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开国帝王的大谋略
8118000000007

第7章 汉高祖刘邦——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以布衣之身君临天下的封建帝王(1)

姓名:刘邦

小名:刘季

谥号:高皇帝

庙号:高祖

生卒:公元前256年-公元前195年

在位:公元前206年-公元前195年

享年:61岁

安葬地:长陵

出身:亭长

皇后:吕雉

特长:用人、谋略

最得意:以布衣之身君临天下

最失意:白登之围险丧命

最痛心:未能立戚夫人之子如意为太子

最不幸:因伤而亡

名言: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刘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以布衣之身君临天下的封建帝王,他以自己的身世告诉世人这样一个道理: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刘邦年少时本是一个市井无赖,他以行伍定天下,轻慢儒生,诛杀功臣,因而很少赢得历代正直文人的好感。但刘邦能平定海内,称雄天下,自然有他的过人之处,这些绝非一般草莽英雄所能企及的。刘邦具有驾驭全局、举重若轻的雄才大略;审时度势、因时而动的精确判断能力;能屈能伸、趋利避害、出生入死、泰山压顶而不弯腰的大将风度;不拘一格、虚怀若谷、从善如流的气度;坚忍不拔、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这些闪耀着光芒的品质确保了刘邦夺取天下,而刘姓之!

刘邦在位期间,积极汲取前代经验教训,采取了轻徭薄赋、与民休息的各种宽松政策,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和人口的增长,为后来的“文景之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沛中豪杰胸怀大志

沛郡丰邑(今江苏丰县)虽不是上上的膏腴之地,却因赋税轻,加之中原的战乱绝少波及,所以不逢灾荒之年,人们大都能够丰衣足食。但公元前256年的夏天却不令人乐观,眼看着到了插秧之时,却久旱不雨,农夫们长吁短叹,日日引颈望天。

这一天,一个被大家称为刘媪的中年农妇像往常一样饭后到自家的田边巡行一圈。归途中,经过一个大水塘,水塘边上草木繁茂,显得清新凉爽,刘媪便坐在树下的草丛中休息。不知不觉,刘媪在些微的凉意和单调的知了声中渐渐进入了梦乡。梦中,她四处奔跑,向上天祈求雨水的降临。突然,她看见一条红色的蛟龙冲出水塘的水面,直上云霄。惊吓中她猛地醒来,就见乌云滚滚,天色已相当灰暗,间或还有震耳的响雷自天边传来,顷刻间,豆大的雨点便伴随着农人的欢呼声噼里啪啦地落了下来。刘媪此时已顾不了许多,剧烈的腹痛折磨得她内心充满了恐惧,她大声地喊:“太公,太公……”但喊声却很快就被雷声淹没了,她失去了知觉……

就这样,楚国沛郡丰邑中阳里又多了一位新成员,这个孩子是刘媪夫妇的第三子,因而取名为季。当年,这个孩子平凡得与其他千万个农夫儿子几乎别无二致。但谁也料想不到,半个世纪后,这个其母感龙而生的孩子能居于万人之上,成为大汉帝国的开国皇帝!

刘邦小时候也读过一些书,但他绝非本分的读书人。《史记》等正史上明确地记载说,刘邦年轻时“不事家人生产作业”,“无赖,不能治产业”。也就是说,年轻时的刘邦,不太喜欢读书,虽然出身农民家庭,又不安心农业生产,不守本分,是个整天游手好闲、好逸恶劳的乡村混混。正因为这样,刘邦年轻时不讨父亲的喜欢,还经常挨骂,常被父亲训斥为“无赖”。与刘邦不同,他的3个兄弟则都是比较本分老实的种田人。太公因此经常骂刘邦不如他的兄弟。

刘邦非但不务本业,还喜欢结交那些屠夫、商贩之类的市井之徒,终日与一帮鸡鸣狗盗之辈在丰邑镇上舞枪弄剑、斗鸡走狗、踢球赌博,或者是猜拳喝酒、寻欢作乐,成为古丰邑镇上一个远近出名的贪酒好色之徒,一个十足的江湖混混。

但是,与一般的市井无赖绝然不同,刘邦在纵情声色犬马的同时,却心怀凌云壮志,对国家大事、时局发展极为关心。他不愿像父辈一样终日耕田种地、买酒卖肉,在丰邑这个小乡镇庸庸碌碌地过一生。他希望有朝一日能出人头地,他渴望到外面广阔的世界去干一番惊天动地的大事业。

在一次送服役的人去咸阳的路上,碰到秦始皇大队人马出巡,远远看去,秦始皇坐在装饰精美华丽的车上威风八面,他羡慕得脱口而出:“大丈夫就应该像这样啊!”

