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人生高起点——远离心理误区
8155200000004

第4章 力戒依赖:我的人生我做主(2)

提倡独立性,并不否定生活、工作中的合作精神,相反,现实中我们应力争更好地依靠、充分利用集体的力量。“三个臭皮匠,胜过诸葛亮”,只有更好地借鉴、吸取他人的经验,我们才更有可能在今后的人生路上取得更好的成绩。其实,培养独立性的实质在于,从日常生活的点滴小事中磨炼独立思考的能力,而不只是随大流,盲目地跟着别人走,这种盲从常常导致我们个性的迷失。

5培养独立精神,从小抓起

心理学家认为,培养独立精神,克服依赖心理应从娃娃抓起,做好三方面的工作:

(1)从小抓起,家长注意言传身教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对孩子负有言传身教的责任。如果家长希望孩子成为有较强自尊心、坚定自信心、精神愉快、有所作为的人,那么自己首先就得这样做人。因为在家中,孩子耳濡目染的是家长的所言所行。如果家长本身就常常内疚、怨恨、悲观、无所作为,还要一本正经地教育孩子不要这样,那么这种说教显得苍白无力,是不会有任何作用的。如果家长自惭自卑、缺乏自信,那么将促使孩子产生同样的自卑心理。

如果家长把孩子看得比自己更重要,总把孩子放在第一位,那么,这实际上不是在帮助他们,而是在教他们把别人看得比自己重要,在生活中谦让别人,自己则不求进取。家长应该明白,孩子不是靠家长的说教来建立自信,而是通过自己的言传身教才能建立自信。家长只有把自己视为重要的、能干的人,而不是总为孩子牺牲自己,才能让孩子获得自信和自尊。

如果家长总为孩子做牺牲,那便是在向孩子宣传牺牲行为。这里所说的牺牲行为是指,认为别人高于自己、比自己重要、自惭形秽、寻求赞扬的行为。

在人生发展过程中,家庭是一个重要的环节,但不应成为永久性的环节。当家庭成员准备实现心理独立时,不要让其由于背负着家庭的某种责任和义务而感到内疚和忧虑,而应让其轻轻松松地离开家,走向社会。有些家长常当着众人面批评自己的孩子,以示教子严厉;即使别人称赞自己的孩子,也总是说“这孩子如何如何不成才”,以示谦虚。这实际上是对孩子不尊重,把孩子当成自己的财产,想怎么着就怎么着。这种武断的态度只会使孩子长大后,对家长产生怨恨或内疚,认为自己什么都没做好,致使家长伤心。这样的人怎么会有坚定的自尊与自信?

应该说,人天性具有独立的要求,儿童很早就表现出自己做事的愿望。注重独立的家庭认为,独立的愿望与行为是正常的,这种家庭不鼓励依附与懦弱的心理,他们会把孩子当成朋友,尊重孩子的意愿和选择,不会因为孩子做了错事而打骂他,而是注意尊重孩子的自尊心。

对孩子真正的爱护是使其健康地成长,坚定、积极、达观地对待人生。家长能把孩子当朋友看待,尊重并理解孩子的想法和选择,孩子就能坦然地离开家庭去独立生活,并能建立起健康的人际关系。否则,孩子就会内疚地离开家庭,并永远对此感到不安,以致对以后的生活产生不良的影响。

(2)创造培养独立性的良好环境

环境对一个人独立性的培养影响重大,尤其是在心理成长发育期的学生时代,更需要一个良好的环境,来帮助学生们从小摆脱依赖。

现在提倡素质教育,学校教育中十分注重培养有知识、有能力、有良好心理素质的人才,这是可喜的现象。

教师应培养学生独立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鼓励学生勇于发表自己的意见;对于羞于在众人面前表示自己意见的学生,尤要多鼓励,可先向他们提些简单的问题,不是为了听他们的见解,而是使他们感到自己也有发表意见的权利,自己并不比别人差,从而使他们树立起自尊、自信。

教师应诱导学生提问题,使他们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摆脱单纯的死记硬背的教学方式;可将某一现象提出而不急于下结论;可讲些人们认识这一现象的种种尝试,调动学生积极开动脑筋。这样既可使知识记得牢,更主要的是对培养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独立思考的好习惯是有帮助的。

(3)摆脱依赖,关键靠自己

如果你有较严重的依赖心理,那么首先要从观念上有一个正确的认识:独立自强是人可贵的品质;而对人依赖则是心理品质不成熟的表现,于人于己都是有害无益的。你可写些字条放在床边或桌上,如“我已长大,是个男子汉了!”“别人能做到的,我也定能做到!”以督促鞭策自己。同时分析一下自己依赖心理产生的原因。如果是由于自卑原因造成的,那么你将自己的缺点和不足列出,同时不要忘了把优点和长处也一同列出,对能克服的缺点,如知识贫乏、办事拖拉等制定个改进计划;对不能改变的缺点如个矮、长相较差就接受它。你再留心分析一下别人的情况。其实,每个人都有缺点和不足,所不同的是对待它有积极和消极两种态度。知道自己不足后奋起直追,进行补偿,实现了超越,这时它是动力;知道不足后,怨天尤人,产生自卑则是消极的,是于事无补的。

