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战坦克与轻型坦克
“陆战之王”有一个庞大的家族,家族成员有着大体一致的外貌,从外观看上去都有装甲履带和炮塔,也有着相同的五脏六腑,都由武器系统、推进系统、防护系统、通信设备、电气设备以及其他特种设备和装置组成,但它们却各有不同的本领。
一、概况
20世纪60年代以前,人们按战斗全重、火炮口径将坦克分为轻、中、重型。轻型坦克重10~20吨,火炮口径一般不超过90毫米;中型坦克重20~40吨,火炮口径最大为105毫米;重型坦克重40~60吨,火炮口径最大为122毫米。20世纪60年代以来,人们将坦克按用途分为主战坦克和特种坦克。主战坦克取代了传统的中型和重型坦克,是现代装甲兵的主要战斗兵器,用于完成多种作战任务。特种坦克是装有特殊设备、担负专门任务的坦克,如侦察、空降、扫雷、架桥、水陆两用和喷火坦克等。(图49)
二、主战坦克
主战坦克是20世纪60年代以来人们对重型坦克和中型坦克的统称。现在,世界各国普遍停止了传统重型坦克的生产,因而现代意义的主战坦克主要是中型坦克。到目前为止,主战坦克已经发展到第三代。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在军事领域的广泛应用,主战坦克的技术含量和作战性能都取得很大提高,各代之间也呈现出明显的质的差异。
第一代主战坦克的主要车型有:苏联T-54中型和T-55中型坦克、T-10重型坦克,美国M47中型和M48中型坦克、M103重型坦克,英国“百人队长”中型和“征服者”重型坦克,日本61式中型坦克等。其主要特征:(图50)
一是火炮口径为90~105毫米,重型坦克为120~122毫米;穿甲弹可侵彻150~200毫米钢板,破甲弹可侵彻约200毫米;有的装备旋转稳定式超速脱壳穿甲弹、破甲弹和碎甲弹;静止坦克对固定目标的首发命中率为50%,而行进间则不能射击;对固定目标的反应时间在15秒以上,直射距离为800~1000米。少数坦克采用火炮双向稳定器、红外夜视仪、合像式或体视式光学测距仪、机械模拟式弹道计算机等;具有一定夜间作战能力,其主动红外瞄准具的瞄准距离为800米。(图51)
二是首装甲厚度为76~127毫米,倾角55~60度;铸造炮塔多数为半球形,前部装甲厚度110~200毫米;装甲为均质钢板或铸钢,防穿甲弹和破甲弹的能力均为200毫米左右,防坦克被击中后因车内油料着火和弹药起爆而造成的二次效应能力差;基本不具备三防能力,只有少数坦克开始采用三防装置和自动灭火装置,其性能不够理想。
三是采用汽油机或柴油机为动力装置。中型坦克的发动机功率为382~596千瓦,单位功率为9~13千瓦/吨,最大速度34~50千米/小时,最大行程100~175千米;重型坦克的发动机功率515~596千瓦,单位功率9~10.7千瓦/吨,最大速度34~45千米/小时,最大行程130~350千米。坦克速度从0到32千米/小时所需的加速时间为24秒左右,平均速度20~25千米/小时;无地面导航设备,不能远距离机动。
第二代主战坦克发展于20世纪60年代,主要车型有:苏联T-62,美国M60、M60A1、A2、A3,联邦德国“豹”I、“豹”IA1、A2、A3和A4,英国“奇伏坦”,法国
AMX-30、AMX-30B2,瑞典的S式,瑞士Pz61和Pz68,以色列“梅卡瓦-1”,印度的“常胜者”。其主要特征:(图52)
一是除苏联T-62为滑膛炮外,均采用线膛炮;口径为105~120毫米(美国M60A2坦克安装152毫米火炮一导弹两用武器除外),普遍采用了脱壳穿甲弹、空心装药破甲弹和碎甲弹;穿甲弹可侵彻200~300毫米钢板,而破甲弹可侵彻300~380毫米;静止坦克对固定目标的首发命中率为50%,但在行进间不能准确射击;对固定目标的反应时间在10秒以上,直射距离为1000~1500米;采用火炮双向稳定器、光学测距仪、红外夜视、夜瞄仪器;有的还安装了激光测距仪和机电模拟式弹道计算机;有些坦克(如S坦克)还采用了自动装弹机和自动抛壳机。(图53)
