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长发飘飘的日子
8161000000064

第64章 温暖心灵的文字

文/朱文科

2007年的冬天,是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最寒冷的季节。在这样的日子,有幸读到张冬娇老师的文集《长发飘飘的日子》,让我冰冻的心灵世界竟然有了一种春日的温暖。

认识张冬娇老师是在她的博客,我惊讶于她那一头美丽的长发,还有如长发般灵动飘逸的文字。她从事文学创作时间不到三年,却已发表了数十篇散文,在当地小有名气,并即将出书。这也颠覆了我头脑里固定的思维模式:搞文学创作的人,从小就很爱好文学,长期在文学道路上艰难跋涉,要经受无数次退稿的磨难才能有所成就。我想,而张冬娇老师能在如此短的时间硕果累累,实在可喜可贺。

难能可贵的是,尽管从网上到现实生活里,有太多的鲜花和赞美簇拥着她,她却没有陶醉在其中,而是清醒意识到自己的不足,始终坚持在看书和写作,不断完美自己。对我这个爱挑刺的老乡,也很宽容,真诚地把我当弟弟当好朋友。于是,便有了她为我的《煤油灯》写的读后感,有了她邮来的两本《长发飘飘的日子》。

这本由文化艺术出版社出版的文集,收入了作者近三年来创作的六十多篇散文以及许多网友写的评论文字。这些文字在几十张作者生活照的陪衬下,正好起到了“红花绿叶相映”的效果,很是养眼。面对书中如此多的溢美之辞,真要我再写篇读后感显然很为难。花了一整天时间将书浏览一遍,要说最大的感受,那就是书中每一篇文字都是一盆冬天的炭火,温情而温暖。我最喜欢的还是“柴火边的通话”里怀念童年的几篇和“四季的书香”里写看书的两篇,语言优美,情感浓郁,弥漫着清新的泥土气息。那些童年时代的美好片段,不经意间从诗意般的文字里流淌出来,触动了我记忆里久违的温馨。如《怀念砍柴的日子》一文中,她描写“我们大汗淋漓地飞舞柴刀,抬手擦汗的间隙,无意间会发现诱人的野果”那一段文字,贴切形象,让我想起了儿时砍柴的时光。她写油菜花:“无数粉嘟嘟的脸聚在一起,高低错落,顾盼生姿。风吹来,煞是热闹。”“只惹得无数的蝶儿、蜂儿,不知名的虫儿,疯了一般忙忙碌碌。”一个“聚”字、一个“疯”字,十分传神。而《灶旁读书》一文更显示作者的深厚文字功底。想想,在炎热的夏季,坐在灶火旁看书,烟熏火烤,大汗淋漓,是多么苦累的事情。但在作者的笔下,灶旁读书反成了一种闲适、美好的享受,让人看不出丝毫的苦处。这样的文字魅力,不正是作者从灶旁读书的日积月累里培养出来的吗?

作为一名教师,学校的生活在张冬娇老师笔下是丰富多彩的。“秋天里的微笑”一辑16篇文字,真是而真诚地再现了她苦中有乐的诗意般的教学日子,一个热爱教育事业、热爱学生、热爱生活的优秀女教师形象跃然纸上。诚如写序人所言:“在学生和同事的眼里,冬儿是漂亮儿优秀的语文教师,而在冬儿眼里,学校的一草一木,学生的一颦一笑,才是最美丽的风景。”

作为女人,张冬娇老师是幸运而幸福的,上帝不但给了她姣好的容颜,给了她才气(她还擅长打球、歌舞),而且给了她美满的婚姻和爱情,给了她一位如意的丈夫和一个可爱的女儿。遗憾的是,在《长发飘飘的日子》一书里,很少有对爱情感悟的文字。我想,她是不愿意把内心情感的一面展示给读者吧(她的文字里也找不到一般女性作者固有的那种忧伤、哀愁的情绪)?唯一的一篇就是《夫妻草》,从这篇文章里,我们看到了一个好丈夫的形象:“他像哥哥一样里里外外照顾着我,什么都不让我操心”,“他像一棵大树,为我撑起一片蓝天”,“老公从不赞美我,可当我专心致志做某件事时,猛地抬头的那一刹那,常常会碰到他脉脉含情的目光。”知足的她真正体会到夫妻草中“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的内涵。

作为朋友,我借这篇短文结束之机,衷心祝福张冬娇老师就这样幸福甜蜜地度过生命的每一天。也期待她创作出更多温暖心灵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