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小说风云塘马
8147000000084

第84章 (7)

“2. 正规部队抽派一些干部到地方上去,但这是次要的。因为我们的干部本来很缺,当时十八旅缺干部时,把彭冲,谢镇军等同志都要去了,我们现在调张开荆来,张迟迟未来,我们本身也缺干部。

“3. 各县办短期训练班。

“各县应自己组织训练班,我们教导大队可以帮助,教导大队学员毕业后可以调少量的人充实到地方武装的干部中,由他们来培养更多的民兵或干部。

“4. 地方武装的巩固和训练问题。

“(1)不脱离生产的队伍,应分别进行训练,定期会操。

“(2)脱离生产的地方武装可参加正规部队,相对集中,一个月集中一个营或两个营轮流整训。这次在黄金山一带,我们就训练了地方武装。

“(3)有计划配合正规部队和自动地积极地进行对敌人的战斗行动,这是最好的办法,但千万要慎重。

“六、地方武装的政治文化宣传工作……”

写到此,他停下了笔,看了看手表上的时针已指向下午一点半了。

他沉思片刻,便在纸上写道:“此内容十分重要,没有宣传,在苏南地方武装难以开展,更谈不上发展。此问题,由廖海涛同志作专题报告……罗忠毅 一九四一年十一月二十七日。”

他缓缓地放下笔,端起茶缸去喝水,猛觉水又凉了,他把凉水倒掉一些,又提起热水瓶往搪瓷杯中冲上了一些开水,杯中的热水冒着热气,晕化了他那刚毅的脸庞。

他忽然想起这样的会议也应该让旅部的主要干部来参加,他便叫来警卫员去转告廖海涛,通知十六旅主要的军政干部也参加下午的会议,这样讨论起来更有针对性。

廖海涛回到旅部政治部,他感到有些疲劳,上了二楼,打开油漆剥落、色泽灰黑的抽屉,取了一包茶叶,从热水瓶里倒了一些并不太热的白开水,那茶叶末急速地在碗里旋转起来,他又从身上摸了一支烟,轻轻地抽了一口,伸了一个懒腰,舒展了一下身子。

他感到疲劳,侧着身子躺在床上。

好在地方财经工作有了眉目,地方武装斗争的发展也有了初步的计划,再过一两天,会议便将结束,到年底可以完成初步的计划。那么在一九四二年就可以完成给军部的报告中提出的预定任务,那就是:“计划一九四二年创造三个主力兵团,四十六、四十七、四十八团一千五百人,三个游击兵团每团八百人,旅部直属部队保安司令部在内总计八千人,县区乡及外围武装在外。”

一想到此,廖海涛眼前一亮,倦意顿消。

他翻身下床,推开窗户,朝东瞭望起来。但见天色阴沉,灰蒙蒙一片,布满厚重浓云的天空似一只巨大的盖子,要遮住大地的一切。大地上的一切呈灰色状,却格外地富有生机,顽强地直视着天空。枯树、寒塘、衰草、田垄、村舍似围绕一个圆点,紧紧地收拢在一起,意欲冲破那沉重的盖子。

总之,一切显示着一股冲天的力量。

廖海涛感到野外的一切有一股力量呈螺旋式地在升腾……

时间不等人呀,塘马地区不可能长期处于平静之中,乘现在相对平静的时期,抓紧开会,先解决财经和地方武装的问题。这两个问题解决了,十六旅在苏南的局面将会出现一个新的面貌……

廖海涛收回视线,转向屋内,屋内光线阴暗。

是视觉上一时不适应,还是屋内的空间过于狭小,他的心境骤然又变得沉重起来。对于这种瞬间转换的心境,他一时弄不清是什么原因。

他习惯性地踱着步,有意无意地看着墙上的木墙板。苏南富户经常用木板护着墙体,这木墙板黑糊糊的,年代已久远,那是炊烟和灰尘浸染所致,墙板宽阔而又平坦,上面曾贴了许多年画,这年画一年年贴一年年撕,未曾撕尽的相互叠加着,有一种少有的厚重感。刘正兴把最好的二楼房间让给廖海涛居住,把墙上的陈年画像撕尽,只保留了那些小小的火柴盒般大的木刻画,那时儿子伙根贴在上面,虽然不起眼,但颇有意味,廖海涛在工作之余喜欢看着那些彩色的小画片,并作一些审美的遐想,上面有“武松打虎”、“三打白骨精”、“桃园三结义”之类的画……

