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开国帝王的大谋略
8118000000014

第14章 汉光武帝刘秀——会御权、善用兵、以柔治国的皇帝(4)

刘秀怔了很久,终于下定了决心,不但不追究杀侄之事,还晋封祭遵为将军,统管全军上下的纪律。他还特地提醒手下那群剽悍的将领:“从今以后,你们凡事都要守规矩了,可要小心祭遵,他连我家的人都敢杀,更不会对大家客气。各位还是小心些好。”将领们从此对祭遵畏如虎蝎,祭遵啥都还没干,整支大军就肃然严整起来。

军队一路前行,势头越来越大。经过二十多天的围城,邯郸终于被攻破,在混战中,自称刘子舆的王郎被大将军王霸杀死。

进入邯郸后,刘秀搜出了许多书简,其中有相当一部分,是投靠之心不诚的部下暗中与王郎来往的信件。眼看行迹败露,骑墙派们忍不住心里打鼓。刘秀将将领都召集起来,将所有的信件不开封便当众烧毁。他笑着解释说:“让大家都睡个好觉。”从此就将这事丢到一边。

消灭王郎、刘林进入邯郸,刘秀手里已经掌握了比更始帝刘玄更大的地盘、更多的兵马,但是他仍然向刘玄定期汇报工作,并且在攻下邯郸后,接受了刘玄册封的萧王。他的部下们看见主公仍然安心地为玄汉王朝当牛做马,都忍不住了:他不想当皇帝,我们还想做开国功臣呢。于是,他们公推刘秀从小一起长大的玩伴朱佑去劝说。朱佑对刘秀说:“刘玄根本就不配做皇帝,主公您才是真正有帝王之相的人,何况早有预言天命所归,您不必再耽搁,赶紧称帝吧。”刘秀还没等朱佑说完,就笑着吓唬他:“再说下去,就叫祭遵将军,把你关押起来。”朱佑吓得魂飞天外,赶紧闭嘴。

不久,将军耿彪来到邯郸温明殿见刘秀,对他说:“王莽之败,是因为政令苛刻,如今刘玄政府尚未平定天下,苛刻无能便已经远超王莽,民怨沸腾,歌谣都唱:灶下养,中郎将,烂羊胃,骑都尉;烂羊头,关内侯。照此下去,玄汉灭亡也指日可待。而主公所到之处,声名卓着。如今您要得天下,只消发布一道榜文,就能得到民心归附。如果您再不起事,玄汉政府失尽民心之后,刘家天下还能再振兴吗?”

刘秀不出声。虎牙将军铫期在殿外听得心急,不等通报就跑了进去,附和耿彪,要求刘秀赶快拿定主意。刘秀被部下急不可耐的表情逗得哈哈大笑。从此,刘秀正式与刘玄决裂。但是他仍然不愿称帝。

正式割据一方的刘秀,河北是他的重要势力范围,因此他更进一步地讨伐河北境内的其他势力,并且很快将主要的铜马、高湖、重连收服,并且封他们的首领为王侯。

降人们都害怕刘秀日后加害自己,人心惶恐不安,刘秀明白降部的心境,于是不带任何护卫,单骑巡视降部军营。降人对刘秀感激涕零,纷纷表示说:“萧王推赤心置人腹中,安得不投死(以死相报)乎?”自此大家都对刘秀心悦诚服。刘秀将他们分配到各个军营中,人数达数十万。这下大大加强了刘秀的军事实力。

刘秀重整军队,再次势如破竹地攻下了很多城池。一路上,将领们轮着班儿地劝他做皇帝。将军耿纯对刘秀说:“人们抛开亲人和家乡,跟从大王出生入死,本来就是想攀龙附凤,实现封官拜爵的愿望,现在大王迟疑拖延,违背大家的心愿。我担心众人一旦对此失望,就会产生离去的想法。而人员一散,就难以再召集了。”刘秀由此相信了将领们要他当皇帝是出于真心实意,而且是出于个人利益,并非虚让。于是表示说:“我会考虑这个问题。”

来到棘城时,刘秀听到了更多消息:平陵方望立西汉废帝刘婴重新登基,不久被李松杀掉;蜀郡公孙述也自立为皇帝。这些消息令刘秀很是感叹,对冯异叹道:“他们怎么也一个个地都想当皇帝呢?”冯异趁机劝说:“他们怎么能比得上你?何况李松、公孙述都不姓刘,要想保住汉家宗庙,眼下只能靠您了。”

