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苏联解体十周年临近之际,我曾读过一则报道。2001年8月16日,苏联前总统戈尔巴乔夫接受路透社记者采访时,追忆了令他刻骨铭心的那些日子。
1991年8月中旬,戈尔巴乔夫带着妻子赖莎和孩子们正在黑海之滨克里米亚的总统别墅避暑。19日这天早上,总统发现四周的小山头上一夜之间出现了许多荷枪实弹的士兵,气氛十分紧张。最让他感到不安的是别墅同外界的一切联系都被切断了。他意识到自己可能已被软禁。难熬的两天真是度日如年。外面到底发生了什么事?就在这与世隔绝的时候,女儿伊莉娜找到了随身带来的袖珍收音机,于是来到别墅外的空地上,终于收到了BBC的微弱信号,这才知道,原来这几天国内正闹得天翻地覆……报道说,问题出在戈尔巴乔夫的改革上。他的“新思维”引发了“八一九政变”,最后导致苏联解体。
世人都在发问:“为什么苏联在顷刻间就瓦解了?”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它牵涉到苏联的各个方面,是由政治体制、经济模式、社会风气、文化差异、民族矛盾、历史恩怨等诸多因素相互作用,长期酝酿、发酵,加上外国的影响,由量变到质变的一个历史过程。
显然,其中最主要的与几十年来苏联的两个老问题有关,一是高度集权体制,二是军备竞赛造成的畸形经济。我以为这确实是两个不小的问题,但并非无药可救的“绝症”,只要对症下药,积极采取措施,本来是可以缓解的。但戈尔巴乔夫把事情搞糟了。搞改革要治病,没错;可他用“新思维”开错了药方,而且是剂猛药,这下病人就没治了。
现就集权体制和畸形经济两个方面稍作回顾。
关于苏联的集权体制。20世纪20年代初,当时特定的历史条件使苏联选择了集权体制。几十年来,在这种体制下先后取得国内战争和反法西斯卫国战争的胜利。在经济方面,也使苏联国力上升到世界第二位,用了半个世纪的时间走完了美国一百五十年所走过的经济历程。成就是巨大的。美国著名经济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加尔布雷斯在英国《卫报》上著文承认:“社会主义国家建立起来的强大经济大大提高了人民的生活水平,成功地实现了比较公平的社会分配。”然而,苏联的政治体制有着沙俄时代封建专制制度的明显痕迹。斯大林带头实行个人集权制、职务终身制。党政不分,以党代政,多年下来党内形成了一个特权阶层,这种状况沿袭几十年,历届当权者不思根本改变……显而易见,苏联这种在政治和经济领域高度集权,以行政命令和国家计划为特征的体制——政治方面缺乏有力的民主和监督机制,经济方面很少有效的激励和竞争体制,结果使官僚主义滋生,社会缺乏活力,人民群众的创造力和积极性未能充分发挥……孕育着巨大的危机。几十年来,从斯大林到赫鲁晓夫时代,它的幽灵始终在苏联游荡着。
1964年10月,勃列日涅夫接替了赫鲁晓夫。这位被赫鲁晓夫称为“天生的官僚”的勃列日涅夫,终于成了苏联最大的官僚。他接受赫鲁晓夫改革的失败教训,执政的基本方针是一个字:“稳”——平平稳稳,求稳保官,政治上加强集权,经济上安于现状。就这样,自1965年起经济状况逐年下降,社会生活死气沉沉,国家陷入停滞状态。1982年11月10日,这位当了十八年头号官僚的勃氏一头栽倒。此后,1983—1984年安德罗波夫和契尔年科先后执政都不到一年,就追随他们的前任去了,根本无力触动当时的政治体制。
1985年戈尔巴乔夫入主克宫,推出他的“新思维”,大力进行体制改革。他错误判断了世界时代的性质及其矛盾,鼓吹“全人类价值”、“全民国家”、“政治多元化”和“民主的人道的社会主义”等观念,改革的目标是要改变社会主义体制,取消苏共的领导,从西方资本主义模式中寻找出路。
关于苏联的畸形经济。多年来苏联一直在同美国争霸,形成了以军备工业为核心的经济格局,大约有40%的资源用于军工生产。畸形的经济影响了与人民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轻工业的发展。戈尔巴乔夫上台后也曾搞过“经济改革为中心”,但没有打破“军工为核心”的格局,经济畸形更为严重。虽然三年中经济连续增长,但是军火多了,商品少了;年产值增加了,人民生活水平降低了。每年的军费开支也使国家不堪重负。据时任外长的谢瓦尔德纳泽在1990年7月苏共28大上披露,苏联每年的军费开支约占其国家预算的1/4,约1150亿卢布。苏联解体十周年时,戈尔巴乔夫在反思中谈道:“大家知道,多年来我们苏联和美国斥资10万亿美元用于军备竞赛,而我们苏联却无法保证人民简单生活必需品的供应……”他认为无休止的军备竞赛是苏联解体的原因之一。
