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海权论--中国崛起的海洋之路
8121200000012

第12章 北美政治的简单化和“海权论”的提出

七年战争以法国的彻底失败、英国的全面胜利而告终。法国似乎正在沿着西班牙帝国的老路不可遏止地滑向深渊,但是这只垂头丧气的公鸡,还想着恶狠狠地啄仇人一口。

英国虽然赢得胜利,但是七年下来战费惊人,债台高筑,国债累计已经高达1.35亿英镑。为了偿还巨额债务,英国人在战后祭出老办法,打算利用殖民地人民的无私奉献承担相当比例的战费,做平那本烂帐。问题是北美新教移民可不像温顺的印度人民那般容易愚弄。

英国的殖民政策,主要围绕压榨殖民地财富,以及遏制殖民地独立倾向而设计的。前者通过各种苛捐杂税以及基于分工体制的产业政策得以实现,后者根据殖民地特点,利用均势政策扶持各种分裂势力,防止殖民地在政治意愿方面出现一致。

在七年战争中,英国为了发动美洲移民参加反对法国的殖民地战争,抛出西部土地作为胡萝卜奖赏。但是随着战争的结束,英国食言而肥,迫不及待地于1763年10月发布“英王诏谕”,不允许北美移民向阿利根尼山以西地区殖民,而将土地大批划给了印第安人(英国类似的分而治之的政治手段亦可见1774年的《魁北克法案》),同时意味着北美殖民政府失去了对于印第安人的管理权。这个政策对于渴望获得土地而来到美洲的移民来说,无异于当头一棒。

为了解决紧迫的国内财政困境,英国试图将这种压力在各个殖民地加以分散,各种针对北美殖民地的征税法令不断出台:1764年的《糖税法》、1765年的《印花税法》、1767年的《汤森税法》,频频考验北美人民的忍耐力。不出意外,北美民怨沸腾,质疑英国的征税资格。其实这种疑问在荷兰和英国都上演过,可惜英国人到了自己头上就不长记性了。双方真正的问题在于,在赶走法国人之后,北美移民就觉得没有保留一个英国殖民政府的必要了,何必为英国人的战争付款呢?何况还要付出供养殖民地官僚、常备军队以及缴纳税款等诸多不必要的代价。最早移民美国的那些新教徒,在从英国出发之后曾到荷兰盘恒了一段时间,受益颇多。

1765年,北美移民在纽约召开“印花税大会”,要求英国取消印花税,认为“无代表不纳税”,只有殖民地自己选出的议会才有对他们进行征税的资格;迫于压力英国政府于1766年取消《印花税法》,但是宣布拥有对殖民地进行征税的权力。此说激起北美移民的一片反对,经济问题逐渐演化为政治问题。

1770年3月5日,一小撮波士顿“恐怖分子”向普雷斯顿上尉率领的英军士兵扔雪球,当然这种戏谑行为并非出于军民鱼水情,因为雪球里含有加重的石块。随着“恐怖分子”数量的迅速增加,英国士兵被越来越多的内涵丰富的雪球砸得惊慌失措,最终不得不选择自卫反击,结果枪杀了五名波士顿民众,酿成所谓的“波士顿大屠杀”,其实这种形式的斗争在当前的中东和中亚,天天都在上演。事件发生后,北美殖民地开始抵制英国的进口,最终造成1770年4月除茶税以外,所有赋税和关税都被取消。

1773年12月16日,化装成印第安人的北美移民,将停泊在波士顿港的英国货轮上的茶叶全部扔进海里,以激烈行动向英国议会示威,这就是所谓的“波士顿茶党事件”。这些茶叶来自中国福建,当时大约价值18000英镑。

1774年3月,对此恼羞成怒的英国政府发布了一些高压法令,包括封锁波士顿海港,断绝波士顿的对外通商;取消马萨诸塞的自治权;任命北美殖民地英军总司令盖奇将军为马萨诸塞殖民地总督;增加英国驻军数量;将俄亥俄河以北,宾夕法尼亚以西的大片土地划归加拿大的魁北克省管辖,阻止十三个殖民地的新教移民向西部地区扩张(极其有利于法语天主教移民),共计五项,旨在加强控制对殖民地的控制,被北美移民称作“不可容忍的法令”,彻底激化了双方的矛盾。

