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外国诗歌作品概述
对于中国读者而言,外国诗歌是一个很宽泛的概念,它包含了除中国以外的所有国家的诗歌,我们不可能将每一个国家的诗歌都搬上舞台,而只能将主流部分加以介绍,让读者了解外国诗歌的主要发展历程。在这里,我们主要介绍的是西方的诗歌。从古代到现代,西方诗歌大致经历了七个阶段:古希腊罗马时期,中世纪基督教时期,文艺复兴时期,17世纪古典主义时期,18世纪至19世纪浪漫主义时期,19世纪现实主义时期,20世纪现代主义时期。
古代欧洲诗歌以荷马史诗和《雅歌》为代表,它们为后世欧洲诗歌的审美传统奠定了基础。这一时期其他民族的诗歌也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如印度的两大史诗《罗摩衍那》和《摩诃婆罗多》,在世界文学史上占有很重要的地位。以史诗为核心的古典主义诗歌发展到中世纪时期,由于受到教会统治的影响,带有浓厚的宗教色彩,如教堂的赞美诗、史诗和谣曲等都带有封建宗教的成分,但骑士抒情诗则具有反禁欲主义的倾向。中世纪最重要的一位诗人是意大利的但丁,他的《神曲》带来了新世纪的一丝曙光,为文艺复兴运动做好了准备。14世纪至16世纪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诗歌逐渐摆脱了中世纪宗教的束缚,敢于肯定人的价值和世俗欲望,具有了人文主义的光辉,其中以莎士比亚的《十四行诗》最为典型。文艺复兴的光芒衰退之后,诗歌进入17世纪的古典主义时期,这一时期的诗歌创作提倡崇尚纯粹理性克制情欲,以古希腊古罗马作家的经验为准则,语言要典雅华丽,风格要庄严崇高。英国的弥尔顿是古典主义时期最杰出的诗人,他的《失乐园》、《复乐园》等作品是古典主义诗歌的杰出代表。随着资产阶级经济文化的发展,“理性至上”的古典主义诗歌渐渐不再适应社会的发展要求,而兴起于18世纪末强调自我情感和自由的浪漫主义诗歌逐渐统领着诗坛,并在19世纪前期掀起了一股狂潮。尤其是在英国,浪漫主义诗歌出现了两次创作高潮,华兹华斯、拜伦等一大批优秀的浪漫主义抒情诗人,将浪漫主义诗歌推向了最顶峰。继浪漫主义之后,俄罗斯、美国等国的现实主义诗歌取得了很好的发展,普希金、惠特曼等著名诗人创作了大量优秀作品。到20世纪,欧洲诗歌进入以象征主义为代表的现代主义时期,这一时期的诗歌创作流派纷呈,作品繁多,有“意象派”、“未来派”、“超现实派”等,但都倾向于运用象征和隐喻等手法来反映20世纪人类精神和心灵的迷惘、异化。
(一)古希腊罗马时期的诗歌
处于公元前几个世纪的西方古代各民族经济文化较落后,文学的主要形式为歌颂神灵和英雄的史诗。成就最大的主要有古希腊时期荷马的两部史诗《伊利亚特》和《奥德赛》,这两部伟大的“英雄史诗”是古代欧洲诗歌的代表,奠定了欧洲诗歌“崇高庄重”的审美风格。此外,古希伯来文学《旧约》中的《雅歌》也是一部典范之作,它是欧洲文学史上第一部爱情诗集,对后世欧洲爱情诗歌的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公元前四五世纪的亚洲印度,也出现了两大规模宏大的史诗作品《罗摩衍那》和《摩诃婆罗多》,这两部梵语叙事诗作品比较全面地反映了古代印度的社会生活和文化传统,对印度人的精神生活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为世界文学的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荷马的两部史诗均取材于特洛伊战争。《伊利亚特》描写了特洛伊战争第十年最后51天里发生的故事,它以希腊联军最英勇的主将阿喀琉斯的愤怒为线索,细致地描述了战争的场面,歌颂了作战双方英雄的勇敢善战。