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跨国公司全球生产网络研究
8078000000008

第8章 全球价值链与跨国公司竞争优势

一、价值链

价值链(Value Chain)概念是迈克尔·波特在其所著的《竞争优势》中首次提出的。波特(Porter,1985)认为,企业的价值创造过程主要由基本活动(含生产、营销、运输和售后服务等)和支持性活动(含原材料供应、技术、人力资源和财务等)两部分构成,这些活动在企业价值创造过程中是相互联系的,由此构成企业价值创造的行为链条,这一链条就称之为价值链。波特认为,企业的价值链是一系列由各种纽带联结起来的相互依赖的活动。当完成一种活动的方式影响到其他活动的成本和效率时,它们之间就存在联系,各种联系使完成不同的方式产生替代关系,最优化要求对替代关系进行权衡。例如,使用较昂贵的原材料,花更多的钱进行产品设计能够减少售后服务成本。

企业必须根据它的战略来决定替代关系,以取得竞争优势。业务之间的联系要求各种活动必须协调一致。准时送货要求生产作业、向外地运货的后勤准备,以及服务活动顺畅地结合起来。良好的协调能完成准时送货而不需要昂贵的存货。对联系的认真管理通常是竞争优势的源泉,因为竞争对手在察觉这些联系以及解决跨部门的替代关系方面可能会遇到困难,从而难于进行模仿。创造成本或差异的竞争优势是企业价值链的一个功能,企业成本状况反映了相对于竞争对手而言,企业完成全部价值活动的总括成本。每个价值活动都有成本驱动因素,决定成本优势的潜在来源。与此相似,企业创造差别的能力反映了每个价值活动对满足购买者要求所作出的贡献,企业的许多活动——不仅仅是有形产品和服务——都对差异化优势作出贡献。

波特认为,竞争优势来源于企业在设计、生产、营销、交货等过程及辅助过程中所进行的许多相互分离的活动及其对其重新的组合和协调。企业获取竞争优势的关键是抓住价值链的战略性环节并有效地整合价值链。使用系统性的方法来考察企业的所有活动及其相互作用,对于分析竞争优势的各种资源是十分必要的。价值链理论认为,行业的垄断优势来自该行业的某些特定的战略环节的竞争优势,企业一旦抓住了这些关键环节,也就等于控制了整条价值链。

波特的分析方法实质上是由外向内,通过分析产业市场结构的变化来寻找出企业对这种市场变化的应对策略。

价值链分析是一种很好的分析工具,它可以分解地来看企业的价值创造过程,使企业的战略制定能从企业的宏观分析渗透到微观领域,能够更好地认识企业的优势和劣势。正如波特所说的:“竞争价值链之间的差异是竞争优势的重要来源。”每一个不同的组织都有不同的价值链。企业的竞争优势来源于价值链的战略环节。一个企业或公司,尤其是跨国公司的价值链是由许多价值活动组成的,但是并非每一个环节都创造同样的价值,有些环节显得更加重要。

跨国公司要保持竞争优势,就必须专注于价值链中战略环节的垄断优势和长期竞争力的塑造。当然,战略环节可以是研究与开发,也可以是市场营销或财务管理等等。对不同产业、不同类型的跨国公司而言,其战略环节也不相同。对同一行业来说,有些环节对A企业是战略性的关键环节,对B、C企业而言却不是战略环节。波特等认为,全球战略下竞争的焦点是低成本,因此,价值链的布局应有利于实现规模经济、获取范围和学习的经济性。过去,跨国公司倾向于集中布局,但是随着规模经济利用方式的变迁,分散布局已成为跨国公司经营的主导趋势。跨国公司如果控制住一种或几种战略环节的活动,就可形成以跨国公司为中心,由许多卫星式合作企业环绕而共同组成的网络组织。比如,丰田、耐克、戴尔等大型跨国公司就是很好的例子。

