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子仪的一生,大多数的时间就是在战斗中度过的。自天宝十四年(755)安史之乱爆发起,郭子仪就率朔方军投入了平定叛乱的斗争。他与李光弼一起,征战河北,大破史思明军,赢得了朝野的信任。唐肃宗即位,他率军赴灵武,成了新朝廷的主要依靠的军事力量。他首先平定了阿史那从礼,解除了朔方的后顾之忧,继而收复长安、洛阳,为平息安禄出叛乱打开了新局面。在其后二十多年的战乱中,他虽历尽坎坷,时有沉浮,但为唐室中兴而鞠躬尽瘁却始终不渝。他先后出镇绛州、河中、邠州,抚定军镇之乱,防御回纥、吐蕃入侵,保卫京城,虽时常是敌强我弱,但他往往能够出奇制胜,使京城得以保全,使百姓免遭叛军蹂躏。
郭子仪对唐朝的中兴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对唐室有再造之功。然而,尽管如此,他却从不以此居功自傲。相反,他始终对朝廷忠心耿耿。即使是在他遭受诬陷,被解除军职的时候,他也没有半句怨言。鱼朝恩、程元振专权的时候,也正是人人猜忌,互不信任的时候,郭子仪手握重兵,驻扎在外,但是,不论什么时候,只要是皇帝的诏书一下,他立即上路,没有半点顾忌和怨恨。郭子仪镇守邠州的时候,有一次他给朝廷上书,举荐了一名州县宫,可是朝廷一直没有批复。僚属们知道这件事后,就互相议论说:凭郭令公的功勋和德行,奏请任命一名属吏都不同意,宰相也太不识大体了。郭子仪听到后,便对他们说:自从发生战争以来,镇守各镇的武臣大多凶暴蛮横,凡是有所需求,朝廷常常委曲求全地听从他们,这不是别的什么原因,而是疑虑他们的忠贞。而今对我郭子仪奏请的事,皇上认为不可行搁置下来,这正表示不将我和其他武臣一般看待,而是对我特别亲厚和信任;诸位应该向我致贺才对,又何必心怀怨怼呢!听了郭子仪这番话,大家都心服口服。
郭子仪一生屡立战功,荣宠备至。当时,郭子仪每年的俸禄二十四万缗,住宅占了长安城亲仁里的四分之一,家人仆役共三千多人,常在一个院垣出入,却不知道各自住在哪里。住宅的四门常年大开,也不设门卫,上至朝廷的王公贵戚,下至市井里做小买卖生意的人,都可以自由出入,没人过问。家中也不分内外,部属,仆人都可直入内室,相互见面也都很随便。仆固怀恩、李怀光、浑域等都曾是郭子仪的部下,这些人虽都贵为王公,还是常常受到郭子仪的使唤,他们在郭子仪面前也非常恭顺,郭子仪的家人,也都把他们当作自家人看待。辛云景原来是郭子仪的部将,后来被提升为潭州都督,临行前,向郭子仪辞行,因郭子仪忙于公务,几天都没见到面。有一次,辛云景就直接到内室去找,正碰上郭子仪的夫人王氏和郭子仪的女儿正在梳妆,辛云景赶忙施礼,郭子仪的女儿对他说:“你去吧,我给你转告令公。”王夫人却打趣说:“我非常高兴,高兴你得一个吃饭的地方。”郭子仪的女儿梳妆完了要洗手,让辛云景去打水。王夫人说:“放他去吧。”辛云景这才离开。在封建社会,像郭子仪这样有地位的王公之家上下、主仆之间,内外、男女之间如此随便,是不可思议的。郭子仪的儿子们也反对父亲这样做,郭子仪开始不予理睬,后来他们就跪在郭子仪面前哭诉着说:“父亲功业已成,而不自己尊重,无论贵贱,都可以直达卧室,我们认为就是古代贤相伊尹、霍光也不当如此。”郭子仪笑着回答他们说:“你们都不想一想,我今天高官厚禄,进无所往,退无所据,假使高墙闭户,不通内外,一旦有人不满,捏造图谋不轨的罪名,而那些贪功害能之徒,又趁机寻事,那么我们郭家就会有灭门之祸,到那时恐怕是后悔莫及啊。