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激荡三十年(下卷)
8125900000008

第8章 ·1994年:青春期的骚动 (2)

然而,在当时,这些企业所取得的市场业绩实在太眩目了,以至于让前些年获得成功的企业家们又眼热又不安。广东三水县的“中国饮料大王”李经纬就是被搅得最心烦意乱的一位。此刻的李经纬把健力宝带入了第十个年头,发展一直稳健而无风无浪。早在1991年,李经纬异想天开地策划出一个“拉环有奖”的促销创意,凡是购买健力宝的消费者只要拉到印有特别图案的拉环就可以得到5万元的奖金,李经纬宣称每年投入数百万元的奖金――从一开始的200万元,后来递增到800万元。这个活动在中国城乡竟获得了意外的成功,尤其让人惊奇的是,“健力宝拉环”竟成为很多乡村骗子的道具,他们坐在长途汽车上,然后惊呼自己拉到了一罐有5万元巨奖的健力宝,然后将之转卖给那些贪小的无辜乘客。这个诈骗游戏一直到2000年前后还在各地的城乡里无比愚蠢却又惊险地上演着。

就靠着拉环有奖的促销刺激以及品牌的持续影响力,健力宝的销量水涨船高,踌躇满志的李经纬去纽约开设了自己的办事处,他化500万美元在纽约的帝国大厦买下一层办公楼,他对美国记者宣称,健力宝在中国的销量是可口可乐与百事可乐的总和,现在,他要用这罐“东方魔水”来征服美国的消费者。而事实上,在国内市场,健力宝正四处受敌,在主要城市,跨国公司和品牌形象甚好的乐百氏掠去大块市场,在城镇市场,由儿童营养液转入饮料业的杭州娃哈哈公司凭借强大渠道能力让它在竞争中颇感吃力,而它一向赖以自恃的保健概念却被更为大胆的飞龙和三株抢去风头。

就在三株和飞龙咄咄逼人的广告攻势下,连一向十分自信的健力宝也变得有点失去方寸,它的市场人员开始杜撰三株式的广告文案,它宣称收到了消费者的“感谢信”,一些常年卧床不起的老人在喝了健力宝后,居然“神奇”地痊愈了。它还将饮料送到广东省人民医院进行临床观察,得出的结论是,“服用健力宝之后可改善体内环境,恢复精神,消除疲劳,改善胃口,促进体内电解质平衡,对增强精力、体力、消化力、宫缩力有明显的好处。”就这样,以体育营销而取胜的“东方魔水”变成了一罐包治百病的“江湖药水”。幸好李经纬及时发现了这类广告的危险性,尽管他的部属们抱怨说,“如果我们不这么干,就没有经销商愿意卖健力宝”,但是他还是中止了这类危险的广告行动。也正因为这个清醒的坚持,让健力宝在三年后保健品市场信用总崩塌的时候,得以幸免于难。在当时的市场上,像李经纬这样敢于坚持的企业家实在凤毛麟角,很显然,在无所不用其极的广告轰炸下,市场的氛围正在变得浑浊起来。

如果说,保健品市场的尘埃飞扬,让李经纬感到有点手足失措的话,那么,它却让行业之外的史玉柱非常的激动。他的人生在此前如一条顺畅欢快的河流,而现在却突然冲上了一道莫测的悬崖。

在过去的两年里,史玉柱一直是媒体和政府的宠儿。在一家媒体对北京、上海等十大城市的万名青年的问卷调查中,当被问及“你最崇拜的青年人物”时,第一名,是微软的比尔·盖茨,第二名,便是史玉柱。他研制出的巨人6403汉卡在市场上卖得十分火爆,1993年的销量还比上年增长了300%,给巨人公司带来3000万元的利润回报。然而,就在这段时间,随着西方16国集团组成的巴黎统筹委员会的解散,西方国家向中国出口计算机的禁令失效,康柏、惠普、IBM等国际著名电脑公司大举入境,被称为中国硅谷的北京中关村一时风声鹤唳。刚刚起步的电脑行业面临重新洗牌的局面。在强敌环伺的情形下,史玉柱看到了危机的出现,在一次会议上,他提出了“二次创业”的总体目标:跳出电脑产业,走多元化的扩张之路,以发展寻求解决矛盾的出路。