1774年9月5日,北美殖民地的56名代表在费城召开第一届大陆会议,通过宣言并建立大陆议会,决定彻底改变母国英国和北美殖民地之间的关系。

1775年4月19日,波士顿的刁民在莱克星顿打响了独立战争的第一枪,由此拉开了美国独立战争的序幕。值得一说的是1776年7月4日,第二次大陆会议批准《美国独立宣言》,是日成为美国的独立纪念日。“人人生而平等”的伟大口号激励着受压迫人民的斗志。问题是本人有时候经常看不明白,既然“人人生而平等”为何美国白人对有色人种(暂时还不包括其他第三世界人民)并不含有太多的同情心?后来在一些英语大拿的指引下,我看到“人人生而平等”的英语原文“All men are created equal”之后才感到恍然大悟,原来是有色人种的投胎有问题。

法国人对在北美发生的一切洞若观火,静静地等待利用北美移民的反英情绪对英国人进行报复的机会。早在路易十五时期,舒瓦瑟尔公爵就已经意识到这点,他派出一批接着一批的情报人员赶赴北美调查当地移民的反英动向;到了路易十六时期(1774-1793),这位酷爱制作锁具的法国国王一心一意要报复英国。外交大臣韦尔让伯爵继承了舒瓦瑟尔公爵的外交政策;在他的策划和鼓动下,1776年路易十六同意向美国人提供援助,同时大规模开展大规模的走私活动,利用走私维持美国独立运动的军火供应。当然在英美力量对比悬殊、美国人希望渺茫的情况下,法国人还无法下定决心跟英国人翻脸。1777年美洲大陆传来萨拉托加大捷的消息,美国人行情看涨,英国人印堂发暗,法国人立即改变了早先的态度,认为美国人在独立事业方面大有作为,给英国人挖坑的时候到了。

1778年2月,法国和美国签署了两个关键的条约;一是《友好通商航海条约》,法国正式承认美国为独立国家,并在商业方面开展合作;二是《法美同盟条约》,法国同意对美国展开援助,并约定双方不能单独和英国议和,除非美国的独立已经得到保证。同年6月,法国正式向英国宣战。

法国人在这次战争中表现出伟大的“国际主义精神”,自掏腰包,自备干粮,自带武器,法兰西“志愿军”重新杀向美洲跟英国人一决高下。不但如此,法国还联系了一大帮苦大仇深的欧洲国家如西班牙和荷兰,一起在全球各个殖民地战场挑起争端对付英国人。这种不计后果、劳民伤财的做法,对于七年战争之后极端困难的法国财政来说,毫无疑问是雪上加霜。但是为了报仇雪恨,法国人什么都顾不上了。路易十六的确在报复了英国,但是由此造成的严重的国内危机却使得法国成为欧洲革命的策源地,而他本人也在1793年被送上了断头台。

同时,英国执行的针对北美大陆的海上封锁政策,严重损害了欧洲国家的利益。1780年2月28日俄国发表了“武装中立宣言”,联合欧洲国家建立“武装中立同盟”,共同对付英国海军频繁攻击、劫掠欧洲中立国家船只的海盗行为,这个联盟不断扩大几乎除了英国之外的欧洲国家都加入进来,从而使英国陷入彻底的孤立。这种被动的战略困境也是英国人在七年战争中背信弃义行为的结果。“武装中立同盟”是世界历史中一个非常非常罕见的现象。我们知道,所谓的均势战略理论,其目的都是用来遏制大陆强国的(这很好理解,在欧洲均势理论成熟之前,海权国家尚不构成重要的组成部分;而等到海权国家登上历史舞台之后,又主导了绝大多数的均势格局),而针对海权国家的均势联盟几乎未见,“武装中立同盟”是一个罕有的例外。但是英国在美国独立战争中却破天荒地享受了这个待遇,可见英国的优势是多么明显,形象是多么令人讨厌,以及它的政策是多么的不得人心(由此可见,海权国家在动用自己的权力之前,必须考虑各方面都极为关切的利益;如果考虑不周、胡作非为,那么它不但封锁不了自己的对手,反而面临被全世界孤立的危险,这对当前的中美关系亦有借鉴)。

在这种情况下,英国人是没有办法利用武力优势压服北美新教徒的。1783年9月3日,英国国王代表和美国殖民地代表在法国凡尔赛签署了《美英巴黎和约》。英国正式承认美国获得完全独立,而美国则为成为一个伟大国家打下了初步的基础,但是最终的基石将在南北战争中奠定。

