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开国帝王的大谋略
8118000000044

第44章 清太宗皇太极——提倡民族平等的开国明君(3)

对汉儒“士为秀民,士心得,则民心得矣”,谁占有更多的优秀人才,并发挥其才能智慧,谁就能战胜对手。大明有人才却不能用,大顺没有鸿儒俊彦,而决定大清能否在这场龙虎斗中取胜的关键也在于能否大量地占有人才。努尔哈赤对明朝生员屠杀过多,对所谓通明者“尽行处死”,其中“隐匿得免者”约有300人,都沦为八旗包衣下的奴仆。皇太极下令对这些为奴的生员进行考试,各家主人,不得阻挠。这是后金科举考《清太宗圣训》试的开端,结果得中者共200人。他们从原来为奴的身份,尽被“拔出”,获得自由,得到奖赏。后又举行汉人生员考试,取中228人,从中录取举人,加以重用。这项举措,反响强烈,“仁声远播”。

皇太极登基后,把发展农业放在了恢复经济的首位。针对满族贵族惯于征战掠夺、轻视务农的做法,皇太极多次训诫他们应改变观念,要认清耕织生产的重要性,不要只看重绸缎锦帛之类。他告诫说绸缎锦帛都是些粉饰之物,即使没有它们也不会有多少妨害。他一再重申“我们出兵征伐,目的在于掌握土地、人口,作为立国的根本,并非只为了贪图财利。使生活充裕的途径,全在于抓紧农业生产。”汉官曾批评努尔哈赤在位时期大兴土木,百姓深受困扰,皇太极吸取了此中教训,特别注意珍惜民力,保证农民有足够的生产时间。

皇太极虽然身为一国之君,但对于农业生产的具体环节关心入微。他多次强调在安排农作物种植时应该根据不同的自然条件因地制宜。在地势低下、土性潮湿的地方应种植水稻、高粱;在地势较高、土性干燥的地方可广种杂粮。并且应该抓紧农时,及时播种、耕耘,以保证较好的收获。否则,一旦遇到虫、涝等自然灾害,就会措手不及。

从保护农业生产的角度出发,皇太极制定了一系列法令。他宣布对大牲畜实行保护政策,禁止滥杀牛、马、骡、驴,禁止牲畜践踏农田、损坏庄稼,否则必须追罚牲畜主人,并由牲畜主人赔偿损坏的庄稼。为了加强护农法令的贯彻,皇太极以身作则,亲为表率。每当行军出猎的时候,即便是在严寒时节,他也总是吩咐把自己的住处安排在野外,从不肯轻易闯入屯堡,惟恐惊扰了其中的百姓。

皇太极的努力取得了明显的成效,首先是民族矛盾得到极大缓和,再有是后金的农业生产较快地摆脱了不景气局面,粮食生产逐渐达到了可以自给的程度。到公元1639年时,后金一年在酿酒方面的用粮就达数10万石之多。

在皇太极继承汗位之前,后金的手工业尚处在刚刚起步的阶段,规模有限,水平不高,所生产的布匹、铁器、船只等都远远无法满足需要,大量的物资必须从明朝、朝鲜等地运进来。即位后的皇太极力图尽早扭转这种窘境,为了发展后金手工业他采取了种种措施。他大力提倡种植棉花,在后金境内四处推广纺纱织布,并经常奖赏技艺出众的纺织工匠。到了天聪五年(公元1633年),后金的纺织业技术已有很大提高,各种精细布匹都能够织出来,已能满足后金境内的需求。矿冶业方面,皇太极积极支持开矿冶炼,创办了不少冶炼场。冶炼业的发展直接带动了兵器生产。从天聪五年开始,后金已能够成批生产极有威力的“红衣大炮”。“红衣大炮”在皇太极对明朝、朝鲜的战争中发挥了很大作用。此外,在皇太极的积极倡导下,后金造船、陶瓷等制造业也有长足的进步。

随着农业、手工业的恢复、发展,商业贸易也出现了比较兴旺的局面。在对外贸易方面,后金用大宗的人参、貂皮等地方特产,同明朝、朝鲜、蒙古通商,换取粮食、布匹等生活用品。在后金内部,皇太极鼓励各族商人设店售货,开设当铺,发行借贷,并允许粮食投放市场,但不许商人囤积居奇,进行商业投机。为了疏通后金的商业网络,皇太极非常注意整顿商业税收,严禁有关官员利用职权之便损公肥私,受贿漏税。镶蓝旗官员法都在掌管辽东城西关红、蓝桥的税收时,偷税12两银子,随即被皇太极革去了职务。

