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沉思与凝望(理论评论卷)
8151200000009

第9章 理论思考(二)(3)

马克思、恩格斯、列宁和毛泽东的时代,针对的主要是西欧和我国的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文学,而我们今天所面对的则有各大洲的文学,包括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文学和拉丁美洲的魔幻现实主义文学。现代主义思潮兴起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当时帝国主义之间和资本主义国家内部的矛盾都进一步激化,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更把资本主义许多负面现象展现在人们面前。颓废绝望的情绪到处弥漫,不同思想立场的知识分子都展开对资本主义社会现象的批判,企求在文化、艺术各个领域叛逆旧的传统,进行创新突破。艺术领域前后便涌现抽象主义、象征主义、达达主义、未来主义、超现实主义、荒诞派、意识流等创新的流派。美国的爱伦坡和法国的波德莱尔曾被认为是现代主义的鼻祖。爱伦坡反对说教和模仿自然,强调形式美和作品的暗示性、音乐性,为象征派诗人开了先河。波德莱尔的《恶之花》在题材上转向城市的丑恶和人性的阴暗面,打破浪漫主义对现实的理想化,提倡情感的“对应物”,用物象暗示内心的微妙世界。这种重自我表现、反陈述、重联想和暗示的艺术方法,后来便发展为现代主义的基本倾向和特征。我国现代主义研究家袁可嘉曾指出,现代主义的思想根源可以追溯到康德和尼采等的唯心主义哲学。康德认为,意识的先天形式先于经验,是人类的认识能力特点构成人们所理解的自然界的规律和特点。他关于美不涉及欲念与概念,仅涉及形式的观点,关于艺术与游戏相通,贵在自由,想像在艺术中可以创造出“超越自然的东西”的观点,都正是现代派主张心灵表现和主观直觉、偏于唯美的形式主义的理论基础。而他的不可知论更加深了现代派的神秘主义倾向。尼采认为现代文明的衰退是由于过分的理性压抑了基于本能与意志的主观创造力。他的悲观主义,他对人类文明和社会的否定,他对意志与本能的强调,也为现代主义提供了哲学的启示。此外,弗洛伊德的潜意识学说,柏格森的直觉主义美学,萨特的存在主义哲学,对现代派也都有相当的影响。

后现代主义是二战后西方产生的新思潮。它在当代西方社会的历史环境中发展,构成对现代主义的反叛和超越。

当代西方社会作为“后工业社会”的突出特征是,随着电脑化、信息化和物质财富的巨大增加,一切都讲究速度和效率,社会成为严密的系统,事物高速发展变化,任何东西似乎都显得没有确定性,没有永恒的本质。一方面人与人的相互关系越来越冷漠,随着社会分工的越来越细,人们的共同语言越来越少。另一方面,庞大的电子网络,使个人成为社会机器的某一位置的小齿轮或螺丝钉,只能被迫完成社会安排的使命。因此,人就不可能有真正的自我,个性遭到消解;现实的无常感,更使人只顾存在眼前的经验,瞬间的感觉和一时的欢乐。

后现代主义文学就是在这样的社会现实和文化心态下产生的。它包括西方众多的文学流派。法国的存在主义文学开始了从现代主义向后现代主义的过渡,50年代后法国的“荒诞派”戏剧,美国的“投射派”诗歌和“垮掉的一代”,英国的“愤怒青年”,还有德国战后的“废墟文学”和奥地利的“维也纳”派,以及法国的“新小说派”等,都被视为后现代主义的派别。

后现代主义者认为世间一切本来就毫无意义,人生本来就没有希望。他们主张凭感觉和本能的驱动,抓住眼前的现实享乐。对他们来说,文学创作是一种现实享乐的生活方式,是以消费性、享受性地“玩”文学。概括地说,后现代主义的创作有如下的特征:第一,消解纯文学与大众文学的界限。传统意义上的“高雅”和“通俗”在后现代主义文学中融为一体。第二,崇尚平面化。即所谓“深度模式削平”。后现代主义者不相信事物有什么深刻的意义,从而确认自己所感觉的就是生活本身。所以,他们又标榜“客观真实主义”,不动感情地去描写自己所感觉的世界。第三,注重创作的无意识状态和游戏态度。后现代主义作家强调从把弗洛伊德所说的无意识中的“本我”呈现出来,把偶然获得的经验随心所欲地拼凑起来。其游戏态度包括“玩”语言游戏、玩拼贴结构和玩空间性结构。后现代主义文学不再有时间段的先后因果的线性结构,往往没有特定的叙述角度,没有明确的时间线段,可以将历史、现实、回忆、梦境、想像、幻觉交错在一起。