如果你把与某人的关系看得很重,到了离开他就不知怎么办的程度,这时你所需要的是“依赖的需要”,而不是“与人交往的需要”。正常的人际关系是平等的,你认为离开了某人就活不了,可实际上离开了谁都能活。每个人都有潜能,只是你的心理误区阻碍了潜能的发挥。你可先从小事做起,依照自己的意愿做出干与不干的决定。暂时离开朋友,一人独处或外出,享受一下孤独,体验一下人独往独来的感受。对于大事可征求他人意见,但必须把握一点:他人的意见仅供参考,自己可把各种利弊罗列出来,进行权衡,做出选择,并对自己的决定负责。这样就锻炼了你的自主精神。一旦从对他人的依赖关系中解脱出来,你就会有一种踏实、长大的感觉,就看到了自己的力量,找回了自信。生活属于勇于进取、开拓的人。

一旦你享受了自主、自立给你带来的好处,那么依赖被动、消极等待的生活方式就会远你而去了。

6自我消除依赖心理的处方

消除依赖心理,主要靠自我的努力。心理学家列出了以下自我消除依赖心理的处方:

(1)制定一份“自我独立宣言”,并向他人宣告:你渴望在与他人的交往中独立行事,彻底消除任何人的支配(但不排除必要的妥协)。

(2)与你依赖的人谈话,告诉他们你为何要独立行事,并明确你出于义务而行事时自己的感受。这是着手消除依赖性的有效方法,因为其他人可能甚至还不知道你处于服从地位的感受如何。

(3)提出有效生活的五分钟目标,确定如何在这段时间内同支配你的人打交道。当你不愿违心行事时,不妨回答说“不,我不想这样做”,然后看看对方对你这一答复的反应如何。

(4)当你有足够的自信心时,同支配你的人推心置腹地谈一谈,向他说明你有时感到受他支配、有时被迫屈从的屈辱感。然后告诉他,你以后愿意通过某个手势来向他表明你的这种感觉,比如说,你可以摸摸耳朵或歪歪嘴。

(5)当你感到在心理上受人左右时,告诉那人你的感觉,然后争取根据自己的意愿行事。

请记住:你的父母、爱人、朋友、上级、孩子或其他人常常会不赞同你的某些行为,但这丝毫不影响你的价值。不论在何种情况下,你总会引起某些人的不满,这是生活的现实。你如果有思想准备,便不会因此而忧虑不安或不知所措,便可以挣脱在情感上束缚你的那些依赖枷锁。

(6)如果你为支配者(父母、爱人、上级或孩子)陷入惰性,那么即便你有意回避他们,也还会无形中受人支配。

(7)如果你觉得出于义务而不得不去看望某个人,不妨问问你自己:别人若处于此种心理状态,你是否愿意让别人来看望你。如果你不愿意,那就应该“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然后,快找这些人去谈谈,让他们认识到仅仅出于义务的交往是有损人的尊严的。

(8)下决心不再扮演服从的角色,干一个义务性工作、看看书、请保姆照看婴孩或者找一个薪水未必很高的工作。为什么?因为只要你的自尊心得到提高,无论花费多少时间或金钱都值得。

(9)坚持不带任何条件的经济独立,不向任何人报账。你如果得向别人要钱花,便会成为他的奴隶。

(10)不要继续发号施令,控制别人;不要继续受制于人,唯命是从。

(11)承认自己有保持私密的愿望,不必把自己的所有想法和经历都告诉某人。你是独特而与众不同的,应该有自己的秘密。如果事事都要告诉别人,那你便没有选择可言,当然也就成了不独立的人。

(12)让孩子自己安排他的房间。给他一块可以由他支配的地方,只要不影响健康,随便他怎么安排。从心理上讲,孩子叠不叠被子没有什么关系,尽管你可能不这样认为。

(13)在晚会上,不要老是陪伴着你的伙伴,不要出于义务而一直陪着他。两个人不妨分开去找别人讲讲话,晚会结束之后再聚到一起。这样,你们会成倍地扩大自己的知识和见闻。

(14)要是你愿意看电影,而你的伙伴则想打网球,那么就分头各玩各的!两个人多分开一会儿,这样你们相聚的时候便会感到更加幸福、更加充实。

(15)不必总陪着你的伙伴,你可以独自一人或邀上几个好友去短途旅行。这样,旅行归来时,你会更加喜欢你的伙伴,同时也会珍视自己独立行事的权利。

(16)记住:你没有使别人高兴的义务。别人自会寻求解脱和愉快。你可以在与别人的相处中得到真正的乐趣,但如果感到有义务让别人高兴,那你就失去了独立性,就会因别人不高兴而愁眉苦脸;更糟糕的是,你会以为是你使他不高兴的。你对自己的情感负责,在这一点上人人如此,毫无例外。除了你自己以外,谁也不能控制你的情感。

(17)不要忘记:习惯并不是做任何事情的理由。不错,你以前一直服从别人,但不能因此再继续受人支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