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何企业要发展,都要讲完备的管理制度,但企业是由人组成的,还要讲感情。尽管管理学领域流派纷呈,理念各异,归纳起来,无非是法、理、情的管理。高明的管理者能够在管理过程中把法、理、情有机地统一起来。
(1)法的管理
法的管理就是制度管理,包括组织的各种章程、条例、规程、程序、标准等。一个企业中,法的管理就像是国家的宪法,目的就是要避免人为影响和干扰,用无论是谁都按照法所规定的原则去管理,但凡是制度就一定存在着不完善的地方,所以管理者要弥补这些不完善的部分,一个组织如果能设计出一套好的管理制度,往往能起到四两拨千斤的效果。
(2)理的管理
理的管理,是立足于组织成员集体的群体心理和综合感情的管理。它的管理实施,是出于对整个组织的全局和战略利益的考虑,可归结为对组织行为的长远的和近期的、综合的和局部的生存与发展效益的评价。据权威部门统计,世界上最伟大的管理者决策也只有70%是正确的,何况不了解企业全盘的基层管理者呢?所以在企业中,没有事情是正确的,也没有事情是错误的,只有适当和不适当的,而道理只是适用于一个小团体的,所以,理的管理是一种基于效率逻辑和感情逻辑相融合立场的考虑。
例如,财务下了一个文件,因为公司费用过大,要减少费用,所以要减少出差次数和降低住宿标准,出台了新出差管理规定,希望大家严格执行。销售部就会跳起来说:“你们财务部,不经常出差,当然不知道了,现在外面住宿费高得吓人,难道让我们自己出钱住宿?”而财务部则说:“公司的费用这么高,一定要控制,否则不赚钱,大家都没有饭吃。”
双方都有道理。很多决策就是这样,从不同角度看,道理似乎不同。所以在企业管理中的道理,企业中的制度,常常没有正确与错误的区别,而是需要把握一个尺度。管理者的水平就是看把握“度”的能力。
所谓“理”,针对不同事物,事物的不同要素、不同环境和条件,不同时间,不同个人和群体,会表现出丰富多彩的形式,所以才要沟通,才要协调,才要否定和超越,才有“小道理服从大道理”,才有“求大同存小异”,才有“合于理的管理”的艺术性要求。
(3)情的管理
情的管理是管理伦理性的体现。人都是富有感情的,管理不能没有情,尤其是对人才的管理,感情投资非常重要。历史上有“士为知己者死”的说法。三国时刘备“三顾茅庐”使诸葛亮深感知遇之恩,是情的管理成功的范例。管理者要调动员工积极性,必须充分考虑员工的心理、情绪以及多层次的需求,否则即使是一个好事情,也会变成坏事情。
“刘经理,我在你手下工作已经两年了,这两年也为公司做了不少贡献,上个月的销售任务还排在公司的前5名。你看能不能考虑,在收入上给我有一点提升?”
这个时候,正好是公司控制费用的时候,冻结所有人的薪水。你如果没有考虑到对方的感情,完全站在“管理者”的角度,强调公司的制度,就会出问题。
“你也知道,公司最近状况不好,虽然你的业绩不错,但整个公司,其他人的业绩不好。公司最近出台一个新政策,冻结所有人的薪水,目前是不能加薪的。”
“什么时候可以?”
“这要看公司的整体运行状况什么时候开始好转。”
这个优秀员工可能辞职,也可能在公司散布不利于公司、不利于你的小道消息。在这种情况下,考虑对方感情因素的处理方式可能更好。刘经理可以说:“虽然公司现在暂时冻结了薪水,但是我会努力帮你争取,如果实在争取不来,你也一定排在加薪的第一个。”
一个企业是不是讲感情,讲多少感情,从企业怎样对待老员工就可以看出来。有的企业非常讲感情,对待老员工非常好,老员工跟不上公司了,要给他找个位子养着。而有些老板不是这样,“喜新厌旧”非常明显,总是新人的收入高、机会多,老人没有价值了,随时要准备走人。
一个成熟的管理者,是能将情、理、法这三点有机统一来管理企业的人。法是企业管理的根本,是没有余地的,是最无情的,企业任何人都要遵守。法的适用范围是整个公司、所有人。怎样把法落实呢?只有依靠具体的规章制度。法是老板理念的精华,而管理制度是执行老板意图的最有效工具。具体到每一个部门和团体,就要讲理、讲管理制度,但是这些制度、这些理是无所谓好与坏的,只有适当与不适当的区别。最后,把企业的法和理要落实到具体的个人上去执行,就要用人性化的方式,就要讲情。所以有的管理者说:我们要有情管理,无情制度。只有认识清楚了企业中的法、理、情的本质,管理者才能有正确的态度,才能达到最佳的管理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