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陆战之王——坦克
8144500000013

第13章 坦克经典战例(1)

一战坦克战例

1916年夏,英军在法国索姆河的进攻成为历史上最血腥的战斗,在这次战斗中,“马克”1坦克投入了使用。这是世界第一次使用坦克作战。英军向前线总共投入了49辆“马克”1坦克。英军“马克1”坦克开始嘎吱嘎吱地向德军阵地驶去,德军士兵还没来得及搞清这是怎么一回事,“怪兽”突然喷火。一些德军士兵立即倒在血泊之中。其余德军士兵惊恐万状,纷纷逃离战壕,争先恐后地向后方跑去。受到坦克第一次作战成功的鼓舞,英军开始大力投入坦克作战,逐步改变了地面战的僵局。由于坦克的出现,一战盛行的专门对付步兵的战壕战逐渐走向衰落。与此同时,深受坦克打击之苦的德军不得不开始琢磨新的反坦克武器。

一、坦克第一次大亮相:康布雷战役

1917年9月,法比边境面临德军强大的压力。英国第三集团军司令宾爵士奉命发动一次进攻,试图把德军从法比边境引开。宾爵士综观战局形势决定采纳参谋长富勒的建议,动用装甲部队,发起一次坦克战。(图

当时的坦克有一定局限性,那就是在泥沼中行进困难,富勒开始寻找能大量部署坦克的有利战场,他找到了康布雷。康布雷位于法国西北部,南面的土地开阔平坦,地形非常适合坦克作战。而且德军在康布雷的兵力不到两个团。为了达到奇袭的效果,直到康布雷战役开始前两个星期,军队才开始集结。直到攻击开始前两天,土兵对战斗是否使用坦克还是一无所知。英军的保密工作做的十分到位。英国士兵,在1000门大炮的支持下,对不到两个团的德军发动了进攻。

在此次战役中,英军采用了坦克突破堑壕的新战术。坦克以3辆为一个战斗单元,第一辆坦克突破德军的铁丝网工事后,并不急于突破堑壕,而是迅速转向,平行于堑壕机动,以侧面的机枪为后继坦克做掩护;接着,第二辆坦克沿着第一辆坦克开辟的道路进入第一道堑壕和第二道堑壕的中间地带,对两边的敌军进行射击;随后,第三辆坦克也如法炮制,对第三道堑壕里的德军进行攻击。根据这一战术,步兵也被分为三拨;一拨紧跟坦克,对堑壕里的敌军进行清除:第二拨负责填埋壕沟,为坦克前进铺平道路;第三拨则负责警戒。如此这般,坦克与步兵的攻势如潮水一般,循环向前推进,绵延不绝。(图130)

这一战术的采用让英军坦克获得了前所未有的胜利。康布雷战役第一天,英军就向纵深推进了10公里,俘获了500名德军。这是开战3年来英国人在西线推进最快最远的一次。但是,英军指挥官没能及时扩大战果。德国援军赶到后发起猛烈反攻,收复了英军占领的所有土地。

康布雷战役是大规模使用坦克的第一个范例,对于军事学术的发展有重大影响。步兵与坦克协同动作原则和对坦克防御原则的形成,以及精密法决定开始诸元的炮兵射击方法的产生,均与这次战役有着密切的联系。这次战役被后人公认为是合同战术(多兵种协同作战)形成的重要实战标志。

二、坦克对决:维莱-布勒托纳坦克战

在维莱-布勒托纳地区的坦克对抗中,德军发动的“米夏埃尔行动”的第一次攻势取得了成功。

这次战斗是世界著名军事家鲁登道夫指挥生涯的得意之作。德军在8天时间向前推进了60多公里,打破了英德双方长期的对峙局势。一支突进的德军甚至从英军那里缴获了200万瓶威士忌酒,令英国人颜面尽失。更重要的是,在首次攻势中,英军伤亡16.6万多人、法军伤亡7.7万人。另外,有7万余英法军队官兵成为了俘虏。(图

