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一口气读懂中国文学史
8148300000004

第4章 《诗经》:先民的歌唱

《诗大序》言:“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这是古人对诗歌的描述和对诗起源的思考。诗起源于人对宇宙自然、对个人和社会的感受,起源于劳动和实践。我们的祖先——原始人类对许许多多的自然现象,如风、电、雷、雨等无法理解,于是把这一切都归于宇宙未知的神秘力量作祟。出于敬畏,原始人类唱歌跳舞地对神明唱出颂歌,表达了人们的期望——风调雨顺,获得丰收等。这便是诗的起源。

由此可以看到,原初的诗歌与宗教仪式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也与先民们日常生活中的劳作实践联系紧密。先民们一面劳动,一面发出单纯而有节奏的呼叫,以忘却劳动带来暂时的痛苦,振奋精神,协调动作。渐渐这种单纯而有节奏的呼叫声,发展成为模仿劳动本身的声音和表达劳动者本身感情的诗歌。鲁迅先生曾经说过,“诗是韵文,从劳动时发生的;小说是散文,从休息时发生的。”所以我们说,诗是普遍的艺术,是一种最为古老的文学艺术样式。

《诗经》目录

国风·周南

国风·召南国风·邶风国风·鄘风

国风·卫风国风·王风国风·郑风

国风·魏风国风·唐风国风·齐风

国风·秦风国风·陈风国风·桧风

国风·曹风国风·豳风小雅·鹿鸣之什小雅·南有嘉鱼之什小雅·鸿雁之什小雅·节南山之什小雅·谷风之什小雅·甫田之什小雅·鱼藻之什小雅·都人士之什大雅·荡之什大雅·文王之什大雅·生民之什周颂·闵予小子之什周颂·清庙之什周颂·臣工之什商颂

鲁颂·駉之什《诗经》正是在歌颂与劳动中诞生的,它是先民的歌唱,是中国诗歌的源头。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共收入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大约五百多年的诗歌305篇。

内容上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其中“风”包括了十五个地方的民歌,叫“十五国风”,有160篇,是《诗经》中的核心内容。“风”的意思是土风、风谣。“雅”是正声雅乐,分“大雅”、“小雅”,有诗105篇,其中大雅31篇,小雅74篇。“颂”是祭祀乐歌,分“周颂”、“鲁颂”、“商颂”,有诗40篇。表现手法上分为赋、比、兴。与风、雅、颂合称“六义”。

在收录的305篇诗之外,有6篇有目无辞(有标题无诗)的,称为“笙诗”。到了战国时期,礼崩乐坏,大量乐谱失传,仅存的歌词则编入《诗经》。先秦称为《诗》,或取其整数称《诗三百》。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并沿用至今。先秦时期的诗歌有“诗乐舞不分”的特点,《诗经》中的诗歌也不例外。其中绝大多数的诗当初都是配乐而歌的歌词,保留着古代诗歌、音乐、舞蹈相结合的形式。但在长期的流传中,乐谱和舞蹈失传,就只剩下诗歌了。

《诗经》诗篇来自陕西、山西、河南、河北、山东、湖北北部等广大地域,主要是中原诗歌,也有楚音;作者包括各个阶层,有的来自贵族,有的来自民间;反映了广泛的社会内容,有商、周民族的史诗、祭祀宴飨诗、农事诗、婚姻爱情、战争徭役诗等。《诗经》是商、周、春秋时期人们社会生活劳动和精神世界的真实反映,其现实主义精神及赋比兴对中国文学艺术创作有着深远影响,奠定了中国抒情诗的传统,确立了中国文以载道、关注现实人生的精神。

诗经

关于《诗经》的作者是谁与如何搜集整理成册,从古至今有着不同说法,归纳起来主要有“采诗说”、“献诗说”和“删诗说”三种。

有人认为是有专门的采诗人到民间搜集歌谣以观民风政绩,即“采诗说”。《汉书·食货志》记载道:“孟春之月,群居者将散,行人振木铎徇于路以采诗,献之大师,比其音律以闻于天子。故曰王者不窥牖户而知天下,此先王制土处民,富而教之之大略也。”《汉书·艺文志》云:“《书》曰:‘诗言志,歌咏言。’故哀乐之心感而歌咏之声发,诵其言谓之诗,咏其声谓之歌。故古有采诗之官,王者所以观风俗,知得失,自考正也。”其中提到了朝廷有专门的采诗制度和采诗职员,将民声搜集到天子处以便其“观风俗,知得失,自考正”,这种说法是较为可信的。

另一种说法是“献诗说”。《国语·周语》云:“为民者宣之使言,故天子听政,使公卿至于列士献诗,瞽献典,史献书,师箴,瞍赋,蒙诵,百工谏,庶人传语,近臣尽规,亲戚补察,瞽史教诲,耆艾修之,而后王斟酌焉,是以事行而不悖。”献诗者大多是御用文人或官宦公卿。

第三种说法认为《诗经》是由孔子删改编订而成。《史记·孔子世家》载:“古者诗三千余篇,及至孔子,去其重,取可施于礼义……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以求合翻武雅颂之音。”《汉书·艺文志》说:“孔子纯取周诗。上采殷,下取鲁,凡三百五篇。”而据其他史载,虽然孔子确实为《诗》正过音,但是否能将《诗经》成书功劳归于其一人之上尚存疑。