正因有此非比寻常的大志,刘邦在浪迹市井之时,又跟随当地有识之士马维学习儒学,跟从张良学习兵法。同时,刘邦还有意识地结交当地上层人士,如六国贵族的后代、县府官吏和地方名士。年轻的刘邦,经过自己的努力,成为在丰邑地区交游广阔,并在当地上流社会和下层市井阶层都有影响力的人物。

30多岁的刘邦满怀壮志,在秦朝后期第一次参加了秦国基层地方小吏的考试。顺利通过考试后,刘邦当上了沛县城东泗水亭的亭长。小小的泗水亭长当然远非刘邦的鸿鹄之志,刘邦在这个小职位上自然也不会有大的作为,但刘邦已开始了他改变自己命运的尝试。

刘邦的妻子是单父(今山东单县南)人吕公的女儿。吕公原来不住在沛县,因为和沛县的县令关系要好,为躲避仇家而搬到沛县。吕公刚到沛县时,县里的豪杰曹吏听说他是县令的贵客,都前来拜贺。当时萧何在沛县任主吏,他主办宴会,向来客宣布:“凡贺礼不满一千钱者,都坐在堂下。”刘邦也是贺客之一,他根本没带钱,却对传达说:“我贺钱一万。”传达去告诉吕公,吕公急忙亲自下堂迎接。萧何担心出现尴尬的局面,所以赶忙对吕公解释说:“刘邦平时就愿意说大话,很少干实事。”吕公本就是个善于维护别人尊严的人,况且一见刘邦器宇轩昂,超凡脱俗,所以非但没有生气,反而请刘邦入上席就坐。这次刘邦不但吃了一顿免费的盛宴,而且散席之后,还被吕公单独留下,原来吕公想将自己的女儿嫁给刘邦,所以特地征求刘邦的意见。刘邦正求之不得,因而不久就和吕公的女儿成了婚。吕公的这个女儿,就是后来历史上着名的吕后。她为刘邦生了一儿一女,女儿后来称鲁元公主,儿子就是汉惠帝。

刘邦成家后,为了照顾家庭,不得不常常告假回家帮着干一些农活。有一次,吕雉和孩子正在田中拔草,一个过路老人向吕雉讨水喝,并声称自己会相面,见母女俩气质不凡,因此说他们都生得“贵相”。老人走后,刘邦也来到田中,吕雉把相面之事告诉他,刘邦马上追上那位老人,请他也为自己相面。老人说:“刚才你夫人和儿女所以是贵相,都是因为像你,你的相贵不可言。”刘邦听了非常高兴,他对老人道谢说:“如果真像你老人家所说的那样,日后我一定重赏你。”

秦王朝末年,秦始皇修骊山墓需要大批劳力,使得政府原有的人力根本不足派用,只好由民间征调大量的劳役。沛县接到征调劳役的命令后,县令不敢怠慢,立刻编造名册,并决定派遣一名亭长负责领队的工作。负责领队是件危险的差事,万一有人逃亡,领队也要连坐论罪。在考察了所有亭长的领导能力后,县令认为只有刘邦压得住阵脚。县令的命令刘邦当然不敢违抗,只好硬着头皮带领征调的五百多人出发了。

没有想到走出县城才三十多里,刘邦就发现少了好几个人。原来,那些比较机灵的人,便趁刘邦不备,偷偷地溜了。虽然发现有人逃跑,无奈监管的人员太少,山路又崎岖复杂,所以很难加以搜捕。这时的刘邦束手无策,只能佯装不知,继续领着剩下的人往前走去。接下来,逃亡的人越来越多,刘邦害怕了,他担心这样下去,到咸阳时恐怕只剩下他一个人了。这如何是好呢?如交不了差,身为押送官员,只能是死路一条。怎么办?与其坐以待毙,不如干脆好事做到底,把这些人全放了吧。

一天晚上,刘邦借着酒劲把那些役夫们手上和身上的绳索解开来,然后对他们说:“现在你们自由了!都各自逃命去吧,想回家的,可以回家,但不能声张,回家后也要找个安全的地方躲起来,等事情平息了后再出头露面。”

役夫们听了之后,心里非常高兴,对刘邦也十分感激,但他们仍不敢相信,因为按照当时的法律,这样做肯定会受到严刑惩罚的。所以有人就问刘邦:“我们走了,官府追究起来,你怎么办呢?”刘邦回答说:“你们走后,我当然也要找个地方躲起来。”

后来,就有一些人逃跑了,但也有一些人被刘邦的仁义所感动,当时有十几个刑徒愿意跟着刘邦走。刘邦也很感动,于是就领着大家往深山里走。这一方面是为了避免消息走漏后会被官方逮捕;另一方面是进入山区也比较容易找到吃的东西,存活机会较大。