对手的这场胜利,让鲁登道夫的心里很不是滋味。他既为夺取了许多协约国军队阵地高兴,也为德军坦克分队首次参战就发挥了作用而激动,可他满怀担忧的是,德军在此次作战中付出了伤亡23.9万人的沉重代价,加上协约国的新式坦克性能比德军的要优异许多,双方此后再次进入对峙状态。

1918年4月上旬,美国的大批援军即将抵达,这意味着协约国的力量将由此得到进一步的提升。鲁登道夫心里心急如焚,开始思考新的战术。在此期间,英军在亚眠东南部发动了几次反攻,但是都被德军第二军团击退。鲁登道夫于是下令第二军团司令马维茨将军充分使用坦克分队,一定要抓住乘势发动进攻。

4月24日,在亚眠附近的维莱-布勒托纳地区,马维茨军团向英军阵地发起了猛烈攻击。马维茨将军命令坦克队进攻英军在维莱-布勒托纳南部的阵地,坦克队3个分队本来拥有15辆“A7V”坦克,但是因为其中的2辆出了故障,当时只有13辆投入了战斗。

正当德军的“A7V”坦克向英军阵地发起冲锋时,英军并没有用炮火和反坦克枪阻击德军坦克,而是派出己方的坦克去迎击。于是,世界战争史上的第一次坦克战就此发生。(图132)

英军派出迎击的是3辆“马克”Ⅳ型坦克和7辆“赛犬”A式中型坦克。由于当时的指挥和观察还存在很多不同方面的问题,战斗状态很是混乱,双方的坦克都是在摸索中寻找着对手开战。战斗中最为精彩的一部分是德军1辆“A7V”坦克和英军3辆“马克”Ⅳ型坦克的激烈战斗,7辆英军“赛犬”坦克则与德军1辆“A7V”坦克搏杀在一起。因为受到地形不平和观察范围有限的影响,对抗的进程十分缓慢,直到很晚才各自退回。

英军“赛犬”A式中型坦克在这次坦克对抗战中的表现远远不如德军“A7V”,虽然英军“赛犬”A式中型坦克有速度快、机动性强的特点,但是它的机枪对“A7V”并不能构成任何威胁。参战的7辆“赛犬”有1辆被“A7V”击毁,3辆被击伤,而参战的13辆“A7V”坦克仅有3辆被击伤。德军的“A7V”的火力显示了力量,德军“A7V”坦克的57毫米火炮击毁了百米外的1辆英军雌性“马克”Ⅳ型坦克。另1辆英军雄性“马克”Ⅳ型坦克见状赶来为同伴报仇,向德军“A7V”坦克发射了3发57毫米炮弹,将这辆“A7V”击伤,但是却没有能够穿透装甲。

经过维莱—布勒托纳坦克战之后,鲁登道夫更加感觉到了坦克对于作战的重要性正在逐日提高,也让他更加为德军坦克在性能和数量上处于劣势而满怀忧虑。1918年8月8日,德军以惨败而 告终,而鲁登道夫再次把失败的原因归结到坦克的身上,他说:“缺乏能大量集中使用的轻型坦克,是德军战败的重要原因。”

二战及以后坦克战例

现代坦克普遍比二战时的坦克要长,车体也要宽大很多,而且设计的也是很有根据的,比如履带长度,宽度等。在未来战场上,坦克这种近距离格斗的武器的地位将会越来越低。第一次海湾战争中伊拉克的坦克部队大面积被美军远距离武器摧毁便证明了这个问题。所以,现在各国对坦克的发展都没有以前那么高的兴趣了,但是,作为一种主战兵器,我们相信,未来的坦克一定会是有所创新的,让我们一起期待。

一、“闪电战”中的德国装甲部队

在康布雷战役中,坦克的巧妙运用使英军取得了十分重大的胜利,但英国军事理论家富勒的装甲战思想在当时的英国依然不受重视。不过很多有远见的军官还是窥见了坦克的巨大威力,诸如法国的戴高乐、美国的巴顿、俄国的朱可夫等。尤其是德国的古德里安,他把富勒的机械化战争理论作了进一步发展,提出了装甲部队必须独立编成,并集中运用的原则,而不是简单地分散配属给步兵部队。在希特勒的支持下,古德里安一手打造了威震世界的德国装甲部队。二战期间,富勒的思想被古德里安变为现实,德国坦克横扫欧洲,闪电战威震世界!

