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当青春期撞上更年期
8126700000025

第25章 帮助孩子“心理断乳”

人的一生有两个重要时期,一个是生理断乳期,发生在1岁左右;第二个就是“心理断乳期”。从12岁开始,孩子逐渐从对父母的依赖关系中挣脱出来,一直到18岁。心理学家把少年摆脱父母监督,成为独立人的过程称为“心理断乳期”。

心理断乳对青少年心理的震撼是巨大的,甚至可以说是疾风暴雨式的,如果一个人不能顺利度过“心理断乳期”,就有可能走入误区,甚至滑向犯罪的深渊。

案例一:读高二的小乐总喜欢和老师、同学对着干,说话时喜欢抬杠,总是说出和别人相反的观点,别人说这儿,他偏要说那儿,老师要他做那个,他偏要做这个,以此来表示自己的与众不同。学校进行思想教育和校规校纪教育时,小乐也总是采取消极抵制的态度。

在家里,小乐也不服父母的管教,虽然他知道爸爸妈妈对他好,爱他,可他总说:“爸、妈,我都这么大了,遇事我有自己的主见,你们不要干涉我行不行?”小乐总认为爸爸妈妈仍然把他当小孩来看,而他却渴望摆脱爸爸妈妈的监护,要求他们把自己当成年人来看。

案例二:下面是三个学生的日记片段。

“我叫露露,是个善良的女孩,外貌一般,成绩中等,但是我的绘画很好,在比赛中还得过名次。跟同学相比,我比大多数女孩子高一点,但是没想到长大后脸上出现了很多痘痘,我很在意,总觉得不好意思看别人了。没事的时候,我总会胡思乱想,但并不清楚自己具体想了什么。我还发现,同学们开始注重自己的穿衣打扮了,还会选出班级里的美女,无形之中我也开始注重自己的外貌了。我想将来有所成就,做个对社会有益的人,但是我在同学中很普通,没有什么闪光的地方,也没有主动接触所有的同学。”

“我是个男孩子,现在个子已经快赶上爸爸了,马上就要成长为一个真正的男子汉了。学习上,我成绩优秀;篮球场上,我是耀眼的明星;同学关系也很好,身边有一群好哥们儿,都是死党。虽然看起来我各个方面都很优秀,但是我有时候会陷入极大的矛盾之中:我对自己是充满自信的,但有时还会妄自菲薄;我热爱现在拥有的美好生活,但偶尔也会有消极的思想,觉得空虚寂寞;身边的哥们儿不少,但是我认为自己有些自闭倾向;对未来我有着雄心壮志,但又觉得无从下手,自己一无所有……我也不清楚,自己怎么会变得这么纠结。”

“我不知道自己究竟是什么角色,一个学生?父母眼中的乖孩子?老师眼中的好学生吗?同学的好伙伴?但是,我不像明明那么机灵、反应快,也不像小雪那么漂亮,招人喜欢,更没有微微的才华……我身上没有一点突出的地方,同学们都那么优秀,难道我就是最差的那个吗?”

“心理断乳”一词非常流行,它是由美国心理学家霍林沃斯最早使用的。他认为,孩子在青春期所遇到的问题主要表现为这样几个方面。第一,是孩子作为独立个体从家庭关系中抽离出来,成为单独的个体;第二,是抽离出来之后的这个个体需要自食其力,而不是像以前一样完全依赖父母;第三,是生理上的成熟和生殖能力的形成;第四,是青少年基本的世界观已初步形成。而这四点当中的第一点,就是前面所说的“心理断乳”的问题。

大多数孩子从12岁开始就会产生“心理断乳”的需要,他们想要自由,想要一种没有约束的生活,挣开父母的束缚,做自己的主人。

我们都知道小孩子真正的“断乳”,那是属于生理性的。孩子在刚刚断乳的时候总会哭闹不停,因为他不想改变以前的习惯,很不适应新的改变,在痛苦的挣扎之后才会慢慢接受新的事物。我们所说的“心理断乳”与其也是有共同点的,孩子必须接受改变,与父母间的习惯也会悄然变化,对此,孩子一定要有正确的认识,一定要尽快适应。

青春期的孩子进入“心理断乳期”,他们开始关注自己,对自己的穿衣打扮、别人对自己的外貌评价十分关心,希望得到别人的赞美和认同,有时甚至会影响自己的情绪状态。很多初高中的学生,对自己的外在形象过于担心,总是怕自己身材不如别人好,怕自己身高过矮被人看不起,还怕自己脸上长青春痘遭人耻笑,因此心生自卑。这些想法又不好意思跟别人讲出来,于是就会在日记里写满自己的情感,借此宣泄心中的纠结。父母对于孩子的“私密”日记,要表示尊重,不能觉得孩子的东西是可以随意翻阅的,孩子的内心是应该完全敞开的。理解孩子并正确引导才是应该做的。