今日廖海涛却不像往昔那样走到这些小年画前去品味、去遐想,而是径直去观看自己用毛笔书写的贴在墙上的那首诗,那是陈子谷的《茅山下》,是他十分喜爱的诗作。

廖海涛读过私塾,读过上杭中学,在石铭小学做过老师,酷爱诗歌,也作过一些诗作,有名的如赤山大捷后书写的那份力作,“坚持江南抗敌军,日寇惊呼胆寒心,赤山之战缴敌炮,茅山烽火震南京。”此作曾登在二支队的《火线报》上,广为传诵。进入茅山,日夜奋战,许许多多东西值得抒写,他也想挥毫抒怀,但戎马倥偬之际,繁重的政治工作,使他没有机会去写作,只是乘隙读一些战士干部的诗作,给他影响最深的就是陈子谷的那首诗,在干部会议上,他多次用带有浓重上杭口音的普通话朗诵那激人奋进的诗作。

“别回顾你脚边的黑影,请抬头望前面的朝霞,谁要自由,谁就要付出血的代价……”每读到此,他壮怀激烈,热血奔涌,内心涌起壮美的感觉,为了崇高的理想,甘愿付出一切,他又用极其真挚的情感高声朗诵“茶花开满在山头,枫叶红通了原野,别嗟叹道路的崎岖,我们战斗在茅山下”。在场的人在廖神采飞扬、声情并茂的朗诵下深受感染,廖每每朗诵到此,眼前便会浮现出进入江南奋战在茅山下的一系列画面,山川、江河、大地在脑海中回旋,村庄、人群、战火在眼前闪烁,是呀,多美的江南,多好的百姓,岂能让敌寇来践踏。

进入塘马后,为了时时激励自己,他把这首诗抄录下来,贴在了二楼的木墙上,廖的毛笔字在二支队中是出了名的,其字骨架严谨,笔锋饱满,遒劲有力,有一股强烈的气势,进入江南的四个冬日,他居住的村庄百姓都请他写门联。

他清楚地记得,他把宣纸铺在八仙桌上,用毛笔蘸上浓墨,一气呵成,最后书上“廖海涛手书”五字,待墨迹晾干后和李英一道把它贴在了二楼的墙上。

有意无意间会经常对那贴在墙上的诗作投去深情的一瞥,但近来的工作实在太忙,短短的几天,发生了许许多多的事情,罗福佑出逃、四十八团干部调整、苏皖区党委召开财经、地方武装工作会议……他发现自己已有好几日没有看那诗作了,今日一见,感到格外的亲切,他仔细端详着上面每一个字,认真品味着那些催人奋进的诗句……

他觉得有些奇怪,好像这些诗作是第一次所见,又好像在哪儿见过,刹那间,觉得既陌生又熟悉,以往的那份感觉似乎只有了淡淡的印记。

他觉得有些奇怪,也许这几日太疲劳了,才产生这样的感受,他揉了揉眼睛,上前一步,认真端详起来,突然间,整个诗作的字迹模糊起来,稍顷,两句诗突然清晰起来,并发出闪闪的金光,“谁要自由,谁要付出血的代价”。

廖海涛一惊,刚想看透明白,咚咚的脚步声把他的视线移向了楼梯口,廖一看,警卫员上来了。

警卫员说罗司令要求下午十六旅军政干部都参加会议,廖点了点头:“对!这样更好。”

下午两点旅部关于地方武装工作的会议继续召开,由于旅部的主要干部也列席参加,大祠堂里的气氛更为热闹,虽然时近初冬,天气有了几分寒冷,但祠堂的四周却洋溢着阵阵的热浪。

罗忠毅作完关于地方武装的报告后,廖海涛接着作了关于地方文化政治宣传的报告。这份报告也是中午急急草就而成,但由于廖本人对这方面有着丰富的经验,加之上午刘一鸿畅说了自己的一些看法,所以廖海涛在政治部居地一挥而就。待罗忠毅的报告一完,廖海涛那洪亮的嗓音便回荡在塘马祠堂的每一个角落。“同志们,现在我代表新四军六师十六旅作《关于开展地方政治文化教育宣传的报告》,今年九月十日,中央发了一份指示,名叫‘中央关于发展文化运动的指示’,指示中指出‘须知对于广大人民群众,对于在军队中、政府中、党部中、学校中、社会中的广大中小层人物,如果不在思想上引起一个变化,则政治上的根本变化或彻底好转(即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权),是不可能的……在这里我们有全部权力来推行全部文化运动。

我各地党部与军队政治部应对全部宣传事件,教育事业与出版事业作有组织的计划与推行,用以普及与提高党内外干部的理论水平及政治水平,普及与提高抗日军队、抗日人民的政治水平,要使各根据地上干部军队与人民的理论政治及文化水平高于广于全国各地……’,同志们,我们新四军为了民族生存,社会解放,浴血奋战于大江南北,除了军事上打击日寇外,从没有忘记在文化战线上进行对敌斗争。我们的军队在这方面作出了很大的贡献,旅部政治部出版了《火线报》,太滆出版了《抗战报》,溧阳出版了《青年团结报》,二游击区出版了《民众报》,苏南党政军机关报小册子《江南通讯》。