二是采用均质装甲,防穿甲弹能力为300毫米左右,防破甲弹能力达500毫米左右。通过降低车高,改善了防弹外形。如英国“奇伏坦”坦克为控制车高,驾驶员在半仰卧状态操纵坦克;又如瑞典S坦克放弃了传统的旋转炮塔设计方案,把火炮同车体刚性地固定在一起。防二次效应能力较差,但有三防装置;不过,这种装置不能防中子弹爆炸时产生的快中子流和原子弹爆炸时产生的电磁脉冲。
三是普遍采用大功率柴油机或多种燃料发动机、双功率流传动装置、扭杆式独立悬挂装置。瑞典S坦克则采用了可调节车高、车姿的液气式悬挂装置;发动机功率427~610千瓦,单位功率9~15.4千瓦/吨,最大速度50千米/小时,平均速度25~32千米 / 小时,速度由0到32千米/小时所需的加速时间为12~16秒,最大行程300~600千米。
第三代主战坦克发展于20世纪70年代。主要车型有:苏联T-64、T-72、T-80、T-80U、T-80UM、T-80U、
MLT-90、“黑鹰”;美国M1A1、M1A2;德国“豹”Ⅱ;英国“挑战者”;法国“勒克莱尔”;日本74式、90式;以色列“梅卡瓦”Ⅰ、Ⅱ;印度“阿琼”;意大利C1;瑞典Strvl22;乌克兰T-80UD、T-84;巴西“奥索里奥”;波兰Pr-90;南非“号角”等。其主要特征:(图54)
一是火力强大。大多采用120毫米或125毫米口径的高膛压滑膛炮,有的坦克炮有自动装弹机,发射弹种有尾翼稳定的长杆式脱壳穿甲弹和多用途弹,有的还可发射反坦克导弹;脱壳穿甲弹初速达1650~1800米/秒,在一般射击距离内,可击穿500多毫米厚的均质钢装甲,多用途弹可击穿600毫米的钢装甲,且兼具杀伤爆破弹功能;静止坦克对固定目标的首发命中率为85%~95%,行进间对活动目标的首发命中率为65%~85%;对固定目标的反应时间为4~7秒,对活动目标的反应时间为7~10秒,直射距离1800~2200米;普遍装备了以电子计算机为中心的火控系统,包括数字式火控计算机及各种传感器、激光测距仪、微光夜视仪或热像仪等,火控计算机用微处理机作中心处理装置,传感器可自动输入多种信息,供计算火炮瞄准角和方位提前角之用;火炮俯仰角为-6~20°,火炮与炮塔为电液或全电式驱动,炮塔最大回转速度0.393~0.995弧度/秒;夜间作战能力强,其热像仪瞄准具的瞄准距离达3500米。(图55)
二是防护力强。除改善防弹外形、降低车高和加大前装甲倾角外,还采用金属与非金属复合装甲,如英国的“乔巴姆”装甲,美国的贫铀合金装甲等,在车体两侧挂装屏蔽装甲,有的挂装了反应装甲,正面可防御垂直穿甲能力为500~600毫米的反坦克弹丸的攻击;车内装有自动灭火抑爆装置、三防装置,有的在乘员室的装甲内表面附设有削减中子流贯穿的防护夹层,还装有烟幕装置及其他伪装器材与光电对抗设备;主动防护更胜一筹,如俄军的“德罗兹德”主动防护系统,可在来袭导弹命中坦克前便把它消灭掉;美国、以色列等国也在主动防护方面不断取得积极成果。
三是发动机功率大,机动性高。多采用废气涡轮增压、中冷、多种燃料发动机,有的采用了电子控制技术,有的坦克安装了燃气轮机;发动机功率多为883~1103千瓦;从0到32千米/小时的加速时间只需6.1秒;传动装置多采用电液操纵、静液转向的双功率流动液行星式,功率密度高,单位功率多为20千瓦/吨左右,最大速度55~72千米/小时,越野速度30~55千米/小时,最大行程300~650千米;越野能力强,最大爬坡度约为30°,越壕宽2.7~3.15米,过垂直墙高0.9~1.2米,涉水深1~1.4米;装有陆地导航设备,能大纵深运动而不迷航。
