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姓名与人生
8083300000024

第24章 企业起名(5)

2.人名命名法

以产权人或创始人的名字来取名,在我国一直比较流行。如着名的老字号北京的张一元茶庄是个典型的例子。它是安徽人张文卿创办的。1900年张开了一家茶庄叫“张玉元”,其命名中包含了他的良苦用心:“张”表示这是张家的买卖;“玉”是“茗”的简称,在陆羽的《茶经》中,它是茶叶的通称,因此与“张”字合起来表示这是张家的第一等的茶庄。1908年,张开办了第二家茶庄,取名张一元茶庄。“一元”是根据“一元复始,万象更新”的说法,象征他的茶庄开市大吉,永远兴旺。1912年,张又开设了他的第三家茶庄,取名“张一元文记茶庄”。“文”字是他名字中的那个字,表示这是正宗。此外,传统上还有许多是以“姓(名)+记”或“行业+姓氏”的方法来取店名的。如李王记、珍记(店主吴庆珍)、泥人张、烤肉季等。

在现代的有以体操王子李宁的名字命名的“广东李宁体育用品有限公司”及李宁牌体育用品,以着名歌星杭天琪的名字命名的“北京天琪艺术学校”等。生活中一些成功者,或者企业本身的创立者,他们的名字便具有一定的知名度或特定含义,完全可以借用为公司或店铺的名字。如:“希尔顿饭店”、“波音飞机”、“福特汽车”、“永芳珍珠霜”、“太白酒楼”等。也有的公司店铺以文学作品中虚构的人物做店名,如“包法利饭店”、“刘三姐旅游公司”、“阿凡提瓜子”等等。

如果产权人或创始人为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时,则采取各取一字或概括简称的方式。如我国饮食业的老字号“老正兴”,清同治元年(1862年)由卓正本和蔡仁兴合资在上海创办。最初二人合开一个小饭摊,后开设饭店,取两人名中各一字为店名,叫“正兴馆”,后来改为“老正兴”。

3.迎合命名法

也叫招徕命名法。就是迎合消费者的审美特点,以流行的形式或深受人们喜爱的人或事物的名字来为公司店铺取名的方法。借助时尚来取名字,因其迎合时人的某种心理,常常会受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如“及时雨典当行”、“宴宾饭店”、“便民商店”、“利民商店”等。每一个行业都有自己的特点,因此,招徕顾客的方法也非常多,如,从事寻呼业务的“联通公司”、“万声公司”,以及起名为“移山”的搬家公司等,都是以提供给顾客的服务所具备的特点,来为公司命名的。

当社会上流行“出国热”时,一时间托福考试升温,人们戏言“托福托福,托上就是福”。托福的时尚价值和吉祥的字面含义被几个敏感的硕士毕业生抓住了,他们不失时机地将自己开的一家小饭馆取名为“托福餐厅”。“托福”在各店林立之中显得既不俗气,又迎合时尚,含义吉祥。

美国旧金山华人区,有一家餐厅名叫乡音阁,生意十分兴隆。这里的客人多是中国人。长年漂居海外的华人,多有一种思乡之情。工作之余找同乡一聚,以慰思乡之情,乡音阁便成了他们最好的去处。

这些事例说明,一个好的店铺名称必须适合其目标顾客的心理需求,适合该店铺的经营宗旨和情调,这样才能为店铺树立美好的形象,从而增强对顾客的吸引力。

4.雅字命名法

就是借用诗词典故来为店铺取名的方法。由于我国的诗词典故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和美学价值,能够使人产生丰富的联想,所以常常成为人们来为店名商号取名的素材。许多公司店铺都是以此而获得典雅而富有诗情画意的名称的。如杭州楼外楼菜馆便得名于林升的诗:“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薰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北京的荣宝斋原名松竹斋,清光绪二十年改为荣宝斋,取“以文会友,荣名为宝”之意。

店名也是一种丰富、有趣的民俗文化。走在街上,四处林立的招牌就如一部精华小说,或典雅庄重,或秀气质朴,博远精深的文化就沉淀在区区几字之中。

5.俗语命名法

就是人们用通俗语言或喜闻乐见的口语来为公司店铺取名。这往往是商品有了一定的信誉后,顾客们交口称赞,随口为主人取出的外号。由于外号比本名响,店主人就顺水推舟,拿来作自己的招牌。用俗语做店招更容易赢得广大的下层群众的亲近感,其名称不迳而走,有时比雅名还要响亮。如北京的全素刘、钢刀王、烤肉季等都是如此。更有名的则有王麻子刀剪铺。该店始于清顺治八年(1651年),原为杂货铺。店主王姓,有麻子。该店经销的剪刀质量好,人们不约而同地称之为王麻子刀剪铺。但直到清嘉庆二十一年(1816年),由王麻子后代接办的这家杂铺才正式挂出了“三代王麻子”的招牌,改以经营刀剪为主。