经过皇太极十多年的励精图治,后金逐渐摆脱了经济凋敝的阴影,安定了人民的生活,增强了国力,从而为进一步向外扩张打下了比较坚实的物质基础。

扩编八旗建立大清

对外扩张作战不仅需要坚实的经济后盾,而且离不开强悍善战的军事队伍。皇太极积极扩编八旗,严饬军备,就是要保持雄厚的军事实力,确保对外战争的胜利。

努尔哈赤在军事上取得的辉煌战绩,与他拥有一支八旗劲旅有密切关系。由精于骑射、作风顽强的满族人所组成的满族八旗具有很强的战斗力,当时明朝方面有着这样一句话:“女真满万不可敌。”但满族人口不多,兵源有限,在战争中满族八旗不断减员,而对外战争仍是相当频繁,并且战争的规模也日趋扩大,如何才能保持和发展一支强大的军事队伍,以立于不败之地呢?

皇太极充分利用了蒙、汉归附和被掠人口这个优裕的兵源。在满族八旗之外,他正式建立了蒙古八旗和汉军八旗。早在努尔哈赤时期,努尔哈赤就开始把归服的蒙古人编为蒙古牛录,隶属于满族八旗。随着蒙古族归附者日益增多,牛录数目也不断增加。到了皇太极时期,开始了大规模的编旗活动。天聪七年(公元1633年),皇太极编成蒙古两旗,称为“右营”和“左营”。两年后察哈尔部被征服,皇太极又将原来的蒙古牛录加上内外喀喇沁蒙古的众多壮丁,进行了一次大规模的扩编,正式成立蒙古八旗,旗制与满族八旗相同。

汉军八旗正式组建于天聪五年(公元1631年)。皇太极下令在隶属于满族八旗的汉人壮丁中,每10人抽调1人入征,组成了1500人的汉人军队,汉军的士兵多为炮手和枪手,娴于火器,这支队伍在满语中叫做“乌真超哈”(重兵)。汉军很受皇太极的重视。皇太极曾多次检阅过这支队伍,崇德二年(公元1637年),汉军扩编为左、右翼两旗,后来又扩为四旗。到了崇德七年(公元1642年),汉军再次扩到八旗。八旗汉军由此成定制,旗制也与满族八旗相同。蒙古八旗和汉军八旗与满族八旗有一点很大的不同,满族八旗的旗主都实行世袭制,而蒙古八旗和汉军八旗的旗主则由皇太极任命,不称职者可随时撤换。所有的满、蒙、汉八旗军队,都由皇太极直接指挥和调遣。

为了改变汉人心目中八旗军烧杀抢掠的印象,在每次出征前,皇太极总要详细申明军纪,比如不得杀害降民,不得离散降民父子、夫妇,不得奸淫妇女,不许践踏禾苗,不许酗酒,等等。若士兵违犯了军纪,不仅本人受罚,领兵的将官也要受到牵连。每当战事结束后,皇太极都要进行认真的总结,并让部下举报各种违纪行为,严肃处理。

在皇太极极力推行改革的过程中,他同时也遇到了一个重大阻碍,即手中缺乏足够的权力。努尔哈赤死后,后金出现了“八王共治”的局面,拥有极大权力的八旗旗主们操纵着国家决策机构——议政会议,军政大事都由集体定夺,汗主不能违背旗主们的意愿独断专行,若汗主平庸无能,旗主们还有权更换汗主。

雄心勃勃的皇太极不能长期容忍这种局面,所以从即汗位之日起,他就开始积极筹划,着力加强君主集权,削弱权贵们的势力。天命十一年(公元1626年)九月,皇太极在八旗各设总管旗务大臣一名,他们直接掌管旗中一切民政事务,可以和贝勒们一起参议国事。后来,皇太极又设立佐管大臣、调遣大臣各二名,协理旗中事务,分别重点负责刑法和出兵驻防。这样一来就打破了旗主们独擅一切的局面,分散了他们手中的权力。

天聪三年(公元1629年),在汗位初步稳固之后,皇太极在贝勒大臣会议上宣布了一条重要决定:免去三大贝勒轮流执政的权力,改由诸贝勒们代理。以此为起点,三大贝勒的显赫地位不断受到抑制。三大贝勒的特权被摧垮了,“八王共治”的局面也已经瓦解,皇太极可谓大权在握。

皇太极对国家体制、官制和各项政策进行的矢志不移的变革,最终打破了农奴制的框框,把一个落后的、一度陷入危机的政权,建成为一个封建专制的强国。天聪九年(公元1635年),后金从蒙古苏泰太后手中得到了历代传国玉玺,君臣上下顿时欣喜若狂,认为这是吉祥之兆。在群臣的一致推举下,皇太极于第二年的四月十一日正式即皇帝位,受“宽温仁圣皇帝”的尊号,改元崇德,定国号为大清。他由后金的天聪汗一举登上了“真龙天子”的宝座。