《奥德赛》描写了特洛伊英雄奥德修斯在战争结束后的回归途中遭遇了十年的海上漂泊生活,经过万般艰辛之后,在宙斯的帮助下终于回到了家乡,并机智地扫除了妻子的众多求婚者。诗歌赞颂了奥德修斯与自然斗争的勇气、机智与毅力。《雅歌》是由很多短诗汇集而成的爱情诗集。诗歌中饱含着对俗世男女爱情的描写,有些描写快乐幸福的恋爱生活,有些描写爱情的坚贞和相思的痛苦。《雅歌》是对女性的赞美之歌,充满了激越和热烈奔放的情感,它作为欧洲爱情诗歌的滥觞,为后世爱情诗的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经验。
(二)中世纪基督教时期的诗歌
从古代进入中世纪,欧洲社会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源于古希伯来文化的基督教占据了统治地位,教会宣扬的禁欲主义和神权至上的思想使中世纪充满了宗教的神秘色彩。这个时期的文学成为教会进行宗教统治的工具,其内容多以《圣经》为依据,充斥着虚妄的说教。在诗歌方面,多为教堂赞美诗、史诗和谣曲。史诗主要有盎格鲁撒克逊人的《贝奥武甫》、冰岛人的《埃达》和《萨迦》、法国的《罗兰之歌》和德国的《尼伯龙根之歌》等,都具有浓厚的基督教思想和护教成分,但是骑士抒情诗,尤其是法国的普罗旺斯抒情诗则呈现出了反禁欲主义的趋势。中世纪成就最大的诗人是意大利的但丁,他是黑暗中一盏明亮的灯,为中世纪后期的欧洲文学带来了希望,引领着中世纪文学走出迷途,步入新的殿堂。他的作品《新生》体现了当时流行的“温柔的新体诗”的最高成就,《神曲》则代表了中世纪文学的最高成就,闪烁着人文主义的光辉,标志着中世纪基督教统治的终结和文艺复兴时期的到来。
《神曲》是对西方中古文化的艺术性总结,分为《地狱》、《炼狱》、《天堂》三个部分。诗歌采用中古梦幻文学的形式,叙述了但丁在罗马诗人维吉尔的引导下游历了地狱和炼狱,又在贝阿特丽丝的引导下游历了天国。维吉尔象征着理性和哲学,贝阿特丽丝象征着信仰和神学。诗歌反映了但丁思想的矛盾性,他一方面认识到真理的至善,另一方面又局限在基督教神学的观念里。但他追求最高真理的精神和关怀人类命运的热情,在中古时期是具有进步意义的。《神曲》在艺术上取得了极高的成就,但丁善于运用巧妙、娴熟的隐喻艺术手法,勾画出一系列象征的意象,虚构了一个神奇的世界,把梦幻、寓意、象征的艺术推向了极致。
(三)文艺复兴时期的诗歌
继中世纪最后一位诗人但丁之后,欧洲诗歌进入文艺复兴时期,这一时期的文学以人文主义为核心,强调人的个体价值和意义,歌颂人的现世享乐,反对一切神权思想,掀起了思想解放运动的高潮。代表诗人主要有意大利的彼特拉克、英国的乔叟、斯宾塞和莎士比亚。彼特拉克是意大利的人文主义之父,他的抒情诗集《歌集》形式轻松明快,讴歌了人类发自自然本性的爱情,冲破了中世纪的禁欲主义,摒弃了中世纪神秘抽象和隐晦的风格。他的诗歌为欧洲抒情诗歌开辟了道路。乔叟是14世纪英国最重要的诗人,也是英国人文主义文学的先驱,具有反禁欲主义和追求自由的倾向。他首创了十音节双韵诗体,被称为“英国诗歌之父”。斯宾塞的《仙后》宣扬了资产阶级新的思想观念和人生态度,创造了适应于长诗的完美的格律形式,被称为“斯宾塞诗节”,是伊丽莎白女王时期除莎士比亚之外英国最重要的诗人。威廉·莎士比亚是文艺复兴时代欧洲最伟大的戏剧家、诗人,他的《十四行诗》歌颂了爱情和友谊、青春和美,感情真挚,思想丰富,肯定了人的世俗情感和欲望,宣扬了人文主义的价值规范。
