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开国帝王的大谋略
8118000000028

第28章 宋太祖赵匡胤——以豪侠之气笼络人心,成就帝业(1)

姓名:赵匡胤

乳名:香孩儿

谥号:启运立极英武睿文神德圣功至明大孝皇帝

庙号:太祖

生卒:公元927年-976年

在位:公元960年-976年

享年:49岁

陵寝:永昌陵

皇后:宋氏

最擅长:笼络人心

最得意:杯酒释兵权

最失意:没能收回燕云十六州

最痛心:少年流浪

最不幸:死于烛影斧声

名言: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鼾睡。

历史上,与唐太宗齐名的就是宋太祖赵匡胤了,人们将他们并称为“唐宗宋祖”。赵匡胤以豪侠之气,把众多的英雄团结在自己身边;又以卓越的军事才干,南征北战,用武力消灭了一个个称雄一方的霸主,结束了50多年的分裂局面,又一次统一了中国。

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以文治国,军政分开,削弱藩镇势力,强化中央集权;建立官员任期制,废除终身制和世袭制,断绝了地方势力壮大的源头;提倡农业,鼓励农桑,制定了一系列优惠农业的政策,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尊重知识,注意培养人才,健全科举制度,并大兴学校;注意发展文化事业,组织官员编纂重要典籍,出版印刷,使宋代的出版事业进入我国历史上的一个空前繁荣的时代;整顿吏治,严刑峻法,处置了一大批贪赃枉法的高官,使社会迅速从乱到治,走上了稳定发展的轨道。

赵匡胤的雄才大略、文治武功,不仅医治了中国半个多世纪的战争创伤,也为大宋王朝300多年的帝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可以说,赵匡胤是一个十分出色、广有成就的政治家,但同时,赵匡胤“重文轻武”的思想也影响了许多人,这为日后宋朝日渐软弱无能埋下了祸根。

沧海横流将门浪子

赵匡胤降临人世之时,威赫数百年的大唐帝国已经在世界上消失整整20年了。公元907年,在藩镇割据的军阀混战中起家的朱温,废掉已是有名无实的唐哀帝,在开封建立了后梁王朝;而四周割据的军阀,却又偏偏瞧不起这个实力并不强大的“暴发户”,觊觎着朱温统治的中原地区。于是,各种势力开始了逐鹿中原的大厮杀。“攻城以战,杀人盈城;攻地以战,杀人盈野”。中原大地上出现了三国时期曹操所描述的悲惨情形:“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公元923年,后梁被沙陀人李存勖攻灭,在一片废墟之中建立起后唐政权。五代乱世,不但各军阀势力之间互相进行着征战讨伐,各种势力的内部也不断上演杀戮篡位的闹剧。

赵匡胤的父亲名弘殷,涿郡人氏,五代初在王镕麾下效力,曾率500骑兵援助后唐庄宗,把后梁朱温的军队杀了个落花流水,为建立后唐立下赫赫战功。庄宗爱其英勇,留典禁军。3年之后,庄宗的哥哥明宗李嗣源在一次兵变中,登上了皇帝的宝座,改元天成。

天成二年(公元927年)二月十六日,夜里三更时分,赵弘殷之妻杜夫人,在洛阳夹马营分娩,生下一个儿子。他就是后来北宋的开国皇帝赵匡胤。

据说赵匡胤出生时,遍体金色,伴有异香,几日不散。所谓一代圣主诞生,天象必有吉兆。其实,并不是那么回事,后来经好事者调查,完全是一个偶然巧合。夹马营后面有一座大寺院,名叫应天禅院。院里种植着素有“国色天香”之称的牡丹上千株,有三百多个品种:姚黄、魏紫、赵粉、卢丹、酒醉西施、雪拥王嫱等。不过事有凑巧,往年谷雨前后才开花的牡丹,这一年却提前了20来天。在二月十六日夜里,突然开放,香飘数里。禅院众僧认为这是丰年吉兆,于是红烛高烧,香烟缭绕,敲钟击磬,大做法事。满院香火烛光,把夹马营的夜空都映红了。

赵弘殷这时刚好从前方回来,一进家门,便见一个丫环匆匆上前给他报喜,说是夫人生下一位公子。赵弘殷高兴得连盔甲都没卸,就命产娘把孩子抱过来。当产娘把婴儿抱来,赵弘殷伸手去接时,一股香气扑面而来。赵弘殷大叫:“好香,好香!真乃香孩儿也!”赵弘殷这时闻到的香味,实际上是从应天禅院飘过来的牡丹花香。不过,“香孩儿”从此就成了赵匡胤的乳名了。