还有一个问题,从赫鲁晓夫和勃列日涅夫时代起,为平息日益加剧的社会不满,就以“高福利”来“花钱买稳定”,可是国家的经济实力无法长期支撑,到戈尔巴乔夫时期已经捉襟见肘,加之商品奇缺,通货膨胀,这就引发了经济危机,并由此触发了政治危机。
在戈尔巴乔夫的改革进程中,始终存在着三个政治派别:以叶利钦为首的激进派,以雷日科夫为首的传统派,而戈尔巴乔夫为首的则是主流派。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矛盾逐渐激化。
到了20世纪80年代末,戈尔巴乔夫经过几年的舆论准备,觉得自己的“新思维”观点在国内、党内已有了足够的影响,于是频频开始行动了。1989年他把西方的选举制度引进国会,1990年他当选为苏联总统,并推动苏人民代表会议通过决议,从宪法中取消了关于“苏共领导作用”的条文。1991年新年伊始,《社会团体法》正式生效,苏联从此进入多党政治时代。戈尔巴乔夫眼看着自己一步步接近目标,可他万万没想到这恰恰是他“走到头”的一年。这年,春寒出奇,经济滑坡,通胀率突破20%,创历史新高,抢购风席卷全国。煤矿工人进行了长达一个月的罢工,克里姆林宫外数以十万计的人游行,高呼“戈尔巴乔夫下台”。6月12日当选为俄联邦总统的叶利钦也向戈尔巴乔夫叫板,要求戈氏引咎辞职。特别严重的是波罗的海三国的“独立风潮”愈演愈烈,立陶宛90.49%的人投票表决脱离苏联。针对这种情况,戈尔巴乔夫准备于8月20日签署新联盟条约,把苏联的紧密联合变为松散联合,给予15个加盟共和国更大更多的自治权……正是在这种情况下,传统派沉不住气了。他们立即采取行动,试图挽救危局,于8月18日深夜,下令软禁在黑海海滨休养的戈尔巴乔夫。19日凌晨,副总统亚纳耶夫宣布:鉴于戈尔巴乔夫的健康原因,由他代行总统职务,同时宣布成立由代总统、总理、国防部长、克格勃主席等八人组成苏联国家紧急状态委员会,在部分地区实行紧急状态。该委员会发出《告苏联人民书》,说戈尔巴乔夫的改革已经“走入死胡同”,“苏联国家和人民的命运处在极其危险的严重时刻”,呼吁全国人民团结起来,反对肢解苏联,“拥护真正的民主和改革”。
这时叶利钦立即作出反应,在俄联邦议会大楼前组织抗议集会,亲自参加阻止军队进城的群众游行。苏联军队包围了俄联邦议会大楼,叶利钦站在俄联邦卫戍部队的坦克上,指挥群众队伍与苏军对峙,坚决反对实行紧急状态。与此同时,他又不失时机地迅速同美英等西方国家建立了热线联络。于是西方国家对叶利钦的支持和莫斯科的局势很快在全国传开,许多加盟共和国联合起来,指责“八一九政变”阴谋。苏联各地城市群众纷纷集会反对囚禁总统……叶利钦胜利了,亚纳耶夫等人的政变以失败而告终。主流派与激进派在同传统派的共同斗争中最终合流。戈尔巴乔夫获得了自由,但已失去了权力,无力左右苏联政局了。
8月22日戈尔巴乔夫回到莫斯科。当天,叶利钦就拘捕了亚纳耶夫等人,接着还下令查封苏共中央机关报《真理报》,接管国家广电公司和中央电视台。8月24日戈尔巴乔夫公开宣布辞去苏共总书记职务,声明“苏共中央自行解散”,命令在苏联“停止苏共活动”。由列宁亲手缔造的,具有九十三年历史的,在苏联执政七十四年之久的苏联共产党被搞垮了。
9月6日,苏国务委员会无奈地宣布“承认波罗的海三国独立”。此后,其余的加盟共和国也纷纷宣告独立。
12月8日,最早签约同时于1922年12月30日加入苏维埃联盟的俄罗斯、乌克兰和白俄罗斯三国宣布成立“独立国家联合体”。
12月21日,除波罗的海三国及格鲁吉亚外,其余八个共和国与以上俄、乌、白三国领导人签署了《关于建立独立国家联合体协议议定书》,发表《阿拉木图宣言》,正式宣告苏联“停止存在”。
12月23日,叶利钦来到克宫,同戈尔巴乔夫进行了长达八小时的会谈,后者同意交出军权和“核按钮”。
12月25日晚7时,戈尔巴乔夫通过中央电视台和美国有线电视网向世界宣布:“苏维埃社会主义联盟已停止存在。”在克里姆林宫上空飘扬了六十九年的苏联国旗沉重落下。
这是一个国家的解体,亦是一个时代的结束,一个新的多元化国际格局从此拉开帷幕。
作者附言:这篇文章早先写于2001年苏联解体十周年之际,只是一个草稿。这次整理文稿时发现了它,恰逢苏联解体二十周年,就又作了些修改和补充,权作苏联解体的“十年祭”,亦可看作“二十年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