天津有个着名的狗不理包子。原先是个小摊,主人高贵友,小名“狗子”,从制馅、捏包、上屉到出售,前前后后只有一个人。实在忙不过来,他就在摊头上放一把筷子、一摞碗,顾客要吃,就把钱放在碗里递给他。他按钱给包子,顾客吃完,放下筷子就走,自始至终,他可以不说一句话。于是人们就开玩笑说:“狗不理”。后来摊子发展成铺子,“狗不理”也就成了店招。

这样的例子在生活中随处可见,走到大街上经常可以看到的“大快活”、“大家乐”、“人人”、“永康”、“万寿”,都是俗语命名的典型。

也有用口语来命名的。例如上海利男居饼家在设立分店时,受一位广东老太太一句话的启发,取名“一定好”,结果生意果然好。在虹口一带,名气比总店还响亮。又如“好吃来”瓜子大王、“鲜得来”排骨年糕、“天晓得”药梨膏糖商店,都用沪语作招牌,上海人听来分外亲切。

三、四十年代上海的浙江路、南京路一带集中了上百家鞋子店,如“大香槟”、“小香槟”、“五洲”、“环球”、“大中国”、“月宫”、“鸳鸯”等各种鞋子,尤其是绣鞋子的品种繁多,花色齐全,顾客来到这里,犹如同迈进了扑朔迷离的鞋子世界,谁也说不清从什么时候起那些小花园作为鞋子市场的一个特征传了开来。人们便形成了一个概念:买鞋子到花园去。但当时的一百多家鞋子店中,没有一家叫“小花园”的。直到解放后的1959年,为了发扬小花园鞋子的经营特色,上海商业部门从小花园一带的鞋店中,集中了手艺高超的制鞋工人,在南京路、山西路设立了一家鞋店,店名就叫“小花园”。这是巧妙地利用了原来的标志及其代表的信誉,使开的鞋店一下子成了名店。

6.地名命名法

地名是一定地域的名称,一提起某个地方的地名,人们往往能联想到一个地方的历史、文化、风景、物产等丰富的内涵。因而除了其通常作为一地之称的普通称呼意义之外,地名还具有广泛而深刻的语意内容。

正因为如此,地名成为人们选择商标名称时所经常考虑的素材。

如德国大众汽车公司出品的桑塔纳小轿车。“桑塔纳”本是美国加利福尼亚州一座山谷的名称,该地因出产名贵的葡萄酒而闻名于世。此山谷中。还经常刮起一股强劲的旋风,当地人称这种旋风为“桑塔纳”。以此为轿车命名,会使消费者联想到此轿车会像桑塔纳旋风一样风靡全球。

但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一个地方,除了现在使用的正式名之外,往往还有古名、别名。而这些地名由于在现代社会中已失去了原来的正式称呼的意义,所以常常成为人们为商标取名的很好的素材。

7.求洋命名法

外来语是异国文化的使者,是汉语同其他民族语言相互接触的产物。汉语吸收外来语可以追溯到汉语形成时期,此后一直不绝如缕。在长期引入外来语的实践过程中,形成了转译的原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音意兼顾的原则,即在音译时兼及表意,二是双音化的原则,使外来语符合汉语词汇的形的特点。

中国人翻译外国人名习惯用音译,经过长期的实践,逐渐产生了一些翻译外国人名的基本用字,如娜、娅、茜、莎、莱、菲、蒂、萝、莉、妮、丝、伊、蓓、嘉、迪、奥、维、克、斯等。把这些字拼凑起来,有时会造成一种似乎是洋名的错觉。例如蕾茜、梦娜、蓓蒙、奥迪斯、妮丝、萝娜、妮维塔、莱娜、芙莉娜、雅露、仙蒂斯、喜利得、福德尔、康明斯、仙蒂、雅丽莎、梦特丽、梦丝丽、梦莎等等。这类名字可以称为仿洋名。

如“四通”,字面上既寓“生意兴隆通四海”之意,其英文名“STONE,又表示公司坚如磐石。这是个很好的双关译名,两名字都如此之佳,以至很难说出是先有英文名还是先有中文名。再如“稳得福烤鸭”,它是先找好了一个英文单词WONDERFU“妙极了”)再音译成汉语,在翻译时注意汉字的巧妙搭配,结果找到了“稳得福”三字,符合传统的汉语命名心理,妙语双关,非常受欢迎。诸如此类的还有宁波的雅戈尔(YOUNGER)衬衫,上海的哈爱(HI)时装等等。

用洋名命名固然可以有许多方法,但最根本的一条是必须符合产品的性能,并且符合双方语言的特点和民族习惯,否则很难达到命名的理想境地。

命名似乎不易,每当新产品上市前,往往聚各方广告行销,甚至专研文字学的人马挖空心思进行命名。但处于信息爆炸的现代,富含成功条件的命名仍需要长期且大量的广告投资,及其他与之相关的行销成本,才能将商标推向成功,获得广大目标群的青睐。因此,名称只能提高成功的机会,尚需配合独特的广告创意及行销策略,才能迈向销售巅峰。

(三)公司店号起名欣赏

1.可口可乐(Cocacola):“作为产品名称,真是再好也没有了!”

