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国破齐后,东方少了一个可以与秦相对抗的大国。秦国对东方六国的打击,变得无所顾忌,其主要精力也开始集中到赵国方面来。五国攻齐的战争尚未结束,秦乘东方各国与齐国交战正酣时,出兵攻魏,一直攻到大梁。燕、赵急忙出兵救魏。惠文王十七年(前282年),秦攻赵,攻取蔺、丰城。赵并没有对秦的进攻给予回击,而是出兵攻取了魏地伯阳。惠文王十九年,秦将白起攻占赵光狼城(今山西高平西),斩杀赵军三万。秦、赵成为战国后期的主要敌手。
本书的主人公蔺相如,是战国中后期赵国人。他为赵国立下了汗马功劳,在强秦意图兼并六国、斗争逐渐尖锐的时候,不仅凭借着自己的智慧和勇气,让秦国的图谋屡屡受挫,更难得的是,他有容人之量,以大局为重,“先国家而后私仇”,是一位胸怀广阔的政治家。他,无畏的胆略,超人的智慧,博大的胸怀和以国事为重的思想品德,可以说是驰誉九州,光耀千古。伟大的历史学家司马迁在《史记》中为我们展现了蔺相如光彩夺目的人生片断。后人在景仰蔺相如的同时,对其人其事也想有更多的了解,可是历史也总是给人留下缺憾,对蔺相如早期及晚期的活动记录很少。关于他的出生地便有很多说法,有说山西柳林,有说山西古县,有说河南安阳,令人真假难辨,莫衷一是。
赵国,战国时期七雄之一,公元前403年至公元前228年,领土大致为今山西北部和中部,河北西部和南部。首都是邯郸(都城原来是在安邑,今山西夏县一带,后来才迁到现在的河北邯郸)。战国七雄的赵国无论从疆土,人口,实力上来看都不是最强大的。楚地方千里带甲百万地处南方战略地位可攻可守,齐雄占东方国家财富居战国之首民众且粮足,魏铁甲步兵称雄七国数次攻赵甚至占据邯郸三年之久,秦地势险要兵伍善战。只有燕,韩实力稍逊。而赵地处各国之要冲,可谓争地也!北有胡林匈奴东有强齐南有悍魏西有虎狼之国秦国。面对如此恶劣的环境,赵似乎只有招架之力,然而事实上赵国只有在赵武灵王改革前是如此疲弱。长城并不是秦国人独创的,其实赵国也曾经修过长城。修长城是认为抵御边族最好的防御措施,一方面,抵消边族骑兵快速机动的优势,另一方面,使步兵有可以依赖的阵线。赵国要想纵横七国必须解除后顾之忧——匈奴的侵扰,以便腾出兵力进行南方的争霸。但问题是修长城是公认的耗费人力财力的措施,秦修长城动用近百万的罪民,造成民愤极大。明整修长城亦耗费了极大代价。而赵国全国人口不过一百多万,却修建了令后人惊叹的工程,并且历史上没有发生任何暴乱……而秦统一后的修建不过是将以前的燕国、赵国、秦国三国的长城连起来而已。
这就是我们所说的赵国,赵国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崛起的呢?这还得从赵武灵王赵雍说起。赵武灵王是战国时期赵国国君,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军事改革家。赵肃侯赵种的儿子。公元前325-前299年在位。他所推行的“胡服骑射”政策,对于当时的赵国乃至以后中国社会的发展都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赵肃侯二十四年(公元前326年),赵肃侯赵种去世,魏国、楚国、秦国、燕国、齐国各派锐师万人来参加了赵肃侯的葬礼,这就叫作“黄鼠狼给鸡拜年,没安好心。”。赵肃侯生前英雄一世,与魏国、楚国、秦国、燕国、齐国等国连年恶战而不处下风,赵国俨然是北方的新霸主。魏惠王后期,赵肃侯听从苏秦之言,连续发动合纵攻势,打击魏国,使魏国的百年霸业再次受到严重削弱,不足以阻挡赵国的南进,为赵国向中原发展扫除了最强大的一个敌人。赵肃侯死后,魏惠王立即联合楚国、秦国、燕国、齐国等四国以参加赵肃侯的葬礼为名义,各派一些特种兵兵,趁赵国新君年幼之际,借机机来搞赵国。当时,对于十五岁的少年赵武灵王来说,老爸的葬礼实在是太凶险了。搞不好赵国就会被五国联军给干掉。在赵肃侯的托孤重臣肥义等人的帮助下,赵武灵王决定采取针锋相对的强硬应对措施、抱着鱼死网破的态度,摆开决战的架势来迎接这些居心叵测的吊唁使者。
