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保险公司会计(第三版)
8115500000009

第9章 保险公司会计制度的发展与规范体系(4)

3.保险公司会计科目表

为了保证会计核算指标的口径一致,便于会计指标的对比和汇总,公司应按企业会计准则的规定设置会计科目,以保证会计科目的统一性。但是,公司在不违反会计准则中确认、计量和报告规定的前提下,可以根据本单位的实际情况自行增设、分拆、合并会计科目。企业不存在的交易或者事项,可不设置相关会计科目。

三、账户

1.账户的含义

账户是根据会计科目开设的,用于归集和记录各项经济业务的一种工具,即根据会计科目在账簿中开设的户头。

会计科目和账户是两个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概念。它们的共同之处在于两者都是按会计对象的具体内容来设置的,反映的经济内容相同。两者的区别在于:①会计科目是会计主体在进行会计核算之前,事先对经济业务分类核算的项目;账户则是经济业务发生之后,对经济业务进行分类连续登记的一种手段。

②会计科目是账户的名称,本身没有什么结构;而账户是根据会计科目开设的,具有一定的结构。

2.账户的结构

所谓账户的结构,是指账户应设置哪些部分,各部分反映什么内容。不同的记账方法具有不同的账户结构。即使同一种方法下,不同性质的账户其结构也是不同的。但无论采用哪种记账方法,账户属于何种性质,其账户的基本结构都是由左右两方组成。通常,人们把账户的左方称为“借方”,右方称为“贷方”,其基本内容如下。

(1)账户的名称,即会计科目。

(2)日期,即记录经济业务发生的日期。

(3)摘要,即对经济业务的简要说明。

(4)凭证编号,即记录经济业务的依据。

(5)金额增加额、减少额及余额。

通过账户记录的金额可以提供期初余额、本期增加发生额、本期减少发生额、期末余额四个核算指标。本期增加发生额是指一定时期(月份、季度、半年度、年度)内账户所登记的增加金额的合计数。本期减少发生额是指一定时期内账户所登记的减少金额的合计数。本期(增加或减少)发生额是根据会计凭证记录账户的原始数据,属于动态指标,反映有关会计要素的增减变动情况。在没有期初余额的情况下,本期增加发生额与本期减少发生额相抵减后的差额,就是期末余额。本期的期末余额就是该账户下期的期初余额。期初、期末余额不是根据会计凭证登记的,而是根据账户记录的发生额计算的,属静态指标,反映有关会计要素的具体内容增减变动的结果。在有期初余额的情况下,期末余额的计算公式如下:

期末余额=期初余额+本期增加发生额-本期减少发生额

第四节借贷记账法

借贷记账法是以“借”和“贷”为记账符号的一种复式记账方法。借贷记账法大约起源于12世纪末、13世纪初的意大利。最初,“借”和“贷”两字表示一种债权、债务关系,但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借”和“贷”两字失去了原来的含义,纯粹是一种记账符号。“借”和“贷”两字的意义取决于账户的性质。

一、借贷记账法的账户结构

借贷记账法下,每一账户分为“借方”和“贷方”两方,规定账户左方为“借方”、账户右方为“贷方”,这是借贷记账法下账户的基本结构。不同性质的账户,其“借方”和“贷方”登记的内容不同。

1.资产类账户结构

借贷记账法下,资产类账户的基本结构是:借方记录各项资产的增加额,贷方记录各项资产的减少额,期末余额一般在借方。

2.负债及所有者权益类账户结构

负债及所有者权益类账户结构与资产类账户的结构相反,其贷方登记负债及所有者权益的增加额,借方登记负债及所有者权益的减少额,期末余额一般在贷方。

3.收入类账户结构

收入类账户的结构与负债及所有者权益类账户结构相类似,账户的贷方登记收入的增加额,借方登记收入的减少(转销)额。贷方登记的收入增加额一般在会计期末从借方转出、增加当期损益,故该类账户期末一般无余额。