由于对山中道路不熟,刘邦总是派一名机警的役夫在前面探路。这样做,既可以探路,又可以侦察一下情况,以免因人数太多被别人发现,惹出麻烦来。

一天前面探路的人慌慌张张回报说:“亭长,前面有一条大蛇挡在路上,从蛇身上踏过去,是很危险的。您看,我们是不是从别的地方绕过去。我察看了一下,如果从别的地方走,要绕十多里路,这样就很难保证在天亮前走进大山了。如果在天亮前进不了大山,被人发现就很危险了……”刘邦这时已有醉意,他大声呵斥说:“不过是一条蛇,有什么可怕的,让我过去看看!”刘邦拔出佩剑,领着大家继续向前走。走不多远,果然见一条巨蛇盘踞在路上,刘邦二话不说,挥剑向巨蛇砍去。巨蛇猛地跃了起来,尾巴向刘邦横扫过来。刘邦又劈又砍,巨蛇终于被杀死了。

杀了巨蛇,刘邦又领着大家继续往前走。不一会儿那位负责探路的劳工又跑回来报告,说前边有位老妇在痛哭。刘邦领着大家赶忙过去看,见到了那个哭泣的老妇,刘邦就上前问老妇缘何如此悲伤,老妇回答说:“我的儿子被人杀了哟!我的儿子是白帝之子,刚才躺在路上睡觉,想不到却被赤帝之子给杀了!”

刘邦听了,刚想安慰她几句,老妇却突然消失得无影无踪了。这使大家深感惊奇,他们仔细琢磨着老妇的话,最后都认为老妇说的白帝之子,就是那条被斩杀的蛇;而赤帝之子,无疑便是斩蛇英雄刘邦了。于是刘邦在这些役夫们心中的形象更加神圣了,他们坚信刘邦一定能做一番大事业,所以跟着刘邦的决心就更加坚定了。

当然,也有一些史学家认为,这是刘邦和劳工在逃亡期间,有人故意创造出的神话,用以宣传刘邦的天生贵相,借此扩大这个流亡集团的影响力和威慑力。不管怎样,这件事的确让刘邦欣喜若狂,他以后便常常借此来提高自己的威信和地位。

传说早先的时候,秦始皇就经常说:“东南有天子气。”所以他曾经多次东巡,试图来镇住这种云气。刘邦杀了大蛇,又听说了这种神异之事,就开始怀疑是自己带着那团云气。因此,他带着那些愿意跟从他的刑徒逃亡到芒砀山区(今河南永城东北),藏了起来。但吕雉和其他人去寻找他,却常常能够很快找到。刘邦很奇怪,就问她原因。吕雉说:“你藏身的地方,天空上经常有五彩祥云,所以我一找就能找到。”刘邦听后很高兴,便把此事悄悄向人们宣传,沛县及附近的青年人听说后,都愿意跟从他。慢慢地,刘邦利用迷信和自己的为人就团结了一批人在自己周围,成为当时人们公认的沛中豪杰。

羽翼渐丰为王关中

秦二世元年(公元前209年)七月,陈胜、吴广在大泽乡(今安徽宿县西南)发动起义,在攻下陈(今河南淮阳)后,陈胜称“王”,建立了“张楚”政权。当时,各郡县的民众纷纷杀掉秦朝的官吏来响应陈胜。沛县县令害怕了,觉得与其被人杀掉,还不如率人造反,于是想投降陈胜来保全自己。刘邦好友沛县主吏萧何、狱掾曹参就向县令建议说:“你是秦朝的官吏,现在想背叛秦朝,领着沛中子弟起兵,他们恐怕不会听你的。最好还是把那些逃亡在外的人召回来,能聚集几百人,这样大家就不会不听话了。”县令表示同意,让吕雉的妹夫樊哙去找刘邦。刘邦这时已经聚集了好几百人,见到樊哙后便启程和他一起回到沛城。但刘邦还没到沛城,县令又开始反悔,害怕刘邦回来会抢了自己的位置,还怕刘邦进城会杀掉自己,因此紧闭城门,并打算杀掉萧何、曹参。萧何、曹参闻讯后,急忙越城逃到刘邦处。刘邦进不了城,就写了一封信用箭射到城里,号召沛城父老杀掉县令,响应各路义军。城中人民对县令出尔反尔非常愤恨,加上他平日鱼肉百姓,于是合力杀了县令,开门迎接刘邦,并想推举他为县令。许多父老也说:“我们早就听到了许多关于你的神奇事,你肯定要成为贵人,还是由你来统领最好。”萧何、曹参等也都一致推崇刘邦。刘邦一再推辞,最后被大家拥立为“沛公”。刘邦在县令的衙门中,设坛祭祀,并宣称自己是赤帝之子而树起红色大旗,正式宣布起兵反秦。接着,萧何、曹参和樊哙等人分头去招兵买马,沛中子弟踊跃参加,队伍很快发展到了两三千人。

刘邦在沛城起兵的同时,原楚国贵族的后裔项梁、项羽叔侄也在吴中起兵(今江苏吴县)。他们杀了会稽郡守,很快组成了一支8000人的江东子弟兵。其他六国贵族也都纷纷起兵,自立为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