几年后,香孩儿到了读书的年龄,赵弘殷正式给他取名叫赵匡胤。匡者,匡扶、保佑也;胤者,胤嗣、后代也。由此可见,父亲对儿子确实寄予了厚望。虽然赵匡胤的家庭并没有为未来的天子安排一条锦绣前程,只是像一般的小康人家那样送他读了几年乡校,但赵匡胤也没让父亲失望。少年时代,他不但书读得不错,而且同父亲一样,在习武方面也表现出天赋,“学骑射,辄出人上”,几年下来,他已是弓马娴熟,小有名气的骑手了。处于割据争霸的烽火岁月,又生活在耍枪弄棒的将校之家,耳濡目染,赵匡胤渐渐萌发了依靠武艺建功立业的雄心。

赵匡胤日渐长大,赵家也越来越不景气。十几年里,朝代已是两度更迭,天子也换了五六位,但赵弘殷的官职却一直没有得到提升。这期间,赵家又添了二男二女,家境也日益艰难。开运二年(公元945年),19岁的赵匡胤结婚成家。成了家就当立业,但家中窘迫潦倒的现状告诉赵匡胤,依靠家庭的帮助干一番事业的路子是走不通的。于是赵匡胤便对依靠郁郁不得志的父亲的恩荫入仕不抱什么希望了。21岁那年,他毅然离家出走,决心在外面闯荡一番。

赵匡胤先是去投奔几位父亲从前的好友,但世态炎凉,他不但没有从这些有权有势的前辈那里得到关怀和帮助,反而受了不少的白眼和冷遇。一次,他来到凤翔(今陕西凤翔)节度使王彦超处,希望谋得一个安身的差使,可王彦超却给了几贯钱就把他赶走了。两年的流浪生活是艰苦的,但赵匡胤并没有被压倒,相反,他的意志和性格却被磨练得更为坚强,眼界也变得开阔了。

据说在流浪期间,赵匡胤还做了一件千里送京娘的义举。京娘是山西永济人,年方二八,随父母去曲阳烧香还愿遭劫,幸遇赵匡胤拔刀相救,千里护送,京娘感恩不尽,欲以终身相托。然而赵曰:“贤妹非是俺胶注鼓瑟,本为义气千里相送,今若就私情与那个响马何异?况施恩图报非君子所为。”京娘道:“恩兄高见,妾今生不能补报大德,死当衔环结草。”于是京娘投湖自尽,(后被追封为贞义夫人)京娘湖亦由此得名。

这天,他来到汉水边的重镇襄阳(今湖北襄阳),住进了一家寺院。寺院的住持是一位年近百岁的老僧,饱经沧桑,阅世知人颇深。他见赵匡胤紫面丰颐,豹头环目,虽满脸风尘却掩不住英挺之气,一身破衣却不带寒酸之态,心中暗暗称奇。待一交谈,更觉得其器度不凡。他告诉赵匡胤,汉水以南的各个政权比较稳定,而北方却战乱不止,乱世出英雄,所以应该北上,而不应南下。这位老者不但向赵匡胤“厚赠”了金钱,而且还将寺院中惟一的一匹驴送给他,让其骑驴北上。

陈桥兵变黄袍加身

乾佑二年(公元950年),赵匡胤来到河北邺都(今河北大名),投靠在后汉枢密使郭威的手下,做了一名士兵。次年,郭威发动兵变,灭亡了后汉,建立起后周王朝。赵匡胤因战功被提拔为禁军东西班行首,负责宫廷禁卫。

广顺四年(公元954年),周太祖郭威病逝,柴荣即位称帝,是为周世宗。周世宗即位后,为赵匡胤施展才华和抱负创造了极好的条件。这一方面因为赵匡胤是周世宗称帝前的亲信将领,自然会受到重用;另一方面,也是更重要的一点,因为周世宗是一个顺应历史趋势的英明君主,他后来所积极从事的统一中国的事业,为赵匡胤一类有才华的文武大臣提供了用武之地。

周世宗即位后,赵匡胤就随之被调到中央禁军任职。同年二月,北汉对后周发动进攻。北汉的刘崇觉得周世宗在服孝期间不会出兵,于是要求辽(即契丹)派兵相助。辽穆宗派耶律敌鲁去助刘崇,又让杨衮率领1万铁骑兵和奚等部5万人,出兵一起攻打后周。

周世宗不顾冯道的阻拦,决意亲征,赵匡胤随驾出征。三月,两军在高平(今山西高平)展开了激战。杨衮见后周军队军纪严明,提醒刘崇不要轻敌,但刘崇却根本不听,反而出言不逊,杨衮气得领兵闪到一旁观战。

战斗开始不久,北汉军队就占了上风,后周大将樊爱能、何徽畏敌如虎,一见阵势不好,竟临阵逃脱,一时间后周军队阵脚大乱,情形十分危急。此时的赵匡胤却很冷静,在他的建议下,周世宗把身边的禁军分为两部,一部由张永德指挥,抢占制高点,居高临下,以密集的箭矢压住敌人的进攻;另一支由赵匡胤率领,从左翼直扑敌阵。赵匡胤对部下高喊“主危臣死,拼死效忠的时候到了”,带领2000骑兵冲入敌阵。北汉军队受不住这突如其来的冲击,纷纷败退,后周军队终于转败为胜。