1840年9月27日,阿尔弗雷德·塞耶·马汉出生于美国西点军校,他的父亲是一名军事工程学教授。

1859年,马汉从安纳波利斯海军军官学校毕业,即在美国海军服役。马汉的海军生涯,正处于海军主战装备由木制风帆战舰向蒸汽装甲战舰转变的时代。

1853年11月,俄国黑海舰队在锡诺普海战中使用新型的爆炸性炮弹,把老朽的土耳其木制舰队打得粉身碎骨,俄国由此短暂地获得了黑海制海权。不过幸福总是短暂地,等到第二年装备螺旋桨的英法蒸汽铁壳舰队赶到黑海的时候,刚刚取得辉煌战绩的俄国黑海舰队自知不敌,不敢应战,将七艘战列舰拆除火炮之后自沉于通往塞瓦斯托波尔湾的航道,充当了水下障碍物。

锡诺普海战是风帆时代最后一次大规模海战,这次海战显示爆破弹的威力远大于老式的实心弹,促使海军主力舰迅速向装甲化的方向发展,从而导致口径略小的副炮失去了存在价值,于是全重型炮舰(All-Big-Gun)出现了。而驱动重甲重炮的战舰需要更大马力的往复式蒸汽机乃至蒸汽轮机……在面多加水,水多加面的循环刺激下,欧洲军舰的火炮口径越来越大,装甲越来越厚,而速度则逐渐提升到三十节以上。现在大型军舰的速度依然维持在这个合理的范围。

克里米亚战争还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海路运输的后勤保障效率大大高于陆路运输,尤其当时俄国还在依赖马拉大车而不是铁路的时候。在战争最激烈的塞瓦斯托波尔攻防战,英法联军一天可以倾泻五万两千发炮弹,而俄国军队却不得不对自己的炮弹供应实行配给制。

随后年轻的马汉参与了南北战争,获得了宝贵的实战经验。南北战争一开始,林肯就下令北方舰队封锁南方各个主要港口,导致南方的重要商品棉花无法出口,而军火等工业品无法进口,严重削弱了南方联盟的战争能量。正因为如此,战后马汉对美国的航线安全感到忧心忡忡,因为来自欧洲强国的舰队同样可以对美国这么做。

南北战争的胜利重塑了美国的精神,林肯再造了美国。在这里我想说的是,是南北战争而不是后来的美西战争,让美国有机会成为一个海权国家。

维持统一,避免内耗对于一个大陆型国家来说是太重要了。如果北美大陆分裂,必然出现类似欧洲的均势格局,大量的国民财富将在大陆上被直接消耗,而不能投入到基础建设和即将开始的第二次工业革命,美国在之后的十九世纪下半叶也根本不会实现崛起,更不可能成为一个具有建设先进的由蒸汽铁甲舰组成的大海军能力的强国。

英国在南北战争爆发后表面上采取中立态度,但是心理上则是支持叛乱的南方,如承认南方为交战一方,并绕过法律障碍,变相为南方制造战舰,试图制造两个美国。

而南方则认为,他们手中握有战略性资源“棉花”,一旦停止输出将造成北方的纺织工业瘫痪,也会造成英国纺织工业的棉花供应不足,英国必来相救。

但是英国由于受到其他战线的牵扯,而且对于美洲统一而崛起的战略预知程度不高,干涉的力度归于有限,从而使得美国北方达成了统一的愿望。当然,主要还是因为北方在战场上的节节胜利使得英国人的参与热情最终提不起来,就好比如果没有萨拉托加大捷,法国人也不会下定决心明目张胆地跟英国人作对。

美国的南北战争跟中国的解放战争的相似程度极高。解放战争就是一场中国版的“南北战争”,这场战争对于中国来说,意义是不下于抗日战争的。如果不取得解放战争的胜利,中国必将陷入印度式的殖民危机,中国将成为美国的“印度”。

南北战争胜利结束之后,美国海军的发展却陷入低谷。1865年,美国海军尚有现役军舰671艘、现役军官7000名、现役士兵51500人。仅仅两年之后,就有433艘军舰退出现役,其中大部分被出售。海军军官减少了5000人,士兵减少了将近40000人。