4.费用类账户结构

费用类账户结构与资产类账户结构基本相同,即账户的借方登记费用的增加额,贷方登记费用的减少(转销)额,期末余额转销后一般无余额。

需要说明的是,借贷记账法下,除了按经济内容设置上述类型的账户之外,还可以设置和运用一些既可以是资产,又可以是负债的共同性质的账户。该类账户可以根据其期末余额的方向来判断其性质,若为借方余额,表示一笔资产;若为贷方余额,表示一笔负债。

二、借贷记账法的记账规则

公司发生的任何经济业务,都要按照复式记账的原理,以相等的金额,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相互联系的账户中进行登记。在借贷记账法下,具体表现为对发生的每一笔经济业务,在记入某一个账户借方的同时,必须记入另一个或几个相关账户的贷方;反之,在一个账户中登记贷方,则必须同时在另一个或几个账户中登记借方,且记入借方与记入贷方的金额总是相等的,即形成借贷记账法的记账规则“有借必有贷,借贷必相等”。此规则要求在每项经济业务发生后,都要以相等的金额、相反的方向登记到相互联系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账户中去。

为了便于把经济业务准确地记入账户,保证账户记录的正确性,在记账之前,应首先编制会计分录。会计分录简称为分录,是指对每一项经济业务列示其应借、应贷的账户及金额的一种记录形式。即按照复式记账法的要求,根据每项经济业务的内容,确定账户、记账方向和金额的记录。因此,一笔会计分录应包括三项基本要素:会计科目,应借、应贷的记账方向和记账金额。

会计分录按其所反映的经济业务的复杂程度、所涉及的会计账户的多少,分为简单会计分录和复合会计分录。简单会计分录指经济业务的记录只涉及两个账户的记录,即一个账户记借方、另一个账户记贷方的会计分录,一借一贷的会计分录,会计科目的对应关系清楚。复合会计分录指经济业务的记录涉及两个或两个以上账户的会计分录,即一借多贷、多借一贷和多借多贷的会计分录,复合分录可以理解为多个简单的会计分录。

编制会计分录,应按以下步骤进行:

(1)分析经济业务引起哪些要素变动,是资产(费用)还是权益(收入)。

(2)确定经济业务涉及的账户名称。例如,是资产类账户中的库存现金,还是负债类账户中的应付手续费及佣金等,该账户的金额是增加了还是减少了。

(3)确定经济业务应记入账户的方向。即经济业务应记入哪个(或哪些)账户的借方,哪个(或哪些)账户的贷方。

(4)确定应借、应贷账户是否正确,借贷金额是否相等。

例29 假设某公司2007年6月发生以下业务,其会计分录的编制举例如下:

1.以银行存款10000元购入电脑

这笔业务涉及“固定资产”和“银行存款”两个账户,一方面公司的固定资产增加了10000元,另一方面公司的银行存款减少了10000元。“固定资产”属于资产类账户,其增加应记入“固定资产”账户的借方;“银行存款”属于资产类账户,其减少应记入“银行存款”账户的贷方。应编制如下会计分录。

借:固定资产10000贷:银行存款10000

2.收到现金保费1000元

这项经济业务的发生,一方面使公司的库存现金增加了1000元,另一方面使公司的保费收入增加了1000元。因此,这笔业务涉及“库存现金”和“保费收入”两个账户。“库存现金”属于资产类账户,其增加应该记入该账户的借方;“保费收入”属于损益类(收入)账户,其增加应该记入该账户的贷方。应编制如下会计分录。

借:库存现金1000

贷:保费收入1000

3.以银行存款支付水电费15000元

这笔业务涉及“业务及管理费”和“银行存款”两个账户。一方面公司的业务及管理费增加,另一方面公司的银行存款减少。“业务及管理费”属于损益类(费用)账户,其增加应该记入该账户的借方;“银行存款”属于资产类账户,其减少应该记入该账户的贷方。应编制如下会计分录。

借:业务及管理费15000

贷:银行存款15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