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匪来贸丝,来即我谋。

送子涉淇,至于顿丘。匪我愆期,子无良媒。

将子无怒,秋以为期。

乘彼垝垣,以望复关。不见复关,泣涕涟涟。

既见复关,载笑载言。尔卜尔筮,体无咎言。

以尔车来,以我贿迁。

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于嗟鸠兮,无食桑葚;

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士之耽兮,犹可说也;

女之耽兮,不可说也。

桑之落矣,其黄而陨。自我徂尔,三岁食贫。

淇水汤汤,渐车帷裳。女也不爽,士贰其行。

士也罔极,二三其德。

三岁为妇,靡室劳矣;夙兴夜寐,靡有朝矣。

言既遂矣,至于暴矣。兄弟不知,咥其笑矣。

静言思之,躬自悼矣。

及尔偕老,老使我怨。淇则有岸,隰则有泮。

总角之宴,言笑晏晏。信誓旦旦,不思其反。

反是不思,亦已焉哉!

注释:

《卫风·氓》讲述的是一个勤劳善良的妇女哀诉她被遗弃的不幸遭遇的故事。

氓:民,男子。

蚩蚩:老实的样子。一说无知貌,一说戏笑貌。

布:货币。一说布匹。

即:靠近。

谋:商量。

顿丘:地名。

愆(音千):过,误。

将:愿,请。

垝垣(音鬼员):破颓的墙。

复关:诗中男子的住地。一说返回关来。

卜:用龟甲卜吉凶。

筮(音诗):用蓍草占吉凶。

体:卜卦之体。

咎言:凶,不吉之言。

贿:财物,嫁妆。

沃若:润泽貌。

鸠:斑鸠。传说斑鸠吃桑葚过多会醉。

耽(音沉):沉湎于爱情。

说:脱。

陨:坠落。

徂尔:往你家,嫁与你。

食贫:过贫苦生活。

渐(音尖):沾湿。

爽:差错。

贰(音特):差错。

罔极:没有准则,行为不端。

二三其德:三心二意。

遂:久。

知:智。

咥(音系):大笑貌。

躬:自己,自身。

淇:淇水。

隰:当作湿,水名,即漯河。

泮(音判):通畔,岸,水边。

总角:古时儿童两边梳辫,如双角。指童年。

关雎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注释:

这是诗人对河边采摘荇菜的美丽姑娘的恋歌。

关关:水鸟叫声。

雎(音居)鸠:水鸟,一名王雎,状类凫鹥,生有定偶,常并游。

洲:河中沙洲。

窈窕:美心为窈,美状为窕。

淑:善,好。

逑(通仇):配偶。

参差:长短不齐。

荇(音杏)菜:多年生水草,夏天开黄色花,嫩叶可食。

流:顺水之流而取之也。

寤(音务):睡醒。

寐(音妹):睡眠。

思:语助。

服:思念。

悠:忧思貌。

辗:半转。

反侧:反身,侧身。

琴:五弦或七弦乐器。

瑟:二十五弦乐器。

友:交好。

芼(音帽):有选择之意。

钟:金属打击乐器。

鼓:皮革打击乐器。

硕鼠

硕鼠硕鼠,无食我黍!三岁贯女,莫我肯顾。

逝将去女,适彼乐土。乐土乐土,爰得我所?

硕鼠硕鼠,无食我麦!三岁贯女,莫我肯德。

逝将去女,适彼乐国。乐国乐国,爰得我直?

硕鼠硕鼠,无食我苗!三岁贯女,莫我肯劳。

逝将去女,适彼乐郊。乐郊乐郊,谁之永号?

注释:

劳动人民把统治者喻为偷粮老鼠,发誓要到没有剥削的乐土去。

硕鼠:大老鼠。一说田鼠。黍:粘米,谷类。贯:事也。

逝:誓。

直:同值。

劳:慰劳。

永号:永叹。

总之,《诗经》是先民们用质朴的语言,充满对现世生活的激情与热爱,表达鲜明的情感和对生活的真实感受的歌唱,开创了我国诗歌关注现实的现实主义传统。其中有表现人民悲惨生活的《豳风》,有表现农事生活的《七月》,有表现男女自由美好爱情的《邶风·静女》、《秦风·蒹葭》,也有表现统治者贪婪剥削的《魏风·硕鼠》。

《诗经》的语言句式也很有特点。其句式以四言为主,四句独立成章,其间杂有二言至八言不等。二节拍的四言句带有很强的节奏感,是构成《诗经》整齐韵律的基本单位。四字句节奏鲜明而略显短促,重章迭句和双声迭韵读来又显得回环往复,节奏舒卷徐缓。《诗经》重章迭句的复沓结构,不仅便于围绕同一旋律反复咏唱,而且在意义表达和修辞上,也具有很好的效果。《诗经》中的重章,许多都是整篇中同一诗章重迭,只变换少数几个词,来表现动作的进程或情感的变化。

在中国文学史上,《诗经》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一方面,它开创了诗歌的现实主义传统,也奠定了诗歌抒情言志的前进方向;另一方面,《诗经》中的“风雅”传统和“比兴”垂范,对后代诗歌创作植入了深入骨髓的记忆,绵延影响后世数千年。无论从内容、体裁、语言、艺术角度方面,《诗经》都对中国诗歌传统产生了巨大影响,堪称中国诗歌史上光辉的起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