莎士比亚的《十四行诗》以抒发感情与分析说理并重,同时人物形象生动丰富,言语运用巧妙,诗句节奏感很强。诗歌通过对一系列事物的歌颂、咏叹和抨击,表达了莎士比亚进步的人生观和审美观。诗歌对友谊和爱情的歌颂,表达出他主张的生活最高准则:对真、善、美的追求。在诗中,莎士比亚认为现实世界就是一个善美和恶丑对敌的战场,他对人的个性的看法也更强调精神和爱的力量。诗人表现了对人与人之间的不和谐的失望和焦虑,也表现了对光明和未来的希望。莎士比亚既满腔热情地肯定人的正当欲望,肯定青春和爱情,歌颂人性,又真诚地赞美高尚的道德和博爱的理念,充分反映出文艺复兴时代人文主义的理想。
(四)17世纪古典主义时期的诗歌
文艺复兴时期提倡的人文主义渐渐演变成对纯粹的俗世欲望的追求,腐化的思想阻碍了社会的发展,至17世纪,人们又转向了对古希腊文学传统的尊崇,兴起了“理性”至上的古典主义。古典主义诗歌创作主张从古希腊古罗马文学中汲取艺术形式和题材,运用精练、华丽、典雅的语言,同时要体现庄严而崇高的风格。最杰出的人物是英国诗人弥尔顿,他的诗作《失乐园》是17世纪欧洲古典主义诗歌的代表。
《失乐园》是弥尔顿最成功的一部作品,诗歌取材于圣经故事,讲述了人类始祖亚当和夏娃受撒旦诱使违抗上帝旨意,致使堕落致罪,结果被上帝驱逐出伊甸园的故事。在这部作品里,撒旦不再是狰狞可怕的魔鬼,而是一位叱咤风云的英雄,充满了反抗上帝的斗争精神,体现了弥尔顿对民主和自由的追求。《失乐园》无论在形式结构上,还是在思想内容上,都给人以瑰丽与崇高的审美享受。诗作采用了无韵的英雄诗体,格调高亢激越,从而表达了作者强烈的情感和作品伟大的主题。在内容方面,《失乐园》塑造了气势磅礴的情景和浩渺雄伟的意境,铺排了一个异常宏大的场面。通过对亚当和夏娃堕落的描述,诗歌反思了理性在人类历史中的重要作用,充分体现了古典主义的美学原则。
(五)18世纪至19世纪浪漫主义时期的诗歌
至18世纪末,诗歌创作又从理性精神走向了对个人情感的重视,浪漫主义诗歌逐渐兴起,发展到19世纪中叶,整个欧洲掀起了一股浪漫主义的狂潮。这一时期,文学创作的体裁主要是诗歌,尤其以英国浪漫主义诗歌为典型。英国浪漫主义诗歌创作经历了两个高峰期,第一个创作高峰是18世纪末出现的以华兹华斯、柯勒律治和骚塞为代表的“湖畔派诗人”。他们都厌恶资本主义工业文明,于是远离城市,隐居英国西北部湖区,寄情于山水田园,赞颂大自然,讴歌淳朴的农村生活。“湖畔派诗人”的代表作是华兹华斯和柯勒律治用民谣体写成的《抒情歌谣集》。第二个创作高峰是19世纪初以拜伦、雪莱、济慈为代表的一批浪漫主义诗人,他们都主张脱离封建教会势力,争取自由和民主,将浪漫主义诗歌发展得更加完善,代表了19世纪初欧洲浪漫主义诗歌的最高成就。英国的浪漫主义文学直至20世纪还有一股余温,爱尔兰的叶芝被称为“20世纪最后一个浪漫主义诗人”。
华兹华斯是“湖畔派诗人”的杰出代表,被称为“桂冠诗人”。他的诗歌通过对大自然多姿多彩的描绘,深情表达了对大自然和人生的深切感悟和思考,启迪了人性中博爱和善良的情感。华兹华斯的抒情诗开创了新鲜活泼的浪漫主义诗风,朴素清新,自然流畅,一反新古典主义平板、典雅的风格,充满了灵感和激情,既充斥着浪漫主义情调又隐含着深层的哲学沉思。
拜伦是19世纪欧洲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之一,被誉为“诗国中的拿破仑”。他的长篇诗歌《恰尔德·哈洛尔德游记》以贵族青年恰尔德·哈洛尔德为寻求理想而周游欧洲各国的故事为线索,描写了旖旎奇特的异域风光和风土人情,展现了壮阔的大自然景色和主人公丰富复杂的心理活动,展示了他在消极享乐中对资产阶级文明的失望和内心的迷茫,反映了这一时期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共有的颓废、悲观的心理状态。诗歌内容新颖、辞藻华丽、格律完整、音韵和谐,是英国浪漫主义诗歌的杰出之作。