80年代改革开放后,我国文学创作中出现的朦胧诗、意识流小说和探索性戏剧,都不无现代主义影响的影子。它们反对理性,回到“前文化”状态,强调意义与价值解体对现实采取消极认同和玩世不恭的冷嘲态度,在艺术上注重生活流、印象流、感觉流的展示,运用黑色幽默的反讽、非意象化和口语化,从中也不难看到后现代主义理论的实践。至于90年代出现的“欲望化写作”和“身体写作”、“下半身写作”所受到后现代主义理论和创作的影响,也曾被评论界所指出。自然,这时期我国作家在汲取和借鉴西方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的技法时,并不都赞成其艺术哲学观点,而且表现的仍然是我国的生活与体验。对于使我国文学的风格更加多样化,艺术技法更加丰富而言,其积极意义也不可低估。但是,对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的理论基础和创作现象如何认识,仍然是需要深入研究。至于信息社会的到来,网络文学的出现,文学创作从手写的纸质时代走向电脑写作和创作的时代,文学生产与消费的全球规模等,也给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带来新的问题。所有这些问题都需要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去加以回答和应对。

承接和弘扬现实主义文学的优良传统

陆贵山

承接和弘扬现实主义文学的优良传统,对推动文学“三贴近”,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力量,用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开放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鼓舞斗志,从而促进社会的全面和谐进步和人的全面自由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简单的历史回眸

国内外现实主义文学走过了艰辛而光荣的历程。历代灿若群星的伟大作家,通过他们的精品杰作,反映了时代的变革,促进了社会的进步,提升了人生的价值和意义,起到了不可磨灭的历史作用。当代中国改革开放后,乘思想解放运动的春风,力倡恢复现实主义的文学传统,产生了“伤痕文学”、“反思文学”和“改革文学”,出现了一批批震撼人心、具有轰动效应的作品,为引领和组织社会情绪,推动拨乱反正、改革开放和社会转型,发挥了精神启蒙、思想动员和舆论支持的功能。上世纪80年代后,由于以强调“主体性”为标志的凸显“内部规律”研究的现代主义、表现主义、浪漫主义、形式主义的勃兴和后现代主义、后结构主义和解构主义的涌进,给现实主义文学带来了空前的挑战,同时提供了发展的机遇。现实主义与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的彼此撞碰和相互激荡中,形成双向互动和互化的深刻嬗变。一方面,现实主义文学传统受到的强烈冲击,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对现实主义的冷漠和遗忘,甚至被视为过时的、陈腐的和贫乏的东西,催生了相对主义、历史虚无主义对规律性和真理性的消解,造成真实性和思想性的淡化、弱化和虚化。另一方面,现实主义文学又从适应新时代新生活的需要出发,吸纳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的一些合理的观念和手法来丰富、充实和发展自己。

世界万物之间的关系,有的是取代和被取代的关系,有的则不是取代和被取代的关系。现实主义文学可以也应当吸收一切合理的、有价值的思想艺术资源,剔除一些与时代不相适应的因素,获得不断的自我丰富和自我发展,但从总体上说,现实主义文学是永远不会被取代的。只要生活在发展,文艺与生活的关系,将永远是一个真问题和新问题。现实主义仍然具有蓬勃的生命力。现实主义文学将随着时代的变化而演进,不断开掘和拓展自己生存和发展的空间,像新生活一样丰富多彩。当一种文学样式还没有穷尽自己所要释放的能量的极限时,是不会消失的。只有那种失去了历史的先进性和合理性的文学观念和文学形式才是短命的,必然会逐渐隐没和淡出人们的视域。

新时期现实主义文学的重大发展

改革开放和思想解放运动,推动了当代中国文坛“恢复现实主义的优秀传统”,引发了“现实主义冲击波”,催生了适应新时期历史文化语境的“新现实主义”。现实主义文学的新发展,强化和优化了以真实性为基础的丰富性、深刻性和理想性。从主旋律作品,到反腐倡廉小说,到“新写实小说”,到“底层写作”,到“打工文学”,几乎是全方位和全过程地反映了处于社会转型中的当代中国的各领域和各阶层所发生的阵痛和巨变,特别是那些描写改革开放的伟大社会实践的创作,既讴歌了改天换地的伟大壮举和光辉业绩,同时又敢于面对现代化过程中所产生的重大的冷酷严峻的社会矛盾,揭露和抨击了利用商品交换原则的泛化所滋生的病态现象,发掘了经济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中所产生的深层次的体制和机制问题,呼吁公平和正义,起到了匡正世风、针砭时弊和净化社会氛围的作用。这期间,尽管出现了现代主义的文学实验,出现了开掘和重塑国民性和民族灵魂的“寻根文学”,出现了各式各样的大众文化和大众文学,出现了一些烙上碎片化、浅层化、平面化和边缘化的印记,却又程度不同地表现出解构意向的带有后现代主义特征的作品,但从整体和全局上看,新时期以来,现实主义的文学创作和文学传统所表现出来的现实主义精神,一直是当代中国文学的主导、主流、主潮和主旋律。

