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开国帝王的大谋略
8118000000041

第41章 明太祖朱元璋——由放牛娃、穷和尚成长起来的开国君主(5)

朱元璋这种杀伐立威、以猛治国的策略,自己虽然没有公开忏悔过,但在他行将告别人世的时候,曾下令后人不准学习他这种做法。他说,这套办法只是权宜之计,他希望在他之后,大明朝能尽快步入法制的轨道,尽快出现一个繁荣安定的局面。

休养生息倡导节俭

朱元璋在对政治实行大刀阔斧、卓有成效的改革的同时,在大明王朝辽阔的版图上全面展开了医治战争创伤、恢复发展社会经济的工作。

经过十几年的浴血征战,朱元璋双手接过的是一个经济全面崩溃、生产大倒退的烂摊子。在中国广袤的土地上,到处是啼哭呻吟的流民,到处是哀鸿遍野、饿殍满路的凄凉景象。杭州是五代和北宋时期的名城,为后来南宋的京都。元代时人口曾达百余万,且是元末破坏最轻的地区,但元末人口死亡也达十之二三。江南如此,江北更甚。唐宋时代的繁华盛地扬州,待朱元璋部将廖大亨攻取时,城里只有18家居民。新任知府因旧城空旷难守,只好在西南部截下一个城角,筑起城墙,权作扬州府城。

面对着这种残破衰败的局面,出身贫贱的朱元璋理解百姓的苦难,即位不久,就召见各地来朝的府州县官,诏谕他们说:“天下刚刚平定,百姓的财力非常困难,现在必须让老百姓‘休养生息’。只有廉明的官员才能约束自己而利于百姓,各位努力吧!”

要发展农业生产,就必须保证农业第一线有足够的劳力资源,但在元代,蓄奴风气非常盛行,有些权贵勋戚家的奴仆多达数千人。在元末农民大起义中,虽然有不少奴隶得到解放,但仍有相当一些农民在战乱中沦为豪民地主的奴隶。为此,洪武五年(公元1372年),朱元璋通令全国,普通地主不得蓄养奴婢,违者杖刑一百,所养奴婢一律放为良民。凡因饥荒而典卖为奴的男女,由政府代为赎身。洪武十九年(公元1386年),河南布政使司曾赎回开封等府民间典卖的男女达274人。同时,朱元璋还严格控制寺院的发展,明令各府州县只能有一个大寺观,而且禁止40岁以下的妇女当尼姑,并严禁寺院收儿童为僧。20岁以上的青年愿意出家,须经其父母申请,官方批准,出家3年后还得赴京考试,不合格的遣发为民。这些政策的逐步实施,使社会上增加了一支庞大的劳动力大军。

朱元璋发展农业的主要措施是奖励垦荒和实行屯田。元末农民起义,由于地主逃亡,人口减少,留下了大量荒地。明朝建立后,为尽快开垦这些荒地,朱元璋采取了计民授田、奖励垦荒的措施。建国的头一年,朱元璋就颁诏书于天下:凡是战争中抛荒的土地,被别人开垦的就成为垦种者的田产。如果原田主回来,由官府拨给同等量的荒地作为补偿。对无主荒地,奖励农民尽力开垦,并承认其所有权,而且免征3年的田赋,个别的永不收税。这样一来,许多农民由奴隶变成了自耕农,社会地位和家庭生活有了极大的改善。农民的积极性提高了,明初的社会经济出现了繁荣向上的景象。

朱元璋奖励屯垦的政策,收到了显着的成果。洪武二十四年(公元1391年),全国垦田面积达3874746顷,比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增加了一倍以上。政府税粮的收入也随之大幅度增加。洪武二十六年(公元1393年),全国税粮达32789800石,是元朝一年税粮收入的3倍。同时,人口也增加了700多万人。社会经济开始出现了空前繁荣的局面。

为进一步发展农业生产,朱元璋十分重视水利建设。在即位的当年朱元璋就下令,凡是百姓提出有关水利的建议,地方官吏必须及时奏报。后来他还专门指示工部大臣,凡是陂、塘、湖、堰,可以蓄水泄水防止旱涝的,都需要根据地势加以修治。按照朱元璋的命令,到洪武二十八年(公元1395年),全国共开塘堰40987处,疏通河流4162处,修建陂渠堤岸5000多处。洪武二十三年(公元1390年),修江南崇明、海门的海堤动用了25万人。洪武二十五年(公元1392年),修建江南溧阳河坝4000余丈,组织40万人上阵。这些水利工程为农业生产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在明代以前,棉花是十分珍贵的,普通百姓穿的布衣都是由麻布制作的。到了明代中叶,人不论贵贱,地不分南北,棉布已普遍成了人民衣着的原料。这是朱元璋在明初全面推行重视经济作物、奖劝植桑棉政策的结果。