很多年后,人们将史玉柱的这个决策视为巨人崩塌的根源。而商业历史实在很难以常规的逻辑来进行复盘重演,以巨人集团当时的技术储备和制造能力,能否在惨烈的电脑价格战中立足脚跟,仍是一个叵测的命题,史玉柱敢于抛弃已有的产业成就,实施产业战略转移,也需要极大的勇气和决断力。这是一个看上去文弱寡言,而内心却仿佛堆着一座枯柴山的男人,只要有一点星火,就可以燃出冲天的激情。在他看来,迅猛成长中的国内市场,有太多的比电脑业更有商业价值的暴利行业在诱惑着他。

首先,他已经在房地产上尝到了甜头。自两年前提出要建“全国第一高楼”巨人大厦之后,珠海市政府对此非常支持,大厦征用的地价从每平方米的1600元,降到了350元,几乎成了一个“象征价格”,史玉柱的智囊们还想出了一个看上去比贷款更好的融资办法,去香港卖楼花。此时的巨人集团是国内最知名的高科技企业,并“计划于1995年上市”,公司还向民众提供了一份“零风险、高回报”的无风险保证:“中国人民保险公司提供本金保险及100%的回报保险,珠海市对外经济律师事务所进行常年法律见证。”就是带着这样的满头光环,巨人大厦的楼花在香港卖得十分火,一平方米居然被炒卖到了1万多港币,史玉柱因此一下子圈进了1·2亿元。在他看来,这钱来得实在比卖汉卡要省力和快捷得多。

也是在这时,史玉柱瞄上了无比火爆的保健品市场。这位天生对商业机遇有超人敏感度的年轻企业家无疑嗅出了其中浓烈的暴利气息,这是一块正在膨胀中的蛋糕,而在他看来,目前正驰骋其中的都是一群草莽汉子,其竞争强度要比跨国公司林立的电脑行业低很多。正是基于这样的判断,史玉柱在夏天做出巨大决策:将巨人集团的“二次创业”目标锁定在保健品和药品产业,宣布将斥资5亿元,在一年内推出上百个新产品。

史玉柱走上了一条多线开战、俱荣俱损的大冒进之路。他亲自挂帅,成立三大战役总指挥部――史玉柱是毛泽东的崇拜者,他想通过三次重大的产品推广活动,确立巨人在保健品业的霸主地位――下设华东、华中、华南、华北、东北、西南、西北和海外八大方面军,其中30多家独立分公司改变为军、师,各级总经理都改为“方面军司令员”或“军长”、“师长”。在一则煽情的动员令中,他写道:“三大战役将投入数亿元,直接和间接参加的人数有几十万人,战役将采取集团军作战方式,战役的直接目的要达到每月利润以亿元为单位。组建一万人的营销队伍,长远的目标则是用战役锤炼出一支干部队伍,使年轻人在两三月内成长为军长、师长,能领导几万人打仗。”

读到这样的动员令,谁都闻得出其中的狂热和火药味。这是一个让人热血沸腾的商业运动,它由一位32岁的青年人点燃,在这场空前的漫天大火中,要么筑就不朽,要么玉石俱焚。

1994年的中国商业界,到处弥漫着三株、飞龙式的疯狂和史玉柱式的激情。随着经济的持续成长,民众的消费能力日渐提高,几乎所有的消费行业都呈现出兴旺蓬勃的景象。企业的高速成长使得企业家们信心爆棚,展现在他们眼前的是一个正在迅速膨胀和无限延伸中的大市场,“扩张、再扩张”的冲动酿生出企业史上的第一次多元化浪潮。

7月1日,呼唤已久的《公司法》正式颁布,中国的企业终于步入与国际惯例接轨的规范化管理的时期,一种叫做“现代企业制度”的改革新模式在国有企业中开始推行,它的核心内容就是要求厂长经理们按照《公司法》来管理企业和建立新的管理制度,国务院发展中心的一份报告显示,国营企业亏损面超过40%。与此相对照的是,民营企业的膨胀发展,《经济日报》称“乡镇企业已成为中国经济最大的增长版块”,当年农村社会总产值的75%,全国社会总产值的38%,全国工业总产值的50%,国家税收的四分之一,外贸出口交货值的一半,均来自乡镇企业。

那些在改革开放初期创业的企业已经由创业的草创期迈入了成长的青春期,尤其是那批在1984年创办的公司,都到了具有标志意义的第十个年份。青春期是这样的一个阶段,企业象一个骚动而不安的青年人,对世界充满了憧憬,对自己能力的认知则交织着莫名的自卑与自信,它每天渴望再生,决策与行事则缺乏连续性。青春期内的企业家意识到,自己必须向职业化转型,在此之前,他们往往是那些天生敢冒风险同时又注重实际结果的人,富有创造力而无所顾忌,而此时,他们面临改变,随着企业规模的壮大,制度和管理成为了新的瓶颈。在这方面,海尔的张瑞敏是最为突出的一位。