与拜伦同期的雪莱也是一位非常出色的浪漫主义诗人,他的诗歌充满了音乐美和优美的抒情气质,主要诗歌作品有《西风颂》和《解放了的普罗米修斯》。在其代表作《解放了的普罗米修斯》中,作者以浪漫的古希腊神话故事为题材,反映了对“自由、平等、博爱”的美好未来的憧憬和对光明前途的乐观信念。诗歌体现了作者丰富的想象力,立足整个宇宙来描写普罗米修斯和人类的苦难与解放,使自然界变幻无穷、多姿多彩,抒发了强烈的情感,充分体现了浪漫主义诗歌的特色。
(六)19世纪现实主义时期的诗歌
浪漫主义诗歌发展到19世纪中后期,逐渐倾向于抒情与现实的结合,既注重对社会现实生活的描写又善于阐明对人生的哲学思考。主要代表诗人有俄罗斯的普希金、莱蒙托夫、马雅可夫斯基等,他们描写俄罗斯大自然的美、描写俄罗斯民族的淳朴,也描写革命和战争,重现了一幅幅现实的图画,在对生活的描写中抒发了个人对现实的批判。美国现实主义诗歌的代表诗人有惠特曼等,惠特曼是19世纪美国最伟大的民族诗人,他的代表作《草叶集》既是作者本人自我心灵发展的史诗,又是美利坚民族成长的史诗,反映了美国民族的历史现实和个人的生活现实。
亚历山大·普希金的代表作《叶甫盖尼·奥涅金》是俄国现实主义文学的第一部典范作品,描述了19世纪20年代俄国上层社会的生活,它以简洁的笔触表现了俄罗斯的民族习俗,画面广阔,细节描写精确,所塑造的人物及其环境都具有典型性,确立了俄国的批判现实主义。《叶甫盖尼·奥涅金》最大的特色是第一次将诗的抒情性和散文的叙事性有机地结合起来,其中的抒情笔调增强了作品的内涵和感染力,又运用精练含蓄、质朴流畅的诗歌语言塑造了典型人物和典型环境,这种独创的艺术形式为俄罗斯文学作出了巨大贡献。
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世界诗坛中还有一位杰出人物就是印度的泰戈尔,他是印度近代最伟大的诗人,被誉为印度的“诗圣”,作品主要有《吉檀迦利》、《飞鸟集》、《新月集》和《园丁集》。其中《吉檀迦利》最能代表泰戈尔的思想观念和艺术风格,1913年,他凭借此诗成为东方第一个诺贝尔文学奖的获得者。《吉檀迦利》表现了泛神和泛爱的主题思想,在诗歌中,泰戈尔追求着“梵我统一”的最高精神境界,在“有限”中证悟着“无限”的欢乐,反映了他对生活和宇宙的哲学思考。
(七)20世纪现代主义时期的诗歌
欧洲的现代主义诗歌肇始于法国的象征诗派,它提倡用隐喻、象征、暗示等手法来表现人物的内心世界。象征诗派是现代主义诗歌中影响最大的一个诗歌流派,法国诗人波德莱尔的《恶之花》被认为是前期象征主义的奠基之作。后期的象征主义诗歌代表人物主要有英国诗人T。S。艾略特和爱尔兰诗人叶芝。艾略特的代表作《荒原》大量运用了象征、隐喻和抽象暗示等来探索20世纪西方精神文化的“荒原”问题,是20世纪最典型、最具有影响力的现代主义诗歌。叶芝的代表作《驶向拜占庭》以游历拜占庭来象征精神的探索,表达了对物质文明的厌恶以及对理性的期盼,丰富的想象、深刻的哲理,使其成为最重要的象征派诗歌之一。除了象征主义诗歌,现代主义诗歌还有法国的达达主义、英国的意象派和俄罗斯的未来主义等。20世纪的现代主义诗歌可谓流派纷呈,呈现出百花齐放的姿态。
波德莱尔是法国象征主义诗歌的先驱,开创了欧洲现代主义诗歌的新时期。他的代表作《恶之花》揭示了资本主义制度下一系列丑恶的现象,描绘了现代文明中一幅幅腐化堕落和黑暗丑陋的画面:阴暗神秘的城市风光、横呈街头的罪恶和悲惨。他主张以丑为美、认为“自然是丑恶的”、罪恶“天生是自然的”,恶存在于人的心中,就像美存在于人的心中一样,他认为应该“发掘恶中之美”,表现“恶中的精神骚动”。他通过《恶之花》表现了一种“病态的艺术”。他崇尚的化丑为美、从恶中挖掘美的原则,是象征主义诗歌的重要特征。