1939年德国入侵波兰,揭开了第二次世界大战欧洲战争的序幕。9月1日凌晨4时,德军53个师(其中有7个装甲师,8个摩托化师),2800辆坦克,6000门火炮,2000余架飞机,40艘舰船,从西南、西北和北部兵分3路,对波兰发动突袭。当时德军的坦克以Pz-1型和Pz-2型为主,Pz-3型和Pz-4型为辅。同日,希特勒在《告德国武装部队书》和国会演说中宣称,因波兰对德国诉诸武力,德国在没有办法的情况下决定“以武力对付武力”。

由于波兰长期以来追随英法推行绥靖政策,既没有做全面的防卫准备,也没有胆量动员和武装人民进行抵抗,对德军大量使用坦克和航空兵的闪击战术更是一无所知。因此在德军的突袭下,波兰丢城失地,迅速溃败也就不足为奇了。德国空军在第一天就袭击了波兰21个机场,不到48小时,波兰空军便全部被摧毁。同时,波兰的战略中心、交通枢纽和指挥机构也都遭到猛烈轰击,30多个城市发生大火;陆军方面,德军以6个装甲师、4个轻装甲师和4个摩托化师为主要突击力量,在一马平川的波兰西部势如破竹般撕破了波军6个集团军约80万人组成的防线。坦克装甲部队与空军构成的快速纵深挺进力量,将陈旧庞大的波军迅速撕裂、合围。(图133)

9月28日,德军占领华沙,波兰陷落,成为希特勒“闪电战”的第一个牺牲品。波军6.6万人阵亡,20万人受伤,69.4万人被俘,而德军仅伤亡3万余人。

波兰战役被称为闪电战的开山之作,其后德国入侵挪威和比利时、荷兰、法国都采用了类似的战术,即大规模集中运用坦克和机械化部队与航空兵和伞兵高度协同,实施突然攻击、快速突破、纵深迂回包抄,从而在精神上瓦解对方的战斗意志。

二、斯大林格勒城内的坦克对决

希特勒曾经对保卢斯说过:“你带领着第六集团军,将所向无敌。”而自从保卢斯就任第六集团军司令以来,这支精锐的坦克装甲劲旅确实还没有一次失败过:在哈尔科夫,他们一路披荆斩棘,抓到的俘虏甚至超过了部队自身的人数;在大河湾,他们打得苏军两个集团军,溃不成军。但是在斯大林格勒,这支纳粹的精锐之师却碰到了强劲的对手,在斯大林格勒纵横交错的城市街道中,这支装备精良的机械化部队被弄得不知所措,碰得头破血流。

随着战斗一天比一天残酷,德军的伤亡逐日增加,“闪击战”已经没有可能成立,反而即将陷入旷日持久的“消耗战”,胜利似乎很遥远。一向冷静、理性而善于自制的保卢斯上将,开始冷静下来思考现在的战争局势,思考这场战役的发展和他的第六集团军的命运。

斯大林格勒是在伏尔加河右岸和伏尔加丘陵之间建立起来的一个狭长城市。它南北长50公里,东西只有5公里宽。由于受到地形条件的限制,德军坦克只能从城市的北面进行攻击,这无疑极大地限制了正面进攻的宽度,使优势的兵力难以展开。对进攻者来说非常麻烦,可对防守者来说,防守纵向的深入则可以让他们逐次抵抗,步步退守,在防守的时候还能够通过火力给敌方带来损耗,做到游刃有余。

