学者就数字地球进行了讨论,新闻媒体也十分重视。的确,一场席卷全球的信息技术革命已迎面而来,正在改变我们的生存观念和思维方式,使我们从信息的获取、存储、处理、传输直至信息的显示方式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数字地球使得我们有可能把有关地球及其相关现象的大量的,多分辨率的、三维的、动态的数据按地理坐标表示成可以理解的信息,以充分地利用官们。不论你在什么地方,借助数字地球,都可以高速地、直观地、完整地了解地球上任何一处任何方面的信息。

数字地球将把有关地球及其相关现象的数据按地理坐标组织、整理和表示。这样,既体现了这些数据的内在的、有机的联系,又以地球为“纲”,便于按地理坐标检索和使用。数字地球将包含种类多样的信息,既有自然方面的,如地形、地貌、地质构造、矿藏分布、山脉河流、气候特点等;又有人文方面的,如历史沿革、风土人情、交通、文教、经济、金融、人口等。它不仅包括全球性的中、小比例尺的空间数据,也包括大比例尺的空间数据;不仅包括地球的各类多光谱、多时相、高分辨率的遥感卫星影像、航空影像,还包括有关可持续发展、农业、资源、环境、灾害、人口、全球变化、城市建设、教育、军事等等。可以说是包罗万象,应有尽有。

正是因为数字地球具有上面提到的特点和功能,所以通过数字地球,人们可以了解到世界上任何地方最新、最全面的实时情况。因此,数字地球在许多方面具有潜在而广泛的应用前景,如:生态环境的保护、气候变化的预测、精细农业、减灾、打击犯罪活动、外交、国防等等。数字地球将使我们有可能对人为的和自然界的灾害作出快速反应,所以必能产生广泛的社会和经济效益。数字地球包括三个主要的组成部分,即信息的获取、信息的处理和信息的应用。它涉及诸多科学技术领域,其中,信息的获取虽然主要是地球科学的任务,但需要地球科学与其他技术领域的合作;信息的处理需要地球科学和信息科学技术的共同努力;信息的应用则是地球科学服务于社会的主要内容。无论是信息的获取,还是信息的处理和应用,都离不开计算机技术、图像处理技术。

数字地球并非一个孤立的科技项目或一个孤立的技术目标,而是在信息高速公路和国家空间数据基础设施的基础上提出的一项整体性、导向性的战略思想。数字地球在我国跨世纪的发展中,在保持和平安定的国际环境、实现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和发展科学技术自主创新能力这三项战略目标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阅读提示:了解数字地球的概念,体会电子通信技术对社会生活的影响。

专家谈西部大开发

我国著名经济地理学家、中科院地理研究所研究员陆大道,就西部大开发的有关问题,接受《地理知识》记者采访。

陆大道认为“内蒙古中、西部是边疆,是少数民族聚集地,经济发展水平与陕甘宁差不多,所以内蒙古中、西部地区也包含在‘西部’的范围之内。”

回答记者提出的“许多人认为,现在开发西部应该从开发西部的自然资源入手”这一说法是否正确时,陆大道答:“这种说法基本上是错误的。西部的自然资源潜力比较大,探明储量占全国的大部分,但是西部与外界联系的交通条件太差,勘探和开发及运输的成本非常大;此外,我国即将加入WTO,沿海地区将有国内和国外两种资源可以利用,所以我认为西部资源的优势地位需要重新审视。西部的自然资源包括天然气、石油、煤、金属矿产、非金属矿产及稀土矿产等,这些资源中只有天然气是具有优势的,因为它的探明储量大(8000亿方),又便于长距离运输,勘探开发成本也较低,除此之外的其他资源都是不具有优势的,我们对待它们的基本态度应该是:做好战略储备,但不能搞大规模开发。”

陆大道说:“总的来说,西部的‘优势’不很多,开发西部是国家社会经济政策的需要,是保证中国的社会、生态安全的需要,我想这就是‘优势’吧。”

陆大道指出:“现在国家开发西部可以说非常有计划性,首先规定西部发展的方向是:生态建设放在核心位置,基础设施建设放在第二位,产业结构调整放在第三位。这就规定了西部大开发该干什么,不该干什么。凡是大的项目都要经过严格的论证,论证之后再纳入计划,“国家支持部分资金,有的资金则由企业家去支持。”

关于在“西部大开发”过程中,怎样处理东部地带和中部地带的发展问题,陆认为“东部沿海地区是中国参与全球事务、对世界施加影响的主体,中华民族靠的就是沿海地区在世界上发挥作用,所以,沿海什么时候都应该是中国的重点。”他给这三个地带的定位是:“加快中西部地区特别是西部地区的发展,推进沿海地区和老工业基地的现代化。”