赵武灵王命令赵国全境处于戒严状态,代郡、太原郡、上党郡和邯郸的赵军一级戒备,准备随时战斗。联合韩国和宋国这两个位于秦国、魏国、楚国、齐国之间的国家,使赵国、韩国、宋国三国形成品字型结构,将秦国、魏国、楚国、齐国四个国家置于两面受敌或者三面受敌的被动局面。后来又拿一大堆钱来贿赂越王无疆,让他去打楚国,先把与赵国不搭界的楚国的注意力转移到它的老对手越国身上去,然后再去对付其他国家。赵雍又拿了一代堆钱给楼烦王,让他去打燕国和中山国。燕国是五国中比较弱的一个,在楼烦的强力攻击下,燕易王比较紧张,十分担心赵国与楼烦夹击燕国。中山国虽然不是什么一流的强国,但由于楔入赵国的版图内,经常受齐国的指使从背后攻击赵国的首都邯郸,对赵国的威胁比外部的强敌更大。中山国在楼烦国的攻击下,也无暇顾及对赵国的趁火打劫了。在去掉了燕国、楚国两个强敌后,魏国、秦国、齐国集团对赵国、韩国、宋国集团就没有什么优势了。
赵武灵王命令来会葬的五国军队不得进入赵国边境,只许五国使者携带各国国君的吊唁之物入境,由赵国负责接待的大臣将他们直接送往邯郸。魏国、秦国、齐国见赵国重兵待客,戒备森严,而且赵国、韩国、宋国联盟军队已成,不得不打消了要占赵国便宜的念头。五国使者进入赵国后,见赵国最强的作战部队云集在首都邯郸,战争一触即发,不敢有任何的差错,在与赵武灵王厚葬赵肃侯后,便匆匆离去。魏惠王发起的五国图赵的阴谋被赵武灵王挫败了。从此以后,这些个国家都知道赵国这个初出茅庐的小孩不是个省油的灯。年少的赵武灵王刚刚当上国君,就经受住了如此严峻的考验。
赵武灵王元年(公元前325年),魏惠王搞赵国不成后,即开始着力弥补魏、赵关系的裂痕,带领太子嗣到赵国祝贺赵武灵王正式即位。赵武灵王与肥义也以礼相待。赵国的重要盟国韩国的韩宣王与太子仓也来赵国祝贺赵武灵王登基。
赵武灵王三年(公元前323年),赵国向中山国压迫,在靠近中山边境的鄗(现在的河北柏乡北)修筑城墙。
中山国是赵国的心腹大患,严重威胁着赵国的领土完整。中山国原为白狄族,在春秋时被称为鲜虞(也作鲜于)。在公元前406年,魏文侯派乐羊率领魏赵联军经过赵国攻灭中山。后来赵魏两国开始闹矛盾,中山国成了远离魏国本土的飞地,魏国对中山国很难形成有力的控制。因此,魏国占领中山国不到三十年,中山国就摆脱了魏国的控制,从而恢复了国家主权。
中山国正好楔在赵国的中央地带,全境只有东北角一小块与燕国接壤,其余皆为赵国所包。中山将赵国的领土绽得四分五裂。代郡、邯郸、上党郡与旧都晋阳(今山西太原西南)是赵国的四个重镇,由于中山的从中阻隔而交通极为困难。赵国是一个北为游牧文明、南为农耕文明的国家,本来就存在严重的分裂趋势,中山国的横亘中央,使偏居南端邯郸的赵国中央政府对赵国的控制更加不力。而且中山是一个游牧民族建立的国家,插在农耕文明重镇邯郸与游牧文明重镇代郡之间,使代郡偏离赵中央邯郸的离心力更强了。
中山国虽然不是什么一流强国,但由于处于赵国的心脏地带,给赵国的国家安全和统一带来了极大的威胁。邻近的齐国、燕国与中山相勾结,共同对付赵国。齐国、燕国把中山国作为牵制赵国的最佳搭档,对中山的资助很多。由于齐国、燕国的阻挠,赵国一直也没有解除自己的这个心腹大患。赵国的几代国君虽然都想干一番事业,由于中山的牵制,赵国的图强大业受到了很大的限制。英武有为的赵肃侯虽然此前一再击败齐国、魏国、燕国等强国,但却在解决中山国的问题上没有取得实质性的进展。赵武灵王即位后,就秉承先君遗志,在肥义的帮助下,展开了对中山国的进攻。肥义是与中山同为白狄族的肥人(不是指胖子,大家别搞错了)的后裔。
