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跨国公司全球生产网络研究
8078000000005

第5章 经济全球化对全球生产网络形成和发展的影响

经济全球化是指世界各国经济在生产、分配、消费环节的全球一体化趋势,是生产能力存量在全球范围内的转移活动。随着国际间商品、资本和劳动力流动的不断加速,世界各国经济的相互依赖和相互作用进一步增强,各国经济正不同程度地融入了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严格意义上的国内市场已不复存在,市场全球化的趋势已不可逆转。

经济全球化的本质其实是现代市场经济制度在全球的扩张、渗透和蔓延。

冷战结束之后,东欧国家和苏联地区纷纷实行私有化和经济政治体制改革,加速其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型。中国、印度、越南以及拉美等发展中国家也以前所未有的程度汇入了世界经济的洪流。各国经济合作与交流促进了全球范围内综合国力的竞争,外国直接投资的国家政治风险正逐步弱化。

WTO等国际体制进一步推动了贸易和投资的自由化,现在各国关税大幅度地降低,非关税壁垒也日渐减少。总之,贸易壁垒的消除、消费者需求的趋同以及通讯和运输技术的进步,大大促进了跨国公司在全球进行资源调配的能力。

跨国公司主导的全球生产体系在世界经济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经济全球化为跨国公司广泛地获取在生产中所必需的生产要素创造了条件,开辟了更广阔的市场,创造了更多的机会。国际经济技术合作的深入使发达国家之间的经济关联度不断提高。贸易壁垒的消除和投资自由化为企业提供了巨大的机会,使其在能够提供最大比较优势的地方建立生产基地。由于这些活动分布在许多不同的国家,因此将互补性的活动进行国际整合是很重要的。

比如外国企业可以在美国设计,也在美国生产主要零部件,但在中国或其他发展中国家组装,然后销往目标市场。研发、设计、零部件生产、装配和销售在不同国家之间进行整合和协调对企业的成功至关重要。

经济全球化是以FDI的迅猛增长以及跨国公司在全球的活动更趋活跃为特征的。经济全球化其实就是以跨国公司为主体的全球产业结构大调整。目前全球的跨国公司已达8.2万家,子公司85万家。跨国公司从事的贸易占世界贸易的2/3,而且有一半是发生在跨国公司内部,跨国公司还控制了80%的技术贸易,以及90%以上的对外直接投资。1973年布雷顿森林货币体系瓦解后,世界各国放松金融管制的速度加快,金融自由化的进程不断向纵深推进。随着网络技术的广泛应用,一个规模空前的、真正的一体化金融市场正在逐步形成。更重要的是,经济全球化不断地使各国的生产方式一体化,市场机制一体化,竞争规则一体化,技术标准一体化,消费观念一体化,供求网络一体化。

这使企业面临一个全新的竞争环境。

经济全球化表现为产业的全球化和市场的全球化。市场全球化是指历史上分离的国家市场融合成为一个巨大的全球市场。跨国公司凭借其资本和技术优势在金融国际化、贸易自由化的背景下,可以利用所有国家的比较优势,从而实现利润最大化的目标。市场全球化使更多国家由内向型发展战略转向外向型或开放式经济发展模式。生产全球化是经济全球化最主要的表现形式。生产的全球化表现在:贸易、投资政策的自由化以及金融自由化等大大改善了国际市场进入的条件,从而使跨国公司可以更自由地选择生产和服务的组织方式。跨国公司为了更好地开拓和服务国外市场,为生产活动的当地化服务而在海外子公司建立研究与开发机构。20世纪90年代以来,经济全球化进程加快,世界经济正朝着全球化、一体化的方向发展。生产全球化意味着企业将从各个地区筹供商品和服务,以利用各国在生产要素(如土地、劳动、能源、资本)上的成本和质量差异,从而降低总成本,增强竞争能力。全球生产网络是跨国公司利用全球资源和获取可持续竞争优势的重要手段。

显然,经济全球化在为各国企业提供更广大的市场和活动舞台的同时,也使任何一个国家的企业面临更加激烈的竞争。面对经济全球化的这种日益复杂和严峻的竞争形势,即使实力强大的跨国公司也纷纷与其他国家的企业建立战略联盟,因为他们认识到,要保持竞争优势,就必须占据技术高地、扩大市场份额,以更优的产品质量、更低的成本和更好的服务来战胜竞争对手。但是企业如果仅靠自身的力量就显得势单力薄,因此必须借助联盟企业的资源和能力来增强自己的竞争实力,并通过全球竞争扩大自己的市场势力。为获取多种竞争优势的来源,企业不仅要在内部建立起统一的网络组织,而且还要与政府、供应商、客户和竞争对手以及各种社会性组织团体和机构建立合作性的外部关系网络。在日本、韩国、法国、德国等国家,企业与其他企业、供应商、银行有较密切的关系和更高的交叉持股的公司治理结构。但是,近年来由于全球化和自由化的影响也出现了更为分散的所有权结构,包括允许外国参股、持股。

