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学生素质教育丛书-英雄主义教育读本
8154600000014

第14章 孤胆英雄张煌言

张煌言,字玄著,号苍水,浙江鄞县人,生于公元1620年。他少年时曾随父亲张圭章到过北方,亲身体会到敌骑蹂躏下的痛苦,认识到国亡家破的可怕,他怀着满腔爱国热情为国家的危亡而忧虑,而愤慨。

浙东抗清义军初起时,张煌言以舟山为根据地,联络四明山区的义军,屡次进攻清军占领的县城。不久,舟山遭到清军重兵包围,终于失陷,他又到台州组织新的义军队伍,乘船北上,攻克崇明,溯长江直抵镇江金山和南京燕子矶,并于归途夺回了舟山。

公元1659年,张煌言率义军与郑成功会合,乘清军兵力空虚,从海路突入长江,攻破清军设置的重重障碍,斩断滚江龙,击沉木浮营,一举攻克瓜洲城。然后兵分两路,郑成功率部下拿下镇江后,兵围南京城下;张煌言则另率一队水军,上溯到芜湖,以芜湖为据点,分兵四路,在不到半个月里,兵不血刃地光复了四府、三州、二十四县,共计城池近三十座,立下辉煌战绩,部下军士也大大增加。一时人心振奋,江淮半壁江山为之震动。

正当张煌言在长江中游地区节节胜利之时,郑成功则因轻敌疏忽,围攻南京不成,反受清军袭击,不得不败退而去。

清军乘机集中兵力对付张煌言。一边封锁长江,堵住他的退路,一边调兵遣将,向张煌言这支孤军进攻。

在水路被清军大兵堵截的危险情况下,张煌言只能弃船登岸,打算到大别山建立根据地。一路上清兵围追不舍,义军损失惨重。张煌言经过浴血搏杀,才突出重围。这时,他身患疟疾,骨瘦如柴,在崎岖的山路上艰难跋涉,十趾出血不停步,饥肠辘辘不后退。经过二千余里的艰难跋涉,终于回到了浙东。

在困顿中回到家乡的张煌言,受到父老乡亲们的热烈欢迎。历经了无数磨难与生死考验的张煌言,此时抗清复国的意志更加坚定。他决心重整旗鼓,再图大业,他立即组织新的义军队伍。然而,这时的抗清局势,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郑成功渡海收复台湾去了;南明永历政权在吴三桂率领的清军追击下,遭到了覆灭;农民起义军出身的抗清英雄李定国,壮志未酬,抱恨终生。张煌言成了最后的一面抗清旗帜。

处于势孤力单的张煌言,并没有丧失斗争的信心。他曾策动清朝的台州守将反清,只因事前走漏风声,未能成功。

清朝统治者对张煌言劝降不成,遂于公元1644年3月调集大军围攻张煌言,双方在东海中展开激战,由于张煌言兵力弱小最终失败。6月,义军已无法维持,张煌言决定暂时遣散部队,以保存抗清火种,自己带领少数人,隐居在浙东南田岛西面的一个叫悬的小海岛上,等待时机东山再起。

清政府发出了悬赏通辑张煌言,并收买了他一个旧部下,趁黑夜从悬岛背后偷袭,张煌言不幸被俘。7月19日被押解到宁波。清朝官吏为了劝降,大摆酒宴款待。张煌言正气凛然地说:“父死不能葬,国亡不能救,死有余辜。今日之事,速死而已!”拒绝进食。后来,他还写了一首《忆西湖》的诗:梦里相逢西子湖,谁知梦醒却模糊;

高坟武穆连忠肃,添得新坟一座无。

充分表明了他宁死不屈的坚强意志。

清政府见多次劝降无效。公元1664年9月7日,把张煌言押往杭州凤凰山刑场。他昂首挺胸,英勇就义。老百姓把他葬在岳飞和于谦两坟之间,满足他生前的愿望。

张煌言在举起义旗后,始终如一地坚持自己的爱国复明立场,为此战斗到最后一人,最后一口气。他一生经历的曲折坎坷很多,几次死里逃生,但爱国信念毫不动摇,这一点确实难能可贵。我们要学习张煌言这种爱国到底的崇高信念,无论遇到多大曲折与艰险,始终一如既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