在纪念鲁迅大会上成立了苏南文化协会,我们也成立了《火线剧社》,在塘马演出了《前路》,在戴巷演出了《文件》。这一切均已表明,我们在抗敌文化宣传方面作出了巨大贡献,但是我们的地方武装斗争中还没有充分开展文化政治宣传,如果我们这一斗争开展得不充分,那么我们就不能持久地充分地鼓励广大的人民群众,地方武装斗争也就难以蓬勃发展,抗战也将变得无比艰难,因为抗战是全民族的抗战,必须依赖广大民众。只有有效的文化政治宣传才能最广泛地激发人民的斗志,才能形成真正的人民战争……”廖海涛的一番演讲,引起了与会者的热烈掌声,一些原先只注重地方军事斗争,忽视地方文化斗争,或没有完全搞清地方文化开展与军事斗争关系的同志经此一说,都竖起耳朵,用心地听着,担心漏掉什么似的,忙用笔在笔记本上记着。

“明白了地方文化宣传的目的意义后,我们必须大力从事这项工作,同志们要问,这样从事这项工作,过去这方面在苏南主要是军队完成,现在要地方政府完成,那该怎么做,我认为可以仿照部队的宣传工作去做。

“第一,我们必须建立宣传部。

“第二,我们必须要有明确有效的宣传内容。”

“我们应宣传些什么呢?”廖海涛放下手中的稿子,轻轻地喝了一口白开水,门外传来了呼呼的风声,天色渐渐阴沉起来,看样子天要下雨。

“我们宣传的内容 1. 暴露日寇的残暴行为以及日寇‘以华制华’的阴谋,提高民众对敌仇恨心; 2. 揭露亲日派、投降派的反共阴谋及国民党当局一再奉行的反动政策……”廖海涛的声音在塘马祠堂回荡。

“3. 采用灵活多样的宣传样式,这一点我们以后可以请旅政治部宣教科长许彧青作专题讲解,我在这里作一个大概的介绍……

“这方面我们十六旅开展得有声有色,我们有两次话剧表演,一次是在塘马,有乐时鸣创作,徐若冰、屈平生演出的《前路》,一次是在十一月七日纪念苏联十月革命,由战地服务团演出的《文件》。至于教唱、演唱歌曲,那更多。如潘吟秋,陆容,史毅,夏希平,徐若冰,骆静美,洪涛等人,多次对战士、群众演唱歌曲,许彧青、田芜创作的《十六旅旅歌》,袁文德,夏希平演得活报剧,这里就不再指出。…… 4. 绘画宣传,绘制各种漫画、油画,出版画报,举行胜利品展览会,利用俘虏演说……王直同志的漫画就很有感染力,形象直观为群众喜闻乐见,昔日二支队敌工科科长谢镇军教育俘虏,利用俘虏教育群众,效果特佳……

“5. 定期开办训练班……同志们,地方政治文化宣传工作是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这项工作的意义在目前有头等重要性,因为它对地方武装的发展及新四军正规部队的发展,对苏南的抗战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切不可等闲视之,我的报告完了。”廖海涛洪亮的嗓音一落,下面是掌声一片。

大会本来是作完一个报告,便进行一番讨论,但是考虑到时间有限,改为作完所有报告然后进行讨论,所以罗、廖报告完后,便是最后一轮报告,是张其昌作关于如何解决地方财经供给的报告。

张其昌刚开了头,祠堂门外传来急促的脚步声,罗忠毅的警卫员陈阿根快步走进会场,找到了政治部组织科长王直,轻声地在王直身边耳语几句,王直一听忙向罗、廖请假,说戴巷有人来送信。罗、廖点头后,王直走出门外,几分钟后,王直匆匆返回会场,在罗、廖身边轻声耳语几句,罗、廖神色顿时一变,忙向与会人员解释有急事,需出去一下,会议临时由许彧青主持。

罗、廖匆匆离开会场,漾起一层涟漪,与会者看见罗、廖神色凝重,预感到发生了大事,但张其昌的报告极其重要,又慢慢地安静下来,聆听张其昌的报告,张其昌不紧不慢地作着关于地方财经供给的报告。

天色更加灰暗了,风儿更大了,淹没了张其昌的讲话声。

情报,又是一份情报,从金坛交通站转来。交通员急速从金坛城赶到戴巷,李钊急命茅山湖西保安司令部通讯员把情报转到旅部,王直接到情报后交给罗、廖首长。

情报很简单,“日军在金坛城增兵,又闻薛埠日军也在增兵,并扬言南下,目标不明,望首长注意敌之动向,十一月二十七日。”罗、廖看着这张小纸条,双眉紧皱,沉思起来。

罗、廖二人径直来到村东司令部,两人走上二楼的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