正当此时,有个名叫强华的儒生从关中来求见刘秀。强华将一本图谶《赤伏符》送给刘秀,上面第一页便写着:“刘秀发兵捕不道,四夷云集龙斗野,四七之际火为主。”“四七”是二十八,从公元前206年刘邦称帝至公元22年刘秀起兵是228年;火,指汉朝,按阴阳五行的说法汉朝属火德。这表明,刘秀乃“受命天子”,要再不为天当子,那不仅违背群望,也要违背天意了。借着这本谶文的东风,众将再一次集体请愿,于是刘秀终于在公元25年6月,在河北柏乡登基为帝。

就在刘秀称帝的当年,郭圣通为他生下了长子刘强。当上父亲这一年,刘秀已经32岁了。

坐胜赤眉力平割据

光武帝刘秀即位,却未定国都,定都何地呢?当时人们心目中的重心当然是长安,但长安不可能在短期内夺到手,刘秀在河内郡徘徊一月有余,最后确定了洛阳。

刘秀首先派兵占据了五社津(在今河南巩县北)等要塞,以防荥阳以东的割据势力前来争夺,然后下令包围洛阳。当初刘玄去长安时留李轶、朱鲔守洛阳,这两个人都曾劝刘玄杀掉刘演,是光武帝的仇人。李轶愿归降,刘秀说,他为人诡诈,反复无常,把李轶的信交给太守、郡尉一级官吏传阅,说对这种人要引起警惕。消息很快被朱鲔知道了,他觉得李轶的行为无疑是要出卖他,于是就派人刺杀了李轶。朱鲔刺杀李轶,引起洛阳军中的混乱。刘秀一箭双雕,既分化瓦解了敌军,又借刀除掉了仇人。

当洛阳被包围以后,刘秀派廷尉岑彭劝朱鲔投降,岑彭原是朱鲔的部下。朱鲔在城上回答说:“我知道自己的罪过太深,不敢投降。”刘秀对岑彭说:“干大事的人不计较小的怨恨。朱鲔要是现在投降,可以保住官爵,怎么会杀他的头呢?我对着面前的黄河发誓,绝不食言!”岑彭又去转达光武帝的话,朱鲔不相信,从城上放下一条绳索,对岑彭说:“你的话当真,就顺着绳索上来。”岑彭抓过绳子就上去了。朱鲔见无欺诈,就答应了投降。朱鲔把自己捆起来,要岑彭陪他去向刘秀请罪。刘秀见了朱鲔亲手给他解了绳子,要岑彭连夜把他送回洛阳。第二天一早,洛阳的守军就大开城门,全部投降。刘秀任命朱鲔为平狄将军,并封他为扶沟侯。

刘秀大军进城,定都洛阳。刘秀严禁军队进城后暴横抢掠。将军萧广违犯军纪,纵兵横暴,被处以死刑,于是洛阳很快安定下来。洛阳史称“东都”,刘秀开创的汉王朝,从此被称为“东汉”。

终于定下了都城,刘秀从此才算是安下了家。安家后,刘秀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派侍中傅俊前往新野迎接阴丽华。面对结发之妻和继娶之妻,刘秀左右为难——如果有得选择,他只愿意让阴丽华做皇后,可是郭圣通与自己也有夫妻情谊,而且她不但有儿子,背后还有舅父刘扬的十万大军。困窘之下,刘秀只得选择当蜗牛,先把她们都封为仅次于皇后的“贵人”,封后之事暂缓。

刘秀成事,或多或少、或明或暗地利用了赤眉起义军,即位后,二者从合作者变成敌人。赤眉军毕竟是一帮流寇,没有战略眼光,因而占了一城,吃光以后,即放弃再迁往别的地方。在流动过程中一路受到追击阻截,损失惨重。