二、全球商品链

为了将价值链理论应用到全球经济或产业组织中去,格里菲等(Gereffi,1994)在对美国零售业价值链研究的基础上,将价值链分析法与产业组织研究结合起来,提出全球商品链分析法,并区分了两类全球商品链:购买者驱动型和生产者驱动型。购买者驱动型商品链是指大型零售商、经销商和品牌制造商在散布于全球的生产网络(特别是奉行出口导向的发展中国家)的建立和协调中起核心作用的组织形式。购买者驱动型全球商品链是通过非市场的外在调节而不是直接的所有权关系建立高能力的供应基地来构建全球生产和分销系统,如沃尔玛、家乐福等大型零售商,耐克、锐步等品牌运营商和伊藤忠式贸易代理公司等跨国公司控制的全球生产网络。生产者驱动型商品链是指大的跨国制造商在生产网络的建立和调节中起核心作用的垂直分工体系。在生产者驱动链中,制造先进产品如飞机等的制造商不仅获得了更高的利润,而且控制了上游的原料和零部件供应商、下游的分销商和零售商。生产者驱动在促进商品链中各国产业共同进步的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格里菲等(Gereffi,1994)等提出“全球商品链”的分析框架,把增值链的概念与全球产业组织联系起来。格里菲用“购买者驱动的全球商品链”说明全球购买商如何利用外在协调功能建立强大功能的供应基地。有了这个基地,全球规模的生产和分销系统甚至在没有直接所有权的情况下也可以建立。

但是,全球价值链形成的动力机制是多种多样的。首先,有些全球价值链可能是多头驱动甚至购买者和生产者混合驱动的,而不是单头驱动的;其次,政府和大的供应商也可能成为价值链的驱动者,如计算机产业的英特尔公司。

斯图根(Sturgeon,2001)从组织规模(Organizational scale)、地理分布(Geographic Scale)和生产性主体(Productive Actor)三个维度来界定全球价值链。从组织规模看,全球价值链包括参与了某种产品或服务的生产性活动的全部主体;从地理分布来看,全球价值链必须具有全球性;从参与的主体看,有一体化企业(如Phillips,IBM等)、零售商(如Sears,Gap等)、领导厂商(如戴尔、耐克等)、交钥匙供应商(如Celestica,Solectronic)和零部件供应商(如英特尔,微软等)。他还对价值链和生产网络的概念进行了区分:价值链主要描述了某种商品或服务从生产到交货、消费和服务的一系列过程,而生产网络强调的是一群相关企业之间关系的本质和程度。

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认为,全球价值链是指为实现商品或服务价值而连接生产、销售、回收处理等过程的全球性跨企业网络组织,涉及从原料采购和运输,半成品和成品的生产和分销,直至最终消费和回收处理的整个过程。包括所有参与者和生产销售等活动的组织及其价值、利润分配,当前散布于全球的处于价值链上的企业进行着从设计、产品开发、生产制造、营销、交货、消费、售后服务、最后循环利用等各种增值活动。从该定义可以看出,全球价值链主要从纵向维度来研究全球经济组织,而全球生产网络则更倾向从纵、横两个维度来研究经济组织。产品越复杂,其生产包括的工序越多,其纵向维度越长;产业越庞大,专业化分工越有可能获得规模经济,其横向维度也会更发达,因而也更有可能形成规模宏大、结构复杂的生产网络。全球生产网络是全球价值链发展的高级形式,而全球价值链既可以看做是全球生产网络的初级形式,也可以理解为对全球生产网络的抽象和简化。价值链代表对产品和劳务的运输,消费和保存的垂直工序——指明许多价值链使用了共同的要素和动态地重复使用以及在正在进行的基础上被重新组装,而网络则强调把许多公司结合到更大的一个经济集团的内部关系的性质和范围。

格里菲(Gereffi,2005)认为存在五种基本的价值链治理的类型:(1)市场型。(2)模块型。(3)关系型。(4)领导型。(5)等级型。而且从总的趋势看,是从等级制向外部市场交易的形式转变。有些产业从等级型转向模块型,有些则从领导型或关系型转向模块型。斯图根(Sturgeon,2002)认为,价值链模块化已经开始成为某些产业的新型组织结构特征。而所谓价值链模块化,即某一行业一体化的价值链结构逐渐裂变成若干独立的价值节点,通过各价值节点的横向集中、整合以及功能的增强,形成了多个相对独立运营的价值模块制造者以及若干模块规则设计与集成者的产业动态分化、整合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