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听南怀瑾讲《庄子》
8091200000058

第58章 心中不藏恩怨是非

原文:

至人之用心若镜,不将不迎,应而不藏,故能胜物而不伤。

译文:

修养高尚的“至人”心思就象一面镜子,对于外物是来者即照去者不留,应合事物本身从不有所隐藏,所以能够反映外物而又不因此损心劳神。

大师语录:

好的与坏的来了,“不将不迎”,不欢迎也不拒绝,听其自然。“应而不藏,”就是镜子照东西一样的道理,“物来而应,过去不留”,心中不藏,一切恩怨是非,不是没有是非善恶,都有,过去就不留,此心很平静。

心灵感悟:

让心像镜子一样

我们的心灵本来很清净安定,只因为被外界事物困扰,如同明镜蒙尘,于是就会迷茫起来。如果我们可以使自己的心像镜子一样折射万物却又不会物过留痕,那就能超脱了自己的情感,再也不会被外界的事物困扰。

佛法云:“如镜当台”,心好像明镜一样。“随境映现”,随着外面的境界映照。古人讲:“胡来胡现,汉来汉现。”古时候的外国人,我们称作胡人。外国人走到镜子的前面,镜子就现一个外国人的影像。“汉”是我们中国人,中国人在镜子面前,现的是中国人的影像。事实上,镜子里并没有胡汉亡分,镜子里面空空洞洞,什么都没有,它可以随着境界而现像。虽随着外境现像,“但照前境,不随境转”。它只是照外面的境界,外面的境界并不能转变它,因为它永远如如不动、干干净净、一尘不染——心里头一物也没有,无牵无挂。如果说看到镜子的像,觉得这像不错,把它画上去,那就染上了,就为境界所转了。

心如镜,虽外景不断变化,镜面却不会转动,这就是一颗平常心,能够景转而心不转。

慧能禅师见弟子整日打坐,便问:“你为什么终日打坐呢?”

弟子回答:“我参禅啊!”

慧能禅师说:“参禅与打坐完全不是一回事。”

弟子回答:“可是你不是经常教导我们要安住容易迷失的心,清静地观察一切,终日坐禅吗?”

慧能禅师说:“终日打坐,这不是禅而是在折磨自己的身体。”

弟子们都感到迷茫。

慧能禅师接着说:“禅定,不是整个人像木头、石头一样地死坐着,而是一种身心极度宁静、清明的状态。离开外界一切物相,是禅;内心安宁不散乱,是定。如果执著人间的物相,内心即散乱;如果离开一切物相的诱惑及困扰,心灵就不会散乱了。我们的心灵本来很清净安定,只因为被外界物相迷惑困扰,如同明镜蒙尘,就活得愚昧迷失了。”

弟子躬身问:“那么,怎样才能去除妄念,不被世间迷惑呢?”

慧能说道:“思量人间的善事,心就是天堂;思量人间的邪恶,心就化为地狱。心生毒害,人就沦为畜生;心生慈悲,处处就是菩萨。心生智慧,无处不是乐土;心生愚痴,处处都是苦海。”

禅师的话唤醒了弟子们,他们终于醒悟。

一个人能达到心如镜的境界,就不会迷茫,可以坦然面对随之而来的东西,苦闷的往日将被挥发在过去的岁月中。该来的就让它来,该去的就让它去,不刻意勉强自己,平静地对待生活。“行至水穷处,坐看云起时。”这该是何等的潇洒,又是何等的惬意!心如明镜,源于对现实的清醒认识,追求的是沉静和安然,是洞悉人世之后的明智与平和,是用超然的心态看待苦乐年华,以平和的心境迎接一切挑战,奋斗之后得之不喜,失之不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