艾略特是最杰出的现代派诗歌代表人物,1948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他的代表作《荒原》展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西方文明的危机和传统价值观念的失落,反映了20世纪西方人理想的幻灭和绝望。诗歌大量引用了希腊神话中的情节、典故和名句,以鲜明的形象进行象征、暗示和联想,并运用了时空顺序的错位与跳跃、意识流等写作手法,引导人们去思考人类精神文化的“荒原”问题,以及对荒原的拯救意识。《荒原》充分体现了现代主义文学的特色,是象征主义诗歌最成功的作品。
由于受审美传统、历史制度、地理环境、政治经济等各方面因素的影响,外国诗歌具有区别于中国诗歌的独特美学特征。因此,我们欣赏外国诗歌,也应该用国外的美学眼光来品读。总体来说,外国诗歌可以从诗歌的语言特色、诗歌的修辞、诗歌的意象、诗歌的主题等几个方面来欣赏。
品读外国诗歌,首先要掌握诗歌语言包含的各个要素,如音节、音韵、节奏和词汇等。英语是拼音文字,一个词常不止一个音节,很多是多音节词,而且英语中的辅音有清浊之分,英语诗中常利用字音加强语意表达或控制诗的节奏速度。音韵、节奏、音步、变格等手法则可以创造理想的英文诗诵读时的抑扬顿挫、铿锵悦耳的效果。英文诗的音韵、格律以及音节变化的节奏等都有一定规律,在英语格律诗中大体是一句一行或一句二行,每节有一定行数,每行有一定音节,音韵也须按一定规律。如十四行诗,是由三节四行诗与两行对句组成,一般押韵方式是a b a b,c d c d,e f e f,g g,最后两行总结全诗。在语言方面,我们还要很好地理解诗歌的词汇意义。英语中有很多的双关或多义词汇,它们在诗歌中起着很重要的作用,就像汉语的多义词一样,同一个词在不同的语境中可能有着不同的意义,起着不同的作用,莎士比亚就很善于运用语言来达到诙谐幽默和说理的目的。把握了诗歌的语言,才能更好地理解诗歌,体会外国诗歌的独特风格和韵味。
其次是诗歌的修辞。由于源自于古希腊古希伯来的文化传统,外国诗歌尤其欧洲诗歌都善于运用各种修辞方法来表情达意。荷马史诗中大量比喻、象征、排比的运用深深地影响了欧洲后世诗歌,无论是抒情诗还是叙事诗大都是借景抒情、借物传意。发展到20世纪现代派诗歌,诗人们为了突出诗歌形式的重要性常常忽视内容,将隐喻、抽象、象征等手法运用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运用比喻、借代、象征等手法来表达思想,突现诗歌的主题。
再次是诗歌的意象。外国诗歌的主要特征便是意象,“意”是作为主体的诗人的主观情思,被诗人赋予某种物象,而“象”是为了表达诗人的“意”。鉴于主客二分观念的影响,“意象”往往具有审美心灵性和审美形式性两种审美特征。审美心灵性重在诗人的主观情感,常造成壮美崇高或神秘的审美风格;而审美形式性重在客观形式,使诗歌具有新奇独特的风格。艾略特等现代主义诗人认为诗歌的价值在于形式而不在于具有情感的内容。欣赏不同类型的诗歌应该掌握其不同的审美倾向,只有这样才能更准确地把握诗歌的内在价值和意义。
最后,了解诗歌的主题也是诗歌欣赏的关键所在。任何诗歌都是与时代背景相联系的,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社会的思想文化特征,也反映了作者的思想和情感,包含着作者对生活哲理、生命意义的探索与思考。艺术的美在于向人们启示情感和激发想象,我们应该从诗歌中了解其蕴涵的生活哲理和作者的情感。只有把握了诗歌的主题才能充分获得审美享受,才能真正品味出其中的滋味。
二、外国诗歌作品欣赏实例
《孤独的刈麦女》欣赏
原文
The Solitary Reaper
William Wordsworth
Behold her,single in the field,
Yon solitary Highland Lass!
Reaping and singing by herself;
Stop here,or gently pass!
