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一口气读懂中国文学史
8148300000028

第28章 当代通俗小说

中国当代小说是指新中国成立以后至今的小说作品。当代文学按照时期来划分大致可以分为文革前17年文学、文革文学和新时期文学。小说发展历史大致与此同类划分。

前17年的文学,举国上下洋溢在新世界创立的兴奋和自豪中,战时思维的延续和民间立场的确立使乡土为题材的小说仍是发展的趋势。同时,新政权急于在历史的重新书写中寻找自己的合法性。这一时期出现的优秀小说作品有民间立场的周立波的《山乡巨变》、赵树理的《锻炼锻炼》,再现战争历史的吴强的《红日》、宗璞的《红豆》,反思历史与现实的王蒙的《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等。

文革时期是举国上下的浩劫时期,文学艺术也不能逃过。在文革十年间,小说创作几乎停滞,只有少数的潜在写作者还在暗中坚持着文学创作。

而文革之后,小说创作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从文革刚结束时产生的“伤痕文学”、“反思文学”、“寻根文学”,到八十年代以后出现的“先锋派小说”、“新写实主义小说”、“新历史主义小说”、“新古典主义小说”等,中国当代文坛上的小说已经呈现出百家证明的繁荣景象。

新时期小说是当代小说争鸣的实绩所在。文革刚结束,刘兴武发表了最早的伤痕文学作品《班主任》,在新时期文学的发展中起了开路先锋的作用。王蒙的《春之声》、《夜的眼》等“东方意识流”小说,在形式与技巧创新的层面上为中国当代文学开拓了新的向度,构成了中国现代主义文学兴起过程的一个特殊环节。

王蒙,河北南皮人,祖籍河北沧州,1934年10月15日生于北京。中国当代作家、学者,著有长篇小说《青春万岁》、《活动变人形》等近百部小说,其作品反映了中国人民在前进道路上的坎坷历程。代表作为《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与号称“集束手榴弹”的中篇小说《布礼》、《蝴蝶》和短篇小说《春之声》、《夜的眼》、《海的梦》、《风筝飘带》等。

王蒙像

[TS)]继伤痕文学之后兴起的文学现象是“反思文学”。它是借文学表达对历史的思考,探究历史悲剧的根源,进而总结现实经验教训。反思文学小说对现实的关照性很强,在伤痕文学感情洋溢的痛诉之后开始冷静下来用理性的心态看待历史灾难。代表作有高晓声的《李顺大造屋》、《“漏斗户”主》,茹志鹃的《剪辑错了的故事》,宗璞的《我是谁》,张贤亮的《绿化树》,张一弓的《犯人李钟铜的故事》,古华的《芙蓉镇》等。

张一弓的《犯人李铜钟的故事》表现了五八年“大跃进”以来的农村生活的严峻现实,翻开反思小说中反映农村生活的第一页。

李铜钟,这个出生在逃荒路上,10岁就给地主当小长工,土改时的民兵队长、抗美援朝的志愿兵,复员残废军人、李家寨大队的“瘸腿支书”,临死却变成“勾结靠山店粮站主任煽动不明真相的群众,抢劫国家粮食仓库的首犯”。现在历史又作出了新的判决:李铜钟无罪。尽管作出平反决定后,还有一些同志忧心忡忡,新上任的地委书记田振山还是决定亲自参加这次平反大会。为了让活着的人们更加聪明起来,为了把人间的事情料理得更好一些,他要到那个阔别19年的小山寨,到那个被野草覆盖的坟头上去,为一个戴着镣铐的鬼魂去掉镣铐了。他不仅仅是战场上的英雄,而且也是特殊历史环境所造就的特殊英雄。

这一时期还出现了知青文学、改革文学等不同的文学现象,而在与时代政治风云紧密联系的文学潮流中,还有那么一批小说家,他们并不是将作品建立在对政治的态度上,而是将目光投向乡土风情,反映乡土文化,表达理想生活境界。古华的《芙蓉镇》、《爬满常青藤的木屋》,汪曾祺的《受戒》、《大淖记事》等是这些乡土文化小说的代表。

