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人生高起点——远离心理误区
8155200000001

第1章 克服自卑:你行我也行(1)

1是谁在吞噬我们的自信之心

自卑是吞噬一个人自信之心的强大恶魔。每个人对自己都或多或少带有一些不恰当的认识。自卑就是一种过多地自我否定而产生的自惭形秽的情绪体验,是一种认为自己在某些方面不如他人的自我意识和自己瞧不起自己的消极心理,是由主观和客观原因而造成的。

自卑是常见的一种心理现象。自卑与生俱来,人人都有,无论圣人贤士、帝王富豪还是布衣寒士、贩夫走卒,在潜意识里都是有自卑感的。正所谓“天下无人不自卑”,几乎所有的人都存在自卑感,只是表现的方式和程度不同而已。

有研究发现,人的自卑心理,绝大部分是从儿童时代就已开始引发。弗洛伊德认为,人的童年经历虽然会随着年龄增长而逐步淡忘,甚至会在意识层中消失,但仍将顽固地保存于潜意识中,对人的一生产生持久的影响,所以,童年经历不幸的人更容易产生自卑。

一般来讲,大部分人的自卑感是这样形成的:小时候,父母比我们大,我们要依靠父母的扶持并依赖父母的哺育;我们在父母面前是渺小的。父母同样也认为我们是弱小的,这样,潜移默化中,在我们细小心灵的深层潜意识里自然而然地就有了一种“我小”的自卑情结。这种情结大多会一直伴随我们的少年、中年和老年,甚至一生。如果你往积极的方面引导就会使你多一些自信,如果你向消极的方面靠拢就会使你多一些自卑。

没有一个人的人生道路是一帆风顺的,不如意事常有八九。因此,每个人前进的路上随时都会遇到各种困难、挫折、失意等,这些都容易使人产生一种自卑心理。

相对而言,自卑感在青少年当中相当普遍。这是因为,进入青春期以后,人的自我意识发展得很快,青少年开始独立地观察、分析社会,用自己的观点评价他人,也极其重视他人对自己的评价,非常关心“我”在别人心目中的形象。青少年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用挑剔的眼光寻求自己的不足,并常常将其夸大。每个人都在自己心目中塑造了一个理想的、完美的自我形象,希望越大,越是发现理想与现实的差距,于是暗自滋生不满、失望和悲观,同时,加上幼年时代滋长的自卑情结,从而导致了愈加强烈的自卑。

其实,在现实生活中,自卑心理可能产生在任何年龄段和各种各样的人身上。比如说,德才平平,事业不振,往往容易产生“看破红尘”的感叹和“流水落花春去也”的无奈,以至把悲观失望当成了人生的主调;经过奋力拼搏,工作有了成绩,事业上创造了辉煌,但总担心风光不再,容易产生前途渺茫、“四大皆空”的哀叹;随着年龄的增长,青春一去不回头,往往容易哀怨岁月的无情和生发出红日偏西的无奈。等等。这些都是自卑心理。长期的自卑,会出现压抑自我、消磨意志、软化信念、畏缩不前、自我怀疑、自我否定等,严重的甚至会导致我们平常所说的心理障碍。

通常,自卑感强的人往往是有过某一特别严酷的经历,有过心理创伤。如有个学生,在整个小学期间的成绩都很差,但4年级前完全无忧无虑,然而后来发生的一件事,却使他难以忘却。那天他与同学正兴致勃勃地踢足球,此时有位成绩优良的同班同学故意捣蛋,他对此提出抗议,并据理驳倒了对方,可对方竟大吵大骂起来。这时,有位任课老师正经过此地,将他们劝解开了,但老师一味训他,反倒安慰那个同学,并冲着他说:“不好好读书,只知道玩!”过去,他不怎么介意学习不好的问题,这时他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并由此产生自卑感。但是,同样的心理创伤,并非所有的人都会产生自卑感,因为心理创伤并不是完全起因于外部的刺激,而还有其主观原因——性格。

自卑感较强的人一般具有以下几种性格特征:小心、内向、孤独和偏见、完美主义。更需指出的是,现代社会是个充满竞争的社会,“出人头地”的风气越来越盛行,这也是造成某些人自卑的重要原因,自卑感往往就在类似入学考试、录用面试、体育比赛等比试优劣的场合产生。

一个人为什么会自卑呢?

