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一口气读懂中国文学史
8148300000020

第20章 史学双璧:《史记》与《资治通鉴》

受先秦叙事历史文学的影响而发展的中国史传文学,一直兴盛勃兴着。不仅有二十四史的恢弘巨制,也有各种自成一家的著作。而历数中国史传文学,又首推《史记》与《资治通鉴》两部。这两部史传巨篇,用鲁迅给《史记》所做出的高度评价“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来作概括,都是毫不为过的。

《史记》书影

《史记》是西汉著名史学家司马迁撰写的一部纪传体史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被列为二十四史之首。同时,《史记》也代表了汉代叙事散文的最高成就,开创了真正意义上的传记文学,并为其树立了一座难以企及的丰碑。

《史记》作者司马迁(公元前145年~公元前90年),字子长,左冯诩夏阳(今陕西韩城)人。司马迁的父亲司马谈任太史令,写古今通史的愿望没有实现,临终要司马迁完成其夙愿。司马迁发奋读书,游历祖国各地,搜集各地的风土人情和历史资料。在李陵一案中,司马迁被处以宫刑,在这种甚于死刑的对人格极大侮辱的刑罚下,司马迁虽然几度想自杀,但是最终还是坚强地选择了活下来,“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为了完成《史记》,司马迁选择了忍辱负重。

司马迁像

《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全书包括十二本纪(记历代帝王政绩)、三十世家(记诸侯国和汉代诸侯、勋贵兴亡)、七十列传(记重要人物的言行事迹,主要叙人臣,其中最后一篇为自序)、十表(大事年表)、八书(记各种典章制度记礼、乐、音律、历法、天文、封禅、水利、财用),共一百三十篇,五十二万六千五百余字。记载了上自中国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公元前122年),共3000多年的历史。作者司马迁以其“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识,使《史记》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它同时也是一部文学名著,是中国传记文学的开创性著作。它的主体部分是本纪、世家和列传,其中列传是全书的精华。刘向认为此书“善序事理,辩而不华,质而不俚”,与司马光的《资治通鉴》并称“史学双壁”。

在《史记》中,司马迁一直秉持着“实录”精神,秉笔直录社会历史现实。上至帝王将相、下至游侠倡优,都能够根据他们在现实社会中的实际行为进行褒贬,而不是单根据他们的社会地位来进行评价。对帝王将相的功勋德业,他会如实彰显,对他们的腐朽暴戾的一面,也不会刻意为取悦上位而隐瞒。对有着独特功绩的下层人民,司马迁也怀着欣赏的态度,如实记载他们对历史做出的贡献。他将“人”和“人性”的丰满复杂放到一个重要的位置,认清不能用单一的态度来判定一个人的功过,所以对笔下的历史人物既爱憎分明、又客观公正。

鲁迅先生称赞《史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可见除了史学价值之外,《史记》的文学价值也值得称颂。司马迁本人具有浓厚的诗人气质,他著书立说也更多的是为了抒发情怀,所以他的叙事态度和叙事手法都富有很强的文学性。《史记》中有许多栩栩如生的历史故事,这些故事有完整的起因、发展、高潮、结果,在写实的史实中贯穿了传说故事中的虚构细节,从而使故事更加生动丰满,戏剧冲突更加紧张激烈,文章也更有张力。这正是史家笔法和文学笔法综合运用的结果。

另外,在人物形象的塑造方面,《史记》也获得了巨大的成功。《史记》中的人物数量十分庞大,出场过的人物不计其数,而以个别有特点的人物为中心的纪传体体例中,形形色色的人物不同的个性特点都能得到充分的展现,司马迁总是将人物放在具体的历史事件中、在矛盾冲突中展现这些人物的性格。这些形形色色的人物有的是历史上著名的帝王,有的是公侯将相,有的是良臣谋士,还有市井倡优,甚至是历史上的败徒,但是,这些人物在历史上都曾经鲜活地存在过,都有着个体强烈的生命力和某方面过人之处。这些人物构成了丰富多彩的人物画卷,也构成了《史记》的浪漫色彩。

《史记》之后,纪传体文体正式确立下来,而后世的史传文学在追求史实性或文学性时,再也无法超越《史记》双管齐下的光辉。《史记》影响着后世的散文、戏剧、小说等多种问题,在历史与文学上都成为了一座丰碑。

与《史记》并称“史学双璧”的是北宋时期司马光所著的《资治通鉴》。《资治通鉴》是北宋著名史学家、政治家司马光和他的助手刘攽、刘恕、范祖禹、司马康等人历时十九年编纂的一部规模空前的编年体通史巨著,共294卷,记载的历史由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写起,一直到五代的后周世宗显德六年(959年)征淮南,计跨16个朝代,共1363年的逐年记载详细历史。

《资治通鉴》的作者司马光,北宋时期杰出的史学家、散文家,今山西运城地区人。司马光在幼时就以“司马光砸缸”的事迹显现出其聪慧过人的一面,其后勤奋努力、为人谦恭。为政时强烈反对王安石变法,上疏请求外任。熙宁四年(1071年),他判西京御史台,自此居洛阳十五年,不问政事。这段悠游的岁月司马光主持编撰了294卷300万字的编年体史书《资治通鉴》。司马光从发凡起例至删削定稿,都亲自动笔,不假他人之手,为这部史书可谓耗尽心力。在《资治通鉴》成书后不到两年,便积劳而逝。

涵芬楼宋刊本《资治通鉴》《资治通鉴》的中心思想是力维正统,排斥异端,强求一律。书中的史实都是司马光等编纂人员搜集了大量资料、反复考证而得,具有很高的史学价值。同时,《资治通鉴》在写人叙事方面栩栩如生、形象生动,在史传文学中文学价值也较高。从史学价值来看,读《资治通鉴》有助于我们以史为鉴;从文学价值来看,读《资治通鉴》也是一部极具欣赏价值的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