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听南怀瑾讲《庄子》
8091200000039

第39章 心念像止水一样澄清

原文:

人莫鉴于流水,而鉴于止水。唯止能止众止。

译文:

一个人不能在流动的水面照见自己的身影,而是要面向静止的水面,只有静止的事物才能使别的事物也静止下来。

大师语录:

只有真达到了止的境界,定的境界,才能够停止一切的动相。所以,人不能得定,心念不能像止水一样澄清,就永远没有智能,永远不能悟道,而生命之流永远不能属于你自己,你就永远无法自主,无法了脱生死。

心灵感悟:

培养自己的定力

什么是定力?《顿悟入道要门论》上说:“定者,对境无心,八风不能动。八风者,利、衰、毁、誉、称、讥、苦、乐是。若得如是定者,虽是凡夫,即入佛位。”用通俗的说法,就是荣辱得失不放在心上,喜怒哀乐也不在脸上表露出来,能做到这点,凡人可成佛。

定力对于修行佛法者的重要性,是修行者从实践中悟得。2500多年前,位于今尼泊尔国境的迦毗罗卫国王子悉达多?乔达摩,为探索宇宙真谛,解救众生诸苦,于29岁时毅然舍弃王位,离别妻子,出家修行。他在雪山苦修6年,后在菩提树下静思入定,打坐49天,夜睹明星,大彻大悟,从而创立了佛教。此人便是佛祖释迦牟尼。1400年前,一位印度僧人在嵩山五乳峰的一个岩洞中面壁9年,以至于在石壁上留下了他坐禅的影象。传说他坐禅时,面对石壁,两腿盘曲,双手作弥陀印,二目下视,五心朝天,入定后,飞鸟在的肩上筑巢,他都不知,直到开定后才起身走动,待疲倦消失,便继续坐禅。后来,他授予弟子慧可《楞伽经》四卷,使禅宗得以在中国流传。此人便是在佛教史上被推为“禅宗初祖”的菩提达摩。释迦牟尼与菩提达摩的故事,虽然有神化的成份,但也可以说明他们之所以成为佛教与禅宗的开山鼻祖,不但具有超凡的智慧,而且具有超凡的定力。

关于定力的问题,大文豪欧阳修也曾跟一位高僧探讨过。当时,欧阳修正在洛阳为官,有一天,他屏退随从,独自一人游嵩山。他来到一座山寺前,推门而进,看见一位老僧正在堂上读经,而这位老僧就像没看见他来了一样。欧阳修跟老僧说话,老僧也不理会。欧阳修非常惊讶,问道:“您在山上住了多久?”

老僧这才开口:“很久了。”

“您读的是什么经?”

“《法华经》。”

欧阳修又问:“我听说古代的高僧在临死之前,大多是在谈笑中坐化。这是用什么方法办到的呢?”

“不过是定慧力罢了!”

“现在这种高僧却寥寥无几,这又是什么原因呢?”

老僧笑道:“古代的人,心念都在定慧上,临终时怎么会散乱呢?现在的人,心思都在散乱上,临终时如何能得到定力呢?”

欧阳修对老僧的话佩服得五体投地。

老僧的话,确实说透了世情。常人缺乏定力,主要就是心思散乱造成的。

修行佛法,得成正果,要靠定力,世人学成一门技艺、成就一项事业,也都要靠定力。学文者要靠定力,有定力,才能耐得住寂寞,经得起挫折;有定力,才能博览群书,潜心著述,有所成就;无定力,便会为浮名近利所诱惑,被本能欲望所驱使,心神旁鹜,意不在学,或半途而废,或止于小成。习武者要靠定力,有过人的定力,才能冬练三九,夏练三伏,练就一高超武功;有定力,才能面对强敌,从容镇静,临危不乱,后发制人;无定力,便吃不得苦,耐不得劳,只能练出一身花拳绣腿,临阵对敌,神慌招乱,还没等开始打呢,心理上就落了下风,一败涂地。

学文习武如此,从事科研、艺术、体育等等工作者莫不如此。即使是像从事下棋、作画这样的专门技艺,也要靠过人的定力,方可出类拔萃,艺压群雄。围棋大师李昌镐,之所以被人称为“石佛”,是因为他在与人对弈时,有着超常的定力。他下棋时无论处于优势还是劣势,均镇定如常,不露半点声色,行家说他的棋风不剽悍,不出奇,看上去似乎很“平常”,但这种“平常”的棋风,连和他同档次的九段棋手也难以理解,一步棋走出后,别人往往在数步或数十步后才能看出其意图。某画家从少年时便自修文史哲,练内家拳,深入研究书史画论,勤奋作画,终于声震画坛,成为名家。论者总结他的成功之道时,说他“靠着坚守中国传统笔墨精神的定力,在纷扰的当代画坛,表现出可贵的冷静与沉着”。而这位画家在他一本画集的题记中也以定力自诩:“外缘虽热,内境清凉,余定力尚可乎?”

因此,无论做什么都要有足够的定力。每一行都有自己的道,和尚想成佛,俗人想成功。但是不管是谁,不管是哪个行业,都只有定心苦修、克服心魔,才能有所建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