1886年,在美国约翰·彭伯顿偶然发明了一种颇受欢迎的有色饮料。他想开发这一饮料,又苦于资金不足,于是他便联合当地一名叫鲁宾逊的有钱人合伙开发。

为了笼络鲁宾逊·彭伯顿将为公司命名的权力让给他。认字不多的鲁宾逊绞尽脑汁地想了一天,翻遍了字典也没有找到一个满意的名字。傍晚,过度的疲倦使他不知不觉地坐在书房的椅子上睡着了。

醒来时已是深夜1点钟,望着满天的星斗,他突然想到饮料是清凉的,应该用Cold(冷)来代表,可Cold不能独立成为名字,必须再加上一个字。他又开始翻字典查找,结果还是一无所获。恰在这时,报晓的雄鸡叫了,他一下子跳了起来:“对了,就用公鸡这个名字吧!”可是“冷公鸡”和“公鸡冷”讲不通啊。他仰望星空,冥思苦想。这时有颗流星划过天际。一下启发了他的灵感:将“CockClod”中的“k”和“d”都换成了“star”中的“a”当彭伯顿询问“Cocacola”的含义时,鲁宾逊说:“它们本身没有什么意义,可是,你看看它们的结构,不是非常有意思吗?”彭伯顿读了几遍,高兴地喊道:“妙极了,除非是你,谁也想不出这样好的名字,既好拼,又好念,更容易记,不管谁看一遍都会记得它。作为产品名称,真是再好也没有了!”

2.万宝路(Marlboro):昔日的地名,今日的名牌

1847年,菲利浦·莫里斯在伦敦邦德大街开办了烟草销售商店。30年后发展为公司。在父子俩的苦心经营下,推出了几种名牌香烟。这些名牌带有高贵的内涵。Blres暗示贵族血统:Cambridge取自伦敦贵族区名;Derby代表上流社会热衷的赛马会;Marlborough指马尔博罗市,是以菲利浦·莫里斯的好友马尔博罗公爵的封号命名的。因为公爵一直帮助和支持菲利浦·莫里斯公司,为感谢公爵,就将其封号(也是市名)作为香烟的一个名称。出乎意料,该种品牌的香烟销量最大。

1924年,菲利浦·莫里斯公司即将迁往美国弗吉尼亚州里士满市。小菲利浦·莫里斯为设计出个新的香烟品牌,已在办公室里挖空心思地想了几天。一天,他偶然一抬头,无意间看到了在墙上挂着的美国地图上一个似曾相识的地名,Marlboro恰好与公司畅销的牌号Martboro同名,他一阵狂喜,马上记下了这个地名,选为新推出的香烟名称。

3.555:从列车编号中得到的启示

列维是爱尔达丝烟草公司的创始人,起初这家公司名气很小,他一直努力想找到一个能叫得响的香烟名称,但长期未能如愿。

1947年的一天,列维在喧闹的纽约火车站挤车。突然该辆列车的编号999映入眼帘。他异常兴奋,多么奇妙的数字组合,就用它作为自己产品的品牌名称。想到此,他不禁脱口而出:“宝贝儿,可找到你了!”招致周围乘客的惊异眼光。

随后,在一段时间里,列维一口气推出了从111,222,333,直到999牌号的香烟。虽然列维对999牌号最为偏爱,但顾客最喜欢却是555牌,最后他只好忍痛割爱,只保留了555牌。没过几年,555牌香烟便风靡全球。有趣的是,999在40多年后却成了中国药品的着名品牌。

4.“拿破仑”:一举成名

1973年,在台湾市场上,销售量最高的彩电是索尼牌,拥有20%的市场占有率。其次是夏普牌,市场占有率为17%。但是索尼牌销售多种规格的彩电,以14英寸为主。夏普销售的,却几乎是清一色的20英寸“拿破仑”,因此,以20英寸的彩色电视机的销售量而言,“拿破仑”在1973年高居榜首。为什么拿破仑电视机能取得这样高的业绩呢?有关方面认为这种商品的名字定得好,衬托出产品强而有力,给消费者一个很好的形象,且易于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