汪曾祺《受戒》节选:

“芦花才吐新穗。紫灰色的芦穗,发着银光,滑溜溜的,像一串丝线。有的地方结了蒲棒,通红的,像一枝一枝小蜡烛。青浮萍,紫浮萍。长脚蚊子,水蜘蛛。野菱角开着四瓣的小白花。惊起一只青桩(一种水鸟),檫着芦穗,扑鲁鲁鲁飞远了……”

电影《芙蓉镇》剧照[TS)]在这一潮流沿革下以及西方文化涌入的冲击下,我国文坛上开始出现了“文化寻根”的浪潮。作家们开始致力于对传统意识、民族文化心理的挖掘,他们的创作被称为“寻根文学”。“寻根派”的文学主张是希望能立足于我国自己的民族土壤中,挖掘分析国民的劣质,发扬文化传统中的优秀成分,从文化背景来把握我们民族的思想方式和理想、价值标准,努力创造出具有真正民族风格和民族气派的文学。1984年,韩少功发表了《文学的“根”》一文,公开提出了文学的“寻根”问题,标志着寻根文学的正式起航。

寻根文学的代表作家作品有张承志的《黑骏马》、《北方的河》,李杭育的表现吴越文化的“葛川江小说”系列,阿城的“三王”(《棋王》、《树王》、《孩子王》)、《遍地风流》、韩少功的《爸爸爸》、《女女女》等,郑万隆的《异乡异闻》,郑义的《远村》、《老井》、王安忆的《小鲍庄》,贾平凹的“商州系列”,莫言的“红高粱系列”,藏族作家扎西达娃的《系在皮绳扣上的魂》、《西藏:隐秘岁月》等。

《北方的河》是张承志的代表作之一,作品曾获1984年《中篇小说选刊》优秀中篇创作奖。《北方的河》几乎没有故事,是以主人公“我”的意识流向构成情节的。作品首先向我们展示的是一个浩大的空间——黄土高原,黄河和永定河的汇合处。黄河是“北方的河”的伟大象征和代表,黄河孕育了中华民族和中华文明,“北方的河”是我们民族的、历史的、文化的象征物。10多年前,“我”第一次来到黄河,黄河给了“我”父亲般的尊严和慈爱,得到过它伟大力量的赐予。当“我”再次扑入那被“晚霞烧红了的赤铜水般的黄河”,“我”又一次感受到了黄河父亲的博大和宽广,也暗示着“我”在辽阔的、奔流不息的黄河寻到了“我”的根。

电影《红高粱》剧照

[TS)]1985年以后,中国文学在外国小说影响下开始了自觉而轰轰烈烈的现代小说文体实验,也即所谓的“先锋小说”。代表作家作品,前期的有:格非的《褐色鸟群》,马原的《冈底斯的诱惑》、《西海的无帆船》、《虚构》、《涂满古怪图案的墙壁》等作品,莫言的《筑路》、《白狗秋千架》、《球状闪电》、《透明的红萝卜》、《红高粱》,残雪的《山上的小屋》。相对来说后期的有:孙甘露的《信使之函》、《访问梦境》、《请女人猜谜》、《我是少年酒坛子》,余华的《四月三日事件》、《河边的错误》、《现实一种》、《难逃劫数》等作品,北村的《逃亡者说》、《劫持者说》、《聒噪者说》、《孔成的生活》。

“先锋派”的艺术特征表现为反对传统文化,刻意违反约定俗成的创作原则及欣赏习惯,片面追求艺术形式和风格上的新奇;坚持艺术超乎一切之上,不承担任何义务;注重发掘内心世界,细腻描绘梦境和神秘抽象的瞬间世界,其技巧上广泛采用暗示、隐喻、象征、联想、意象、通感和知觉化,以挖掘人物内心奥秘,意识的流动,让不相干的事件组成齐头并进的多层次结构的特点,难于让众人理解。它包括了“象征主义、未来主义、达达主义、意象主义、超现实主义、抽象派、意识流派、荒诞派,等等”,其倾向就是反映现代西方社会中个人与社会、人与人、人与自然、个人与自我间的畸形的异化关系,及由此产生的精神创伤、变态心理、悲观情绪和虚无意识。