美国海军甚至出现了放弃蒸汽动力,退化到风帆战舰时代的倾向。当时一位海军中将甚至要求使用蒸汽动力的舰长自己承担超标的燃煤费用。当然这种现象可以理解,使用蒸汽动力的优势连瞎子都看得出来,但是美国周边辽阔的海域缺乏可用的加煤站,如果不使用风帆,战舰的航程难以保证。同时,缺乏危机感使得美国根本不愿意为海军投资。

十九世纪六十七年代,由于海军不得力,美国在外交领域遭受了一系列尴尬。作为一个新兴大国,美国的利益在南美洲却无法受到尊重;面对欧洲强国的劫掠,也只能通过外交手段加以解决。与美国蓬勃发展发展的国力相比,美国海军的建设是严重落后了。

十九世纪八十年代,美国仍然流行着一种海军理念:对美国来说只要加强海军防御,就已经足够了。1882年一位前海军部长宣称:水雷、有撞角的军舰、鱼雷艇、炮艇和低舷铁甲舰是保卫海岸的最有效的舰只。作为当代的中国人,我们对此种海军防御理念甚为熟悉。

经过一些有识之士的呼吁,美国海军的春天终于来了。1883年,美国国会拨款130万美元,批准建造“ABCD舰队”,即以分别“ABCD”四个字母开头的军舰。这四艘军舰成为美国海军史上首批具有双层船底及水密隔舱的钢铁战舰,开辟了美国海军发展史上的新时代。问题是,ABC三艘依然配有风帆和全套索具。要知道在1873年法国建成的“蹂躏”号战列舰已经彻底废除了风帆,成为世界海军史上第一艘纯蒸汽动力战列舰。十年之后美国全新打造的军舰依然使用风帆,让人觉得不可思议。而且装备的锅炉和发动机都已经过时,在国内采办符合要求的高性能钢板也出现了大麻烦,导致工程拖沓,争论颇多。

当时的美国海军将领卢斯,对于推动美国海军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他认为未来的海军指挥官应该在军事院校接受完整的军事科学教育,而不是跟过去那样,仅仅在战争实践中学习。1884年10月,海军部长钱德勒签署了建立海军军事学院的命令,地址位于罗德岛新港的一个贫民窟,卢斯担任第一任院长。

在这所简陋的学院里,卢斯极为重视海军史的教学工作,更希望找到一位海军指挥官能够对世界海军史加以总结,从而提出完整的美国海军战略。于是1884年卢斯邀请马汉担任海军史讲师。这个邀请对于马汉来说是一个人生的转折点。当时马汉正担任双桅炮舰“瓦丘赛特”号的舰长并随舰队在南美洲巡航,军旅生涯平淡,中间也不过是出版了几本影响力不大的作品。

从大背景来看,南北战争扫除了美国资本主义发展过程中最后的一道障碍,一个新兴大国在美洲大陆迅速崛起,年轻而强壮的美国迫不及待地要求重新瓜分世界。面对一日千里、飞速发展的海军军事技术,突飞猛进的雄厚国力以及赤裸裸的帝国主义情绪,美国急需一位伟大的学者将争霸世界的方法和手段提升到理论的高度。于是,马汉应运而生。

南北战争之后,马汉继续在美国海军服役,同时将大量的精力倾注在阅读和研究世界海军历史。从1879年开始,马汉开始撰写相关论文,在随后的36年时间里,共有137篇论文(其中包括20部专著)问世。

1886年,卢斯奉命到海上工作,马汉接任院长。说实在的在,这所简陋的学院担任院长并非人们想象得那么显赫。学院条件艰苦,经费缺乏,但是马汉克服了种种困难,不但保证学院教学活动正常开展,还将自己多年积累下来的四百多页海军史讲义装订成书。在遭到多家出版社拒绝出版之后,此书终于在1890年5月得以公开发行,书名为《海权对历史的影响(1660~1783)》。

在海权论的奠基之作《海权对历史的影响(1660~1783)》发表之前,马汉表示,他希望总结以往木制风帆炮舰的作战经验,使之适用于当今的蒸汽铁甲海军时代。马汉同时指出,这也是一部海权史,揭示出海权是历次欧洲争霸战争中的最关键因素。马汉通过解读历史事件,提出了自己关于国家战略、海军战术方面的观点,逐步形成了完整的海权论思想。跟人们普遍认为的相反,马汉并没有一部专门以《海权论》命名的著作,海权论是对马汉观点的高度提炼和概括。马汉最为著名的作品是所谓的海权三部曲,即《海权对历史的影响(1660~1783)》(1890)、《海权对法国大革命和帝国的影响(1793~1812)》(1892)以及《海权的影响与1812年战争的关系》(1905)。

