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么留住精英要提及的两个要素是,第一,用人情留住人才。这一点在中国尤其适用,中国人是能为人情卖命的一个民族。企业要留住人才,人情策略不可少,给员工温暖与关爱,会使企业与员工的关系更牢固。第二,营造好一个良好的工作环境与文化。良好的工作环境,可以让员工感觉很舒服,体会到积极上进的气氛。
有能力,更要真诚
B市的空调厂挖走了一批格力“骨干”,但是陈总点名要的大将——董明珠并未能如他所愿地加入自己的销售团队中来。其实,B市空调厂在对格力进行摸底的时候,早就看中销售成绩排名第一的董明珠,当王志决定转投B市空调厂的时候,空调厂的陈总便向王志提出最好把董明珠也挖过来。
王志当时信心满满地说:“我平日里跟董明珠关系不错,但是挖董明珠这个人要给她出更高的条件,因为她要负担起供养家庭的责任。咱们厂子开出好的待遇与条件,才有足够的吸引力让她过来,我可以去说服董明珠加入我们的团队。”
陈总闻言,高兴地说:“好,这件事务必尽快完成,只要她过来,待遇不满意的话都可以再商量。你一定要想方设法争取到董明珠,这可是一员大将。”
为了实现诺言,王志找到了忙碌的董明珠。看到曾经的顶头上司来了,董明珠忙把手头的事放了下来。两人坐了下来,在必要的寒暄之后,很快就进入到实质性的话题。王志说:“小董,你看啊,咱们平时关系也不错,现在B市空调厂的老总看中你的销售才华,机不可失,他说只要你过来,万事好商量,再说,我们厂子的待遇是格力的10倍多,我也知道这些年你一个人养家也不容易,同样是打工,在哪儿不还一样,我觉得陈总这么赏识你,你前途无量啊。”
董明珠想了一想,不慌不忙地笑着说道:“王总,论个人关系,论经济收入,我是应当和你一起去B市的空调厂的,毕竟钱是越多越好;但在如何发展这个企业的大问题上,我却是跟朱总一致的。也就是说,从大局来看,我不得不承认朱总的话有道理。企业是一个整体,单靠某个部门或者几个能人,是做不大的。我觉得一个企业如果想做大做强,只是依靠强大的销售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协调好研发部门、生产部门、销售部门和售后服务部门之间的关系,使企业的所有的指头都捏成一个拳头,这样的企业才能真正发展起来,也只有待在这样的企业才能有所发展,才能有前途。”
王志抢过话头:“你看,销售回扣有5个点,收入多高啊!大家一起过来,干点事吧。我知道你养家也不容易,帮你算了笔账,这待遇不是个小数目啊。安徽、江苏以及北方市场都有你的关系网,如果你来了B市的空调厂,一年销售至少能有5000万,少说也有200万的提成!”
这笔账董明珠和王志都会算,董明珠一走,这场争夺战大概多半就以这家空调厂吃掉格力而告终。然而,王志棋差一招,差就差在没有摸清董明珠不是一般的业务员。董明珠之所以是格力最强的销售,靠的并不只是她的销售技巧,还包括她的职业操守。“呵呵,王总,并不是说我董明珠有多高的境界啊,但是我当初的的确确是受益于格力,是格力培养了我,把我带入到这个行业。这几年可以说我是跟格力一同成长起来的,不单是说格力对我有‘知遇之恩’,其实即便是自己的内心也早已把格力当成是家,不管它面临多大困难,无论如何我也不愿亲眼看着格力在自己的眼前垮下去,我的心里是无论如何都承载不了的,所以即便你们的陈总给我的条件再优厚,我想我也是不会离开格力的。”
“小董,先不要把话说得这么绝对嘛!咱们凡事好商量啊。”见董明珠态度这样坚决,王志连忙打圆场、缓和谈话的气氛,“其实我们的离开是体制的问题,在现有的国有体制条件下,格力作为国企也有着许多国企的弊端,许多部门人浮于事,做事的很少,伸手要钱的却很多。就拿这一次调薪来说,许多部门的员工都可以喝喝茶混混日子,只有我们销售部门的员工每天风里来、雨里去。最后企业做大了、做活了,待遇反而降低了。降低的原因仅仅是那些喝茶水、看报纸的人心理不平衡。让高效的人放弃利益为低效的人服务,这样的企业能谈得上有发展么?能算得上有前途么?陈总的私企就不同了,凡事以业绩为标准,财务制度相对较为自由,给与销售部门的待遇也很高,这说明他对于销售工作的重视以及对销售人员价值的认可。俗话说得好‘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作为一名销售人员,只有拥有一个广阔的销售舞台才能体现出自己的人生价值啊!”