《兄弟》余华近作《兄弟》讲述了江南小镇两兄弟李光头和宋钢的人生。李光头的父亲不怎么光彩地意外身亡,而同一天李光头出生。宋钢的父亲宋凡平在众人的嘲笑声中挺身而出,帮助了李光头的母亲李兰,被后者视为恩人。几年后宋钢的母亲也亡故,李兰和宋凡平在互相帮助中相爱并结婚,虽然这场婚姻遭到了镇上人们的鄙夷和嘲弄,但两人依然相爱甚笃,而李光头和宋钢这对没有血缘关系的兄弟也十分投缘。

李兰去上海看病,而“文革”开始,宋凡平遭受了极其残酷的虐待,但他坚持给病中的妻子写信,隐瞒了事实真相,用想像出的美好生活欺骗着妻子,但最终仍然逃脱不了惨死的命运。李兰为宋凡平守孝,7年不洗头,而李光头和宋钢则在相互照顾中成长……

作者余华,浙江海盐人,1960年出生于浙江杭州,后来随父母迁居海盐县。中学毕业后,因父母是医生,余华曾当过牙医,五年后弃医从文,进入县文化馆和嘉兴文联,从此开始文学创作生涯。曾在北京鲁迅文学院与北师大中文系合办的研究生班深造,1984年开始发表小说。余华是中国先锋派小说的代表人物,与叶兆言、苏童等人齐名。作品有短篇小说集《十八岁出门远行》、《世事如烟》,长篇小说《活着》、《在细雨中呼喊》及《战栗》。

中国小说发展历程经历了一个漫长的阶段,而此时方兴未艾,在争鸣中继续发展着,在时代的浪潮中继续掀起一个又一个高峰。戏剧是舞台综合艺术的一种。广义的戏剧,指以语言、动作、舞蹈音乐、木偶等形式达到叙事目的的舞台表演艺术的总称。戏剧的表演形式多种多样,常见的包括话剧、歌剧、舞剧、音乐剧、木偶戏等,是由演员扮演角色在舞台上当众表演故事情节的一种综合艺术。狭义的戏剧,则专指以古希腊悲剧和喜剧为开端,首先在欧洲各国发展起来继而在世界广泛流行的舞台演出形式,英文为drama,中国称之为话剧。

在中国,人们提到戏剧时一般会想到传统戏曲和现代话剧。有关传统戏曲的相关问题在前文已有概览,此处不再赘述。本章所述“戏剧”盖指中国文学的新秀——话剧。

中国话剧的发展历史很短,一共才百年时间。早期话剧的雏形叫“新剧”,也叫“文明戏”、“文明新戏”,这种新式戏剧不同于中国传统的以歌舞表演为主要形式的戏剧,是受到西方现代话剧的影响和冲击形成的。最先开始“文明新戏”创作和演出的是十九世纪末上海的学生演剧。1899年,上海圣约翰书院的中国学生,编演了一出名为《官场丑史》的新戏。该剧描写一位乡下财主,到城里缙绅人家做客,见到豪华场面便不知所措,闹出了许多笑话,大丢其脸。此人回家后立志做官,居然捐得个知县。虽然,他也学得一些官场礼节,怎奈不会断案。后来终被革职,当场将官服剥下,而里面露出的仍旧是乡下人的土布衣衫。此时话剧仍处于一种“四不像”的照搬挪移阶段,不是真正意义的现代戏剧。

1906年底,一个旨在研究各种文艺的留日学生团体“春柳社”在东京成立,组织者是李叔同等一批留日学生,主要成员还有欧阳予倩、吴我尊、马降士、曾孝谷等。1907年,春柳社采用与中国旧式戏剧完全不同的对白、演出、服装道具、表现形式,相继演出了“新戏”《茶花女》、《猛回头》、《黑奴吁天记》等剧目,取得了意想不到的巨大成功,标志着中国现代话剧的真正开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