崇德五年(公元1640年),皇太极又下令废除了贝勒主持部务的制度,将中央统治机构的权力进一步集中到自己手中。就这样,贝勒们与皇太极已由原来的并列关系转化为封建的君臣隶属关系。

崇德元年(公元1636年),皇太极设立了蒙古衙门,专门负责处理对蒙古方面的事务。两年后蒙古衙门改称理藩院。后金的行政机构经过这一番比较大的改革,更有利于皇太极加强君主集权。

行政机构经过一系列的完善之后,还需要建立一支素质过硬的官吏队伍。在这方面皇太极十分注意人才的选拔,实行科举考试是皇太极选拔人才的一项重要措施,在执政期间,皇太极举行了多次考试,从满、汉、蒙等各族生员中选拔优秀人才,有时他还单独对汉族生员进行考核选拔,对汉族生员中原来沦为奴仆的,他都将他们从奴籍中拔出。通过科举考试,一大批有才干的知识分子——主要是汉族知识分子被皇太极网罗到了各级行政机构中,有力地维护着后金的统治秩序。

纵横驰骋举兵征明

作为开国立业的一代君王,皇太极在充满了血与火的沙场上,留下了光辉的业绩。皇太极继承汗位的时候,后金仍没有摆脱四面受敌的局面。皇太极曾对当时面临的形势进行了分析:后金东邻朝鲜,北接蒙古,西面则是明朝。后金的扩张活动对明朝、蒙古和朝鲜都构成了直接威胁,使得它们对后金抱有很深的敌视,在与后金相抗衡这一点上,它们有着共同的利益。

为摆脱险恶的处境,首先要确立对敌策略。经过反复权衡与思考,皇太极决定对主要敌人明朝采取议和的策略,先争取时间,再图大举;蒙古和朝鲜问题则必须先加以解决。

长期以来,朝鲜一直是明朝的忠实盟友。明朝方面打算利用朝鲜对后金实行牵制,明军毛文龙部就驻扎在朝鲜境内,得到朝鲜的物质资助,经常对后金出击骚扰。为了征服朝鲜,天聪元年(公元1627年)正月,皇太极乘朝鲜发生内乱之机,派遣阿敏统率3万军队出征朝鲜。后金军队突袭义州,全歼了城中朝鲜守军,同时又分兵夜袭铁山,击败了驻扎在那里的明军,迫使其退往皮岛。接着又攻占了江华岛,俘获了朝鲜王妃、王子和宗室大臣。朝鲜君主李棕走投无路,只得出城投降,与皇太极签订了城下之盟。盟约中规定,朝鲜向清称臣,成为清的属国,每年必须送大批贡品,并将国王的两个儿子送到沈阳作为人质。接着,皇太极又发兵攻取了皮岛,全歼驻岛明军。皇太极对朝鲜的战争取得了彻底胜利,将朝鲜完全控制在了自己的手中。

在后金西北的是蒙古。当时,蒙古部落众多,基本上可分为三大部分,其中漠南蒙古地处明朝与后金之间,位置尤为重要,成为明与后金争夺的重点。明朝每年为漠南蒙古各部拿出大量钱财,要他们抵御后金。皇太极对蒙古各部则采取软硬兼施的两手策略,以强大的武力为后盾,积极争取蒙古各部归属自己。对于归顺后金的各部首领,皇太极一律予以优厚的待遇。

漠南蒙古各部中最强大的是察哈尔部。察哈尔部首领林丹汗恃强自傲,依仗明朝在政治、经济上的支持坚决与后金为敌。林丹汗对属下各部的统治也十分残暴,他到处出兵攻掠,滥施淫威,经常向各部索取各种财物,挑起争端。林丹汗的暴虐统治激起土默特等部联合起兵反抗,但反抗结果损失惨重,不得不向后金求援。皇太极借此机会,召集漠南蒙古部落的一些代表在沈阳会盟宣誓,决定联合出兵攻打察哈尔部。然后皇太极以盟主的身份征调科尔沁、喀喇沁、敖汉等部兵马,会同后金军队一起西征。联军在席尔哈、席伯图等地接连击败了察哈尔部军队,向西一直追击到阿尔泰山方才收兵。为了加强对归附于自己的蒙古各部的控制,此次西征后,皇太极向各部颁布了从征军令,严申军纪,强调对不服从约束的漠南蒙古各部要绳之以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