青春期孩子进入“心理断乳期”的一个重要表现就是自我意识的苏醒。年幼的孩子很容易因为别人的话语评价确立自己的形象,大人说这个孩子很淘气很聪明,那么孩子就以为自己是这样的,并产生相应的情感。进入青春期,孩子开始有了自己的存在意识,开始审视自己和他人。发生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第一,生理特征的变化和性的成熟使孩子有了不能说给别人的秘密;第二,身体和性情上的变化;第三,周围的人对自己的看法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第四,孩子在家里和社会中的角色也有了许多变化。面对这些,青少年都会认真而有些迷乱地思考自己及各种关系。

不少父母都有这种感觉,自己原本乖巧的孩子一到十几岁的时候就开始越来越“叛逆”了。无论父母说什么话他们都不爱听,做什么事情都和父母对着干。父母对此感到很困惑:我的孩子怎么了?怎么越大越不听话了?

这个时期,就是孩子已经进入了“心理断乳期”,这种“叛逆”是一件正常的事,事实上,每个父母也都是从逆反期走过来的,只是有些父母已经忘记了当时的感受,所以也无法理解孩子现在的逆反行为。

在孩子处于“心理断乳期”时,父母要正确疏导孩子的叛逆行为,培养孩子成长为心理健康、独立性强的人。放任自流和高压政策都是不对的,有可能导致孩子步入歧途,甚至走上犯罪的道路。处于叛逆期的孩子正是树立人生目标和累积知识的黄金阶段,父母自然不能放弃对孩子的管教,这是做父母的责任和义务。父母要在这个特殊时期引导孩子走上正途。

父母也不要因为孩子的某些行为偏离了航线,就实行高压政策,硬性阻止孩子的行为。这种高压行为只会引起孩子的不满,使他们更加叛逆。心理学家曾经对孩子的逆反心理做过研究,他们发现,越是被一些条条框框限制的孩子,逆反心理就越严重。他们通常爱乱发脾气,喜欢责怪他人。他们认为通过这样的方式,可以让父母放弃对他们的管制。而那些在家庭中享受到自由的孩子,反而更体谅和理解父母的苦心。

正确的做法应该是父母给孩子一些自由的空间,让孩子体会到父母是尊重自己的。孩子得到尊重后,再和孩子讨论该怎么做,而不是规定孩子怎么做。当孩子与父母的意见相左时,父母要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不可让情绪左右自己的言行,否则会因言语过激而伤害孩子的自尊心,因为这只会进一步刺激孩子,加剧其逆反心理。

如果孩子的逆反行为是合理的,父母不应制止,因为合理的反抗行为有助于孩子独立人格的发展,也有助于培养孩子发现问题、解决分析问题的能力。相反,那些百分之百顺从、事事依赖、丝毫没有反抗精神的孩子,长大后往往性格软弱,处理事情优柔寡断,迟迟不敢作出决定。

总之,孩子的种种叛逆行为,并不表示是对父母的厌恶,而是进入“心理断乳期”的正常表现。父母应该以冷静、民主的态度,在心理上对孩子多加关心和爱护,不能强行压制,以免矛盾激化。

第一,理解孩子,尊重孩子。父母对孩子的行为不要妄加干涉,不要伤害孩子的自尊。如果需要孩子必须要遵守规则,也不要用命令的口气,如“一定要这样”或“不许那样”等,而要以平等的态度,征询孩子的意见,给孩子留出选择的余地。

第二,从孩子的角度考虑他们的问题。多从孩子的角度考虑要求是否合理,语气是否容易接受,如果能理解孩子的想法和要求,就不至于对孩子的一些行为感到无所适从,也能更懂得尊重孩子的心理发展。

第三,少命令,少说“不”。经常发命令给孩子,会让孩子感到太受控制和约束,不能发挥自己的能力。经常否定或者对孩子说“不”,容易使孩子产生抵触情绪,增强固执的强度。父母应分出轻重缓急,平时不要轻易命令,也不要轻易说不。

第四,用语言和行为鼓励孩子。常用口头赞扬、满意的表情,拥抱加以赞扬鼓励。及时肯定孩子的恰当行为,使孩子知道什么是应该坚持的,什么是不应该坚持的,从而有利于良好行为的巩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