Alone she cuts and binds the grain,
And sings a melancholy strain;
O listen!For the Vale profound
Is overflowing with the sound。
No Nightingale did ever chaunt
More welcome notes to weary bands
Of travellers in some shady haunt,
Among Arabian sands:
A voice so thrilling never was heard
In spring-time from the Cuckoo-bird,
Breaking the silence of the seas
Among the farthest Hebrides。
Will no one tell me what she sings?——
Perhaps the plaintive numbers flow
For old,unhappy,far-off things,
And battles long ago:
Or is it some more humble lay,
Familiar matter of to-day?
Some natural sorrow,loss,or pain,
That has been,and may be again?
Whate'er the theme,the Maiden sang
As if her song could have no ending;
I saw her singing at her work,
And o'er the sickle bending;——
I listened,motionless and still;
And,as I mounted up the hill,
The music in my heart I bore,
Long after it was heard no more。
汉语译文
孤独的刈麦女
华兹华斯
看,她独自一人在田间,
高原上那孤单的姑娘!
一个人一边收割,一边歌唱,
停下吧,要么就悄然走过!
独自一人把麦割下,又把麦捆起,
口中吟唱的曲调那么悲凉;
听!在那幽深的山谷中,有她的歌声在久久回荡。
广袤的荒凉的阿拉伯大漠里,
一堆疲惫的旅人憩息在绿洲旁,
此刻他们听到的夜莺啼啭,
也不会有这般婉转悠扬。
那遥远的赫伯利群岛,
春日里杜鹃纵情鸣啼,
划破了大海的沉寂,
却也比不过她的歌声让人心神荡漾。
谁来告诉我她在唱些什么?——
也许那忧伤的歌缓缓流淌,
是在咏叹那不幸的往事,遥远而古老,
和那久远的征战?
或者只是再平常不过的抒情小调,
曲中的内容世人都习以为常?
或是一些单纯的痛苦、损失和忧伤,
以前发生过,今后也会是这样?
无论所唱为何,姑娘依然在唱,
她的歌声仿佛将永远回响,
我看她一边劳作,一边歌唱,
弯腰挥动着镰刀——
我静静地,静静地听着;
直到我爬上山冈,
在我的心头,那歌声依然在回荡,
尽管我耳边早已没有了声响。
《孤独的刈麦女》是华兹华斯的一首脍炙人口、广为传诵的抒情小诗,诗歌采用民谣体描绘了一幅动人的乡村景象:在苏格兰高原的田间里,一位少女独自一人在一边收割麦子,一边唱着歌。诗歌的语言质朴流畅,音调婉转动听,亲切和谐,给人一种自然淳朴的美感和田园牧歌般的情怀,可谓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一首优秀之作。
诗人将情、理、形、神交汇融合而引人进入一个想象的艺术世界里。诗人通过孤单的刈麦女熟练的劳作,塑造了“天人合一”的崇高境界,表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Alone she cuts and binds the grain”(独自一人把麦割下,又把麦捆起),作者通过对少女具体细微动作的描写,突出了她勤劳而又充满了青春活力的形象。她身上透露出的自然本真的灵性与大自然的灵性已经融为一体,构成了一幅独特美妙的风景画。大自然是人类生命的源泉,人与自然是相互适应的,人的心灵天生就是自然中最美好、最有趣的东西。诗人认为人只有在自然环境中才能保持自己的尊严和纯洁的心灵,摆脱束缚,获得自由。
诗中突出表现的一个意象是少女的“歌声”,“歌声”是贯穿诗歌始终的一条线,作者借“歌声”抒发了丰富的情感。孤独的刈麦女的歌声中蕴涵着几许寂寞和惆怅,又不乏少女的遐思、向往和欢乐。少女的心思没有通过歌声表露出来,诗人在猜测着:“是在咏叹那不幸的往事”,“或者只是再平常不过的抒情小调”,“或是一些单纯的痛苦、损失和忧伤”?我们和诗人一样,只是听到了她悠扬的歌声,却听不到她心跳的旋律,摸不着她朦胧的情思。就像每个青春期的少女一样,她或许有些期待,或许有些忧伤,但她总是美的、真的、纯的,她是大自然的儿女,是纯真的象征。她的歌声就是美的宣言,所以才会让“我”如此留恋,“我”的心早已深深地融入了那凄凉婉转的歌声中,“I listened,motionless and still;And,as I mounted up the hill,The music in my heart I bore,Long after it was heard no more。”她动人的歌声挥之不去,她纯洁的形象更是深深刻在了“我”的脑海当中,她与大自然融合为一的图画则定格为一种永恒的美。
诗歌也塑造了一种孤独的女性美。诗人用“single”、“solitary”、“the Vale profound”、“by herself”和“alone”等一系列“孤独”的近义词来不断强化宁静凄凉的气氛,突现了孤寂的外界环境。在大自然的寂静中,她在劳作着,一个人收割着麦子,为了排解这种孤单,她“Sings a melancholy strain”(口中吟唱的曲调那么悲凉),她的歌声就是向大自然诉说的话语,和大自然进行心与灵交流的方式,她试图用歌声来排除寂寞、消解孤独。歌声饱含着深邃的思想和无限的内涵,因此我们并不为她感到难过,而是体验到了一种美、一种源自孤独本身的美。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欣赏
原文
If By Life You Were Deceived
Alexander Pushkin
If by life you were deceived,
Don't be dismal,don't be wild!