无公害的清洁生产和物尽其用的无废技术

人类在解决环境污染问题上,首先着手的是对现代工厂“废水、废气、废渣”(简称“三废”)的治理。1955~1972年,日本富山县神通川流域发生了一种奇怪的“骨痛病”,经调查发现,原来是上游一家工厂的废水污染了水体,两岸居民利用河水灌溉农田,使粮食污染,导致中毒。水污染的来源主要是未加处理的工业废水和生活废水。同样,在工业区和城市中,空气污染的情况也特别严重,震惊世界的公害事件几乎都与工厂产生的“三废”有关。这些危害引起了人们的重视,环保工业应运而生,目前在全球已初具规模。有效地治理“三废”,推行无公害的清洁生产是世界各国特别是发展中国家孜孜以求的目标,专家预测,在21世纪,环保工业将是最有希望的朝阳工业。

无公害的清洁生产,是推动传统工业生产和环境管理方法转变的最佳方式,它不仅要求实现生产过程的无污染或少污染,而且要求生产出来的产品,在使用和最终报废处理过程中也不对环境造成损害。通过实施清洁生产,促进企业重新考虑产品设计、原料选择、工艺改革、技术进步和生产管理等环节。一方面,可以把工业污染尽可能消灭在生产过程中,实现对工业污染的最佳控制,使工业生产产生的废物尽量减少;另一方面,有助于企业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经济效益。中国国家环保总局对示范工程中的29个项目进行审计时发现,通过实施加强厂内管理和循环利用的简易方案可以削减排污量10%左右;通过技术改造,采用清洁生产工艺后,可以在明显提高经济效益的同时,把排污量降低30%左右,节省了大量的污染治理费。

依靠科技进步,适时推进清洁生产,是协调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最佳选择,将从根本上预防工业污染,实现可持续发展。治理仅仅是治标,把生产过程和环境保护进行整体规划和协调统一,才是真正值得提倡的,这就要采用无废技术。

无废技术采取封闭循环的方式,使资源在生产的各个阶段都能得到充分利用,而且还不排放污染物质,即生产甲产品后排放的废弃物,可作为乙产品的原料,乙产品生产过程中的废弃物再作为其他产品的原料。

“三废三废,弃之为废,用之为宝”。在资源日趋减少的情况下,发展无废技术,做到变废为宝、物尽其用,已成为消除环境污染的重要手段,同时也是节约资源、保护和改善环境的重要任务。

历史上我国的人口迁移

我国人口最初生活在黄河中下游地区。秦汉以来由于自然环境和社会的原因,不断迁移,使人重心和经济重心不断南移。较大规模集中的人口迁移有:

(1)”永嘉丧乱”时期发生在西晋永嘉年间,腐朽的统治者对各族人民进行残酷的剥削和压迫,从而使黄河流域广大人民流离失所,被迫大规模迁移到江淮流域(主要流入江苏、安徽、湖北、四川等地)。这次南迁人口约90万,使秦汉以来人口分布显著的北多南少格局开始发生变化,南方人口得到较快增加,促进了南方经济的迅速发展,这是中国人口分布重心向长江流域转移的一个标志性事件。

(2)“安史之乱”时期发生在唐代,约有100万人南迁,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人口分布以黄河流域为重心的格局,我国南北人口分布比例第一次达到均衡。

(3)“靖康之乱”时期发生在北宋,1125年金灭辽开始南下攻打北宋,黄河流域成为主要战场,每次大的战争都造成黄河流域大量居民向长江流域迁移,主要迁入浙江、江苏、湖北、四川,这是北宋末年人口迁移规模最大的阶段。

(4)“金完颜亮南侵”时期1161年金撕毁了与宋的和约,大举南侵,淮河流域成为主要战场,迫使淮河流域的居民南迁到长江流域,主要迁入浙江、江苏、湖南、江西等地。

(5)“蒙古兵南侵”时期忽必烈登上汗位后,于1273年出动大批蒙古兵南侵,发动了消灭南宋的战争,主要战场在长江中下游地区,当地居民为躲避战乱大量向珠江流域迁徙,主要迁入广东、广西和福建等地。

经过以上的人口迁移,使得南方人口大大超过了北方人口,我国南方成为全国人口最稠密的地区,同时也使长江流域以南地区的社会经济有了较大发展,可以说完成了我国人口重心、文化重心自黄河流域向长江流域的转移。