心理学家的解释是这样的:当自己的形象遭到威胁或破坏时,如果找不出一套比较满意的破解或补偿方式,便容易失去自信而自卑。

日常学习、生活、交往和工作中,一个人自卑感的形成一般是由以下一些因素或原因造成。

(1)外势操控

指一个人沦入操控的陷阱之中,只好用逢迎巴结的模式来应付周围,这种人没有太多的自由度和发展空间,从他们的内心来讲,无力也无法构建自己的信心,比如:被慈禧太后操控的李莲英,被总统操控的政客,被老板操控的下属等。

现实生活中,强势上级与劣势下属容易建构操控关系,这就不仅使得属下无法一展才华,而且会使下属工作散发出来的成就感散失。

专制霸道的父母就很容易培养出缺乏信心的孩子。

(2)过度依赖

研究指出,人的生命历程中,假如时时刻刻都有一位无所不在的保卫者,那么对于自信的形成是非常不利的,这种情形容易造成自卑。

比方说,在男人至上或者男性主义的社会里,女性常常不由自主地沦为依赖关系中的被保护者,她们的自信来自男人的给予,这样的关系体系,女人很难成就自己的信心,因而只好落入自卑的泥潭。

(3)过多责难

心理学家做过一个白鼠实验:把白鼠置于通了电的笼子内,持续不断地通电,初期还活蹦乱跳的白鼠会渐渐地失去斗志,然后软瘫在角落里。

心理学家解释这种现象为“无力感”,也就是所谓的“信心崩绝”。

一再被责难的人,即使是优秀者,自信也会毁灭。心理学家发现,从来没有任何人可以抵挡一而再、再而三的信心毁损。

在我们的社会里,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考了93分的小学生,仍会饱受惩罚;工作稍有闪失,就会挨老板的训斥;夫妻之间的沟通充满相互指责。

这种方式,仿佛设下一处很高很高的门槛,使人无力跨越。高门槛与高挫折的对应关系是心理学上不变的真理,这样的轮回,容易毁掉信心形成自卑。

心理学家的研究早已发现,过多的责难,最易使人自卑。

(4)完美主义

完美主义倾向,是造成人在生活中容易自卑的一大重要因素。一是,完美主义的人常常会出现错置的假象,以为自己很行,过度地膨胀自己的能力,以为自己处于领先可以永远“天下无敌”。为了保持这种假象,只好加倍努力,这种一味只管埋头加倍努力的行为可能会加倍地伤害到自己。这种伤害的结果以自卑而终。二是,愈要求完美的人往往愈不完美,问题在于所有的完美中都有一些不完美,可是,他们偏偏又无法容忍一些不完美的状态,于是,极易造成一个人严重的内心困顿和心理障碍,自卑由此乘虚而入。

(5)走入极端

在现实生活中有这样一些人,自己的实力比较低,但总想干一番惊天动地的事,因此非常害怕失败,总担心实现不了,格外地紧张和苦恼。这类人受到了几个不大不小的挫折之后,就会很“受不了”,所持的抱负感就会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形成了自己什么都不行的自卑心理。

还有一些人不太注意克服自己性格中的弱点而发展成为自卑心理。譬如,有的人过于羞怯,性格非常内向,胆小怯懦,从而形成了自卑心理;有的人因过分地利己,不愿与他人交往,形成了自卑心理;有的人则是因为保守,谨小慎微,性格狭窄,优柔寡断,总是为一些区区小事而困惑,产生了自卑心理。

(6)身心缺陷

有的人之所以具有极强的自卑心理,则是由自己身体上或心理上的缺陷或残疾引起的。例如,一般来说,残疾人因为自己肢体的“不自由”而被限制了活动范围,限制了能力的发挥,或者因为残疾而破坏了身体的容貌,破坏了自己的形体美,因而对世界和周围的人产生多疑,总认为周围人在嘲笑自己,看不起自己,自卑心理极强。再如,有的人患有口吃的毛病,怕被他人笑,因而不敢说话,时间一长,也就患上了严重的“自卑病”,而且越是自卑,就越是害怕,口吃就越是严重。