明朝建立后,朱元璋就下令,农民凡有田地5亩的,必须栽种桑、麻、棉各半亩;有田10亩以上的,种植桑棉面积要按比例递增。后来,朱元璋还指示户部,明令全国百姓要多种桑、枣、柿和棉花,违令者全家充军。洪武二十六年(公元1393年)以后栽种的全部免除赋税。

虽然明初的经济得到明显发展,百姓的生活有了明显的改善,但出身布衣的朱元璋依然不忘百姓的疾苦、生活的艰辛。他常对朝臣们说:“步急则踬,弦急则绝,民急则乱。”他常常想方设法减轻农民的负担,尽力做到“取之有制,用之有节”。

明初制定的赋役法,规定民田一般亩征税粮五升三合五勺。按当时亩产最低一石来计算,为三十税一。徭役一般是:有田一顷出丁夫一人,每年在农闲时节赴州县服役30天。这些都比元代赋役减轻了许多。

朱元璋还曾命人带着太子朱标到农村视察,亲眼看看农民的艰苦生活。太子回来后,他还严肃地教育说:“凡居处食用,一定要想到农民的劳苦,取之有制,用之有节,使他们不苦于饥寒。”凡是各地闹灾荒歉收的,都要下令蠲免租税;灾情特别严重的,还要叫地方官员为灾民贷米,或赈济米、布、钞等。

由于朱元璋出身贫苦农家,不仅深深体谅农民生活的艰辛、物力的艰难,而且他还身体力行,带头倡导节俭。明朝建立后,按计划要在南京营建宫室。负责工程的人将图样送给他审定,他当即把雕琢考究的部分全去掉了。工程竣工后,他叫人在墙壁上画了许多怵目惊心的历史故事作装饰,让自己时刻不忘历史教训。有个官员想用好看的石头铺设宫殿的地面,被他当场狠狠地教训了一顿。

朱元璋用的车舆器具服用等物,按惯例该用金饰的,但他下令以铜代替。主管这事的官员说,这用不了多少金子。朱元璋说:“朕富有四海,岂吝惜这点黄金。但是,所谓俭约,非身先之,何以率天下?而且奢侈的开始,都是由小到大的。”他睡的御床与中产人家的睡床没有多大的区别;每天的早膳,只有蔬菜就餐。

在朱元璋的影响下,宫中的后妃也都十分注意节俭,她们从不乔装打扮。有个内侍穿着双新靴子在雨中行路,被朱元璋发现了,气得他痛骂了一顿。一个散骑舍人穿了件十分华丽的新衣服,朱元璋问他,“这衣服用了多少钱?”舍人回道:“500贯。”朱元璋痛心地说,“500贯是数口之家的农夫一年的费用,而你却用来做一件衣服。如此骄奢,实在是太糟蹋东西了。”

朱元璋不喜欢喝酒,他多次发布限制酿酒的命令。他不爱奢华,讲究实际。他命令太监在皇宫墙边种菜,不要建造楼台亭阁。为了让儿子们得到锻炼,他命令太监织造麻鞋、竹笠自用,规定诸王子出城稍远,要骑马七停,步行三停。由于他出身贫寒,从小没有读书的机会。从军后,到称帝晚年一直保持勤奋好学的作风。作战之余,理政之后,他常常请儒生们讲述经史。经过几十年的刻苦自学,他不但能写手札、军令,还能写诗作赋。他终生严格要求自己,不懈怠,不腐化。

洪武三十一年(公元1398年)五月,70岁的明王朝开国皇帝明太祖朱元璋因病结束了他创业的一生。谥号“高皇帝”,庙号“太祖”,葬于南京中山孝陵。

名人评说

太祖以聪明神武之资,抱济世安民之志,乘时应运,豪杰景从,戡乱摧强,十五载而成帝业。崛起布衣,奄奠海宇,西汉以后所未有也。惩元政废弛、治尚严峻,而能礼致耆儒,考礼定乐,昭揭经义,尊崇正学,加恩胜国,澄清吏治,修人纪,崇风教,正后宫名义,内治肃清,禁宦竖不得干政,五府六部官职相维,置卫屯田,兵食俱足。武定祸乱,文致太平,太祖实身兼之。

——(清)张廷玉等《明史》

借诸功臣以取天下,及天下既定,即尽举取天下之人而尽杀之,其残忍实千古所未有。

——(清)赵翼

朱元璋有许多功绩,也有许多缺点,就他的功绩和缺点来看,还是功大于过的。他是对社会生产的发展、社会的前进起了推动作用的,是应该肯定的历史人物。

——吴晗《朱元璋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