(6)“走西口、闯关东”时期19世纪后期的旧中国,俄国和日本帝国主义侵入以后,两国竞相在东北扩张势力,修筑铁路、掠夺资源,需大批劳动力,遂迫使华北农民破产,农民移入东北,尤以山东、河北两省农民最多。此外,西北地区的甘肃、青海、新疆等地,也有很多来自河南、陕西等省的移民。

(7)“东南沿海下南洋”时期欧美资本主义侵入东南亚后,为掠夺东南亚资源,招收中周破产农民作为开发殖民地的劳动力资源,并贩卖中国劳工,致使东南亚人口激增。

中国古代的城市规划思想

我国城市的发展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过程,早在两千多年前就形成了较具系统的城市规划思想。归纳起来,有以下6条。

1.选择城址的区位原则——“择天下之中而立国”

《吕氏春秋》中关于择都的原则是:“古之王者,择天下之中而立国”。说明中心位置对于都城选择的重要意义。在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条件下.中心位置是管理全区的最佳区位。

2.选择城址的自然背景原则——“大山之下”“广川之上”

古人对城市的给排水和防洪条件十分重视。《管子·乘马》篇提出;“凡立国都,非于大山之下,必于广川之上,高毋近旱而水用足,下毋近水而沟防省。”

3.城市的总体布局原则———“左祖右社,面朝后市”

《周礼·考工记》对“天子”所在的都城总体布局有明确的规定:“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市朝一夫。”祖庙、社稷、外朝、市场环绕皇宫对称布局,以宫为中心的南北中轴成为全城的主轴。这一布局原则对都城有深远影响。在皇宫内部,前朝后寝,“内有九室,九嫔居之。外有九室,九卿朝焉”。历朝的皇宫基本上都遵循这一格局。

4.城市功能分区原则———“仕者近公”“工买近市”

《管子·大匡》篇指出“凡仕者近公,不仕与耕者近门,工买近市”。从政的住在衙门附近,从商从工的住在市场附近,“农民”住在城门附近,出入耕作方便,在没有现代交通工具的时代,居住地接近工作地,可节约往返时间,有特殊意义。

5.道路布局原则——“经涂九轨,环涂七轨,野涂五轨”

一轨相当周尺八尺,经涂是全城的干道,东西和南北各三条。环涂是顺城环路。野涂是城外道路。根据车流和人流密度,城市道路可分成不同等级。

6.城市规模等级体系原则——“国都方九里,公国方七里、侯、伯方五里,子、男方三里”

在古代,城市的等级严格按统治者的政治地位确定。不同政治地位的城市有不同的规模,不能僭越(即超越)。春秋末年的隋三都事件就是僭越与反僭越的斗争。在城市道路上,同样有等级体系。“环涂以为诸侯经涂,野涂以为都经涂”。诸侯的主干相当于国都的环道,宽七轨。再低一级都城的主干道相当国都的野涂,宽五轨。

三峡工程建成后利与害

三峡工程是人类改善长江生态环境的有效途径。无论是从人群的生存还是社会经济发展的角度看,治理长江都是刻不容缓的,这也是开发长江的前提。从自然角度看,长江在自然演化中业已被打破的旧的生态平衡,要依靠长江自然内在调节而回复原有的平衡已是不现实的。

当务之急是必须采用人为力量及早进行矫正,促使长江流域建立新的生态平衡。这需要相应的工程措施。目前已正式实施的长江三峡工程无疑是最有效的。

兴建长江三峡工程,在上游形成库容为393亿立方米的河道型水库,可调节防洪库容达221.

5亿立方米,能有效地拦截宜昌以上来的洪水,大大削减洪峰流量,使荆江地区的防洪标准由目前的10年一遇提高到100年一遇,提高了荆江河段的安全,并增加武汉市的防洪调度的灵活性。由此,也改善了洪患及分洪措施引起的环境恶化、灾后疫情等。

下游分洪能力的提高同时能有效地减少下游湖泊的泥沙淤积,减缓这些湖泊的萎缩,延长洞庭湖的使用寿命,并能对湖区支流洪水进行补偿调节,减轻湖区洪水威胁。由于水库调节作用,枯水期下泄流量增加,还有助于提高大坝下游河道污水稀释化,改善水质,减轻污染。

三峡工程能使广袤、富庶的华中平原不再受洪水威胁,生态秩序走向良性循环,平原湖区生态达到新的相对的稳定。

三峡工程有利于全球环境保护。三峡工程最直接的经济效益就是发电。三峡电站年发电量847亿千瓦时。平衡当代中国高速发展经济与严重能源短缺的矛盾,清洁的可以再生的水电资源无疑是最优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