听了王志的一席话,董明珠依然不为所动,她说:“王总,您作为我的老上司,无论是以什么方式回到格力来看我,我都感到非常的高兴。如果只是为了拉我离开格力,那么很抱歉,我做不到。”
“你先不要下这样的结论啊,要不你抽空先到我们空调厂走一趟,先看看我们的状况再作决定也不迟啊!”王志见董明珠语气不对,连忙打断了她的话语,力邀她去参观,这样即使董明珠最后还是不愿留下,陈总也不能责怪什么,毕竟人是王志带来了,留不留得住就看陈总的空调厂有没有这个实力了。最后董明珠碍于交情,答应去一趟这家空调厂,但是董明珠想的绝不是跳槽离开,她想搞清楚的是这家企业究竟凭借什么把格力的销售团队拉走。
董明珠算是不虚此行。因为这一趟,不仅仅是坚定了董明珠留在格力的想法,她也看到了当下中国私企存在的优点与问题,增加了对市场的认识,后来董明珠的整顿思想多半是从这些“考察”中得来的。
她先后一共去了两趟B市的空调厂,并一再将格力与这家企业进行对比,临离开时还不忘帮着格力召回离职的王志:“王总,你看,格力管理上的毛病不是朱总的管理思想问题,而是朱总的思路在企业各阶层中贯彻得不到位;而眼前的这家私企只不过是一家临时投资空调生产的投机者,从长期规划到短期计划,一律空白。陈总只是认定一个道理——营销做不上去绝对不行,殊不知营销只是企业经营的一个部分而已,比如成本问题,现场管理以及质量等等,后备补给跟不上,先锋部队冲得再远意义都不大。而后期衍生出的成本高于零售的现象也会在后期的价格战中时有发生。相比较而言,B市空调厂的计划不及格力长远,陈总的责任心、视野远不及朱总。王总,我也希望您能看到这一点,好好考虑一下要不要回格力啊!”王志怎么也没想到,这一趟参观不仅坏了事,还被董明珠来了个反游说。
董明珠回格力后好好地对考察进行了梳理。董明珠觉得单就企业发展的硬性条件而言,国企的优点是很明显的。首先领导层文化素质就高于私企老板,他们大多是大学毕业后从基层干上来的,还有的是长期从事工业领导的行政干部;其次,国有企业干部队伍比较稳定,虽然格力的职工存在着无所事事,不干事的现象,但是,这点只要加强管理,只要对他们进行有效激励就可以改变过来。所以,她觉得现阶段国有企业的改革能提早、彻底进行,那么国有企业是大有希望的!这一思考,使得董明珠对格力的发展信心增强了不少。
自王志劝说董明珠失败后,陈总依旧对这位“营销女强人”死追不放,其间动用了公司所有从格力跳槽过来的业务员,甚至提出谁能挖来董明珠,奖励人民币10万元。而此时的王志却早已放弃了挖角的想法,因为通过上次的谈话,他早就料定这10万元是没人能拿走的。
前来游说董明珠的人络绎不绝,每次面对这些自己以前的同事,董明珠总是旗帜鲜明地表明自己的三个观点:
第一,格力没有对不起我们的地方;
第二,朱总是个好老板;
第三,我和大家长期在一起,有感情了。
对于这帮“说客”们来说董明珠可以说是“软硬皆不吃”。虽说这些“业务精英”自然是有些能耐的,但是也有很冲的。其中一个董明珠以前的好友就因为被逼急了,这样说道:“朱总是不错,但他不能包打天下,国营企业的旧体制谁都回天乏术。”
董明珠听后,只是浅浅一笑,在她看来:他之所以急无非两个原因:要么就是过分自信,认为销售员才是“救世主”;要么就是只想挣钱,到那儿就能挣大钱。
一时间,董明珠感觉自己习惯性地把自己放在了这些前同事的对立面。对方坚信格力垮掉的时间不远了;而董明珠则认定那家小空调厂没有任何前景。游说不成,董明珠的反游说也没有取得进展;他们既没能把董明珠带走,董明珠也没能把他们召回格力。双方都磨破了嘴皮子,最终只能弄得不欢而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