现在我坦荡无间,四门洞开,虽有人想诋毁我,也没有地方可以找借口,这就是我要这样做的原因。”儿子们听了之后,感觉他说的非常有道理,于是不再提及这件事。接着他又给大家讲起了一件往事。那是这栋住宅刚开始兴建的时候,一天,郭子仪闲步来到工地,见一个老师傅正在砌墙,郭子仪就走过去对他说:“你要把墙砌得结实一点,不要不牢固。”这位老师傅回答说:“请放心吧,京城里的住宅我已建了不少了,这几十年来,只见主人更换,而我所砌的墙都在。”这件事对郭子仪的触动很深。从此,他为人处世也就更加小心谨慎。
广德二年(764年)十一月,郭子仪在奉天(陕西乾县)前线指挥唐军击退叛军的进犯后,于十四日自行营入朝,受到隆礼接待:代宗诏命宰相率百官前往开远门外迎接,自己亲临安福门城楼,盛设宴席,等候郭子仪觐见。为了奖赏郭子仪的退敌之功,代宗加封他为关内、河中副元帅兼尚书令。郭子仪上表恳切辞让,代宗答诏不予同意,敕令他速到尚书省衙门处理致事,以射生军骑兵五百名执戟护卫,又令百官前往庆贺。郭子仪仍不受诏,再次上表,坚决辞让说:“尚书令之职,太宗皇帝在武德年间曾经担任过,所以此后几朝都不再设置,已成原则。陛下守文继体,应当继续奉行,岂可为了宠任老臣,而败坏国家法度!况且自从兴兵平叛以来,得到过分赏赐的人已经很多,甚至有身兼数职,仍只顾高升而不知羞耻者。臣近来观察这种流弊,思考如何革除其源头。但因逆寇犹存,未敢轻易上奏。现在,叛逆作孽的元凶丑类已基本平定,正是陛下建立法规,审核百官的时候,伏请从老臣开始做起。否则,国家典章乱于上,庶政管理坏于下。天下之政皆乱,国家又如何能够安定无患呢!陛下如果听臣之言,体察臣的诚心请求,那些贪求荣耀和官位的人,也会各自让出他们兼任的官职。这样一来,百官设置合乎原有制度。国家秩序更加文明,天下太平的大业,就能完全恢复了……”
郭子仪再三陈情,上辞让表奏,让代宗也感到很为难。无奈之下,代宗亲笔下诏作答:“你出将入相,自先朝以来,知难而进,远平叛逆,近理庶政,办事敏捷而不多言语,地位崇贵但行为简朴。别人常对容易的事情感到为难,而你却能把很难的事情很容易地做好。因此,让你职掌六部,为百官之首,征询朝野意见,都以为非常合适。而你一再地上表辞让,态度谦虚,坚持原则,申明治理国家的根本所在。朕只好听从你的谦虚辞让。同时,应该把你的这些言行广为宣扬,编入史册,垂示后代。”随后,代宗派宦官首领鱼朝恩前去传宣答诏,同时赏赐给郭子仪美人卢氏等六人、随从侍女八人,以及相应的车马服饰、帷幕帘帐、床具被褥和珍玩器物等,以示褒奖。是月下旬,郭子仪在旧居中为亡父郭敬之建庙立碑。碑文由大书法家、检校刑部尚书颜真卿撰作并书写。代宗皇帝以隶书赐题碑额“大唐赠太保祁国贞懿公庙碑”。此时的郭子仪已经68岁,功绩居天下第一。当时,郭子仪九兄弟中,除郭幼贤已亡故外,其余都立朝为官,正是郭氏家族又一次兴盛显赫的时期。但是,郭子仪深知满盈必损,不敢居功自傲,在恳切辞让尚书令的同时,为亡父建立家庙,借以表明颠沛不忘忠勤孝敬的臣子本分。
