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激荡三十年(下卷)
8125900000063

第63章 ·2006年:资本的盛宴 (1)

故事在城外,浓雾散不开,看不清对白;

你听不出来,风声不存在,是我在感慨;

梦醒来,是谁在窗台,把结局打开。

——周杰伦《千里之外》2006年

今年早春,70年代出身的商业专栏作家许知远怀揣一本美国人杰里·邓尔麟写的《钱穆与七房桥的世界》,坐车前往国学大师钱穆的故乡,江苏无锡,那里是长三角地区经济最发达的城市之一。邓尔麟的书上印刷着十几幅钱穆家乡无锡七房桥的黑白照片,那是1980年前后的江南,水乡气息与中国古建筑的上翘房檐,亲切不已。许知远到无锡时已是夜晚,“小雨仍未停。霓虹灯与汽车烦躁的鸣笛声,打破了我的遐想。那些丑陋的、千篇一律的建筑又出现了,几层的小楼,白色瓷砖墙,深蓝色玻璃,中国所有的市镇,不管是南方还是北方,西部还是东部,总是惊人地雷同。在这座盛产文人风雅的城市,同样到处都是房地产的广告,园林风格早已被遗弃,人们最热心的是“剑桥风格”、“北美别墅”。毫无例外,市中心被太平洋百货这样的购物中心占据着,在路边散步时就像走在缩小一号的上海淮海路上。”

在9月份的第63届威尼斯电影节上,36岁的中国导演贾樟柯拍摄的《三峡好人》获得最高奖项“金狮奖”,这是一部写实而略显沉迷的电影,两对平凡夫妻在长江边寻找、争吵、然后分手。电影的拍摄地点是有2000年历史的重庆奉节县,贾樟柯发现,5个月的电影拍摄竟跟不上场景的变化。一开始,他能看到一座旧楼在远处,在短暂回到北京再回到现场后,楼房消失了,紧接着,另一片建筑又倒塌了,即使摄影机镜头保持着静止,里面的空间却也早已面目全非。“古城到处都在拆迁”,贾樟柯感慨说,“我的镜头跟不上这种节奏。”

也许,没有一个国家像今天的中国那样让人恍若隔世。对于很多人来讲,他们生长的地方都已经不复存在。唐宋诗人笔下的江南早已面目全非,那些“小小的寂寞的城”(台湾诗人郑愁予在《江南》中的诗句)如今都已成了全世界最重要的制造工业基地,昔日蜿蜒的街道被拉直拓宽,街道上的青石被撬掉扔弃,在它的上面建起了呆板高大的楼房和商铺,雨廊、飞檐、河埠头都成了记忆中的情节。过去20年中,约有4亿中国人摆脱了极度贫困,这一成就主要归功于迅速而广泛的城市化进程。根据专家的预测,城市化运动还将持续下去,今后20年内,预计还将有4亿人迁入城市。这使得这个国家到处像一个建设中的工地。《参考消息》援引外电说,中国每天新建房屋面积占到全球总量的50%左右,一年的房屋总量相当于俄罗斯全国现有的房屋面积。重庆10天的建筑成果,相当于15个纽约曼哈顿的克莱斯勒大厦。

中国经济的不可遏制的发展冲动,让所有的观察家都惊诧不已,也是从今年开始,我们将很少看到关于“中国经济即将崩塌”的预言,因为它实在是落空了太多次。相反的,一些颂扬中国变革的图书开始畅销,詹姆斯·金奇的新书《中国震撼世界》进入全美的畅销书排行榜,并一举获得今年英国《金融时报》的年度最佳图书奖,法国资深记者埃里克·伊兹拉莱维奇在2月出版的《当中国改变世界》也迅速成为欧洲的一本热销书。9月,在《福布斯》杂志的“全美风险投资家排名”中列第一名的美国红杉资本合伙人迈克尔·莫瑞茨造访中国,他因投资了雅虎、google及Paypal而名扬天下,红杉资本此前的投资半径据说“不超出硅谷40英里”,而现在它也迫不及待地来到了中国,莫瑞茨对记者说,如果过了50年、100年以后再回过头来看,中国的伟大公司或许还没有诞生。

莫瑞茨的话带有太多恭维的成份,不过他也许说对了事实:一个伟大的时代,并不保证一定能够诞生――哪怕一家――伟大的公司。今年1月5日,中石油集团总经理蒋洁敏在中央企业负责人会议上说:“中石油是亚洲最盈利的公司,不是之一,是第一。”人们可以想象他在说出这番话时的激动和骄傲的神情,不过很少有人觉得最会赚钱的中石油已经是一家伟大的、甚至说是一家值得尊敬的企业。