这位好学而勤于思考的企业家对松下幸之助的管理哲学痴迷不已,他深谙制造业的利润秘诀,“我们必须从过去的以量取胜转变为以质取胜,在管理上下功夫是海尔获得成功的出路”,他在一篇管理随笔中这样写道,在过去的几年里,他一直致力于海尔生产的规范化,他从日本松下和丰田公司引进了很多的管理模式,在1994年,他首次提出了“日清日高”这个新奇的管理名词,日清指完成当日目标,但日清之后还有更高的目标,这就是日高。它的内涵是要求每一个工人和管理者学会管理自己的时间和目标。海尔的研究者们称之为“OEC管理法(OVERALLEVERYCONTROLANDCLEAR)”,意为全方位地对每天、每人、每事进行清理控制。在人才管理上,张瑞敏提出“人人是人才,赛马不相马”。正是在这种不懈的努力下,海尔成为当时国内管理水平最高的制造工厂之一。2月,为了纪念创业十周年,张瑞敏在激情中写了一篇题为《海尔是海》的散文,它后来广为流传,并被铭刻成石。

“海尔应像海。唯有海能以博大的胸怀纳百川而不嫌弃细流;容污浊且能净化为碧水。正如此,才有滚滚长江、浊浊黄河、涓涓细流,不惜百折千回,争先恐后,投奔而来,汇成碧波浩淼、万世不竭、无与伦比的壮观!

一旦汇入海的大家庭中,每一分子便紧紧地凝聚在一起,不分彼此形成一个团结的整体,随着海的号令执着而又坚定不移地冲向同一个目标,即使粉身碎骨也在所不辞。因此,才有了大海摧枯拉朽的神奇。

而大海最被人类称道的是年复一年默默地做着无尽的奉献,袒露无私的胸怀。正因其“生而不有,为而不恃”不求索取,其自身也得到了永恒的存在。这种存在又为海中的一切提供了生生不息赖以生存的环境和条件。

海尔应像海,因为海尔确立了海一样宏伟的目标,就应敞开海一样的胸怀。不仅要广揽五湖四海有用之才,而且应具备海那样的自净能力,使这种氛围里的每一个人的素质都得到提高和升华。海尔人都应是能者,而不应有冗者、庸者。因为,海尔的发展需要各种各样的人才来支撑和保证。

要把所有的海尔人凝聚在一起,才能迸发出海一样的力量,这就要靠一种精神,一种我们一贯倡导的“敬业报国,追求卓越”的企业精神。同心干、不分你我;比贡献,不唯文凭。把许许多多的不可思议和不可能都在我们手中变为现实和可能,那么海尔巨浪就能冲过一切障碍,滚滚向前!

我们还应像大海,为社会、为人类做出应有的贡献。只要我们对社会和人类的爱“真诚到永远”,社会也会承认我们到永远,海尔将象海一样得到永恒的存在,而生活于其间的每一个海尔人都将在为企业创一流效益、为社会做卓越贡献的同时得到丰厚的回报。海尔人将和整个社会融为一个整体。

海尔是海。”

这是中国企业家第一次用清晰而富有战略气质的语言勾勒出了企业的管理哲学、公司使命与精神。他提出的“敬业报国,追求卓越”的企业精神在相当长的时期内成为诸多中国公司共持的理念。也是透过这些文字,人们看到,一代具有自主意识和强大生命力的企业家群体已然崛起。他们跟传统意义上的国营企业厂长有很大的区别:更独立,更自信,更有国际化的眼光。他们还将经受时间的磨砺,在无数的挫折中跌倒流血。

跟青岛的张瑞敏一样,深圳万科的王石也正处在创业十周年的激情中。去年夏天,他专程去参观了海尔冰箱厂,其装配线的井然次序,严谨质量控制体系及花园化厂区的整洁环境给他留下深刻的印象。他是一个喜欢海阔天空地聊天的人,张瑞敏留给他的交谈时间只有30分钟,前20分钟基本都在寒暄客套中过去了,后10分钟才开始进入两人都感兴趣的企业话题上来,结果意犹未尽,半小时到了,王石正在兴头上,张瑞敏却打住了:“真对不起,时间到了,我们以后再谈吧。”当王石走出大门,一辆轿车开到他跟前,时间一秒不差。王石突然觉得,一旦进了海尔,就成了海尔装配线上的一个零件。“这种感觉太可怕了。我当时就觉得,这个海尔绝对会不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