建武三年(公元27)正月,赤眉军行至宜阳(在今河南西部、洛河中游),业已疲惫不堪,突然发现刘秀亲率大军早已等在那里,一时不知所措,就投降了,把在长安得到的传国玉玺也交给了刘秀。这时的赤眉军尚有十余万人,兵甲器械堆放在宜阳城西,高与山齐。刘秀下令给饥饿的投降士兵发放食物,第二天又把他们集合起来,排列在洛水岸边,让其首领观看,并对樊崇等人说:“是不是对投降后悔呀?现在放你们各回军营,指挥你们的军队,和我决个胜负。我不想强迫你们投降。”徐宣等人叩头说:“我们出了长安,君臣就商量归降听命,只是老百姓愚昧无知,不能事先告诉他们。现在能够投降,就像走出虎口,回到慈母的怀抱,诚心诚意地欢喜,一点也不后悔。”刘秀不无快意又不无蔑视地说:“你算是钝刀中的快刀、庸人中的能人了。”刘秀把樊崇等赤眉军将领及其妻子安排在洛阳居住,给了他们田宅。赤眉军所拥立的小皇帝刘盆子是皇族中的人,刘秀让他在叔父刘良的赵王府中当了个郎中(管理车马门户并内充侍卫的小官)。

赤眉军平定了,刘秀仍然面临着一个群雄割据、山头林立的局面:农民起义此起彼伏,而且经过两百多年的繁衍,刘邦的后代布满天下,在新莽乱世、“天下咸思汉德”的潮流中,凡是有些实力的,哪个不想继承他们祖宗的“大业”?因此力图争夺皇帝宝座或打算割据一方称王称霸的,大有人在。刘秀用了十几年的时间才基本除掉了这些对手,取得了当时所谓“天下”的大致统一。

柔道治国光武中兴

在总结前朝失政的基础上,光武帝刘秀确立了一套新的治国方略,其核心是好儒任文、以柔治国。

早在征战的时候,刘秀就认识到儒学的重要性,所以“未及下车,先访儒雅”。他想方设法把一些着名儒学人物拉到自己的身边,或任以官职,或冠以衔号。这样他身边很快就集中了如范升、陈元、郑兴、杜林、卫宏、刘昆、桓荣等一大批当时的着名学者。刘秀对他们以礼相待,或听取他们的策谋,或利用他们的名望和学识从心理上威服僚属,抑制他们居功自傲、自以为无所不能的情绪。

刘秀倡导儒学,不言兵事,为的是筹划着改造他的官吏队伍,以适应由取天下向守天下转变的这一根本需要。他本来的官吏队伍,多是在战争中凭军功提拔起来的,这批人善于斩将屠城,但也喜功放纵,对于治理地方、安集百姓均不相适宜。即使他们有些不服领导、不听使唤,甚或在某种程度上违背法纪,刘秀也不便对他们有过于严格的要求。随着战火的平息和儒学的活跃,刘秀逐渐改变了官吏队伍的素质和结构,用文吏职取代功臣,功臣们交出手中的权力,离开官位,各自回到家中养尊处优。

为防止外戚干政的问题再次出现,刘秀规定:凡是后族、宫戚,一律不得封侯参政,并对其进行了严密的防范。公元33年,刘秀想封外戚阴兴,阴兴极力推让,认为“家贵已极,不可复加”。刘秀对他这一举动深表赞许。就这样,刘秀既不愿外戚权势增长,又有意鼓励他们谦退,所以光武年间,外戚都没有很大的权势。

为了加强皇权,光武帝从建立东汉王朝起,就不断加强对官吏的法律监督,强化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如东汉时期的三公,名义上司徒掌民政,司空掌水土工程,太尉掌军事,但实际上,三公没有实际权力。一方面,三公之下有九卿,分掌庶政;另一方面,军国大事、典要机密、刑政诛赏的权力,已转归尚书,三公权力得到了极大的削弱,加强了中央集权。

刘秀深知治理国家首先必须有贤明的人才,他沿用了西汉的察举征辟制度,颁布了“四科取士”的诏书。“四科”是选择官吏的德才标准:一是品德高尚,志节清白;二是有知识,是通经的儒士;三是熟悉法令,能够熟练地依法办事;四是有魄力才干,遇事不会犹豫,能独当一面。通过这种制度选拔上来一批官吏,但刘秀对他们要求非常严格,不仅要求他们严守法度、勤于职守,还经常亲自对他们进行考核,选优汰劣,对违法官吏,严加处罚,就是对尚书近臣,只要有过错,也要进行处罚。

正是在刘秀的这种政策下,东汉开国初年出现了一批忠正耿直的官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