In the day of grief,be mild
Merry days will come,belive。
Heart is living in tomorrow;
Present is dejected here;
In a moment,passes sorrow;
That which passes will be dear。
汉语译文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亚历山大·普希金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不要犹豫,不要愤慨,
悲伤的日子需要沉静,
坚信吧:美好的日子即将来临!
心中憧憬着美好的未来,
眼前不过是暂时的悲哀,
一切将会在瞬间消逝,
而逝去的一切将会变得亲切。
这首诗歌是普希金广为流传的一首抒情名篇。诗歌写于1825年,当时诗人被沙皇流放到荒凉的北方,处境十分凄凉,这首诗是赠送给好友15岁的女儿沃尔夫的,诗人用积极乐观的语句鼓励小姑娘对生活鼓起勇气,树立起坚定的信念。诗句营造了一种温馨的气氛,是作者真挚情感的自然流露,充满了人情味,在简单平常的话语中蕴涵着深刻的生活哲理。
诗歌虽然是对小姑娘的规劝,可是看得出来诗歌中隐含着作者自身的遭遇,是对现实生活的描绘。当时作者处在艰难凄楚的处境下,遍尝了生活的无常和艰辛,但是他并没有抱怨,没有丧失斗志和希望,而是用一种积极乐观的态度去对抗生活的苦难,在逆境中憧憬着美好的未来,表现出坚强的性格和高贵的品质。“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中“假如”二字用得多么精妙!将莫大的苦难化解得轻松自如,仿佛“生活的欺骗”是一个遥远的幻想却不会来到身边一样,看得出诗人面对“困境”时异常坦然的心境。在这种坦然中,他有着对美好未来的坚定顽强的信念:“坚信吧:美好的日子即将来临!”这种信念支撑着他在“悲伤的日子”面前用“沉静”来默默坚持着,蕴涵着战胜困难的巨大力量。在诗人的思想里,只要有一种必胜的信念,那么一切苦难也好、哀伤也好都会成为过去的,“眼前不过是暂时的悲哀”,光明的日子已经在翘首以待。他说“一切将会在瞬间消逝”,时间已经失去了本体的意义,一切都只是内心的觉悟,滑过的只是一个抽象的概念,“瞬间”体现了诗人在探索着时间的奥妙,用短暂解构了时间带来的精神苦痛。一旦这种苦痛消失了,一切“欺骗”、“悲伤”将转化为价值和意义,“逝去的一切将会变得亲切”,曾经的那些痛苦因为用“心”度过,就像我们的友人一样让人留恋!诗歌表达的积极乐观的精神和坚定信念激励着诗人自己和每一个感悟于此的灵魂。
诗歌的语言明白如话、自然流畅,是普希金“自由诗体”的代表,用散文的自由形式表达了诗歌的情怀,流露出人性中最本真的情感,又表达了诗性的哲理,让人感受到难以抗拒的艺术魅力。诗歌篇幅虽短,寥寥几行,却表达了丰富的思想内涵,给人以无限的哲学思考和艺术享受,不愧为俄罗斯抒情诗的杰作。
三、作品选
《雅歌》汉语译文(节选)
“解题”《雅歌》原名《所罗门之歌》,节选自《圣经·旧约》,是由很多短诗汇集而成的爱情诗集,是《旧约》中唯一描写爱情的诗,也是欧洲文学中的第一部爱情诗歌。它大约出现于公元前2世纪,被称为古希伯来民族的“歌中之歌”,借世俗爱情歌颂对“所罗门”的爱。诗歌风格热烈奔放,运用象征比喻等手法大胆歌颂女性之美,表现男女爱情,对后世欧洲文学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我的佳偶,你甚美丽!