马汉从大量的历史事实中总结出一个规律:帝国兴衰的决定性因素在于是否控制了海洋。过去人们也曾意识到海权对于国家强盛和战争胜利的作用,但是从来没有人象马汉一般将海权提升到如此前所未有的高度,以及将海权事业视作国家战略的核心。

该书一经出版便轰动了美国,随后立即被翻译为多国文字震撼了全世界。马汉认为极力支持大海军建设(因为1880年的美国海军比不上巴西和智利,1890年的美国海军还不如意大利,即使当时美国的工业实力已经是意大利的十三倍),认为美国将来在海军建设方面很有希望超越英国(这种想法就当时而言是不可思议的,就好比现在有人说中国的海军将会超越美国);同时马汉毫不掩饰对于加勒比海的野心,强烈反对英法染指巴拿马地峡(马汉的诸多主张对于当今的中国来说,特别具有借鉴意义,中国要像美国控制加勒比海一样控制南中国海)。

马汉的海权理论为美国大力扩充海军提供了充分的理论依据,为美国掀起造舰高潮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1893年,马汉担任美国驻欧洲舰队旗舰“芝加哥”号的舰长,中间出访英国。没有想到这是一趟极为愉悦的旅行,因为马汉颇为惊奇地发现,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已被他的学说所倾倒,英国的政治家和海军将领将马汉视为名流,伊莉莎白女王专门接见了马汉,牛津和剑桥大学争相授予马汉学位。日本和德国对马汉的著作也极为重视,日本将之作为军事教材,而德皇威廉将之视作德国的行动指南。完全可以说,马汉的著作加剧了世界列强尤其是英德之间的造舰竞赛。

西奥多·罗斯福于1887年结识了马汉,当时马汉正担任海军军事学院校长,而罗斯福则是一名年轻的客座讲师,但是理念上的一致使二人成为挚友。马汉提倡的海权至上的思想强化了罗斯福的信念:美国只有加快扩张海军力量才能捍卫国家利益,与欧洲列强平起平坐,一较长短。

1897年,威廉·麦金莱总统任命罗斯福为海军部副部长(小罗斯福极其崇拜他的叔叔,后来他沿着几乎与叔叔完全一致的履历进入白宫,成为一位比老罗斯福还要伟大的美国总统)。罗斯福致力于海军建设,用功甚勤,大力加速美国的造舰进度,而期待已久的战争也来临了。

当时老朽的西班牙帝国还盘踞在加勒比海,正好成为美国崛起的最佳垫脚石。于是十九世纪九十年代在美国新闻媒体的大肆炒作下,西班牙在古巴岛上的统治很快成为了的“暴政”(不过西班牙在古巴的统治的确有些不堪),美国民众当中掀起一股反对西班牙的浪潮。

接下来发生的事情广为人知:1898年1月美国“缅因号”战列舰以“保护侨民”的理由进入哈瓦那港,结果安安静静呆了二十天之后突然于2月15日发生剧烈爆炸,导致266名美国海军士兵死亡。爆炸的原因是什么?现在已经变得无关紧要,真正的问题是它来得太是时候了。美国舆论瞬间鼎沸,坚决认为这是西班牙当局所为,向西班牙开战的舆论前戏已经做足。

罗斯福意识到,将西班牙驱逐出加勒比海和菲律宾的时机已经来到。2月25日,当时罗斯福的上司海军部长约翰·D·朗格因故外出,罗斯福自作主张,拟定了发给美国太平洋舰队乔治·杜威的命令,要求战争一旦爆发就要做好进攻马尼拉的准备。第二天,麦金莱和朗格对罗斯福的举动大吃一惊(因为当时很多人认为战争仅仅局限在加勒比海),但是经过修改,他们还是签署了发给杜威的命令(也有说罗斯福未经同意就直接发出了电文)。