高平之战,后周反败为胜,成为我国历史上一个着名的以少胜多的战例。赵匡胤以高平之战的出色表现受到了周世宗的进一步赏识。战后,他不但被破格提拔为殿前都虞侯,成为后周禁军的高级将领,而且还被委以整顿禁军的重任。在赵匡胤主持下,后周禁军完成了汰除老弱、调选精壮和组建殿前司诸军三项工作。也正是在整顿禁军的过程中,赵匡胤开始在军队中形成了自己的势力。他利用主持整顿的机会,将罗彦环、郭延斌、田重进、潘美、米信、张琼、王彦升等自己麾下的“委心”之人安排在殿前司诸军任基层将领,同时又以自己高级将领的身份,主动与其他中高级将领交结,并同其中的石守信、王审琦、韩重斌、李继勋、刘庆义、刘守忠、刘廷让、王政忠,杨光义结拜为义社十兄弟,形成一个以赵匡胤为核心的势力圈子。

从显德三年(公元956年)到显德五年(公元958年),周世宗对南唐前后发起过三次进攻,逼迫南唐将江北15州的土地割让给后周。在整个战役中,赵匡胤表现得最为突出,被提升为忠武军节度使兼殿前都指挥使。

自南唐战役以后,赵匡胤在待人处事上与以前也大不相同了。以前,他只注重在军队中交结武将,现在对文人也比较重视了。赵普、王仁瞻、楚昭辅、李处耘等人都是在这前后被他罗致在麾下,成为心腹幕僚的。除此之外,他自己也开始留意经史,一改从前那种不喜诗书的草莽作风。

显德六年(公元959年)三月,后周宰相王朴突发脑溢血而死。赵匡胤平生最怕王朴,几天前,他还被王朴训斥得“唯唯而退”,现在,他终于可以松一口气了。这期间还发生了一件很蹊跷的事。周世宗在文书囊中得到一块木头,上面写着“点检作天子”,当时的殿前都点检是张永德,周世宗就撤了他的职,让赵匡胤当了殿前都点检、检校太傅,执掌禁军。这个职位是禁军的最高首领,和郭威当年在后汉所处的位置是完全一样的。禁军又是后周一支最精锐的部队。

同年六月,周世宗去世。这一下,所有可能阻挡赵匡胤称帝做天子的障碍都没有了。形势变化之快,机遇得来之易,连赵匡胤自己也没有料到。

周世宗死后,其7岁的儿子柴宗训即位。后周王朝随即出现“主少国疑”的局面,一时间人心惶惶,谣言四起,“时人咸谓天下无主”。一些忠于后周的官吏,马上就敏锐地意识到动乱的根源十有八九要出在赵匡胤那里,指出赵匡胤不应再掌禁军,甚至有人主张先发制人,及早将赵匡胤干掉。

赵匡胤及其幕下心腹文武也在加紧活动。在周世宗去世后的半年里,禁军高级将领的安排,发生了对赵匡胤绝对有利的变动。在殿前司系统,原来一直空缺的殿前副都点检一职,由慕容延钊出任,慕容是赵匡胤“素所兄事”的少年故交,情洽款好,关系非同一般;原来空缺的殿前都虞侯一职,则由王审琦担任,此人既为赵匡胤的“布衣故交”,又是义社十兄弟之一,与当时已经担任殿前都指挥使的石守信一样,都是赵匡胤势力圈子中的核心人物。这样,整个殿前司系统的所有高级将领的职务均由赵匡胤的人担任了。侍卫司系统,在这一系统的高级将领中原来赵匡胤只与韩令坤有“兄弟”之谊,他当时正领兵驻守在淮南扬州,京城中实际上只剩下副都指挥使韩通,势孤力单,自然无法同赵匡胤相抗衡了。

显德七年(公元960年)正月初一,后周君臣正在朝贺新年,突然接到辽和北汉联兵入侵的战报。小皇帝柴宗训征求了宰相范质、王溥的同意后,令检校太尉赵匡胤率领禁军前往迎敌,这正合了赵匡胤的心意。

正月初二,赵匡胤按计划率兵出城,下午到达了离开封几十里的陈桥驿。刚安顿好,有个自称通晓天文的军校就指着西面的太阳叫道:天边有两个太阳,正在搏斗,并对赵匡胤的亲信幕僚楚昭辅说:一日克一日,这是天命。二人煞有介事地一问一答,引起了周围士兵的注意,大家一传十、十传百,很快军中都知道“一日克一日”这件事了。

当天晚上,赵匡胤命令将士就地扎营休息,兵士们倒头就呼呼睡着了,一些将领却聚集在一起,悄悄商量。有人说:“现在皇上年纪那么小,我们拼死拼活去打仗,将来有谁知道我们的功劳,倒不如现在就拥护赵点检作皇帝吧!”大伙听了,都赞成这个意见,就推一名官员把这个意见先告诉赵匡义(赵匡胤之弟)和赵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