由于郭子仪对自己的子女和亲属从不护短,所以他的部属和地方官吏也就能够秉公办事,不徇私情,这也就更加提高了郭子仪的威望。郭晞是郭子仪的第三个儿子,从小就跟着父亲在战场上出生入死,立了不少战功,至广德二年(764),已升为朔方兵马使、检校左散骑常侍。这年九月,仆固怀恩领回纥、吐蕃军十多万进犯邠州,郭子仪命郭晞率兵万人援救节度使白孝德。在击退仆固怀恩之后,郭子仪之子郭晞统兵驻扎于邠州(陕西彬县),在休整期间,纪律涣散,其部下士卒蛮横,危害民众。节度使白孝德碍于郭子仪的声威体面,不敢直言劝阻,深感苦恼。泾州(甘肃泾川北)刺史段秀实秉性耿直,居官清正,向白孝德自请担任都虞侯(军中执法官),负责纠察军纪。段秀实上任月余光景,郭晞的部卒17人白昼闯入市场,强行买酒,并以刀刺伤卖酒老翁,砸坏酿酒器具。这件事很快就有人报告了段秀实,段秀实立即领兵将这17人抓获斩首,并把17个人头插在长槊的顶端,竖立在市场的大门口。消息很快传入郭晞军营,士卒们呐喊嘈杂,全部披甲持械,准备去找段秀实闹事。白孝德闻讯,震惊恐惧,急忙召来段秀实说:“这下可如何收场?”段秀实坦然回答:“没有关系。请让我前去解释。”白孝德欲派几十名士卒随同前往,段秀实只挑选了一名跛脚老兵,为他牵马。
段秀实来到郭晞门口,穿上了铠甲的士兵冲了出来,段秀实笑着往里走,说:“杀一个老卒,哪用得着穿铠甲,我是带着我的头来的。”士兵们都很惊奇,段秀实因而对他们说:“郭晞常侍对不起你们吗?郭子仪副元帅对不起你们吗?为什么想要作乱败坏郭家呢!”郭晞听到外面有声音,走了出来,段秀实责问说:“令尊大人功盖天地,应当想到要善始善终。如今你放纵士卒强暴胡为,他们的行为将会导致变乱,那样必然会牵连到令尊大人。变乱由你造成,那么郭氏一门的功名,还能留下多少?”段秀实还未说完,郭晞连连拜谢说:“幸亏你以道义相教,恩情重大,我怎么还敢不从命呢!”回头叱责身旁的士卒:“全部脱掉铠甲,各回本队,再敢喧哗吵闹者,立斩不饶!”当晚,段秀实留宿于郭晞军营。郭晞一夜投都没有脱衣服,并告诫哨兵敲着木梆巡逻,以保护段秀实。第二天一早,郭晞亲送段秀实回白孝德的治所,向白孝德谢不能治军之罪,请求改过的机会。此后很长的一段时间里,邠州再无祸患。
郭子仪历经四朝,功勋盖世,威震四方。代宗,称他为“大臣”,而不叫他的名字。德宗尊他为尚父。朝廷内外,除少数妒贤嫉能之徒外,都非常尊敬他,甚至自觉地维护郭公声望。而敌人却非常害怕他,一听说他率领大军开战,常常望风而逃。
作为我国历史上的著名军事家,郭子仪往往能够深谋远虑,纵观全局。在安禄山叛乱之初,就主张进军范阳,覆其巢穴,当吐蕃开始进犯边境之时,又提醒朝廷不可忽视,宜早为之备,当藩镇割据刚现端倪,就建议朝廷撤销新增各镇节度使。由于这些主张和建议在当时都没有被采纳,因而唐军付出了惨痛的代价。他通晓兵法,却不机械地搬用。根据不同情况,有时先发制人,猛冲猛打;有时诱敌尾追,待其疲而歼之;有时迂回敌后,前后夹击;有时据险固守,以观其变;有时分化瓦解,化敌为友。胜不骄,败不馁,总结经验教训,以利再战。因而能够不断取得胜利。他知己知彼,临危不惧,且能以德服人。在多次敌我力量对比悬殊的情况下。他了解对方,又敢于身临险境,因而能够出奇制胜,化险为夷。他治军宽厚,深得人心。朔方将士都以父母视之,愿拼死为之效力。这是他在历次战争中能够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一个重要原因。
郭子仪可谓是适世而为,居功不傲的典范。郭子仪有八个儿子,名郭曜,郭旰、郭晞、郭封出、郭晤、郭暧、郭曙,郭映。其中郭曜、郭晞、郭暧、郭曙都被晋封为国公,而且都是以有才干而出名的。他的七个女婿,在朝廷中也都很有地位。他有孙子几十个,致使他不能全部认识,每到请安的时候,他只是点点头罢了。由于他忠于朝廷,为人坦荡,居功不傲,因此,得以常保功名,长寿而终。他一生历事玄宗、肃宗、代宗、德宗四朝,以一身系国家安危达二十余年,唐朝史臣裴均称他是:“权倾天下而朝不忌,功盖一世而上不疑,侈穷人欲而仪者不贬。”