三、轻型坦克
轻型坦克是一种小型的坦克,重量一般在20吨以下。轻型坦克便于运输,可用飞机把它们空运到敌后,能够迅速投入战斗。轻型坦克是战场轻骑兵,1983年秋天,美国派出的2支特混舰队驶离了美国东海岸。第二天凌晨,舰队驶抵加勒比海上的岛国格林纳达附近海域。(图66)
随着美舰队指挥官的命令,2架攻击型直升飞机从甲板上腾空而起,飞向格林纳达的珍珠机场。守卫机场的古巴军队发现美国直升飞机后,立即用高射炮和防空导弹向它们射击。可是,古巴军队的防空火力点立即被随后从美国航空母舰上飞来的A-7攻击机摧毁了。接着,几十架满载全副武装美军的直升飞机降落在珍珠机场上。美军冲出直升飞机,向古巴军队扑去。经过激烈的战斗,美军全歼古巴守军,占领了机场。
美舰队指挥官接到美军占领珍珠机场的报告后,立即命令,“支奴干”运输直升飞机吊起“谢尔登”轻型坦克,飞向珍珠机场。在珍珠机场上空,一架架“支奴干”直升飞机稳稳地把轻型坦克放到地面上。(图
这支从天而降的坦克部队随即离开了机场,神不知鬼不觉地快速向格林纳达首都圣·乔治城推进。当守卫圣·乔治城的古巴军队突然见到美军坦克部队出现在他们面前时,顿时慌了手脚。美军很快就击败了守敌,攻陷了圣·乔治城。
特种坦克
特种坦克意指装有特殊装备,负担专门任务的坦克。 特种坦克包含:两栖坦克、扫雷坦克、架桥装甲车、以及第二次世界大战曾出现过的喷火坦克。目前较常见到的是扫雷坦克及架桥装甲车,扫雷坦克就是装有扫雷装置的坦克,而扫雷装置一般有滚压式、挖掘式、火箭爆破式三种。
喷火坦克,是用火焰作为杀伤敌人的武器,以其喷出的高达800℃~1100℃的火柱,吞噬敌人的碉堡、堑壕、建筑物和装甲车辆,这种喷火坦克又被人们称为“霹雳火神”。
一、喷火坦克
喷火坦克,其实并不神秘。1990年版的《中国军事百科全书·装甲兵技术分册》对喷火坦克的解释就是:“装有喷火装置的坦克。用于在近距离内喷射火焰,杀伤有生力量和破坏军事技术装备等。有些喷火坦克以喷火器为主要武器;有些以喷火器为辅助武器;有的采用专门的喷火器塔,必要时可卸下喷火器塔,换装上原有的坦克炮塔。坦克喷火装置由喷火器、燃烧剂贮存器、高压气瓶或火药装药、控制器等组成。”
1935-1941年,在意大利埃塞俄比亚战争中,意军首次使用喷火坦克。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喷火坦克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主要有德国三号,英国“鳄鱼”喷火坦克等。这些喷火坦克,携带喷射燃料200~1800升不等,可喷射20~60次,喷火距离60~150米。战后,美国以M4A4、M5A1、M48A2等坦克,改装成多种型号的喷火坦克,有的曾在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中使用。70年代以后,喷射距离已超过
200米。(图
喷火器的燃料,可以装在车体内,也可以装在特种挂车上。美国M4喷火坦克保留原有火炮,在车体左前方装一个喷火器,喷火器喷射距离80至140米,喷火持续时间为120秒。
喷火坦克的作战用途,也是极其明显的。进攻时,喷火坦克可用于为部队开辟通路,扫除进攻途中的火力点;防守时,可为前沿防守部队设置层层火障,用来对付突击步兵,可以迅速瓦解敌军的抵抗意志,常常能起到“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作用。在二战期间,苏德两国都生产了不少喷火坦克。美军在越战中,也曾经使用喷火坦克,之后世界各国逐渐淘汰了喷火坦克。7)
二、无炮塔坦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