你甚美丽!
你的眼在帕子内
好像鸽子眼;
你的头发如同
山羊群卧在基列山旁。
你的牙齿如新剪毛的
一群母羊,
洗净上来,
个个都有双生,
没有一只丧掉子的;
你的唇好像一条朱红线,
你的嘴也秀美。
你的两太阳在帕子内
如同一块石榴;
你的颈项,好像
大卫建造收藏军器的高台,
其上悬挂一千盾牌,
都是勇士的藤牌。
你的两乳,好像百合花中
吃草的一对小鹿,
就是母鹿双生的。
我要往没药山和
乳香岗去,
直等到天起凉风,
日影飞去的时候回来。
《我的恋人如此娴雅》汉语译文
“解题”本诗为意大利诗人但丁所作。但丁(1265—1321)是欧洲中世纪最后一位诗人,也是走向文艺复兴的第一位诗人。他除了代表作《神曲》之外,还写了很多“温柔的新体诗”的抒情诗,《新生》就是这种新体诗的集大成之作。《我的恋人如此娴雅》选自《新生》,代表了但丁抒情诗清新、自然、质朴的风格,表现了诗人内心对恋人真挚的情感。诗歌流露的对爱情的赞美,宣扬了对宗教禁欲主义的反叛,散发着人文主义的光辉。
我的恋人如此娴雅如此端庄,
当她向人行礼问候的时刻,
总使人因舌头发颤而沉默,
双眼也不敢正对她的目光。
她走过,在一片赞美的中央,
但她全身却透着谦逊温和,
她似乎不是凡女,而来自天国,
只为显示神迹才降临世上。
她的可爱,使人眼睛一眨不眨,
一股甜蜜通过眼睛流进心里,
你绝不能体会,若不曾尝过它:
从她樱唇间,似乎在微微散发
一种饱含爱情的柔和灵气,
她叩着你的心扉命令道:“叹息吧!”
《对这些都倦了》汉语译文
“解题”本诗为英国诗人莎士比亚所作。莎士比亚(1564—1616)是英国文艺复兴时期最杰出的艺术大师,他一生创作了37部戏剧和一部《十四行诗》。莎士比亚的十四行诗结构非常严谨,分为三个四行和一个两行,每行十个音节,韵脚固定,全诗共154首,主要是以友谊和爱情为主题。《对这些都倦了》是他的十四行诗中的一首,揭发了现实中存在的许多丑恶不合理的现象,表达了他失望和焦虑的情感,同时隐含了他对人生真、善、美的追求以及对精神与爱的推崇。
对这些都倦了,我召唤安息的死亡,——
譬如,见到天才注定做乞丐,
空虚的草包穿戴得富丽堂皇,
纯洁的盟誓受到了恶意的破坏,
高贵的荣誉被可耻地放错了地位,
强横的暴徒糟蹋了贞洁的姑娘,
邪恶,不法地侮辱了正义的完美,
拐腿的权势损伤了民间的健壮,
文化,被当局统治得哑口无言,
愚蠢(俨如博士)控制着聪明,
单纯的真理被唤作头脑简单,
被俘的良善伺候着罪恶将军;
对这些都倦了,我要离开这人间,
只是,我死了,要使我爱人孤单。
《当你老了》汉语译文
“解题”本诗为英国诗人叶芝所作。叶芝(1865—1939)是20世纪初爱尔兰著名的诗人,前期作品极具浪漫主义风格,后期则转向象征主义创作,成为早期象征主义诗歌的代表人物,1923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当你老了》是叶芝早期浪漫主义诗歌中的一首抒情诗歌,风格唯美浪漫。诗人用华丽的辞藻构建了一个朦胧、甜美而带着淡淡忧伤的意象世界,充满了幻想和理智,深刻流露出诗人对恋人的真情实感,也表达了对生活的哲理思考。
当你老了,头白了,睡思昏沉,
炉火旁打盹,请取下这部诗歌,
慢慢读,回想你过去眼神的柔和,
回想它们昔日浓重的阴影。
多少人爱你青春欢畅的时辰,
爱慕你的美丽、假意或真心,
只有一个人爱你那朝圣者的灵魂,
爱你衰老了的脸上痛苦的皱纹。
垂下头来,在红光闪耀的炉子旁,
凄然地轻轻诉说那爱情的消逝,
在头顶的山上他缓缓踱着步子,
在一群星星中间隐藏着脸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