1898年3月,美国政府向西班牙政府提出条件苛刻的最后通牒,并着手封锁古巴海域,劫掠西班牙商船。4月24日,西班牙向美国宣战,4月25日,美国国会向西班牙宣战。当时欧洲舆论高估了西班牙舰队的实力,认为美西战争将会旷日持久,但是马汉则预言战争不会超过三个月,事实上战争只维持了不到四个月时间。

4月25日,杜威在香港接到海军部密电,告知美西开战,可以进攻马尼拉,寻机歼灭西班牙舰队。早已摩拳擦掌的杜威率领舰队于4月27日离开香港开往马尼拉湾,4月30日入夜后,美国舰队在马尼拉湾口部署到位。5月1日凌晨,美国舰队乘天色昏暗以鱼贯队形悄悄通过位于湾口的哥黎希律要塞,进入马尼拉湾,对西班牙舰队痛下杀手。战争结果毫无悬念,经过一个上午的炮击,美国舰队在马尼拉湾海战中,将西班牙的老爷舰队打得落花流水,取得了完全一边倒的胜利。

同时在加勒比海战场,美国海军少将桑普森于6月1日开始封锁位于圣地亚哥的西班牙舰队,圣地亚哥之战开始。美国陆海并进,大打出手。7月3日,在向风海峡海战中,美国舰队再次全歼西班牙舰队。同时,美国军队在古巴革命军的帮助下包围了圣地亚哥。7月17日,大约2.5万名西班牙军队缴械投降。7月28日,西班牙波多黎各方面也宣布投降。

美西战争于8月12日结束。同年12月10日,美西签订《巴黎条约》,西班牙将菲律宾、波多黎各和关岛割让给美国,美国付给西班牙两千万美元作为补偿。古巴则在形式上获得了独立,实际上沦为了美国的保护国。从此美国独霸加勒比海。

战后美国美其名“解放”了古巴和菲律宾(在很大程度上美国只不过是代替了西班牙,同时在战争中摘了了古巴和菲律宾人民起义的桃子)。但是无论如何,一支令欧洲强国侧目的美国舰队从西半球诞生。

老罗斯福——不同于其他满嘴说教带有虚伪理想主义的美国总统——满脑子都是旧世界的强权政治思维,作为马汉海权论思想的追随者,他一担任美国总统之后,立即将马汉的海权论思想付诸实施,极力扩充海军(马汉曾是罗斯福的海军顾问)。美国海军发展可谓一日千里,1907年,美国战列舰的数量已经达到20艘,分别部署在大西洋舰队和规模较小的太平洋舰队。同年,美国开始制定第一个针对日本的作战计划,这个计划进一步完善之后,成为日后橙色计划的原型(因为赢得日俄战争之后的日本,在日英同盟的支持下,遮断西太平洋的倾向越来越明显了)。

与此同时,老罗斯福试图通过战略示威向日本进行威慑,再度激发国内的造舰热情。1907年12月16日,以十六艘新锐战列舰为主组成的大白舰队,从汉普顿海军基地出发开始环球航行,直至1909年2月22日才回到汉普顿锚地,航行历时14个月,航程46000海里。大白舰队的环球航行向全世界展示了美国的力量和雄心。

值得指出的是,大白舰队在访问横滨的时候,雄壮的气势震慑了刚刚战胜俄国而在远东趾高气扬的日本人,为美国赢得了宝贵的和平。同时通过航行实践证明,从大西洋奔赴西太平洋战场,所需的时间仅需75天,远远少于1908年估计的120天(如果巴拿马运河通航,所需时间将会进一步缩短,战略弹性更大),也无需大规模的维护,可以直接参加作战,战后再行检修。这些近乎实战的宝贵经验的获取,为1911年橙色作战计划的制定奠定了基础,美国显然吸取了俄国波罗的海舰队长途奔袭远东最终惨败的教训。实践证明,不断完善的橙色作战计划与未来的美日太平洋战争的实际进程非常一致。

1909年3月3日罗斯福离开了白宫。在他上任前,美国海军不过是世界第六海军,到他离任时,美国海军位列世界第二,仅次于最强的英帝国海军。十年之后,美国海军将与英国海军并驾齐驱,最终实现超越。

1914年12月1日,马汉心脏病发,逝世于华盛顿海军医院。伟大的智囊虽然远走天国,但是下定决心不再犹豫的美国在马汉海权论的指导下,已经走上了一条通往世界霸权的康庄大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