比如,在日本,企业与股东、利益相关者与银行等经济主体关系的演化和变化使国内和国外出现了许多新的联盟。现在,不仅产品市场的竞争更加激烈,企业的灵活性和反应速度也由于治理结构的变化而大大增强。

当今国际竞争环境变化迅速,而且许多环境因素的变化方向与变化速度都具有较大的不确定性。这种国际竞争环境要求跨国公司建立高度灵活的经营结构和组织结构。以美国为例,在20世纪50、60年代初,美国在众多行业都处于霸主地位,从钢铁、汽车、石油、医疗、电信等,但是从60年代中期开始,市场发生了变化,全球性的竞争逐步加速。60年代末,日本在钢铁行业向美国提出了挑战,70年代又向美国的汽车业提出挑战,尔后又在家电行业等对美国企业形成威胁。同时,欧洲国家和“亚洲四小龙”也加入了这场角逐和竞争。而90年代以来,一些曾经是最稳定的市场,如银行、保险、医疗、电信等都已变成了最动荡的市场,大规模的兼并、收购活动正在改变行业的竞争格局。跨国公司并购是近年来跨国公司投资迅猛增长的最主要的原因。跨国公司之间的并购将强化全球性的商品和服务市场,促进国际生产体系的发展,从而开辟更大的世界市场,给跨国公司发展带来更多的机会,与此同时,也给跨国公司带来了更大的区域性和全球性的竞争压力,迫使跨国公司不断提高效率,增强竞争力。

现在,各国企业之间的竞争更趋激烈。但在竞争中也有合作,巩固和发展战略联盟网络已成为跨国公司发展的新动向。大型跨国公司在共同利益的基础上,加强了彼此在R&D、市场营销、风险分担等方面的合作。大型跨国公司向某个区域的投资扩张还诱发众多依附性或配套性的投资,即大企业在海外扩张所带动的产业关联企业,或分包关系的中小企业的跟随性的跨国投资。这类投资主体通常被纳入大公司生产筹供网的零部件供应商,或者是服务业中以大公司为客户目标的中小投资企业。全球性日益激烈的竞争使得制造业和服务业的跨国公司在全球范围进行重组,这是跨国战略联盟迅速增长的主要因素。一般来说,联盟可以通过在全球范围内聚集相互重叠的能力和商务活动,产生协同效应从而增强联盟企业的国际竞争力。跨国公司通过与同行业的其他企业建立跨国战略联盟和生产网络来降低成本、改善操作程序、集中从事自己的核心业务,而把非核心业务外包出去。众多发展中国家的配套企业或供应商已经成为跨国公司全球生产网络的一个部分,成为其价值链上的一个环节。

20世纪90年代,国际资本流动和外国直接投资的自由化推动了众多国家的企业之间大规模的跨国并购。由于全球化强化了各国经济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依赖,民族企业的外国股权以及跨国商务合作成为一种范式。比如电信业的自由化导致了一大批国外竞争者的涌入,对国内现有的企业产生竞争压力,从而促使他们通过建立新的联盟来应对竞争。目前世界上大多数行业,特别是一些高技术产业,竞争结构以寡头垄断为主导。如半导体、计算机和汽车等行业的国际竞争主要是少数几家或十几家世界主要跨国公司之间的竞争。这种寡头垄断竞争结构带有极大的不稳定性,一旦其中一家公司与其他公司结成战略联盟,都会造成原有竞争均势的失衡,就会对其他竞争公司的竞争地位构成直接威胁,从而引发其他公司“追随领先者”的反应,导致更多的公司寻求战略伙伴。比如德、法电信结成联盟以对付英国电信的挑战。全球化和自由化浪潮极大地推动了公司治理结构的变化,由此促进了跨国战略联盟网络的形成。

跨国公司建立全球生产网络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开拓伙伴企业所在国家的市场,扩大市场规模,从而拓展规模经济的实现边界。全球生产网络可以使跨国公司在不扩大组织规模的情况下,利用外部企业资源,实现规模经济效应。

在全球化时代,企业必须向海外开拓市场,而建立战略联盟网络是快速进入目标市场的有效方式。比如摩托罗拉与东芝公司结成战略联盟,由东芝提供市场营销帮助,成功地克服了日本的市场进入壁垒,并在日本的移动电话市场逐步占领更多的市场份额。在日本,企业与股东、利益相关者及银行关系的变化,使国内和国外出现了许多新的联盟。企业现在更容易获得融资,很多企业开始效仿美国的IT企业的组织和管理形式。公司的重组,无论是变小还是变大都受到公司治理体制的影响,许多国家的企业都发现它们可以更容易地组成战略联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