事实上,不仅保卢斯对斯大林格勒之战逐渐失去了信心,德国陆军总参谋长哈尔德大将也意识到,斯大林格勒之战有可能是一场灾难。经验丰富的哈尔德得出结论:斯大林格勒必须放弃,这个废墟般的城市已经没有军事价值,第六集团军应当撤离伏尔加一线。

但是当哈尔德大将向希特勒提出自己的建议时,遭到了希特勒无情的斥责。

几天以后,哈尔德就被解除了职务。

希特勒信奉进攻,在他的字典里,战争就意味着进攻,只有进攻才能得到胜利,而防守则意味着放弃进攻,放弃进攻所带来的很有可能就是失败。希特勒无视于第六集团军此时早已经是筋疲力尽,而严令他们对斯大林格勒市区再度发起疯狂的攻势。

但是因为受斯大林格勒地形的影响,素来以机动和火力见长的德军坦克在市区根本没有办法发挥自己的擅长打法。德军坦克乱糟糟地闯入市区,却根本找不到任何攻击的目标,而苏军士兵则利用熟悉的地形各自为战,他们隐蔽在地下室、废墟甚至弹坑里,用反坦克武器肆意射击德军坦克,而德军坦克则要冒着枪林弹雨前进,等好不容易开到苏军隐藏的地方,却发现对手早就已经消失得无影无踪。以坦克作战为主的第六集团军在斯大林格勒始终处于被动,而斯大林格勒城中的60万市民则和苏军一起,对德军坦克进行着无情的伏击,以性能可靠著称于世的苏军T-34坦克则发挥出了其机动性强、火力凶猛的特点,对德军坦克实施致命的突袭,而由于T-34的防弹性能出色,所以德军即便是及时发现并攻击苏军的坦克,苏军坦克只要尽快利用熟悉的地形撤离,也只会受到极小的损伤。面对苏军坦克这种消耗的打法,德军坦克无能为力,往往要付出数辆坦克的代价,才能将一辆T-34留在攻击的现场。

战局发展到这里,保卢斯作为一个优秀的参谋军官而不是优秀的战地指挥官的局限性被完全暴露。正如崔可夫在战后所说:“如果德军能够及时切断伏尔加河这条对于苏军来说是性命攸关的供应线,那么在9月初我们就被赶进伏尔加河里了。”

但正是因为德军忽视了对伏尔加河流域的封锁,使得苏军援兵才能源源不断地渡过伏尔加河,从而进入城区,有了如此充分的兵源补充,德军一次又一次的正面突击都只能以失败告终。

斯大林格勒,成了战争史上的又一个凡尔登。

1942年11月初,伴随着顿河大草原上吹来的阵阵寒风,让正在斯大林格勒苦苦厮杀的数十万德军官兵突然想到,苏联可怕的冬天又即将来临。

保卢斯和他的第六集团军面对着久攻不下的斯大林格勒,几乎已经没有了再打下去的勇气和信心。莫斯科冬天的寒冷天气对希特勒来说,简直就是一场噩梦。

截止到11月中旬,苏德两军已经在斯大林格勒浴血拼杀了3个多月,德军的装甲部队损失了近70万人、1000余辆坦克,在斯大林格勒的街头,几乎随处可以见到搁置在那里、已经破烂不堪的德军坦克。但不可否认的是,在斯大林格勒城外以及市区的整体战斗中,苏军最终的损失是大过于德军的,但是,苏联有着远比德国雄厚的战争资源,后勤供应线也要比德军短得多。

另外,随着苏军对T-34坦克大批量的研发和生产,苏军在坦克上的劣势逐渐消失,而德军则陷于苦战。(图137)

苏军于11月13日紧急抽调和组建的各预备兵团陆续抵达战区外围,并摆开了大反攻的架势。当时苏德双方的基本态势是:德军B集团军群共有80个师3个旅,共计100万人,另有火炮1万多门,坦克近700辆,飞机约1200架。其中主力部队第六集团军和第四坦克集团军均在斯大林格勒城垣与苏军厮杀。掩护其西北冀的是罗马尼亚第三集团军、意大利第八集团军和匈牙利第二集团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