在这一年,魏国首相公孙衍发起五国相王的合纵运动以对抗秦相张仪拉拢齐楚图魏的连横策略。赵武灵王没有接受魏国的求盟,决定先夹着尾巴做人,说赵国的实力还很弱,不具备称王的资格,反而自降一格,让国民称自己为君。结果,魏国的五国相王运动没有成功,被楚国击败,被迫割地求和。
赵武灵王四年(公元前322年),赵武灵王与韩宣王在区鼠相会,研究赵、韩两国对付当时复杂的国际局面的对策。同时,赵、韩两国还就韩赵联姻的事宜敲定细节。韩赵联姻是赵肃侯生前就定下的政治婚姻。次年,赵武灵王迎娶韩国公主做夫人。
赵武灵王看到中原各国的争霸战争处于纠缠状态,很难在短时间内决出胜负。于是,赵武灵王改变了赵肃侯逐鹿中原的南向战略,把赵国的战略调整为北向进军胡地。
赵武灵王十一年(公元前315年),赵国的邻国燕国发生了严重的内乱。先前,燕王哙受到苏代和鹿毛寿的蛊惑,把王位禅让给燕相子之,引起内乱。燕太子平联系齐宣王攻子之,齐宣王同意了。于是,太子平与将军市被聚众攻击子之,不胜。次年,子之反攻,市被战死。齐将匡章引军入燕,齐军杀死了子之和燕王哙。齐军获胜后,大肆掳掠,引起燕人的极大不满,太子平不能制止。赵武灵王见此,决心插手燕国内政,派乐池入韩迎立燕国质于韩的公子职。乐池本来是中山国人,曾为赵武灵王出使秦国,还担任过首相。
赵武灵王迎立燕公子职于韩的政治行为,关系到多国的利益。赵武灵王想通过迎立新的燕王,使燕王能够对赵国感恩,既而与赵国结成稳固的联盟。同时,赵武灵王想破坏燕国与韩国对赵国的夹击盟约。虽然,赵国与韩国已结盟,但韩国为了制约赵国,还是与燕国结盟,形成对赵国的夹击之势,以防备赵国对韩不利。燕公子职就是应这个盟约入韩的。赵武灵王迎立公子职后,由于人质公子职的归国,燕国与韩国的夹赵盟约自动解除,燕公子职由于是赵武灵王迎立的新燕王,于情于理都不该与韩国再次结成夹击赵国的联盟。在拆开了韩燕联盟后,便有利于赵国对韩燕这两个邻国分别进行控制了。韩国的想法几乎与赵国一样,只是角度不同。韩国认为燕公子职虽然是赵国主张立的新燕王,但作为对燕公子职有质押权的韩国对于能否让公子职归国,却有着最直接的决定权。韩国本可以应燕太子平和齐国的要求杀死公子职,但韩国没有这么做,公子职是非常感激韩国的。韩国同意赵国接公子职归国,主要是考虑韩国对公子职有不杀之恩,日后,韩国可以利用燕国制约齐国和赵国。
燕公子职就是后来的燕昭王。公子职是燕易王后的儿子,易王后是秦惠王的女儿。
赵武灵王以平叛驱齐为号召,派乐池奉公子职引军入燕,与太子平和匡章的齐军交战。燕国的百姓不堪齐军的掳掠,对太子平的引狼入室也很不满,对公子职非常拥护。
赵武灵王成功地说服中山王借燕国内乱之机,大举攻打燕国。中山国取得了占领燕国土地数百里、城池几十座的大胜利。
太子平虽然失道寡助,但齐将匡章却是当时的名将,公子职要想战胜太子平和匡章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齐宣王见赵国插手燕国内政,与齐国为敌,便派遣精锐的齐军,意图在本土之外,借燕国的军备潜能与赵国决战。赵武灵王并不把赵国的主力部队投入到与齐军的战斗中来,不愿意为燕国损害赵国的实力。这样,双方进入到了相持状态。赵武灵王对公子职和易王后假称齐军强硬,赵军很难战胜齐军,请公子职向外公秦惠王求救。秦惠王此时正忙于与义渠、韩国、齐国、楚国的战事。
在赵武灵王十四年(公元前312年),秦惠王派出大军,兵分两路攻齐救燕,齐军很快就被击败了。此后,燕国在相当长的时间里都是赵国和秦国的稳固盟友。赵武灵王十五年,公子职正式登上王位,这就是燕昭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