在高速成长的通道里,大型国有公司是光芒最为耀眼的一群。自前年春夏的宏观调控之后,它们在资源型领域中的垄断地位得到了空前的巩固,如果说中国经济发展是一棵挂满了苹果的大果树,那么,它们无疑是最大的、在有些繁茂枝条上是唯一的收获者。同时,随着现代公司制度的推广,这些企业的资本市场化和竞争力也得到了加强。在国资委成立后的三年以来,中央直属企业的主营业务收入增长78.8%,年均递增21.4%;利润增长140%,年均递增33.8%;上缴税金增长96.5%,年均递增25.2%;净资产收益率达到10%,提高了5个百分点;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率达到144.4%。现在,它们看上去是一支不可能被击败的“无敌舰队”。

在过去的两年里,全球能源空前紧张,国际原油价格从25美元上涨到70多美元,在这种背景下,处于垄断地位的中国三大石油公司――中石油、中石化和中海油,盈利能力暴增,2004年,中石化净利润比上年疯狂增长了70%,2005年在此基础上又增长42%,到今年,再增28.08%。中石油更是捷报频传,2005年实现营业额5522.3亿元,较上年度增长了39%,公司以1333.6亿元的净利润成为亚洲最赚钱的机器,一举超过了港交所多年的蓝筹老大――汇丰控股和此前亚洲最赚钱的企业日本丰田汽车。《南方周末》记者陈涛在《中石油:老大是怎样当上的》【2006年7月14日,纽约商品交易所原油期货价格达到每桶78。4美元的历史最高点,之后继续盘整上攻。陈涛的文章发表于2007年11月1日,当时,油价已经攀升到96.2美元,向100美元冲刺。】一文中算了一笔帐,“主要的原因在于价格,中国的石油价格随着国际价格走。而国际油价不断走高,开采成本却相对固定。现在国际油价已经跑到每桶90美元上方,而开采成本呢,以中石油旗下重镇大庆油田为例,每桶的开采成本仅为6.86美元。可见,中石油赚的主要是石油资源的钱。

而石油资源,在理论上,它是属于全体中国人所共有的。中石油拥有的石油探明储量为116.2亿桶,以每桶90美元计算,则其总值大约为7.8万亿元人民币。”令人错愕的是,在如此暴利的前提下,石油公司还突破国家限价向民营油站售油,中央电视台记者在采访海南一家民营加油站的老板时得悉,2006年4月23日,他从两大石油巨头的进货价是每吨5300元,而当时国家的最高限价是每吨4744元,也就是比国家限价高出556元。中石化的内部刊物也在10月18日报道称,在国际原油价格57.65美元一桶的时候,美国的汽油价格相当于人民币4118元一吨,而当时国内的批发价是6585元一吨,比美国高出2467元,幅度达59.9%。耐人寻味的是,今年1月,财政部仍决定拿出100亿元补贴给两大石油企业,国资委的解释是:中石化和中石油等大型企业,不惜以牺牲自己的利益来换取国民经济的稳定发展,很多时候中央大企业为大局而做出了牺牲,知道的人并不多。”据11月14日的中国新闻社报道,在美国《财富》杂志公布的“2006企业社会责任评估”排名中,中石油排名第63,在榜单中位居倒数第两名,最后一名也是中国的垄断企业,国家电网公司。

今年8月10日,在纽约证券交易所上市的中国移动以33.42美元收盘,市值达到1325.8亿美元,首次超过美国电信公司沃达丰,成为全球市值最高的电信运营公司,今年它的营业收入为2853亿元,税前盈利968亿元。这家企业的高盈利能力当然也与垄断格局有关。而有意思的是,在过去的几年里,电信领域的三大寡头,中国移动、中国联通和中国电信曾经发生过激烈的价格战,特别是前两家之间,在用户争夺和价格方面针锋相对,有些地方甚至发生了恶性群殴的事件,据信息产业部的数据显示,自1998年以来的5年内,上报该部的互联互通恶性案件达540起,也就是说每四天发生一起,至少影响到1亿人次用户使用。

2004年11月1日,一个十分戏剧性的换岗新闻轰动全球商业界,在国资委的主持下,三大电信企业的领导者换岗任职,原中国联通董事长兼总裁王建宙调任中国移动总经理;原中国移动副总经理王晓初调任中国电信总经理;原中电信集团副总经理常小兵赴任中国联通董事长,原中国移动总经理张立贵和原中国电信总经理周德强于即日起退休。国资委对此的解释是,闪电换位是为了“抑制过去几年电信运营商之间愈演愈烈的的恶性竞争,从而引导电信运营商之间进行理性竞争,提升国有电信运营商的投入回报”。消息一经公布即引起外界的轩然大波,受到了资本市场及电信分析师们普遍质疑及谨慎关注。投行分析师们认为动用行政手段跨越资本市场制约、破坏上市公司治理结构的做法是对资本市场的一次粗暴损害,这是自1994年电信改革后电信业的一次倒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