(7)传统影响

我们的传统文化不怎么太喜欢个性很强的人,不怎么太喜欢爱好挑战、竞争的人,不怎么太喜欢表现自我的人,不怎么太喜欢……相反地,对那些循规蹈矩的人,对那些服从听话的人,对那些恭恭谦谦的人,倒是异常地宽容和认同。于是,在这种文化氛围下,人们变得越来越“谦虚”,越来越“约束”自己,越来越将这一信条要求自己、要求他人。

一般来说,人的太强的自卑心理是在上述多种因素作用下发展、形成的。

2自卑行为的几种表现形式

当一个人自卑的时候,会有一些或引发一些自卑行为,这些行为往往会通过一定的形式表现出来,以下6种是常见的自卑行为表现形式,其中有消极行为,也有积极行为。

(1)孤僻行为

由于感到处处不如别人,学习、生活与工作中的行为就变得谨小慎微、冷漠、内向、孤独,像蜗牛一样,表现出明显的不合群,喜欢独来独往,过着离群索居的生活,不喜欢沟通,不喜欢交往,缺乏团队合作精神。

在工作中或人际交往时,他们往往采取回避的态度,因而常常得不到他人的重视而默默无闻。

(2)屈从行为

由于内心缺乏一种自我的力量,因此,害怕竞争,随遇而安,遇到侵犯也是听之任之,表现得逆来顺受,对他人的要求让步,受人左右,随波逐流,不敢表达自己的主张、观点和感受,内心懦弱,这些都是典型的屈从行为。

平常的语言表达有:“对不起,占用了你宝贵的时间,可是……”,“这仅是我的观点,但……”

说话时犹豫不决、轻声轻音、目光不敢正面接触、扭手、有时双臂还交叉胸前等。

屈从行为明显的人,常常会得不到应有的职务晋升而具有怀才不遇之感,他们的一些声音往往被自信心强的人所淹没。

(3)粗鲁行为

当一个人自卑感强烈的时候,如果采取屈从行为不能减轻自卑之苦的话,就会转为好争好斗的粗鲁行为方式,具体表现在(很多表现在语言上):

只顾提出自己的要求、感受和主张,而轻视他人的观点(如:“你干不干这件事?不干就拉倒!”);脾气暴躁,动辄发怒,出现问题或失误时一味责怪他人(如:“你还有什么不相信的?这不是我的错!”);采取讽刺、不友善的态度(如:“那是个傻子才干的事!”)。

有些还表现出处处抱怨、讲话的声调高而刺耳、用手指指点点、拍桌子等。

(4)滑稽行为

滑稽容易引人发笑。扮演一个滑稽的角色,用笑声来掩饰自己内心的自卑,这也是一种自卑行为的表现方式。

最有代表性的是形象特别的喜剧演员,例如:美国著名的喜剧演员费丽丝·蒂勒相貌丑陋,她为此非常自卑,于是,运用笑声以掩饰内心的自卑。

(5)否认现实

因为自己瞧不起自己,于是破罐子破摔,试图采取否认现实的行为来摆脱自卑,比如借酒消愁等。

(6)补偿行为

自卑并非一无是处,有些人会把自卑感化为一种向上的助力,换成一种事业的能量。心理专家经研究发现,自卑感较强的人,往往战斗力和忍耐力也较强。

一般而言,弟弟比哥哥还要有战斗力,那是因为从孩提时代开始,弟弟就处于一直认为自己比哥哥差的处境而长大的。

因自卑感而变得性格内向倔强,转而成为一种发展的力量,这在心理学上称为“补偿作用”

补偿是一种心理适应机制。一个人在适应社会发展的过程中总会有一些这样或那样的差距。

为了克服因为这些差距引起的自卑,于是,就有一种不断寻找办法(比如通过发愤努力等)弥补自己弱点、缩短差距的社会性倾向,这就是补偿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