反对失真和造假的文学

承接和弘扬充满现实主义精神的优秀的文学传统,对坚持和发展文学与时代变革、历史转折、社会进步与现实生活的新面貌的血缘联系是非常必要的。只有倡导和守护文学的尚真精神,才能使文学更加“三贴近”,以便从现代化的历史进程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社会实践中,不断汲取源头活水,增强自身的蓬勃的生命力。现实主义文学精神将与不断生长着的现实生活之树青春永驻。“真实是艺术的生命”。真实同样可以理解为是作家艺术家的生命。倘若疏离和失去了真实,便意味着艺术生命的枯萎和艺术道路的终结,好比希腊神话中的英雄大地之子安泰离开了生母,成为飘浮在空中的孱头,再不会有任何作为。

诚然,作为精神产品的艺术,无疑是具有虚构性、假定性和主观性的。创作主体往往是通过真挚的情感体验,通过主体化、内向化、个性化的加工和铸造来表现现实生活,揭示人生的真理和历史发展的规律的。不重视文学的诗性和审美特征是不正确的。然而,真实是艺术的本质、功能和价值的基础,是体现文学的思想性、说服力和科学精神的前提。无真的艺术是虚假的艺术。脱离和淡化真的形式主义和唯美主义的艺术是没有活气和生命力的,如像“空心的稻草人”或“多病的冷美人”,好比“败絮其内,金玉其外”的绣花枕头。作家艺术家应当多磨砺和炼就一点真功夫和苦工夫,少玩耍一点夺人眼球的花拳绣腿。增强作品的观赏性和趣味性是必要的,但同时也要注意克服和防止过多的游戏化和噱头化。从真与价值的关系来说,无真的价值是盲目的。无真则无真的价值;从真与善的关系而论,无真的善是伪善;从真与美的关系来讲,无真的美是虚美;从真与情的关系而言,无真的情是矫情。从真与人生的关系来说,人们追求和向往真诚的人生,奉行诚信是做人和做事的基本原则。虚假是作弊和犯罪的肇始,是一切祸殃的病菌,是一切美德的腐蚀剂和一切不良行为的发酵剂。

失真和造假的文艺是不可能为人民服务的。追求真理性和坚持人民性是一致的。因为,“一切虚假的东西,不可能属于人民”。“任何一种东西,必须能使人民群众得到真实的利益,才是好的东西”(《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只有发扬文学的尚真精神,才能有助于净化社会风气,确保人民的福祉。失真和造假的文艺是不可能有利于培育真正的人和真诚的人的,是不可能造就为真理、公平和正义而献身的“大写的人”的,是不可能有利于营造求真务实的人气、党风和社会氛围的。各种社会弊病,诸如贪污腐败、以权谋私、权钱交易,非公平、非正义、非良知的违法乱纪、出卖人格和伤天害理的龌龊行为,假手商品交易原则所进行损害大众和国家利益的行为,屡见不鲜的小煤矿爆炸事件和接踵发生的食品中毒事件,都是阳奉阴违和各种方式的造假行为所造成的恶果。逢迎和屈就各种诱惑,通过失真和造假所获得的利益,越来越成为毒害大众心灵的腐蚀剂和征服私欲膨胀的人们心理的重炮。富有良知和负有责任的作家艺术家理应通过自己真实的创作和作品,抨击一切造假、虚夸和浮华之风,从而有益于创构更加健全的社会和更加真诚的人生。

倡导健全的真实的文学,必须抵制“瞒和骗的文艺”,反对文艺领域中的造假运动。鲁迅先生曾经写过一篇《论睁了眼看》的文章。他反对“瞒和骗的文艺”,认为“用瞒和骗”会“造出”“自以为是正路”的许多“奇妙的逃路来”。他之所以反对瞒和骗的文艺,是因为“由这文艺,更令中国人更深地陷入瞒和骗的大泽中,甚而至于已经自己不觉得”。他指出:“世界日日改变,我们的作家取下假面,更真诚地,深入地,大胆地看取人生并且写出他的血和肉的时候早到了”。他号召作家艺术家“必须正视现实,这才可望敢想、敢说、敢作、敢当”,呼吁“应当有一片崭新的文场”,“应该有几个凶猛的闯将”。(《鲁迅全集》第1卷,217-222页,人民文学出版社,1973年。)优秀的文艺工作者应当主张真情,反对矫情;主张真善,反对伪善;主张内容充实的真美,反对思想的空洞、苍白和贫血的虚美。文学艺术应当追求真善美的和谐和统一。真是美的基础,美和善是真的光辉。只有真实,才有真美和真善。现实主义文艺擅长和侧重于反映真,追求真中见美,真中见善。承接、发展和弘扬现实主义文艺的优良传统,发动精神生产领域中的打假运动,弘扬文学的尚真精神和科学精神,维护文学的纯洁性和严肃性是完全必要和非常及时的。

需要探讨一些相关的理论问题

承接和弘扬现实主义文学的优良传统,坚持和发展现实主义文学的历史精神和科学精神,最大限度地发挥现实主义文学推动历史转折、社会进步和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的功能,应当处理好一些相关的重要理论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